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中,七佛之师究竟暗藏了什么秘密?

作者&投稿:于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

吴承恩先生笔下的观音菩萨,似乎是游弋在社交圈的一把好手。

彼时年轻气盛的孙悟空,因邀请函名单的争议,索性打砸了蟠桃盛会,玉皇大帝一度一筹莫展,正是观音菩萨举荐了坐镇灌江口的二郎真君,顺利将闹事的猴头拿下。玉帝微笑地看了看一旁出着好主意的菩萨,满意地连连点头。

又及如来佛祖召开盂兰盆会,需要一位牵头的执事干部,“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灵山处求取真经”。显然,这可是佛祖主导的面子工程。其他佛门中层干部尚未反应过来,仍沉醉在大会的缤纷花雨之中,观音菩萨却前身一步,跳出班列,抢着领了这张任务卡。喜得那佛祖直呼,“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再如在唐王李世民举办的水陆大会上,观音菩萨先是乔装老僧,点化了尚执迷于小乘教法的唐玄奘,又在百官朝拜之下显出真身,“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盖众多人,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试想,一位高高在上的菩萨屈尊现身,给一位人间君王举办的盛会站台,凸显了大唐帝国盛世景象,李世民不感激涕零才怪。

可见,在仙、佛、人等各级领导层里,观音菩萨的风评都是极优。



【二】

不仅各路领导买她的账,而在她手下从事的人员,似乎更由心敬她三分(《西游记》里观音为女性形象)。

其间又以唐僧为甚。

这位被佛门内定且又无太多本事的凡胎俗子,拍起马屁的功夫,倒是一等一,但凡见到观音,他首要做的便是磕头便拜,一脸虔诚和恭敬,生怕哪里照顾不周,怠慢了菩萨。

随同的猪八戒、沙和尚乃至于白龙三太子,职业生涯上虽均曾有过亮人的简历,诸如掌管八万水军的天蓬元帅、南天门独尊一面的卷帘大将。但取经路上,他们也纷纷放在身段,对这位常来嘘寒问暖的佛门干部,表现出了发自肺腑的尊重。至少,表面看上去是这样。

众人言行之中,可见观音的神格魅力。

但似乎也有一个例外,不用说,便是桀骜不驯的孙悟空了。

孙悟空初出五行山,便同唐僧性情不合,耍着性子要撂下取经重担。这显然是观音菩萨不愿意看到的,便引导着唐僧演了一场戏,诓骗孙悟空套上了紧箍。且看孙悟空当时反应,“她(观音)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她去!”

此时的孙悟空,早已不是当年的愣头青,五百年前吃的亏让他成熟了不少,自然不会冒然跑到南海亮拳头,只是口头上泄泄愤罢了。但极富心机的猴头,随后借故烧了菩萨治下产业、由金池长老主持的观音禅院,也让观音狠狠地吃了一个哑巴亏。



【三】

孙悟空和观音菩萨的关系,当然不能一直僵化下去。干群关系不和谐,取经工程肯定无法正常推动下去。

态度渐渐发生改变的,自然是处于下属地位的孙悟空一方。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取经初级阶段的争执当中,孙悟空尚且会对观音做出一些刻薄的讥笑行为,诸如背地里骂道“该她一世无夫”,及至取经工程的推进,孙悟空在观音面前仿佛换成“乖乖男”模样,时常出现“行者躬身道,请菩萨先行”、“行者磕头道,弟子不敢在菩萨面前施展(法术)”等言行了。

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素,能让孙悟空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呢?我们或许从下列这段唇枪舌战当中,可以找到答案。

当时取经团尚处于磨合阶段,孙悟空因为取经理念问题,似乎同前来摆平事态的观音菩萨又杠上了。

二者进行了激烈的言语交锋。

孙悟空急纵云跳到空中,指着观音的鼻子大叫道:“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儿害我?”

观音或许从来没见过如此难缠的辩手,也顾不上什么风度了,急得反唇相讥,“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尽意,度得个取经人来,叮咛教他救你性命。你怎么不来谢我活命之恩,反来与我嚷闹?”

这场面相当尴尬,似乎谁也得理不饶人,急得一旁劝解不下的唐僧,悄悄要开始念紧箍咒了。



【四】

孙悟空口中的“七佛之师”,背后其实大有学问。

这个称呼最早出处,大抵源于佛经,本意指的是文殊菩萨,而非观音菩萨。

值得一提的是,大抵因为非主要角色的缘故,文殊菩萨在《西游记》里并没有太多存在感,甚至在度化乌鸡国国王之时,把佛祖交待的事情办砸了,作为惩戒,平白受了三日井水之难,表现得十分狼狈。但据佛门经典《法华经》的描述,却是另一番景象。相传在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曾育有多位王子,各领天下精兵,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常持《妙法莲华经》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入灭后,佛的诸位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修成正果。这里的妙光菩萨,即为文殊菩萨化身,便有了诸佛之师的称谓了。当然,“七佛”只是一个笼统的虚数。

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里文殊菩萨业务能力远没有观音突出,小说作者吴承恩先生为了剧情推动的需要,强行将头衔安在了观音菩萨头上。而这个头衔,恰恰是孙悟空态度转变的关键。



【五】

孙悟空称呼观音为“七佛之师”,原本逞一时口舌之快,讥讽她为得道修为之人,尚且不能容人,尽干一些算计人的勾当。

随着取经工程的深入开展,冷静下来的孙悟空却渐渐琢磨出了门道。

心思缜密的如来佛祖,为何要让身为“七佛之师”的观音菩萨推动取经工程?

极有可能的一种情况,便是要借观音之手度化沦落凡间、曾为佛祖二徒弟的金蝉子(即唐僧)成佛。悟破谜题的孙悟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究放下了“齐天大圣”的架子,开始刻意地模仿着师父唐僧的行为,见到观音便殷勤地磕头,换来了菩萨一次又一次赞许的微笑。显然,观音菩萨是他是否能顺利成佛的关键。

后续事态发展,果如孙悟空所料,取经庆功会上,观音菩萨向如来佛祖递呈了取经人员考核意见,佛祖看着考核报告,哈哈一笑,心神领会地安排了两个佛果位名额,其中一个,自然落在了孙悟空头上。



~

在《西游记》中,七佛之师究竟暗藏了什么秘密?
答:当然,“七佛”只是一个笼统的虚数。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里文殊菩萨业务能力远没有观音突出,小说作者吴承恩先生为了剧情推动的需要,强行将头衔安在了观音菩萨头上。而这个头衔,恰恰是孙悟空态度转变的关键。【五】孙悟空称呼观音为“七佛之师”,原本逞一时口舌之快,讥讽她为得道修为之人,尚且...

观音为何号称七佛之师,七佛都是谁?
答:观音曾经在过去点化了七位佛门大能成就佛位,因此被称为七佛之师。这七佛分别是:毗婆尸佛(Vipaśyin)、尸弃佛(Śikhin)、毗舍浮佛(Viśvabhu)、拘留孙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迦叶佛(Kaśyapa)、释迦牟尼佛(Śākyamuni)。

谁是七佛之师?是观音菩萨还是文殊菩萨?
答:孙悟空这句话表明,观音菩萨就是七佛之师。不过,翻阅佛教经典发现,文殊菩萨才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祥、妙吉祥。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文殊菩萨乃七佛之师,又名诸佛之师。在...

七佛之师究竟是谁,为何说西游记弄错了?
答: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骗戴上了紧箍咒,气冲冲地跑去找观音菩萨理论,当时孙悟空称观音菩萨为七佛之师,可见在西游记的设定中七佛之师是观音菩萨,但在佛经中记载,妙光菩萨点化了古佛的八个儿子成佛而自己却一直做菩萨,这个妙光菩萨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因此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将七佛之师的称号从文殊菩萨身上...

《西游记》如来法力这么强,他的师傅究竟是谁?
答:如来这位授业恩师,就是《西游记》原著中的“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佛门中的“过去佛”,在无数劫之前就已经证得佛位,地位,法力至高无上,号“正法明如来”,是名副其实的万佛之祖级角色。这个时候,正法明如来点化了“过去七佛&...

文殊菩萨号称七佛之师,他点化的七佛都有谁?
答:5. 根据大乘佛教记载,文殊菩萨是众多菩萨之首,普贤菩萨常常侍奉在他的身旁。文殊菩萨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与普贤菩萨并称“诸佛之母”、“七佛之师”。6. 文殊菩萨的画像中,头顶五髻,象征着五智无上无得之相。五智包括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7. 文殊菩萨常...

为何孙悟空说观音菩萨是“七佛之师”? 大家看到孙悟空对观音菩萨说...
答:南无阿弥陀佛。。有经典证明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普门品》云: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普贤,,都是无量佛菩萨之师!

孙悟空说了什么,破解了号称七佛之师的菩提祖师身份之谜?
答:要追风说啊,观音在佛教中的地位肯定是远远比成佛后的孙悟空和唐僧高的。其实在西游记里,菩萨和佛的区别在于,菩萨是帮助佛教在地上各地传教的,而所有佛都是灵山的坐镇的。而在取经路上,孙悟空刚被带上了紧箍咒,观音来收服小白龙,孙悟空对观音大叫着透露了一个信息: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

为什么观音号称七佛之师?
答:菩萨在佛教的地位很高,在明代的寺院建筑中,菩萨的位置在佛祖的背后,由此也可以看出菩萨的地位。并且在西游记当中,观音菩萨是七佛之师,慈悲教主,她能够收佛为弟子,足以体现菩萨在众多佛家弟子中的地位。原因 按理来说,菩萨的地位应该是低于佛的,那就有很大的疑问了,观音既然能够收佛为弟子,...

为什么称文殊菩萨为诸佛之母,七佛之师?
答: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相,不可触摸,经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很难用言语表达,故而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凡夫一个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