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内涵和特征 何谓信仰?信仰的内涵是什么?

作者&投稿:端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信仰

信指可信,可相信、可依赖;仰指仰望、崇拜、敬畏。

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

信仰是心灵的产物,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集体建立起来的信仰难以长久,靠集体的信念建立起来的信仰会随着某个宗教、政党、组织的解体而烟消云散。

信仰的内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共产主义信仰、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神佛信仰、科学信仰、对权利、地位、金钱、声誉、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时行乐"、"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等也是信仰。

有神论信仰和无神论信仰

信仰从本质上可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神论信仰,另一类是无神论信仰。

有神论信仰者谦卑,相信宇宙中的一切是神所创造,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因果循环,靠内心的善恶道德法庭约束自己,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所以不敢胡作非为。

无神论信仰者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科学,相信眼见为实,相信进化论,相信生死是偶然的,人死了什么也不存在了,永远地"安息"了,所以把精力和时间主要花费在此生的荣辱胜败尊卑贵贱上,既然相信人既无前世,也无来世,所以敢想敢为,不怕天、不怕地,更不相信什么因果报应。

信仰的层次

信仰有层次之分,从最低层信仰到最高层信仰依次如下:

一."丛林法则"信仰。

这是思维仍处在动物层面上的一种信仰,"胜者王侯败者寇"、"无毒不丈夫"、"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等就是这种信仰的代表。

二."有钱便是爷,有奶便是娘"信仰。

这是浑人、俗人的信仰,目光聚焦的永远是眼前和当下的利益,只要诱惑足够大,政府官员可以贪污渎职,警察可以庇护罪犯,知识分子可以颠倒是非,处女可以"赴汤蹈火",恩爱夫妻可以反目,手足可以相残。

三."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信仰。

这种信仰者看重的是人格和尊严。"不吃嗟来之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等是其代表。

四."忠孝"信仰。

儒家的全套说教都属于这个信仰范畴。

五."为家、为民、为国、为党、为教"信仰。

这是典型凡人的信仰。也是政党组织的信仰。

六."天人合一"信仰。

这是以道家为主

信仰是主体源于实际生活实践而对某种对象的极度信服,并视之为具有终极价值以作自己精神寄托的强烈情感和思想倾向.信仰是人对其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和社会存在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信仰对象的非现实性、信仰价值目标的超越性、信仰表达的非逻辑性和信仰指向的专一排他性等是信仰的基本特征.

信仰,就是让你学会放下忧伤,放下贪心,去帮助周围穷苦的人。不是让你整天跑到寺庙,在菩萨像面前,从早烧到晚的。要是一个人啥也不干,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还有一种人,到寺庙里去求财的,要是你命里无财,真的是求不来的。自古佛寺门中,都是有求必应的。只要你是如理如法的求,菩萨都会保佑的。观音菩萨永远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

佛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平时的空对空,理对理的。而是一个长期实践的坚难行程。

大家都知道禅门大德,虚云老和尚。据说,他出生时,是个肉团。母亲看后,气绝而亡。其实,他是八地菩萨投胎转世的。为了报答母恩,他当年从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不退,他用了三年时间,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五台山。虚云老和尚的这事告诉我们,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虚云老和尚一生都悲心救世,他爱国爱教的。在光绪二十六年时,当时长安,饿俘遍地,活人生吃死人肉。到处都是腐烂的尸体。虚云老和尚为了众生的苦难,开始了长达七天的祈雪法会,来消除瘟疫。到了第七天,天空下起了大雪。就连当时的慈禧太后,都给这位能呼风唤雨的菩萨,磕下了高贵的头。所以说,历朝历代佛教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拯救了穷苦的百姓。

信仰的好处非常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我也非常信菩萨,从当年的一贫如洗,到现在的什么都有。

因为我懂的了布施,钱财是越舍越得的。你看贼是越偷越穷的。他们把福偷走了,灾偷来了。

“信仰”一词最早出现于佛教典籍唐译《华严经》:“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据考证,《魏书》:“亡父既见赤虎之信,仰感圣朝远遣妻子,又知天命有归,拥众一万”中,并无“信仰”一词。“信仰”又作仰信,谓“对佛、法、僧三宝不疑而钦仰之”;也就是对佛、法、僧三宝之崇信钦仰。[1][2]

在原始意义上,也可指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与祖先是人类、万物之根本。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

信仰”一词最早出现于佛教典籍唐译《华严经》:“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据考证,《魏书》:“亡父既见赤虎之信,仰感圣朝远遣妻子,又知天命有归,拥众一万”中,并无“信仰”一词。“信仰”又作仰信,谓“对佛、法、僧三宝不疑而钦仰之”;也就是对佛、法、僧三宝之崇信钦仰。 在原始意义上,也可指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与祖先是人类、万物之根本。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 信仰,亦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



信仰的含义是什么?~

信仰原始意义上是指天地信仰与祖先信仰。亦有指对某种事物、精神、宗教或某人的信奉敬仰,把他们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或榜样。
当年访问过延安的美国人约翰·科林回忆说:“我被共产党人为目标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
1938年,年仅17岁的于蓝带着5块钱,耗时两个多月走了1000多公里路,从北京来到延安。她说:“夏日的傍晚,马轻快地奔驰着,我感觉这一切是那么新奇而又神秘啊!”延安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四面八方怀揣梦想的人。

扩展资料:
一、原始信仰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世界的开始来源于盘古的创造。相传在遥远的太古时期,宇宙好像一颗硕大无比的鸡蛋,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在这样的世界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盘古,开辟鸿蒙,分出了天地。从此,出现了世间万事万物,并开始繁衍生息。
二、宗教信仰
界上最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国一向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各宗教派别在中国都有或多或少的发展,除了以上三种宗教,还有中国特有的“儒教”、“道教”,宗教也是源于对自然的未知,与民间神话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
三、科学信仰
社会学角度来讲,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信仰
人民网-人民日报思想纵横:信仰是压舱石

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信仰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

如何理解古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答:如何理解古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的内涵是: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学和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可以这么理解:文化特指所有\“人为的事实”,它可以传承、传播,是人类沟通的唯一渠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产生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中...

举例分析弘仰民族精神与发扬时代精神的关系
答: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什么是内涵,含义,概念?
答:一、意思不同 1、概念: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2、内涵: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3、定义: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

简述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内涵。
答:【答案】:我国现行《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包括:(1)每个公民都有按照自己的意愿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3)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什么是教师发展"一个信仰,五专模式
答: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教育者(教师)必须首先厘清教育信仰的内涵,把握教育信仰的特征,理解教育信仰的价值,以便引领其专业成长,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厘清教育信仰的内涵前提01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蒂利希认为,“信仰是终极关切的存在状态”,即信仰是人的“终极追求”,是对人的最高价值和人生最终意义的向往与追求,为人...

理想与信念是什么?
答: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既需要物质资料来实现生存和发展,也需要理想信念来充实精神生活。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人们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

春节的习俗和它的内涵、历史特点、地方特点,以及春节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
答: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

唐卡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答: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可以流动的壁画"。最终形成"藏族寺院是佛画艺术的殿堂"这种局面。唐卡的繁荣有赖于藏传佛教的兴盛。经济价值 虽然唐卡的历史悠久,但唐卡真正进入收藏市场的时间并不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刚刚兴起时,唐卡的价格一般也就两三百元。但自从20世纪...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答: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连续性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传承和发展中具有鲜明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表现为文明在传承过程中的不间断性和稳定性,以及后人对前人智慧的继承和发展。2、创新性 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