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深夜归家,对爱人说“瓤了,滚子夯”,被4岁女儿破译,是啥意思?

作者&投稿:山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人逗得哈哈大笑。相声演员不仅是在台上,在台下也是出口成段子,经常也能和家人开开玩笑。民国时期,相声演员马三立半夜回家,在对爱人说"江湖话"却被4岁女儿轻而易举地破译。

相声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期,大约在咸丰及同治时期于北京、天津以及南京三地发源并逐渐发展形成,主要的派别则是以侯宝林前辈为首的侯派以及马三立先生为首的马派。

相声在形成过程主要就是汲取民间的方言口技,用嬉笑讽刺的笑料让听者既能捧腹大笑,也能从中有所思考,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作为艺术特点。

相声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相声诞生于民间,扎根于社会生活,老百姓对其喜闻乐见,深受群众欢迎。

既然是起源于民间,便难免沾染一些'江湖气息',应运而生了一种相声专用语言——江湖话。江湖话不是方言,也不是外语音译,只是一种早就已经在江湖艺人中流行的一种特殊语言,算是江湖人士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类似于暗号。

关于"江湖用语"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唐朝,一开始仅在商业贸易中作为隐语,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行话。但因为经济原因,导致非法贸易的兴起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了江湖用语。


相声虽然是包袱频出,但是最讲究的就是规矩,礼节为首、包袱到位、摆设规范。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就曾经说过,台上可以随便拿我开玩笑,但是台下必须规规矩矩,师徒尊卑要谨遵。

我们观看相声节目的时候也可以看出,相声演员主要凭借的就是一张嘴。光从外在无法进行全面的内在交流,所以相声人在结合"江湖话"的基础之上自立门户,创造了一种自己的言论来进行交流,即为春点。

春点的诞生在相声界作用很大,可以让很多相声人隐晦地表达一些很直接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双方的交流。我国第五代相声演员马三立一家就因为'江湖话'而发生过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相声泰斗"马三立出生于1914年的天津,父亲为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马三立儿时便耳濡目染,对相声是饶有兴趣,长大之后更是深入研究,成功创立了"马氏相声",在当时的相声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天津一带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现代人因为学业工作等生活压力大的原因更乐于在综艺、相声中寻找快乐,相声界小品界等曲艺演员也备受追捧,但在当时,相声人却连生活都困难异常。

民国时期,国家正处于新旧时代的转折期,社会不稳定,百姓不安宁。连日常生活都困难的情况下,百姓根本没心思考虑娱乐,曲艺表演更是成了"冷饭碗"。为了养家糊口,相声人们只好在街头卖艺,风吹雨打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数十年如一日。

虽然马三立当时在天津乃至整个相声界已经小有名气,但是依旧没办法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和往常一样,马三立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疲倦地坐在椅子上。

妻子将水送到自己面前时,马三立并没有伸手接过来,而是伸出了两个手指,嘴里嘟嘟囔囔和妻子说:"瓤了,滚子夯。"妻子顿时蒙住了,没听懂马三立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马三立的妻子虽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凭借着自己对丈夫的了解也猜测出了大概,走到厨房里拿出了两个早已煮好的鸡蛋。马三立看到之后也是开心地大快朵颐。

原来"瓤了"的意思是"饿了","滚子"的意思是"鸡蛋","夯"的意思是"吃"。为了家里生计在外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回到家里最想的应该就是想吃两个煮鸡蛋,虽然现在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鸡蛋也算是高档的奢侈菜品。

虎父无犬子,机敏爱女破译江湖话

正当马三立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四岁的女儿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也要滚子夯!夫妻二人均是一愣,没想到女儿会说江湖话。正纳闷呢,贪吃的女儿继续道:滚子夯!

马三立夫妇连忙赶来看,想着女儿会不会是做梦学大人说话。一靠近发现女儿睁着水灵灵的大眼睛,表情略微有一些愤怒,喊着——我也要吃煮鸡蛋!

夫妻二人先是四目相对,继而开怀大笑,连忙开始煮鸡蛋,为了表扬聪明的女儿。两个人都始料不及,让很多人不明其意的言语,居然被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轻易破译了。


江湖用语的用途已经不仅仅是在相声界,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也都有专属的"春点"。春点的产生或是出于回避的目的,或是因为禁忌避讳等不吉利之言,再不然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游戏语言之中,无外乎这三种。

当时清朝官员的帽子由孔雀的羽毛翎点缀制成,名为"花翎"。老百姓唠家常的时候难免提及当官的,但是直接提及不太方便,于是便从官帽的形象着手,诞生出了"翅子顶罗"这个"江湖春点"。

有一人名叫周江,有着一双慧眼,可以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发现宝马,偏偏周江还能言善辩,几乎是无往而不利。在一次试图说服他人将宝马黑水仙卖给他人的时候却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后来人们便用"马眼子"来形容四下探访名马的人。

"线上"这个隐语在现代大家应该都不陌生,都会知晓"线上"是在网络平台云交流的意思。但在江湖春点中的"线上"则是"以某个地域为势力地盘",确定地区方位的意思。而"线上的朋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网友",而是"地头蛇"的意思。

在古近代的"江湖春点"是因为避讳和暴露本意而诞生发展的,在现代"江湖春点"正逐渐发展成为让父母老一辈人搞不清出真实意思的"新用语"。文化不会间断,只会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地演变和递进,留下最适合所处时代的。



”他的教导影响着我的一生。他在艺术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师,但一辈子做人低调、谦和。”—冯巩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其发展也是比较坎坷的,相声起源于清朝,民国时期发展到巅峰,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落寞,最后到德云社又被带火了起来。相声在发展的路上也诞生过很多的大师人物,马三立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第五代相声演员也是著名的相声大师。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马三立老先生不仅在台上演绎过很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私底下发生在他身上有趣的事也不少。民国时期马三立先生回家和妻子说起了江湖话,却被四岁的女儿给破译了,马三立究竟说了什么呢?

一代相声泰斗

马三立出生在一个相声世家,父亲马德禄是当时著名相声演员,所以从小马三立在耳濡目染下对相声也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后来在父亲大哥的教育下有了深厚的相声功底,9岁就能和父亲一起上台演出,站在台上丝毫不怯场反而妙语连珠逗得台下观众哈哈一乐。

对于马三立一家,相声就是吃饭的手艺,但是日常的文化学习还是必不可少的,马德禄尽管知道马三立有着极强的相声天赋也不急着让他登台表演,反而送马三立去上学。可惜后来马家收入越来越低,马三立读完初中后家里实在没办法再让他继续读书,只好让马三立自己选择要不要继续说相声学这一门手艺。

马三立觉得自己还是能吃“这碗饭”的,于是同父亲说自己愿意说相声。马德禄把马三立送到各个相声大师那里学习,叮嘱他:“相声可不好说,你得要有自己的东西,在你后面的人多了去了,你要是差一点就会被后面的人给淘汰掉。”马三立深刻地将父亲的话记在心里,经过漫长的学习,马三立于1930年正式登台演出,后来中国解放后马三立和多位相声大家一起登台演出。

建国后马三立意识到如今时代不同,相声如果一直靠过去的东西恐怕难以跟上时代潮流,于是马三立开始积极编绎新相声,多年的沉淀让马三立创建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马家相声。后来他被政府看重任为市曲艺团的副团长,成了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

害怕相声落寞失传

如果大家对相声很了解的话其实会发现,在建国初期相声慢慢的走进各个阶层的人面前,各个阶层对相声的看法也不同,比较众口难调。所以相声在建国后慢慢的变“俗”了,因为它要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但是这越来越“俗”让大家对相声开始有了曲解,觉得又低俗又下流,很多人都看不起说相声的。对于这种情况马三立也是感慨万分。

而且建国后马三立每场演出都是由上面领导安排,不能接私活必须按安排走,而国家安排的演出也大都不收老百姓的钱,所以马三立在建国后多地的演出都是义务表演,没有多少钱可以拿,只有一些花瓶、钢笔架等小物件礼品。

在马三立看来相声的收入越来越低,而且还被大家看不起,这门手艺以后学的人怕是越来少了。不过好在喜欢马三立的观众没有忘记这个给自己说了一辈子相声的老人,后来天津市要推选出10位地方名人,要为他们立下雕像,其中马三立位列其中。

2000年马三立觉得自己腹部剧痛,经过医院检查后发现自己得了膀胱癌,于是他在2001年12月在天津举办了自己最后一场演出,马三立从那时到刚出道已经从艺80年,现场的观众无一不感动落泪,为这位人民艺术家献出自己最真挚的掌声。

演出回家与妻子说起“江湖话”

其实不仅是建国初期相声难说,在民国那会相声艺人也是十分的艰难,因为太多人去说了,没名气没实力谁会去看呢?所以为了生活为了吃饭,哪怕小有名气的马三立和大多数艺人一样不得不在街头表演,哪怕刮风下雨演出也不能停,十分的辛苦。

不过说相声不仅是观众自己高兴,马三立自己也很开心,所以再累再苦的生活都没有打倒他。有一次马三立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演出,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一天没咋吃东西的马三立一回来就瘫倒在椅子上动也不想动。这时候马三立的妻子连忙端出一杯水递给马三立,马三立并没有急着喝水,对妻子竖起了两个手指,嘴里说着一句话:“瓤了,滚子夯。”

这话搁我们咋一听,摸不着头脑,又不像英语也不像日语的,方言也不像。其实普通人听不懂很正常,因为马三立说的是一种“江湖话”,是很早就流传于江湖艺人们的一种特定语言,而且这种语言还有自己的名字,叫“春典”,也有的叫“春点”。

“春典”起源何时又是何人所造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它却是广泛流传于江湖艺人之间。以前的艺人们之所以喜欢“春典”,主要有这几种原因,第一是在以前作为江湖艺人,有很多的忌讳,比如不能说“蛇”、“鬼”等,可是有时候这些字的意思还是会用到,于是就用其他的词代替。第二就是以前的艺人们闲暇时会说一些敏感的话题,但是又不能让他人听见明白,于是就说些行内话隐藏真实意思。

四岁女儿竟然破译暗话

马三立刚刚演出回来,正累得筋疲力尽,所以才会不经意间说了“春典”,马三立这句“瓤了,滚子夯。”意思是我饿了,要吃鸡蛋。瓤了就是我饿了,鸡蛋圆滚滚的,滚子就是指鸡蛋,而夯在某些方言里就是吃的意思,马三立伸出两根手指意思就是两个鸡蛋。

不过这种行话我们是听不懂的,但是马三立的妻子和马三立生活多年,就算不是艺人也对“春典”比较熟悉,马三立这边一说完就会心一笑走到厨房煮了两个鸡蛋。结果马三立还没开吃呢,四岁的女儿躺在炕上说到:“我也要夯滚子。”

马三立一下愣住了,与妻子对视一眼后扭头对女儿说:“宝贝你在说啥梦话呢?”女儿躺在炕上摇摇头:“我醒了,不是说梦话,我也要夯滚子。”马三立呵呵一乐问道:“啥叫夯滚子啊?”结果四岁的女儿坐起了身,对着马三立哼道:“别以为我不懂,滚子是鸡蛋,我也想吃鸡蛋。”

马三立和妻子哈哈一笑,妻子走进厨房赶紧给女儿也煮了两个鸡蛋,然后等她吃完了赶紧哄着睡觉。马三立看着妻子和女儿也十分的开心,家人的和睦与幸福也正是他奋斗的目标。现如今相声也在德云社的努力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如果马三立老先生泉下有知我想他也会十分的高兴和欣慰的。



马三立深夜归家对爱人说“瓤了,滚子夯”,4岁女儿:别以为我不懂


”他的教导影响着我的一生。他在艺术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师,但一辈子做人低调、谦和。”—冯巩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其发展也是比较坎坷的,相声起源于清朝,民国时期发展到巅峰,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落寞,最后到德云社又被带火了起来。相声在发展的路上也诞生过很多的大师人物,马三立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第五代相声演员也是著名的相声大师。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马三立老先生不仅在台上演绎过很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私底下发生在他身上有趣的事也不少。民国时期马三立先生回家和妻子说起了江湖话,却被四岁的女儿给破译了,马三立究竟说了什么呢?

一代相声泰斗

马三立出生在一个相声世家,父亲马德禄是当时著名相声演员,所以从小马三立在耳濡目染下对相声也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后来在父亲大哥的教育下有了深厚的相声功底,9岁就能和父亲一起上台演出,站在台上丝毫不怯场反而妙语连珠逗得台下观众哈哈一乐。

对于马三立一家,相声就是吃饭的手艺,但是日常的文化学习还是必不可少的,马德禄尽管知道马三立有着极强的相声天赋也不急着让他登台表演,反而送马三立去上学。可惜后来马家收入越来越低,马三立读完初中后家里实在没办法再让他继续读书,只好让马三立自己选择要不要继续说相声学这一门手艺。

马三立觉得自己还是能吃“这碗饭”的,于是同父亲说自己愿意说相声。马德禄把马三立送到各个相声大师那里学习,叮嘱他:“相声可不好说,你得要有自己的东西,在你后面的人多了去了,你要是差一点就会被后面的人给淘汰掉。”马三立深刻地将父亲的话记在心里,经过漫长的学习,马三立于1930年正式登台演出,后来中国解放后马三立和多位相声大家一起登台演出。

建国后马三立意识到如今时代不同,相声如果一直靠过去的东西恐怕难以跟上时代潮流,于是马三立开始积极编绎新相声,多年的沉淀让马三立创建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马家相声。后来他被政府看重任为市曲艺团的副团长,成了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

害怕相声落寞失传

如果大家对相声很了解的话其实会发现,在建国初期相声慢慢的走进各个阶层的人面前,各个阶层对相声的看法也不同,比较众口难调。所以相声在建国后慢慢的变“俗”了,因为它要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但是这越来越“俗”让大家对相声开始有了曲解,觉得又低俗又下流,很多人都看不起说相声的。对于这种情况马三立也是感慨万分。而且建国后马三立每场演出都是由上面领导安排,不能接私活必须按安排走,而国家安排的演出也大都不收老百姓的钱,所以马三立在建国后多地的演出都是义务表演,没有多少钱可以拿,只有一些花瓶、钢笔架等小物件礼品。

在马三立看来相声的收入越来越低,而且还被大家看不起,这门手艺以后学的人怕是越来少了。不过好在喜欢马三立的观众没有忘记这个给自己说了一辈子相声的老人,后来天津市要推选出10位地方名人,要为他们立下雕像,其中马三立位列其中。2000年马三立觉得自己腹部剧痛,经过医院检查后发现自己得了膀胱癌,于是他在2001年12月在天津举办了自己最后一场演出,马三立从那时到刚出道已经从艺80年,现场的观众无一不感动落泪,为这位人民艺术家献出自己最真挚的掌声。

马三立和妻子哈哈一笑,妻子走进厨房赶紧给女儿也煮了两个鸡蛋,然后等她吃完了赶紧哄着睡觉。马三立看着妻子和女儿也十分的开心,家人的和睦与幸福也正是他奋斗的目标。现如今相声也在德云社的努力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如果马三立老先生泉下有知我想他也会十分的高兴和欣慰的。



时常能够听到有人在说,“相声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发表的对,相声的确是作为一门非常独特的艺术存在,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听众而言,谈相声的“艺术”似乎是超纲的,人们更关注的一般都非常的浅显,是否“可乐”就是最大的关注点。

夜深人静的时候,难以入睡之时,我个人也喜欢甚至习惯伴着相声入眠。相信和我有着一样爱好的人不少。

相声大师论

说相声的人数不胜数,称得上相声大师的人则寥寥无几。众所周知,相声起源于清朝,发展于民国,险没落于上世纪末,“复兴”于当今时代。当今的相声领军人物是老郭自然不必多言,这话不是我随便偏袒,他的观点足以证明一切。

那么,老郭算是相声大师吗?很多人都会提起这个话题,郭德纲总说自己是“相声界的小学生”。其实以我个人观点来看,在当下去争论他是否是相声大师是毫无意义的,都说盖棺定论,这一问题当让后世之人给出答案。

按照这一逻辑,我们细数说相声的前人,最早出现的能够称为“相声大师的”是当代相声的开山鼻祖当为马三立先生,可为大师中的大师。那么,马三立为何就被人们奉为“相声大师”呢?首先,马三立生于民国时期,处于传统相声发展的最优阶段。他的相声中有着最纯粹的“传统相声”的气息。

其次,按照古早的行业分流来说,相声是下九流的职业,难登大雅之堂。而马三立将相声带出了“低俗”的泥潭。

在马三立的时代,他的相声水平高而且产量大,在那个娱乐不多的时代,人们听这样的相声既能“乐呵”又不至于被骂“低俗”。所以很多人爱听马三立的相声,听的人多了,而他又是行业中的长者,崇拜的人自然就随之增多。能够被奉为“相声大师”是名副其实的。

但是,“盖棺定论”的逻辑却又不能笼统地将时间线拉至过长。马三立的相声从民国到二十一世纪初,能够去给他“大师”称号的也只限于跟随他的相声而“笑过乐过”的人们。如若换做当下的年轻群体,人们未必会觉得马三立的相声是“可乐”的,所以有关“相声大师论”,它是有着时间和群体的局限性的。

跑江湖的相声行业,“行话”有趣闻

如今的时代“艺术行业”已经脱离了“三教九流”之论。而在很久以前,说相声的人也是“跑江湖卖艺”的人流之一。他们的手艺便是“说话”。

传统社会中,走江湖的各行各业都会有着自己的一套“行话”,这些行话诚然不易让外行人听懂,但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话也是极有意思的。在旧时候,说相声的人也有一套行话,被称为“春典”。

行话之所以流行于这些行业不仅是为了不让外行轻易知晓内行的东西,在很多场合,行话也是为了委婉地表达“说不出口”的一些话语。所谓“心照不宣”则已。不过,“行话”的范围也是包罗万象,不仅有专业的词汇也有生活化的词汇。

如今的相声舞台上“行话”所见不多了,而很久以前的时候,“行话”在说相声的人口中是屡见不鲜的。在民国时期,马三立身上便有很多说“行话”的例子,有些为了生存,有些融入到了生活。

马三立在年轻的时候一开始在天津说相声,但是由于他不肯向当地“恶霸”低头,便到山东“跑码头”。这里的“跑码头”便是行话之一,与“混江湖”的意思类似。

当马三立进入济南之后,初时他在市场中找不到“摊位”,便等在一个“变戏法”的摊位前。对方结束表演之后,马三立上前说了句行话,“我从天津来,是圌春的,这几天念啃。您能否赏个穴?”这句行话中包含着很多的意思,极为有趣。

“圌春”的意思便是“说相声”;“念”的意思是“没有”;“啃”的意思是“吃饭”;“穴”的意思一般是“表演场地”。一句行话便将自己的处境和请求委婉地表达了出来。在“变戏法”的人眼中这是江湖同行的求助,但是旁人即使听了去也不会使自己尴尬。

更有意思的是,马三立有一次将行话带到了生活中,引发了一段趣事。马三立有次演出完回到家里,由于太累的缘故,便向妻子摆了两根手指头,说了句“瓤了,滚子夯。”妻子会意便去了灶台给马三立煮了两个鸡蛋。

可是,令夫妻两人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女儿忽然从炕上爬起来,说到“我也要夯滚子!”马三立十分的好奇四岁的女儿怎么知晓“江湖黑话”,于是便笑着问,“你可知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本以为女儿是一时随口说出的学舌,没想到他的女儿直接道,“别以为我不懂!滚子就是鸡蛋,我也要吃鸡蛋!”此般趣事也可佐证当时的“行话”在江湖手艺人的身上是随处可见的。

结语

“相声”这一话题的自然不仅限于上述所言。从相声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实在上世纪的时候它已经面临着“没落”,但是由于后来的电视和网络的发展,再加上郭德纲将相声重新“救活”了过来,如今的相声才得以继续生存。

然而,如今的相声毕竟也跟着时代的发展变得不再那么“传统”。尤其是网络视频的传播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听一场相声,这固然是变得方便快捷了。

但是,其实很多人并没有在“剧场”听过一场相声,相声那种“台上台下”的体验感逐渐的减弱,所谓“传统相声”已经开始从形式上渐渐发生了改变。相声或许还能继续的被人说下去,但是“传统相声”的未来也的确值得思考。

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是什么“错误”的选择,但是,改变总会意味着“失去”,就以老郭说的“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我爱相声,我怕它完了。”如他这般做出成绩的人也会对相声有着深深的思考,而这何尝不是当今相声艺人对相声行业源自内心的一种恐慌与担忧呢。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其发展也是比较坎坷的,相声起源于清朝,民国时期发展到巅峰,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落寞,最后到德云社又被带火了起来。相声在发展的路上也诞生过很多的大师人物,马三立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第五代相声演员也是著名的相声大师。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马三立老先生不仅在台上演绎过很多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私底下发生在他身上有趣的事也不少。民国时期马三立先生回家和妻子说起了江湖话,却被四岁的女儿给破译了,马三立究竟说了什么呢?

一代相声泰斗



马三立出生在一个相声世家,父亲马德禄是当时著名相声演员,所以从小马三立在耳濡目染下对相声也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后来在父亲大哥的教育下有了深厚的相声功底,9岁就能和父亲一起上台演出,站在台上丝毫不怯场反而妙语连珠逗得台下观众哈哈一乐。

对于马三立一家,相声就是吃饭的手艺,但是日常的文化学习还是必不可少的,马德禄尽管知道马三立有着极强的相声天赋也不急着让他登台表演,反而送马三立去上学。可惜后来马家收入越来越低,马三立读完初中后家里实在没办法再让他继续读书,只好让马三立自己选择要不要继续说相声学这一门手艺。

马三立觉得自己还是能吃“这碗饭”的,于是同父亲说自己愿意说相声。马德禄把马三立送到各个相声大师那里学习,叮嘱他:“相声可不好说,你得要有自己的东西,在你后面的人多了去了,你要是差一点就会被后面的人给淘汰掉。”马三立深刻地将父亲的话记在心里,经过漫长的学习,马三立于1930年正式登台演出,后来中国解放后马三立和多位相声大家一起登台演出。



建国后马三立意识到如今时代不同,相声如果一直靠过去的东西恐怕难以跟上时代潮流,于是马三立开始积极编绎新相声,多年的沉淀让马三立创建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马家相声。后来他被政府看重任为市曲艺团的副团长,成了一名真正的文艺工作者。

相声

马三立在民国时期也是数得上名号的相声大家,但无奈时局动乱,像马三立这样的艺人尽管看家本领过硬,想撑起一个家也倍感艰难,常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回家。一次马三立劳累一天,回到家一时不查,对妻子说起了相声里的春典。

在当时每个行业都有点自己的行话,相声这类的文艺表演更是被称为不入流的下九流。春典就是相声行业里的"江湖话",用别词代替普通词,除了本行业的人,别人很难听懂,是行业里的规矩和黑话。

马三立当时对妻子说:"瓤了,滚子夯。"马三立与妻子相互扶持多年,对春典有所了解是正常的,令马三立和妻子惊奇的是三岁的女儿竟然知道"瓤了,滚子夯"是什么意思。



原来,瓤了就是饿了,滚子就是鸡蛋,夯就是煮。其实所谓的隐语行话也都有迹可寻,相声和一些传统戏剧在传承的过程中都饱含着时代的文化。

有时候年轻人不容易轻易接受传统戏剧的本质就是因为传统戏剧并没有和如今的时代挂钩,一个懂历史的人总会比一个关注新潮事物的人更容易发现戏剧的有趣之处。

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提起"说",有几人不知道报菜名,提起"学",教科书里的《口技》又有谁不晓。相声相对于其他传统文化能够在今日发扬光大,跟其本身就是模仿时代趣事有分不开的关系。

扩展人群,将目标人群扩大到最具宣传能力的青年群体,跳脱了天津的相声圈,让相声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艺术。反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都只是在面对固定人群,在固定的区域流行着。

对于传统戏剧,总有响当当的那么几个戏本,而对于一些普通群众来说,并不容易很快的了解发现传统戏剧的有趣之处。这就是为什么在民国时期,马三立先生与梅兰芳先生同样是凭本事吃饭,但以梅兰芳为首的京剧却可以大放异彩。


就像民国时马三立半夜回家,他对爱人说"江湖话",虽然能被4岁女儿破译,但不能让广大群众破译,终究是难以重复盛况。

如今的中国已经实现全民脱贫,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而这时正是中国传统戏剧兴起的时机,抓住时机,找寻到突破口,传统戏剧终会新的春天。



~

马三立深夜归家,对爱人说“瓤了,滚子夯”,被4岁女儿破译,是啥意思?
答:原来"瓤了"的意思是"饿了","滚子"的意思是"鸡蛋","夯"的意思是"吃"。为了家里生计在外忙碌了一天的丈夫,回到家里最想的应该就是想吃两个煮鸡蛋,虽然现在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当时鸡蛋也算是高档的奢侈菜品。虎父无犬子,机敏爱女破译江湖话 正当马三立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四岁的女儿突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