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作者&投稿:倪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赏析: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第二部分中间两句,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第三部分最后三句,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作者:岑参。年代:唐代。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详细介绍: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全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其他诗词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杨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赏析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第二部分中间两句,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第三部分最后三句,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四、注解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狐裘:狐皮袍子。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
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拉开。
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铁衣:铠甲。
难着:一作“犹着”。亦写作“著”。
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
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族的管乐器。
辕门:军营的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拉,扯。
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五、译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六、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春夏之交东归。天宝十三载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

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的诗意是什么?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全诗的字面意思: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分为两部分 理由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首诗歌,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 第一部分(前五章):这部分主要是描写白雪和武判官相遇、相知、相伴的情况。白雪初见武判官时,对他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而武判官也对白雪产生了同样的感情。他们携手闯荡天涯,一起度过了无数个艰难险阻的日子,彼此互相扶持,关爱无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简要赏析
答:"折"写出了北风来势凶猛,“即”写出了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表现了飞雪来得早与来的多,“凝”勾勒出了瑰奇壮丽的沙塞奇景,突出了云的多与稠浓,雪压冬云,雪虽停但天气却不会在短期内好转,最后一句采用细节描写,以一个“冻”字,表现了天气的寒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及赏析
答:全诗分两大截,前十句极力从正面描写西北地区的壮丽雪景,是“白雪歌”题中应有之义;后八句具体描绘军中为武判官送别的情景,亦是题中“送武判官归京”应有之义,同时后八句继续从侧面描写雪景,进一步强化“白雪歌”的题意。由此可见此诗的组织结构是异常严密的。 诗一开篇,就紧扣题目,拔地而起:“北风卷地白草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答:托,这才推出了送别的场景:中军帐内,包括“将军”、“都护”在内的戍边 将士为武判官饯行,轮番进酒。“胡琴琵琶与羌笛”,只举三种西域乐器,却 使人联想到急管繁弦,乐声大作,随着急速的旋律,不少人翩旋起舞。既是饯 行,又在边地,不能没有离愁别绪,然而总的气氛还是热烈的。即使有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释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赏析: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题目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字面意思看点出了送别的背景是下雪天,点出了事件是送别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边塞诗。深层意思是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赏析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500字的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及注释
答:此诗题目有二,一是“白雪歌”,一是《送武判官归京》,一是咏雪,一是送行,两个主题却有互为宾主,相得益彰,没有对雪的吟咏,这首送行诗就失去了它的独特之所在;没有送行的主题,对雪的描摹便成为了没有人物、没有精神的雪原写生。故此诗连用四个“雪”字,分别镶嵌在四个要冲之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