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问:如何评析一新闻节目/报纸/刊物? 怎么分析电视新闻类节目

作者&投稿:独孤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您好!

中国在全国规范计生标语 冷漠强硬标语不得上墙
人民日报 2007-8-9 10:46:29
“一环二扎三罚”、“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这些冷漠强硬的计生标语将淡出公众的视线。而“地球妈妈太累了,再也擎不起太多的孩子”、“对生命的尊重,从生殖健康开始”等人性化标语,将在城乡亮相。
国家人口计生委日前决定,在全国普遍开展一次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工作,推荐190条更富有人情味和时代特色的标语口号。
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认为,书写、悬挂标语口号,不是为了表达当地政府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心,给上级领导检查、观看,也不是为了单纯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党的政策更加深入民心。
他指出,当前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标语口号过多且质量较差,影响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一些地方甚至依据“土政策”,制作出台一些约束群众的标语口号,使人民群众对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产生误解。
管理缺失,内容、质量没有标准,操作程序缺少规范。在一些地方,标语口号的拟制由乡村计生工作人员自编自创,是非对错,全凭标语拟制者的素质和水平。
冷漠强硬,缺乏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思想。禁止性的多,倡导性的少;管理性的多,服务性的少;宣传公民实行计划生育义务的多,宣传公民权益的少;冷漠强硬的多,温馨可亲的少。
为此,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从根本上剔除不良执政文化的影响,力戒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公民基本权利,从民间视角切入,拟制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极具说服力、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标语口号。
根据规定,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要变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宣传,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变单纯强调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宣传,为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及奖励扶助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变单纯避孕节育的宣传,为优生优育、优质服务以及预防艾滋病、促进生殖健康等知识的宣传;变简单生硬冷漠的宣传,为依法行政、文明温馨的宣传。
此次清理、规范、更新标语口号的范围是:全国各乡(镇)、村、街道、社区、居委会,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交通要道、公共场所等所有悬挂、张贴标语口号的地方。(记者白剑峰)
评论
这篇消息是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三等奖。
作者的报道视角很新颖,从政府的一个决定中表现出了政府执政理念的改变。从国家计生委改变标语的一件事中,记者看出了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执政为民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自从在十六大上提出后,政府一直致力于这一方面的工作。从年初的暴风雪到四川大地震,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形象表现的相当明显。但这只是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在平时的执政中该如何表现呢。记者通过报道国家人口计生委这一决定,很好地反映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平时执政的体现,这也就是这篇报道的价值所在。
形式上,这则消息也表现的很出色:简洁、明了。
首段,列举了前后两种计生标语,说明了计生标语将发生的变化。
第二、三段写了国家计生委开展清理、更新计生标语口号的决定及原因。
第四、五、六段列举了当前计生标语口号存在的三大问题及原因。
第七段,详细报道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清理、更新计生标语的决定的详细内容。
第八段,介绍了决定的执行办法及原因。
最后一段,介绍了清理、更新标语的范围。
整篇消息简短、明了、一气呵成,清楚地报道了国家计生委关于清理、更新计生标语的决定。这篇消息记者对自己的情感的表达也处理的相当出色,记者没对国家计生委的决定做任何明确的评价,但通篇读下来,我们又能很清楚的看出记者对政府这个决定的赞同。
不过,这则消息的内容略显单薄,没报道民众及相关部门对这个决定的态度和意见。
总体上,这是一篇短小精练的新闻作品。
这是一个格式,也是比较偷懒的办法,不过如果要做的比较好的,就要写成一篇完整一点的作品。下面是一个范例: 刊登在2006年4月11日科技日报上的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一稿,在第1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奖。这是记者从“地学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捕捉到的一条“鲜活大鱼”。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在于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重大,意义深远。主题重大是几乎所有新闻精品都应具备的条件之一。鲜明而重大的主题,是支撑新闻精品的灵魂。有了重大的主题,精品才有分量,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传媒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新闻主题的选择成为新闻大战中取胜的利器,谁能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挖掘出高质量的新闻主题,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闻主题选择的核心就是传播者对进入认识和报道范围的事物,有无受众关注度,有无新闻价值及其大小的判断。容易引起受众关注的新闻主题,必须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新闻事实。这篇消息的新闻事实和主题思想,反映的是我国传统地质学人才严重断层的问题,这个问题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连,是关系到地学人才后继有无人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强大国家的大问题。无疑这样的主题是鲜明而重大的,其意义是深远的。

二是善于发现新闻中的新闻。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把这话借用到新闻工作中来,不妨把它改一下,“生活中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必须学会发现,善于发现,特别是学习发现新闻中的新闻。为此,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勤于思考,要有一点思想家的味道。

这篇消息的成功,首先是记者善于发现新闻。如今会议的名目繁多,内容也千差万别,但大都有一大袋会议材料,诸如:“会议议题”、“领导讲话”、“经验介绍”、“发言材料”等。对广大受众来说,他们只关注会议中出现的新东西、新鲜事及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热门话题。现在不少记者参加会议,不舍得花力气、动脑筋,只图省事,将会议材料简单改编成报道,让人一看(听)就生厌。还有不少会议新闻包罗万象,拖沓冗长,空话、套话连篇,让人看后听后不知所云,不得要领。受众想要得到的东西,仿佛大海捞针,即使找到了,也是一鳞半爪,难以解渴,而真正的新闻,常常淹没在“文海”之中。这篇消息的作者,突破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常规,在座谈会上,发掘出了“我国目前出现传统地质学人才严重断层现象”进行报道,其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善于发现新闻中的新闻的能力,是值得称道和肯定的,也是这篇消息得以成功的关键。

三是事实说话,感染力强。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新闻靠事实影响读者,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要用事实说话。大量的新闻实践说明,能反映本质、体现主题、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服人、打动人的典型事实可使报道显得生动、深刻。这篇消息在选用典型的事实说话方面是成功的。如文中写的:

“地学人才断层最为严重的专业是:资源勘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学、勘察技术与工程和测绘工程。5年内,这五个专业岗位需求3万大学生。”

“内蒙古地区矿产丰富,在人类已发现的135种元素中,探明92种在内蒙古地区。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为了加快找矿步伐(包括找铁、金、铅、锌、煤等矿),投入6个亿的项目费,而地勘局总共在职人员7900人,从事地质学专业的1100人,纯搞地质的仅300多人。局里把所有离退休地质科技人员基本上都反聘回来,即使这样人还是不够用。不得已,2005年地勘局只干了2个多亿的地学项目。”

“陈峰不无感慨,‘我们局科技人员最年轻的也近40岁了,1995年后再没招到本科毕业生,每年地质学专业缺200人,地大(北京)的毕业生全部去,我都能接受。’”

“河南省地勘局人事劳动处处长董富强颇有同感:‘局里一开会,嚷嚷最多的是活多没人干,我们每年只能到专科、技校招聘。到大学去招聘,一是很难招到,即便招到了,也留不住,一两年后就走了。’”

上述通过深入细致采访得来的具体、实在、完整、有权威的新闻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力地增强了新闻的价值和传播效果。

四是述奇式标题引人注目。对异常的新闻事实采用述奇的方式来制作新闻标题,有利于突出新闻事实,吸引受众的关注。按照一般的常规常理,钱总是有人花的,而且大多数是不够花。但在地质研究、勘探上,钱花不完,没人花,这篇消息运用《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作标题,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如今的“读题时代”,这篇消息的标题,无疑是抓人眼球的上乘之作。

作为新闻精品,这篇消息也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文中“反聘”中的“反”字,让人有些费解。据查《现代汉语辞典》,“反”应为“返”才符合现时的通用使法。二是消息开头使用的“日前”二字,这个词表述某件事情发生的时间范围,这似乎很正常,但实际上是不妥的。传统的新闻学理论要求在采写新闻时一般要有五个要素,即新闻的“五个W”。新闻发生的时间就是其中一个要素——何时,若按字面上理解,昨天、前天、大前天、上星期、上个月、上半年,甚至上溯到今天以往的所有时间,都可以称之为“日前”。在新闻稿中使用“日前”显然是一种打马虎眼的时间概念,这容易让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笔者注意到,在许多新闻佳作稿件中是不用这个词表达时间要素的。还有人们在读或听新华社发的新闻稿时可以清楚地发现,即在稿件开头都是“新华社×月×日电”;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在其刊登的重要新闻稿件中也都不用“日前”一词。有的一旦确定采用一些新闻发生时间较长的稿件时,一般也是用“近日”或“早些时候”等词来表达,这就显得比较严肃、确切。为严格规范新闻稿件,也为了维护新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新闻实践证明,记者在新闻稿件中应忌讳使用“日前”一词。作为新闻精品,更不要有这样的瑕疵。但瑕不掩瑜。本文仍不失为一篇佳作。附原文:

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

“出多进少”导致我国传统地质学人才严重断层

本报讯(记者赵凤华)记者日前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的“地学人才培养座谈会”上获悉,我国目前出现传统地质学人才严重断层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地学人才断层最为严重的专业是:资源勘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学、勘察技术与工程和测绘工程。5年内,这五个专业岗位需求3万大学生。

座谈会上,内蒙古地勘局副局长陈峰讲述的一件事引起大家的共鸣。内蒙古地区矿产丰富,在人类已发现的135种元素中,探明92种在内蒙古地区。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为了加快找矿步伐(包括找铁、金、铅、锌、煤等矿),投入6个亿的项目费。而地勘局总共在职人员7900人,从事地质学专业的1100人,纯搞地质的仅300多人。局里把所有离退休地质科技人员基本上都反聘回来,即使这样人还是不够用。不得已,2005年地勘局只干了2个多亿的地学项目。

“2006年自治区又投了10个亿项目费,眼瞧着一个个大项目,缺人啊!”陈峰不无感慨,“我们局科技人员最年轻的也近40岁了,1995年后再没招到本科毕业生,每年地质学专业缺200人,地大(北京)的毕业生全部去,我都能接受。”

河南省地勘局人事劳动处处长董富强颇有同感:“局里一开会,嚷嚷最多的是活多没人干,我们每年只能到专科、技校招聘。到大学去招聘,一时很难招到,即便招到了,也留不住,一两年后就走了。”河南省地勘局的待遇还可以,工资总额在郑州市排第三位,2000年后,技术人员年收入达到五六万,还是没有本科生愿意去。他希望,高校在招生时,地质专业更多的要“考虑农村孩子”。

要把“待遇提高到能有人愿去做地质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呼吁。他分析说,地质行业是个艰苦行业,常出野外,待遇又不高,再加上子女上学困难等,地质队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负增长,人才缺失,造成了钻探工作量下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地质”为名的大学向多学科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吸引生源,纷纷改名,8所地质院校,至今还力挺“地质”名称的只有中国地质大学一所了。

记者了解到,地大(北京)在今年的招生计划中,加大了地学人才的培养力度,新增加了招收地学专业定向生。定向生招生考虑在各省市二本线上录取,计划招收100名。

刊物评述怎么写(急解)~

刊物的评述主要取决于内容和方向 可以从刊物主要的叙述内容、针对人群、性质、作用影响、背景等方面着手。其中作用影响建议做详细说明 可以评述针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 不良的刊物会产生哪些问题 我们对其应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等等
也可以加一些自己的观点

1、新闻分析的总纲领是社会效益,所以首先要看这条新闻对社会取向的那个方面有效果
2、时效性分析,有人说速度是新闻的生命,在我国不至于。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事情发生两天,您再报导,那就是旧闻了。
3、选题方向分析,就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
4、叙事分析,就是事情说明白没有
大概这些吧,关于编导方面的资料,你可以参考我的百度空间

如何评价汕头的《今日视线》这新闻节目?
答:当然,评价一个新闻节目,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报道力度,还要看它是否能引导公众思考,是否能激发社会的积极变革。《今日视线》是否做到了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讨论。毕竟,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揭露,更在于引导公众参与,共同塑造一个更公正、更和谐的社会环境。总的来说,汕头的《今日视线》在...

新闻评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答:一是……二是增强新闻性。要善于运用新闻性的事实作为由头进行立论……三是文风和语气要通俗、幽默、亲切一些,力求口语化。四是在写作态度上,切忌自恃高明,盛气凌人,而是要把自己摆进去,和读者打成一片,循循善诱……3、专题评析 就某一个人的作品或者某一类的作品同一内容的相关评论作品,综合...

怎么评价新闻栏目《传奇故事》?
答:先前节目主要以传奇为主,之后“故事”两字发挥着巨大作用,作为一挡新闻类节目,节目新意在于讲故事之上,这也就是所谓的“新闻故事化”。在许多人看来新闻或许是枯燥无趣的,但《传奇故事》却是例外,以缓慢节奏讲述每一个新闻,且每一期重点讲述个别新闻,在尊重事件真实度基础之上进行相对应改编,以故事...

急问:如何评析一新闻节目/报纸/刊物?
答:急问:如何评析一新闻节目/报纸/刊物? 40 最好能以新闻学角度进行回答,字数最好能多一些,切记不要写娱乐新闻!!!是对一个新闻节目/报纸/刊物进行评析,不是评析社会现象!!!... 最好能以新闻学角度进行回答,字数最好能多一些,切记不要写娱乐新闻!!!是对一个新闻节目/报纸/刊物进行评析,不是评析社会现象!!

从采访和写作两方面怎样去评析新闻作品
答: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

怎么评价新闻栏目《环球视线》?
答:第一点是因为它们不具有《环球视线》这样深厚的“后台”资源,每天能拿到最新最快的新闻资源;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们缺少新闻栏目的分寸感。新闻栏目本应该是一个以客观角度陈述事实的节目,新闻播报本就是一种具有权威意识的平台。在很多新闻栏目中,很多事实不存验证,很多观点仅仅是假借网友的...

怎样去分析一个电视新闻栏目?
答: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

怎么评价新闻节目《直播港澳台》?
答:迅速回传播报,节目的真实性是很有保障的。《直播港澳台》这挡新闻节目,不仅让我们内地人深刻了解到海外世界的精彩,扩张了眼界,同时也让我们踊跃出浓郁的爱国情怀,深刻意识到祖国的强大,这样的节目有利于提高民族自豪感,满足内地人对于港澳台的求知欲望,是很有意义的新闻节目,值得观看。

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
答:1、不易保存 这是电视一产生就注定的遗憾。电视是视听兼备的多元符号,多元符号在电视节目的播放中间转瞬即逝,很难保留,所以这样和报纸相比,和网络相比,保留新闻资料要困难和复杂。2、选择性差 电视新闻节目的安排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它是由媒介主动、受众被动,同时在整个传播过程缺少反馈环节。所以...

欣赏新闻作品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入手
答: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49222&postid=84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