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见性"之后,是否就已经成佛? 见性后怎么修

作者&投稿:山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所谓的“顿悟成佛”“见性成佛”乃至“即身成佛”,都不是究竟佛。
天台宗对于佛有“六即佛”的说法。所谓的六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以及究竟即佛。
在说明理即佛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什么叫作名字即佛。譬如当大家开始学习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说我们每个人身中都有真如,也有佛性,所以在理上来说,我们跟佛是一样的。当我们听说自己身中也有未来的成佛之性存在,知道自己有佛性,也有真如,将来也可以成佛,这样就叫作名字即佛。
又譬如外面那些不学佛的人,他们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不知道自己身中也有真如佛性;但是从证道者的立场来看,他们也有真如,也有佛性,未来也可以成佛。就像诸位菩萨在电视机前面听我们说法,各位的真如佛性同样是了然分明啊!但是那些世俗的人们,连听都没有听过佛法的人,虽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理上他们也是佛,是因地的佛,因为他们也有这个理体,所以叫作理即佛。
当有情众生听到这个道理之后,就开始寻找善知识,熏习正确的知见,然后开始寻觅,开始观行,开始观察:到底我身中的真如在哪里呢?我的佛性要怎样才看得见呢?在还没有证得真如之前,就叫作观行即佛。观行即佛就是在别教的六品弟子位中,也就是说,别教的六住位满心以下,全部都是观行即佛,还没有证得真如的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所以,智顗大师说五品弟子位,就相当于别教的五住位满心,或六住位的入地心。
各位菩萨,以上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也都称为佛,但都还不是究竟成佛。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相似即佛。所谓相似即佛,也就是中国禅宗之真正证悟者,在证得本觉心以后,亲自证知这个实相心,无始劫以来一向不于三界中之六尘起念,但却有自己极微细之知觉;能够如是亲证不在六尘万法中觉知了别的实相心,也能证知七识心恒时生起的粗细念以及极细念,就能观察实相心与七转识体相之别异,因此就能舍离虚妄想之粗分别,这就叫作证得第八识无念心体,也是《大乘起信论》中所说具有“始觉智”者。从此以后,自己就能渐次通达般若系列诸经,依于亲证第八识心之本觉,而说七转识在这个阶位之中即是始觉位的菩萨。天台宗圆教之判教,就说这个阶位是相似即佛位。
这个阶段的菩萨,已经能够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虽常恒、不断、不坏,但是在不生灭心体中,却有生灭相存在,恒时流注一切种子,而出生意根与六识心等生灭法之现行运作;六识心等种子流注生灭法,与不生灭之第八识本觉心体和合运转,名为阿赖耶识。因此说,亲证实相心如来藏之七住位菩萨,已证如来藏而入理般若,能离断常、生灭二边邪见,能为众生宣说般若空理,能度众生证得般若空理,相似于佛,所以名为相似即佛,位在十回向位以下;由于未修一切种智,未得初地无生法忍道种智,所以还不能称为分证即佛。
菩萨在悟后不断努力进修,历经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之修行,永伏思惑,离异生性;又复研读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系诸经,而触证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等八识心王诸心所法,证入百法明门而发起道种智者,就叫作分证即佛,但是仍然不是究竟即佛。
大乘别教唯一佛乘之宗通究竟,必须圆满具足以下四法,方能成就圆教之究竟即佛位;而这四法就是指:无量福德、无量三昧、一切种智和四种圆寂。
福德一法始自十信凡夫修集资粮开始,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乃至初地更以财施、法施为六度万行之主修,地地增上不断修集,一直到等觉位中,百劫专修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若有求者无不遂其所愿,如是广修百劫,方能圆满福德之修集。
而无量三昧者是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续修四无量心、五神通、灭尽定等,配合无生法忍之道种智,而地地不断增益,在这些无量无数的三昧修证完成之后,才能使无生法忍究竟圆满。
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无生法忍之圆满。无生法忍是法无我智,法无我智之修证,必须以菩萨人无我智为依,方能修证;也就是,一切种智之修证,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方能渐修而至佛地。一切种智未成就者,于十地中名为道种智;于七住至十回向位中,名为菩萨人无我智,俱名般若中观智。六住位中于般若中观唯能名为熏习,不名为证,因为不能于般若中观起诸胜解及胜行故,所以不入胜解行位。一切种智圆满成就时,即能圆满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等四智,方得名为正遍知觉。
而四种圆寂则是指: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处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是别教七住菩萨所证,不共二乘无学。有余和无余涅槃,别教七住菩萨有能证之者,有的必须到初地、二地,乃至六地方能证得,然皆不取无余涅槃,所以不名证无余涅槃。佛则是具足四种涅槃,分段生死烦恼障种及与习气种子已经究竟断尽,乃至变易生死异熟果种也已断尽,虽然证无余涅槃,而不入涅槃境中,利益众生永无穷尽,而不住一切处,故名无住处涅槃。具足这四种圆寂之修证,方名别教妙觉如来,也才是圆教的究竟即佛。
综合以上所说圆教六即佛的道理我们就知道,所谓的“顿悟成佛”、“见性成佛”,乃至“即身成佛”,都不是究竟佛。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世俗人浪子回头的立地成佛,或者禅师家用来警策弟子速求大乘见道的立地成佛,是究竟成佛呢!佛道之圆成,必须历经三大无量数劫的勤苦修行,唯有圆满具足福徳、无量三昧、一切种智和四种圆寂时,才能成就究竟佛果。
各位菩萨,从以上说明我们就知道,立地成佛是菩萨度众的方便善巧之说,不是究竟说。
本文转自都摄六根的空间
——以上来自百度搜索。
——个人看法,“见性”好比我们普通人偶尔上了一次太空,看到了美丽壮阔的太空,但由于缺乏与太空相应的体质,我们无法在太空中呆太长时间,只有切实“修行”才能永远生活在自由自在的境界里,所以有“悟后起修”的说法,甚至有“悟后方为真修”的讲法,因为“悟”了就不会迷失修行的方向了。
另外,我们凡夫要注意一点,以上所言都是指“证悟”(或“体悟”),这与文字上的“解悟”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见性成佛,在禅宗是有这句话。

【见性】
 (术语)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但什么是见性,标准是什么?
现在不少人认为自己见性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发现有疑,说明其实没有见性。
见性的标准,可以参看《瑜珈师地论》《成唯实论》等。

更简明扼要的可参看永明寿禅师的十问: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
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自己的理解啊,不作准。不一定,见性是见到了我的意思,也就是悟道,还有句话,悟后起修,我个人觉得是不是之前的业没有消除完或者什么其他,悟了以后还是有大部分需要继续修的,不过我觉得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对的了。

呵呵,梦中说觉,犹名为幻。幻灭自然真。

这个提问,把前面的“修行者”去掉,逻辑上才对。

佛不是修行者修成的,佛是真,修行者是假,在假的位置上,一切都是假的,怎么修,也变不成真的。

佛本来就在那里,不假修证。所谓见性,只是回归的位置之一。

这话吖,再说就多了。说不定会障某位观众修道,还是建议你多读读经典,你这个问题最相关的是《圆觉经》。

修行者成佛之后都干什么去了?~

普渡众生

你见性了?

按禅宗说:如果你见性(破初关)了,一般的佛经就差不多都能看懂了。然后就照着佛经上去修就是了。

《解深密》、《实相》等都是可以指导你修的。

如果你没有见性,还是不要知道之后的修法。否则会陷入头脑的思辩,无助于最终的大彻大悟。

武松为什么叫行者?行者是什么意思?
答:行者是一个佛教用语,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也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武松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行者”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身边只有一小...

行者是什么意思
答:行者是一个佛教用语,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出家修行但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也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行者一词出自《释氏要览》卷上。佛教用语 1、“行者”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2、.出行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行者代表一种什么精神
答:行者精神可以理解为不断跋涉、探索和磨练自己的内心和身体,达到自我超越和成长的一种精神。行者们总是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和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自我成就。这种精神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工作中,行者们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而是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并不断...

行者是谁的绰号呢?
答:行者是孙悟空的绰号。孙悟空(又称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传为吴承恩所著)。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出生地位于东胜神洲的花果山上。行者是指出家但没有梯度的佛教徒,孙悟空的行者的称呼是唐玄奘给的,第一次师徒相见,唐僧见悟空分明...

孙行者是什么意思?
答:问题一:行者是什么意思 行者有多种释义,就看你自己在哪里使用了。遣词造句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行者” 1、指的是出家而龚经过剃度的佛教徒。 2、.出行的人。 3、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 4、佛教语。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 5、泛指修行佛道之人...

水浒传里的行者是指谁
答:《水浒传》里的行者是指武松。武松因为在孟州杀人,张青夫妇给他办成行路的头陀,因此得名绰号被称为行者。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因此,“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曾与鲁智深、杨志等人聚义青州二龙山,三山聚义时归顺梁山,坐第十四把交椅。

《水浒传》中武松的绰号“行者”是什么意思啊?
答:那时候行者就是带发修行的僧人,由于犯了法,在十字坡的时候 孙二娘 和张青给了他一套带法修行僧人(行者)的装备,让他乔装成行者.

行者和和尚有什么不同
答:佛教用语 1、“行者”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2、.出行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清 阎尔梅 《渔父辞》:“ 峒山 居者笑行者,我自乘船君乘马。” 清 昭连 《啸亭...

武松的绰号行者的由来
答:武松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打扮,所以江湖人称“行者武松”。行者是那时对游方道人的一种称呼。本是打虎英雄,但因其大哥被人毒害,怒而杀人。逃跑后,遇到结拜兄弟菜园子张青和其妻母夜叉孙二娘。于是武松剪了头发,着了皂直裰,系了绦,把毡笠儿除下来,解开头发,折迭起来,将界箍...

武松的绰号是“行者”,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答:行者这个绰号在梁山上实在是太不显眼了,可以说是再普通不过了,甚至一些地煞头领的绰号都比武松的绰号响亮。其实也很多人的绰号也都是这样的,越是有本事的人,绰号就越低调,比如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或和尚鲁智深,浪子燕青,只有那些实力低微的人才会起一个响亮的绰号来唬人,比如打虎将李忠,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