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 新构造运动的特征

作者&投稿:银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新构造运动总体特征表现为间歇性、继承性和新生性。

1.中国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

自新近纪以来,中国的新构造运动存在明显的间歇性特点,即强烈的活动时期与相对宁静时期交替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与相对平静的振荡性交替,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多旋回性地貌,如多级夷平面、多级洪积台地、多级河流阶地、多层溶洞等。

(2)第四纪沉积的间断与间歇性

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不但造成地层的沉积间断、不整合或侵蚀面,而且还使沉积物呈现韵律性(或旋回性)特点。沉积物的韵律性主要表现在粒度和成因类型有规律的更替,粒度按沉积序列由粗变细,反映出新构造运动的快速上升引起地形起伏加大、切割加深向地壳相对稳定而趋于夷平的演变。我国许多盆地第四纪沉积都具有复式韵律沉积的特点,成为相邻山地多次上升的历史记录,是研究山地地貌发展和转变的重要信息库。

(3)断层的间歇性活动

大量活动断层都呈现出活动→平静→再活动的交替历史规律,并且这些断层在活动时常常伴有地震。如我国的郯庐断裂沂沭段,全新世以来有过三次剧烈活动时期,其年代分别为11000a、7400a、3500a,平均重复的时间间隔约3000a;贺兰山东麓的山前断裂在全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四次快速错动事件,分别发生在(8420±170)a、(6330±80)a、(2630±90)a、211a,其平均重复间隔时间为2706a。

(4)地震活动的韵律性

我国历史地震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20世纪地震活动都呈现明显的韵律性。一般将200 a左右地震活跃时段称为地震活跃期,而把10~20a的地震活跃时段称为地震活跃幕。20世纪以来,我国曾出现过1895~1906年、1920~1934年、1946~1955年、1966~1976年四个活跃幕,根据统计预测和地震专家判定,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中国大陆地区将处在第五个活跃期(表10-2),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甚至个别更大的地震。

表10-2 20世纪中国大陆5次地震活跃期统计表

(据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

(5)火山活动的多期性

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活动也有明显的期次划分。如我国东部新生代火山活动自始新世以来,可划分为三期:

第一期 为古近纪的火山活动,活动年代为距今71.5~28.5Ma(吴利仁,1985),主要为玄武岩浆沿断裂带的裂隙式喷溢。

第二期 为新近纪,是中国东部火山活动的高潮期,以陆相裂隙式喷溢的宁静流动为主。主要产物为碱性玄武岩类,亦有拉斑玄武岩类,该期的火山活动年龄为距今23.8~2.6Ma。

第三期 为第四纪火山活动,其强度和范围远不及前两期,可以说是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尾声阶段。喷发类型为中心式爆发,多数表现出火山锥地貌,如:五大连池火山群、镜泊湖火山群、长白山火山群、山西大同火山群、山东蓬莱火山群等。该期火山活动的年代为距今1.48Ma。

2.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

(1)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

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是指新构造运动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等特点。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构造格局的继承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大地构造格架,控制了中国现代地貌的总体格局。新构造运动的构造格局明显地继承了中生代构造格架。因此,研究一个地区新构造运动必要的、重要的前提是查明老构造的基本轮廓和性质。

运动方向的继承 从垂直运动来看,中生代构造运动的上升区在新构造运动时期继续上升,如青藏高原;中生代的下降地区在新构造时期继续下降,如华北平原。

构造类型的继承 在我国西部,较稳定的地块在新构造时期仍然表现为差异性运动较微弱地区,而老活动带的山地则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差异运动。对我国现代地形起控制作用的断裂,大部分是老断裂在新构造时期的重新活动。

(2)新构造运动的新生性

是指新构造运动对老构造的改造或形成新的构造。中国新构造运动的新生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我国东部构造应力场的改变 古近纪以来我国东部处于太平洋西侧弧后扩张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中,但位于内陆的中国东部在中生代燕山运动期的挤压应力场被引张应力场所取代,广泛发育伸展构造。

稳定区的活化 某些一度稳定的地区,如天山、祁连山等,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又出现强烈活动。

下降区的隆起 若干下降区在新近纪以后转变为隆起。如柴达木盆地的发育从印支期后开始,大致经历了侏罗纪 始新世的山前坳陷阶段、渐新世中新世的大型坳陷盆地阶段、上新世 第四纪的缓慢抬升和褶皱阶段。

一些新的断陷盆地生成 新构造运动时期,我国东、西部均有一系列新的断陷盆地生成。如华北地区在经过晚白垩世 古近纪初的隆升剥蚀后,华北亚板块发生强烈的裂陷;在翘升的贺兰山、阴山、秦岭山系与整体上隆的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形成了银川、河套、渭河地堑系。西部的地堑或裂谷主要是第四纪形成的,如西藏第四纪南北向地堑系、阿尔金山地地堑系、祁连山地堑系等。

(3)中国东西部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

新构造运动时期,中国东西部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西部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处在强烈的挤压应力环境,开始了一个大陆岩石圈内的俯冲、地壳缩短与加厚的过程;东部位于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后部,处于走滑-引张力的作用下。因此,东西部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在六个方面存在差异。

升降幅度的差异 西部在强大的板块挤压应力作用下,地壳加厚并迅速隆升,自中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地区的上升幅度一般在4000m以上,藏北地区一般在3000~4000m。在整体隆升的基础上,还形成了一些大规模的裂陷。在大型裂陷盆地的边缘,如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准噶尔盆地南缘,隆起和下降的相对高差达1000~12000m。东部为滨太平洋弧后差异升降区,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东麓一线为界,以西为上升区,以东为下沉区。上升幅度最大的区域在华北西部,达1000~2000m;东北地区上升幅度为700m。沉降的幅度各地不同,东北为200m,华北平原为300~500m;最大的沉降区位于鄂尔多斯隆起周围的深断陷,如汾渭断陷、银川断陷、河套断陷等;渭河盆地第四纪最大厚度达2000m,银川盆地也在1600m以上。

活动断裂构造样式与活动速率差异中国西部活动断裂总的特点是逆冲-推覆与走滑断裂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逆冲-推覆构造的展布方向多为近EW向,走滑构造为NE和NW向,同时发育次级的近NS向正断层和走滑正断层;而中国东部则以NNE-NE向走滑正断层和NWW-NW向走滑断层的组合为特征。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速率,西部为6mm/a以上,东部为5mm/a以下。水平与垂直运动速率之比,西部一般为6~7倍,东部2~3倍。

构造盆地类型差异 中国东部海域及内陆处于西太平洋弧后扩张环境,新生代构造盆地均属裂陷伸展的构造类型。西部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推挤,受相背逆冲断裂控制的压陷盆地发育,如塔里木、准噶尔等大型压陷盆地;另一方面,由于SN向推挤使岩石圈物质横向流展,派生出的次级引张应力场,在特定区域造成NS向裂陷伸展构造,如西藏块体南部的地堑系、当雄-羊八井地堑系等。沿一系列大型走滑断裂,发育有各种类型的拉分盆地、楔状盆地,如阿尔金断裂带的矩形、楔状盆地,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的苦牙克裂谷、滇西北两条NW-NNW向拉分地堑带等。

岩浆岩类型的差异 中国东部新生代主要是基性火山岩建造,属钙碱性玄武岩系列、拉斑玄武岩系列和碱性玄武岩系列。玄武岩类的成分受地壳的混染程度小,基本上是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在碱性玄武岩类中,含有幔源橄榄岩类的捕虏体。岩浆活动方式以喷溢为主,侵入活动很弱。然而,中国西部以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和酸性的侵入岩类为主,火山活动次之。在火山岩类中,除基性玄武岩类以外,中性火山岩类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西部的酸性侵入岩中,含有较高的挥发组分,酸度较高。这些特点说明:西部地区的酸性侵入岩,主要是地壳重熔的产物。

地震活动特征的差异 中国西部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震级高、震中分布密集、复发周期短、强度分布不均匀的特点。8.0级以上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厚度变化大的梯度带附近;震源深度范围绝大部分在10~50km之间,优势分布是10~30km,由南向北深度变浅,如青藏高原南部为15~70km,中部为10~40km,北部为10~30km。中国东部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特点是强度大、复发周期长,但与西部区相比地震活动强度相差一个量级。震源深度一般是5~30km。

形变特征差异 大量的形变测量资料表明:中国的形变特征也存在着一个以SN构造带为界的东西部差异。在西部垂直升降等值线轴的方向大体为NW走向;在东部其长轴则以NE向为主。



~

中国新构造运动分区及特征
答:中国的新构造分区可大致以贺兰山—龙门山—小江断裂带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大一级新构造单元,东部及近海地区为滨太平洋新构造域,主要表现为地壳伸展、拉张、减薄的特征;西部主要包括青藏和新疆等地区,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新构造域,主要表现为地壳挤压、缩短、增厚的“闭合”特征。在一级新构造单元...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
答:新构造运动最明显、最直观的表现是新地层〔新第三系(新近系)-第四系〕的变形和变位。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变形,主要体现在一些地层发生低角度倾斜,或形成拱曲及褶皱。而各种规模的断层使新地层表现出错动及破裂。 (二)地貌表现 新构造运动是塑造现代地貌的主要动力之一,其主要作用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新构造运...

中国新构造运动分区
答:本区新构造运动的最大特点是火山活动强烈。区内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火山喷发频繁,玄武岩广泛分布。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且震源较深,珲春、绥芬河一带是中国大陆惟一的深源地震区。在地貌特征和新构造活动方面表现为东、西部隆起山地和其间下降平原。上新世以来,东西部山地上升幅度为 500~700m,而中间平原最大下降幅...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安全及环境风险地质背景
答:总之,中国现今地壳运动特征是:西南部为强烈上升区,东南部为缓慢上升区,西北部为强烈沉降区,华北和东北部为缓慢沉降区。在沉降区和上升区的交界部位,大都存在规模巨大的活动性断裂,其方向受所处的构造体系控制,是地震密集分布带,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比较发育。 (二)新构造分区及主要特征 根据新构造运动的...

中国新构造运动分期
答:是新构造高速率运动阶段。全新世以来,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升降活动非常强烈。许多地区地壳升降速率在 40mm/a 以上,均大于更新世时的运动速率。中国全新世构造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全新世构造升降运动的高速率、活断层及其伴随的地震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全新世构造运动最终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因此也称其为 ...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答:2.1.5.1 新构造运动 温州及其相邻地区新构造运动以缓慢间歇性的振荡升降并有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隆升的特征。在区内水流和风化作用的改造下,最终形成了该区西部为中低山系,东部为低缓丘陵和滨海平原以及近海岛屿的地貌景观。温州地区最新的构造运动在全新世晚期 以后,新构造运动的表现是区内地形的不...

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答:二、新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特征 广西陆壳在燕山运动形成的构造景观的基础上自新近纪中新世以来总体为大面积抬升,形成多级夷平面、多级河流阶地及多层岩溶洞穴,表现为阶段性不均匀差异性运动,在不同地质时期有不同的升降,同期不同地质单元升降幅度也有差异。根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4年研究结果,...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特点与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
答:一、新构造运动特点 塔里木盆地从渐新世至今,主要出现7个构造活动幕次,形成7个不整合面或大的沉积间断,即: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 其中第四幕( )影响强烈且广泛。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主要有:1)西高东低是塔里木地区两大弧形山系的一大特征。天山山系因...

新构造运动和古构造运动的证据?
答:古构造运动:1,地层厚度及岩相 特征沉积物地存在,如山前磨拉石的沉积可以显示造山带快速隆生过程。地层厚度是地壳下降的标志。2,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关系和不整合关系。整合关系反映了一个地区构造运动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整合解除关系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说明地壳的抬升运动。3,...

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答:第四纪以来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河南平原构造活动有增无减。在2.60Ma的时间内,最大沉降幅度达400余米。因此,新构造运动更是控制着河南平原第四系分布和地质地貌演化的内在因素。根据本次研究目的和内容,兹仅对第四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加以分析。第四纪以来河南平原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表现形式有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