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构造运动 自太古代以来有哪些主要的古构造运动

作者&投稿:势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湖南有地史记录的古构造运动有武陵运动、雪峰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各构造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大致如下所述。

1.武陵运动-雪峰运动[1]

包括湖南在内的华南地区在中元古代以前可能是一个统一的扬子-华夏古陆,中元古代古陆裂解,形成武陵-雪峰裂陷槽(图1-2A);中元古代末武陵-雪峰地块与扬子克拉通发生碰撞即是湖南最古老的一次构造运动武陵运动(图1-2B);武陵运动的结果使地壳挤压抬升形成江南古陆的雏形,同时形成北高(武陵-雪峰地区)南低(湘中地区)的大陆斜坡盆地(图1-2C);雪峰运动只是使地壳局部断块上升,对湖南整体影响有限。

2.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是晚奥陶世开始的扬子与华夏两个板块碰撞汇聚的一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图1-2D),其汇聚带在茶陵—郴州—临武一带,运动的结果是形成两个隆起(罗雪-武夷隆起和武陵-雪峰隆起)夹持一个上叠盆地(湘中坳陷盆地),接受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二叠纪)沉积后形成两种基底(扬子前陆盆地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华夏盆地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岩)和一个盖层(晚古生代地层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的壳层结构(图1-2E)。

3.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印支运动发生在中三叠世末,它的结果是发生基底滑移,分段推掩。随后的燕山运动使这一结果得到加强,同时断裂褶皱普遍发生(图1-2F)。

图1-2 华南构造运动示意图

上述构造运动以武陵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规模最大,对湖南的地质基础,以及现存的构造格架及其地形地貌格局影响极大。武陵运动形成的江南古陆在湖南段和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两个隆起是现代地形地貌中高山系的形成基础,而坳陷盆地则是丘陵、平原(地)的基础;燕山运动则是将这之前的构造运动结果定格化。从而使现在的地形地貌无不打上这些构造运动的烙印,或者说现在的地形地貌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且有由老到新的明显的继续性。



新构造运动和古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构造运动:
1,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地震
2,岩石圈的水平运动。
岩石圈的水平移动已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的方法及仪器测量证实。大陆在漂移,海底扩张间在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地球科学中的事实。
3,岩石圈的升降运动,
多层溶洞,河流阶地,深切河曲均为新构造上升的证据,沿海地区利用海岸线变迁的遗迹也可以确定构造运动地存在。
古构造运动:
1,地层厚度及岩相
特征沉积物地存在,如山前磨拉石的沉积可以显示造山带快速隆生过程。地层厚度是地壳下降的标志。
2,地层接触关系。
分为整合关系和不整合关系。整合关系反映了一个地区构造运动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整合解除关系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说明地壳的抬升运动。
3,地质构造
地址构造的两种基本类型,褶皱构造以及断裂构造,是研究故构造运动的可靠证据。一般来说,大型平缓的隆起,坳陷,穹隆,断陷盆地构造等及一些高角度倾向滑移断层是发生区域性隆生运动的证据,而线性褶皱和大规模逆冲推覆断层及一些走向滑动断层等石发生水平运动的记录

主要的古构造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
答: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不但造成地层的沉积间断、不整合或侵蚀面,而且还使沉积物呈现韵律性(或旋回性)特点。沉积物的韵律性主要表现在粒度和成因类型有规律的更替,粒度按沉积序列由粗变细,反映出新构造运动的快速上升引起地形起伏加大、切割加深向地壳相对稳定而趋于夷平的演变。我国许多盆地第四纪沉积都具有复式韵律沉积的特...

主要构造运动
答:地质事件是所在地块地质演化历史的重要记载,柴达木地块所经历的地质事件主要有吕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5次强烈的构造运动。1.吕梁运动 吕梁运动(约1950~1850Ma)表现为热—构造事件,使古元古代活动带固结、变形,形成早期硅铝质大陆地壳,即区内岩石遭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答:1.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水平运动 是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方向移动。表现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产生变形、变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断裂和地堑、裂谷等,故又称为造山运动。现今的水平运动基本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进行大地测量,能够准确测定...

构造运动的特征
答:(一)构造运动的特征 裂谷盆地构造运动的特征,既不同于地槽型盆地以褶皱运动为主,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又不同于地台型盆地(克拉通盆地)以震荡运动为主,构造运动比较和缓,而裂谷盆地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构造运动比较强烈。一般在裂谷盆地发育的过程中,有三次主要的构造运动:一是裂谷盆地与下伏基底...

列举五种构造运动产物,并简单说明其成因
答:构造运动的方式可以人为划分为水平方向的挤压或拉张运动、垂直方向的地壳抬升或下降运动,当然两者是可以互相形成的,比如水平挤压可以造成抬升或下降。产物如下:1、角度不整合面:是地壳先下降接受沉积、再褶皱抬升遭受剥蚀,然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形成的 2、大峡谷: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的 3、冲积平原:...

"构造运动"和"板块构造"什么关系
答:首先得清楚什么是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岩石圈自存在,就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构造运动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停止.而板块构造——是板块...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
答: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
答: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1、水平构造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称为水平...

构造运动期次
答:武陵运动 中元古代末到新元古早期,华夏板块向扬子板块对冲,华夏、 扬子两个板块重又拼合,这次构造运动被称之为“四堡运动”。在湖南境内,此时发生了武陵-雪峰地体与扬子克拉通碰撞拼贴,即“武陵运动”,其显著标志是板溪群与冷家溪群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武陵 雪峰地体与扬子克拉通碰撞拼贴后,没...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
答:燕山运动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构造运动,经历约143Ma(208~65Ma),具有性质复杂多变、多幕式活动的特征,同时具有广泛且强烈的多期次的岩浆侵入与喷发活动。根据该运动时期形成的地层角度不整合、岩浆活动旋回及构造变动等特征将燕山运动大致分为早期(J1-2)、中期(J3—K1)和晚期(K2)及相应的三个构造幕(中侏罗世末为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