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清贫的故事 一生清贫的名人故事150字?

作者&投稿:蒯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篱笆下的乐趣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当时家里每月给他一元零花钱,他大部分都交给家乡一家广益书局了,而且还常常欠账。引发他对哲学兴趣的一部《佛学易解》,就是从这家书局得到的。
后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专业就是哲学,朱自清就更喜欢佛学书了。当时佛经一类书多在西城卧佛寺鹫峰寺一带,他曾到寺里面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书。当时是一个阴沉的秋天的下午,街上就朱自清一人,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时还说:“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
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1306
相关问题全部
哪些名人有关于清贫的故事有哪些?
一 花木兰替父参军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喜欢是因为她女子不让须眉,英勇,有气概。 二 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1799年),美国开国总统。早年当过土地测量员。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任大陆军总司令,为美国的独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789年当选总统,1793年再选连任。由于他对争取美国独立、发展美国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和巩固联邦基础所作的贡献,被美国人尊称为“国父“。1797年两届任满后,华盛顿拒绝再参加竞选,隐退回乡。此举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制及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 三 林肯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父母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他们以种田和打猎为生。1816年,林肯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西南部,开荒种地为生。9岁的时候,林肯的母亲去世了。 一年后,父亲与一位寡妇结婚。继母慈祥勤劳,对待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林肯也敬爱后母,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由于家境贫穷,林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为了维持家计,少年时的林肯当过俄亥俄河上的摆渡工、种植园的工人、店员和木工。18岁那年,身材高大(1.93米)的林肯为一个船主所雇佣,与人同乘一条平底驳船顺俄亥俄河而下,航行千里到达奥尔良。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一个有4万人口的城市。旅途中,林肯亲眼看到了黑人奴隶遭受的非人待遇。他对伙伴说:“等到我有机会来打击奴隶制度的时候,我一定要彻底粉碎它!”1830 年,林肯一家迁居伊利诺斯州定居。在这里,林肯开始独立生活,并于1832年应征入伍。林肯当兵的时间很短,退伍后,当地居民推选热心公务活动的林肯为州议员候选人,但是他的初次竞选没有成功。
7 浏览702020-04-16
搜集2~3个古今中外名人品德高尚,生活简朴,清贫的小故事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2 浏览1693
周恩来清贫的故事?
周恩来清贫的故事,他是一个特别认真负责的总理,他特别的节俭
1 浏览242020-04-09
有哪些清贫人物故事
中华美德故事:姚察一家来到乡下,环境清贫食不果腹
9 浏览3222020-01-14
革命家清贫的故事?
1935年1月,方志敏带领红军抗日先遣队转战途中,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两个国民党士兵以为找到了发财的机会,拍手笑道:“哈,是个大官,油水一定不小!”说着就把方志敏浑身上下搜了一遍,但只找到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   方志敏冷冷地说:“你们从我身上是找不到一个铜板的,不要白费劲儿了。”   国民党士兵不相信,又用刺刀把棉衣上的补丁一块块剔开,但还是什么也没找到。他们就举起手榴弹威胁说:“快把钱交出来,不然就炸死你!”   方志敏冷笑着说:“哼!你们不要做出这种难看的样子来。我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的!”   国民党士兵又把方志敏的鞋和袜子翻了一遍。并在周围草丛里寻找一番,仍然一无所获,这才相信,在这个“大官”身上确实没有什么“油水”可捞。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周恩来 焦裕禄 齐白石

刚刚吃过刚吃饭过一套公寓一个公寓一个哥哥哥哥哥放丰巢刚果共和国沟通团购头发干有台风过一天非常v保护局与特大型下次vb你就呼滚滚滚滚滚滚撒儿童体育

哪些名人有关于清贫的故事有哪些?~

一 花木兰替父参军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喜欢是因为她女子不让须眉,英勇,有气概。 二 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1799年),美国开国总统。早年当过土地测量员。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任大陆军总司令,为美国的独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789年当选总统,1793年再选连任。由于他对争取美国独立、发展美国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和巩固联邦基础所作的贡献,被美国人尊称为“国父“。1797年两届任满后,华盛顿拒绝再参加竞选,隐退回乡。此举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制及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 三 林肯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父母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他们以种田和打猎为生。1816年,林肯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西南部,开荒种地为生。9岁的时候,林肯的母亲去世了。 一年后,父亲与一位寡妇结婚。继母慈祥勤劳,对待前妻的子女如同己出。林肯也敬爱后母,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由于家境贫穷,林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为了维持家计,少年时的林肯当过俄亥俄河上的摆渡工、种植园的工人、店员和木工。18岁那年,身材高大(1.93米)的林肯为一个船主所雇佣,与人同乘一条平底驳船顺俄亥俄河而下,航行千里到达奥尔良。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一个有4万人口的城市。旅途中,林肯亲眼看到了黑人奴隶遭受的非人待遇。他对伙伴说:“等到我有机会来打击奴隶制度的时候,我一定要彻底粉碎它!”1830 年,林肯一家迁居伊利诺斯州定居。在这里,林肯开始独立生活,并于1832年应征入伍。林肯当兵的时间很短,退伍后,当地居民推选热心公务活动的林肯为州议员候选人,但是他的初次竞选没有成功。

陶渊明本来作为澎湖县令,后来忍受不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毅然辞官归隐,具体可看他的《归去来兮辞》

具有清贫品质的舍己为公的人物故事?
答: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

名人清贫的故事
答: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致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但它却为朱自清进城上课拦挡了风寒,晚间又铺下当褥子,虽然说起来颇叫人心酸。此时,再想想那件当出而不能赎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读书人痴迷于书的程度。

穷人有骨气的小故事
答:帮助的人:25.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屈原为报国爱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 陶渊明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顾炎武饱经忧虑...

陶渊明一生清贫的小故事有那些?
答: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

哪些名人有关于清贫的故事有哪些?
答:节流,到了自奉至简的地步: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每周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无非是多写文章、多做业余兼职。1944年后他一直在私立五华中学兼任...

清贫背景
答: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时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

《清贫》故事背景
答:方志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我国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 1900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 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

乐于清贫的人100字的故事?
答:于谦24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了监察御史,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于是就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于谦他尽管身居高官,但仍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当时,地方官要进京朝见皇帝办事,必须得先贿赂朝中权贵,否则,你寸步难行。于谦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京城权贵。于谦听后,非常生气...

讲一个在你眼中过着清贫生活的人的故事?
答:然后的话他自己养了一条狗狗一只猫,然后他手里还有那个一个餐厅的股份,但是他每天还是做也是上班。就可能为了打发时间吧,然后每天也就过得特别清贫,就每天就遛遛狗逗逗猫,然后在家里面自己做做饭,然后她每天的朋友圈就是一些风景呀,还有一些自己做的美食,就感觉很享受生活的样子。

除了方志敏之外,你还能举出老一辈革命家清贫的例子吗
答:能。老一辈革命家朱德更是一生清贫的代表,他老人家穿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一条扁担的故事更是对他老人家一生的赞美。周恩来同志堪称勤俭节约的楷模,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从不舍得浪费一粒粮食、一片菜叶。吃饭时,掉在桌上的饭粒他一定捡起来吃掉。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