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者”的用法 文言虚词“乎”的用法

作者&投稿:濯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例: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②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③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⑤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⑥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⑦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⑧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者:指人)

⑨客何为者?(者:指人)

⑩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者:指物,药)

(11)又可怪者,在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者:指病)?

(12)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例: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例: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例:

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③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

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例: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③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例: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例: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文言虚词的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1.而
连词关系例句译
并列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又
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而且、并且
承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就、接着,或不译
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但是、却
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如果、假如
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连接状语,可不译
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所以
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目的,来
代词,通“尔”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你的
通“如”军惊如坏都舍。《察今》好像,如同
复音虚词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限止语气,罢了
而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才,方才
而况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
既而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不久,一会儿
2.何
疑问代词作宾语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前置,哪里、什么
作定语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什么
作谓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什么原因、为什么
疑问副词句首、动词前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为什么、怎么
形容词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复音虚词何如/奈何
/若何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怎么样、什么样
何以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无何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不久、没多久
何乃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怎能
何异(于)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有什么不同
何则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如…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将…怎么办呢?
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
语气助词疑问语气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吗、呢
测度语气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吧
感叹语气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啊、呀
词尾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逍遥游》……的样子
介词相当于“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对、对于、比、向、跟
4.乃
副词顺承紧接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就、这才
逆转相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却、竟、反而、才
范围限制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才、仅
确认判断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是、就是
代词第二人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你的
指示代词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这样
复音虚词无乃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府史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就这样
5.其
代词第三人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们)
第一人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
远指代词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那
近指代词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这,这个,这些
指示代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其中的
副词推测语气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或许,可能,大概
反诘其孰能讥之乎?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难道,怎么
婉商吾其还也。《肴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还是
期望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可要
连词表选择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是……还是……
假设关系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如果
复音虚词何其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
6.且
连词并列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又、并
递进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而且、况且
让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尚且
转折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然而、可
副词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姑且
复音虚词且夫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况且,再说
且如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就像
7. .若
代词第二人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你们、你的
指示代词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这、这样、如此
连词表假设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如果、假设
表选择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或,或者
动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得上、及、如
复音虚词若夫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段头,要说那,像那
若定指挥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以闲敝邑,若何?怎么样
若干车后若干递送夫。几许,多少
若辈/若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
若…何寇深矣,若之何?(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8.所
助词在动词前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所……的人(事物)
“为……所”结构,表被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被
名词表地点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处所、地方
量词离宫别馆,三十六所。栋
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的原因
所以,表凭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来…的根据、…的方法)
所谓此所谓战胜于朝庭。所说的
所在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处处)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处所)
9. 为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公为我献之。《鸿门宴》替、给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当、等到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为着、为了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因为、由于
表被动关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
语气助词疑问句末,表诘问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动词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谁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修建、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作、是等
10. 焉
代词疑问代词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语)哪里、怎么、什么
第三人称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他(们)、它(们)
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了、啊、呢
反诘语气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结构助词句中停顿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不译
词尾形容词、副词词尾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相当于“然”
兼词于之(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在这里(那里)
11也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舒缓语气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不译
表陈述或解释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不译
表肯定、感叹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啊、呢
表疑问或反诘,句中有疑问代词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呢
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吧
复音虚词其…之谓也(乎)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也哉岂独伶人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
12. .以
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表原因①且吾以捕蛇独存。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因、由于
表时间、处所,同“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在、从
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和、跟、率领、带领
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
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
表目的①作《师说》以贻之。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而、来、用来、以致
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
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地
动词①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任用)
助词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通假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无以,则王乎?通“已”,止
复音虚词无以、有以
足以①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 ②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③奚足以语文事?有什么办法用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以是、是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因此
以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认为,把…当做或看做)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或制成)
13.因
介词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依照,根据)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过、通过)
①因利乘便。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凭借)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趁机、趁着)
副词表顺承
或结果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因退而再拜。《柳毅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名词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原因、机会
连词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因为,由于
动词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依靠、顺着、继承
14. 于
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表比较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良曰:“长于臣。”比、胜过
表被动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不拘于时。被
复音
虚词
于是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于是
谓语之前、后作状语或补语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于中余有叹焉。在这种情况下,对此,因此,从此
15. 与
介词吾孰与徐公美?(复音虚词:比,和…比较,哪一个…)
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②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同、跟
连词连接并列词语,两个词语可互换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和、同
助词通“欤”,
表疑问语气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呢、吗
复音虚词与其…孰若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哪如…)
动词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送给、结交
赞许、同意
16. 则
连词表承接①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便、
表假设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
表转折、让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可是、却
表选择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就、或
副词表强调或确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是、就是
表限制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只、仅
表推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或许、也许
17. 者
结构助词名词性短语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的(人或物))
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提顿作用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不译
附在时间词后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不译
附在数词后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个、样
主语后,表判断停顿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不译
附在主语后,表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
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不译
18. 之
结构助词表修饰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不译
音节助词形容词、副词尾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不译
调整音节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无义
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他(们)、它(们)
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这、那
动词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②我欲之南海往,到……去
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以为”、“以……为”
(1)“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在 “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在 “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曰:“今日之事何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何以伐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2004年高考江苏卷)
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如: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11、“……有(无)……以……”
“……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如: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12、“……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如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答: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其他类似问题 2020-02-01 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有哪些? 3 2018-03-02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169 2013-12-05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找例句。 3 2008-01-25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18...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答: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8、“且”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臣死且二、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答:文言虚词的顺口溜:之乎者也若,夫且何吁哉,耶(邪)所矣焉耳欤,其诸而乃然。 这里就重点的文言虚词讲一下: 1、之: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代“相如”)《廉颇蔺相入列传》;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矣!《三国志》,宋和罪之有?《墨子》;连词:皇父之二子四焉。《左传》这里之的用法同“和”。 2...

初中文言文虚词表
答: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 3.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虚词表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顺口溜
答: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识别常见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答:音在“基其”之间,盖语辞之有音无字者,虚词只取其音,甚至只有音无字,或在字音之间。故《尔雅》说:“虚,间也。孔、魄、哉、延、无、之,言间也。”所谓间,即虚词处于字和音之间,如处于“基其”二字之间,不是基也不是其,读浊音就对了。可知假借的虚词用法,不在字而在音。义随音...

初中文言文乃判断句
答: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3. 初中文言文虚词乃 文言虚词“乃”的用法及举例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用了哪些文言虚词和实词?
答:一、文言虚词 1、而:却,连词。2、乃:于是,副词。3、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4、之:音节助词。二、文言实词 1、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2、方:方圆纵横。3、修:长,这里指身高。4、寝:躺,卧。5、地:土地,疆域。6、美:“以……为美”、“认为……美”,...

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答:文言虚词其作为助词的用法 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文言虚词其作为连词的用法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选择,相当于“...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急!
答:一、虚词:1、之:音节助词,不译。2、乃:于是,就。二、实词:1、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2、方:方圆纵横。3、修:长,这里指身高。4、寝:躺,卧。5、地:土地,疆域。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