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作者&投稿:倚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对游记课文,作者所写的对象学生未曾见过,仅仅读课本上的文字,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则不同。如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一览桂林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课前我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介绍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一幅幅桂林山水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与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谐相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片再现了文章的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定点观察的写法,比平时单独的写作训练效果更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突破了重难点,训练了思维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训练结合等途径。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多媒体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小语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是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这样形象直观的图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习自觉性
学生在“人机互动”中,通过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事物的声、色、光的发展变化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互相作用,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种交互方法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生字新词中,在计算机上为本课的生字建立资料库,每个生字都设置按纽,有字音,笔顺,字义,词语,趣味识字等内容。学生只要按住按纽,就可以自学到相关的知识,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拓宽了学习途径,培养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遵循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的原则,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就应该向课堂要效率,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性。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走向信息技术的丰富与创新,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融合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已是教师所熟知的、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现已广泛被教师用于课堂教学,是许多优秀教师教学的利剑。然而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制作不精良、使用不合适等原因,使得其发挥的作用受到制约,不少教师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要把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各学科课堂,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做到:
一、消除对多媒体课件认识误区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不少的教师在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过分强调多媒体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忽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如何精良,他的使用价值都还应让处在 “辅助”角色。一个课件制作得是否成功,主要是看它是否渗透了科学的教学思想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能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才是看它在多媒体技术方面运用的如何。因此,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看到多媒体课件的“轰动”、“新奇”、“好玩”这个浅层面,更不能忽视对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方法等传统教学理念的认真钻研,而是要将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融入到多媒体课件当中。
二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然而,多媒体课件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途径,教师才是教学活动的导演和主体,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富有激情的讲解,通过师生之间情绪的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是任何形式的媒体是所不能替代的。试图用课件代替教师来“解说”教学内容、取代课堂中的情感互动,往往是事与愿违。
三是忽视了正确处理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客体。然而,在制作的课件时,有的教师只强调“教”,而忽略了“学”,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捆绑在课件设计的既定流程上,这样的课件只能算作是“书本搬家”或多媒体演示片,并不能发挥出多媒体最有魅力的互动功能。这实质上是将“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多媒体课件+教师为中心”,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因此,在对多媒体课件设计流程时,应着重从学生与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互动关系入手,选择合理的表现方式,为课件设计出最具互动性的方案,以防止师生的思维空间受到课件媒体的制约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是过分注重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少多媒体课件过分追求美观,致使课件画面背景图案复杂,操作按钮奇形怪状,分散了学生大量的注意力,真有点“‘繁’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还有的使用大量的动画和背景音乐或过渡音乐,好象一定要复杂才显得有水平,课件才有档次。殊不如,有时却是在画蛇添足啊,这不是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吗?在一节课里,有那么多的东西要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怎么分配得过来。这一来往往会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弄不好一节课下来老师要求他掌握什么都还不明白。
教学课件不是电脑的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其实学生的学习意识却已经分散到那些亮丽的画面和优美的声音中去了,这时,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上课还是娱乐呢?
二、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制作上的缺失
一是课件“太胖”。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搜集的媒体资源往往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也不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影像等教学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和加工,东拼西凑,贪大求洋,多多益善,结果做出的课件不切实际,肥胖臃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面面俱到。设计者在设计课件时不分重点、难点。有的教师甚至把教学材料、资料、板书内容等悉数搬进多媒体中,教者上课时只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挥挥电子教棒,更有甚者整堂课不离开电脑半步操作。走进了使用多媒体课件图轻松、省力的误区。不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采用巧妙的方式将教学思想、风格、方法融入到媒体之中,在不恰当或不合适地方出现媒体冗余或堆积。结果是遮掩了教学目标,陷入媒体滥用的误区。
三、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教学的建议
一是要依据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课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要符合教学规律,因此要依据教学理论来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媒体素材。媒体素材的选择是为了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因此,在选择使用图像、声音、动画、活动视频等各种媒体时,目的是要表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主题,不能忽视主题思想的表达,只顾追求时髦、好看和花哨,避免“为媒体表现而设计媒体”的现象,努力做到“为内容表现而设计媒体”,过分繁琐的界面,使用起来并不方便,过于花哨的界面也容易使学习者分散注意力。
三是交互性要强。多媒体课件的交互设计可实现教与学双方信息实时有效的交流,它不仅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还可提供答疑及考核,并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从而保证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四是要选择能突出多媒体特点的课题,选择能发挥多媒体优势的课题,要适合多媒体来表现,如有些展示祖国发展成就方面内容的教学。同时也要选择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课题,选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难以讲解清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青少年少见的一些社会现象等有关内容的教学。
五是要 注意多媒体课件的效益性。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时间周期比较长,需要任课老师和制作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付出巨大的精力,所以制作课件一定要考虑效益性原则,用常规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时,就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应根据教学需要,以服务教学为宗旨,防止为单纯的应用而使用,或刻意追求课件创作意境和功能,而忽略了教学的根本性的任务,更不能简单的采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作为课件设计者的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自学的导航器,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够依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

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

如何使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语文知识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在于如何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证明人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达到较好信息摄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句话,也只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才能较好地保持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宝库”“精彩摘录”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语文知识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在于如何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证明人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达到较好信息摄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句话,也只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才能较好地保持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宝库”“精彩摘录”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科学...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答: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答: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滥用信息技术,忽视了...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答: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3...

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答: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总之,小学语文课程与...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怎样有效整合
答: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以成为必然。但我们要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

如何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答: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样的延伸。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海底世界的视频一放、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鲜明生动。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和课文中的文字,...

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答: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一)信息技术。(三)信息技术。实践证明、内容丰富,教师不能将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多媒体;课堂教学,要...

如何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存在的疑惑
答: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即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情境;以多样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瓶颈;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活学习思维;利用创新的教学结构激励自主学习。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应用语文是基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