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作者&投稿:甄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随着 汽车 进入千家万户,车辆正确使用保养的问题被更多人重视起来,我们在平时用车养车过程中有很多误区,在这里我就和大家一起细数一下这些误区。首先说第一个误区,轮胎气压越高越好,有很多人误认为轮胎气压越高越好,气压高比较省油,其实这个道理是对的,但不能超过一定值,如果超过了正常气压轮胎就容易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爆胎的问题,所以轮胎气压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合适才是最好的。
第二个是高号汽油比低号汽油质量更好,汽油的标号指的是汽油内辛烷值的高低,92号汽油就是表示这个汽油辛烷值在92%,95号汽油就是表示这个汽油辛烷值在95%。汽油标号需要按照厂家要求来选择,如果厂家要求使用92号汽油,你使用95或98号汽油除了多花钱没有任何好处。当然如果厂家要求使用95号汽油你也不可以低于这个标准,如果使用92号汽油会导致发动机产生爆震的问题。
第三个是车辆冷启动以后需要怠速热车,有很多新手在买车以后都会听到过老司机说,车辆冷启动时需要怠速热车的说法,其实这是不对的操作方法,怠速热车是针对老款化油器发动机车型的操作流程,我们现在使用的都是电喷发动机,我们只要在启动以后等怠速恢复正常就可以慢慢上路行驶了,利用低速行驶使发动机水温尽快提升,降低发动机磨损和尾气排放。
第四个是便宜的车没有必要使用全合成机油,很多车主在保养时都会听到过维修人员有这样的说法,你这车便宜没必要用全合成机油,其实需不需要用全合成机油和车辆的价格没有什么关系,需不需要用只要取决于发动机的类型和你自己对车辆保养的要求。比如就算是7万块钱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也必须要使用合成机油,而自吸发动机使用什么机油都可以,如果你想更好的保护发动机使用全合成机油是没有问题的。
第五个是机油粘度越大对发动机保护性越好
,很多人在选择机油时都会选粘度更大一点的机油,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现在 汽车 发动机加工精密度越来越高,零部件之间的间隙也越来越小,发动机需要使用低粘度的机油才能得到良好的润滑,如果一味追求使用高粘度机油除了增加发动机的油耗和噪音没有任何好处,我们在选择机油时一定要按照厂家要求的标准来使用,合适发动机的机油粘度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六个是机油保养的间隔,很多人担心发动机会磨损所以机油换的很频繁,有的人使用全合成机油5000公里就换掉了,其实这样对发动机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有点太浪费钱了,因为不同机油的使用寿命都是不同的,比如矿物油5000-7000公里或半年保养一次,半合成机油8000-10000公里或一年保养一次,全合成机油10000-15000公里或一年保养一次,如果提前更换了机油没有充分利用就太可惜了。
第七个是刹车油是不需要更换的,我接触过很多不知道刹车油是需要更换的客户,他们都是一脸茫然的问这个还用换吗?其实刹车油是比机油使用寿命略长的一种油品,由于刹车油是醇类油品,所以比较容易被空气中的水分渗入,当刹车油中的水分含量超过一定值,刹车油的沸点就会降低,当我们在下坡路段连续刹车时,刹车油有可能就会因为高温的原因出现沸腾气化的问题,如果刹车油沸腾了制动系统中就会有空气,导致制动失灵出现危险,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还是2-3年更换一次刹车油比较好。

从买车到开车、养车,我们对 汽车 的认识都有一些误区,比如以下几点:

买车的误区

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觉得空间越大的车型越好,像周边的朋友,很多人认为SUV比轿车要好。实际上SUV虽然大一些,但是油耗也会相对高,如果只是上下班用,没有一定要选择SUV。

就SUV而言,5座和7座的争论也很多,大部分觉得七座空间好的,实际使用中会发现5座更方便一些,乘坐也更舒适。

用车的误区

加油不要加满,这样更省油? 这个误会也比较有“依据”:油少自然车重轻,油耗当然就会低啦。但实际上,即便加半箱油,也不过减重十几公斤,你的家用车一般都在1.5T以上,这种减重基本起不到多大帮助。

开窗比开空调省油? 这个要分情况,在市区这么跑一跑,综合下来,开窗散热确实省油,因为车速低,但是上高速后,开窗会有巨大的风阻,对降低油耗是没有帮助的。

【典典提醒】: 有些车友总是长期停车不开,或者只是短途用车,这对 汽车 都是不好的。因为冷启动时的机件磨损最为严重,而且启动后蓄电池充电需要20分钟的补充时间,所以买车了一定要常拉出来开一开。

关于车辆安全的误区时

对一部分不是很懂车的消费者来说

则会信以为真

什么日系车=不安全,脆皮鸡啊

车越重越安全之类的

我滴乖乖们

车越重怎么会越安全呢?

要知道车辆越重

它们所受到的惯性也越大啊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速度

同样的刹车能力下

重车制动后滑行距离一般都要比轻车远

这哪来的越重越安全可言呢?

除非你非要

拿大货车和小轿车对对碰

所以今天

为了能够帮助消费者

在选购车辆时拥有更谨慎的选择

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假来了

以下 汽车 安全的五大误区

望老铁们注意

误区一:车皮越厚越安全

车皮越厚越安全

是消费者们在购车时常见的误解

甚至有些利益当头的4S销售人员

会把它当作推销产品的理论

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就拿最近获得美国IIHS最高安全奖项的

马自达CX-5来说

CX-5的车皮摸起来相当薄

但是其车身硬度却达到了1800Mpa

这使其不仅拥有超高的车身强度

而且还让他拥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同理,起亚狮跑外形相当硬朗

车皮摸起来也是较为厚实

然而起亚狮跑在IIHS的测试中的成绩

却大不如马自达CX-5

由此可见

从车皮的厚薄程度

判断车辆的安全程度

这样的判断方式并不可取

误区二:安全配置越多越安全

在 汽车 安全配置方面

我一直都是觉得安全配置

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就拿在行车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

最实用的安全气囊来说

如果安全气囊在面对突发情况时

没有精确快速的弹出

这不仅不能对驾驶者起到保护作用

而且还有可能会伤害被驾驶者

同时

随着 汽车 安全技术的更新换代

汽车 安全配置也越来越多

虽然不可否认更多的安全配置

对 汽车 安全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

其最重要还是

需要 汽车 各安全配置之间

相互能够完美的匹配与优化

才能更好的

发挥 汽车 安全配置的最大功用

误区三:车辆发生形变越小越安全

相信很多人都有着

这样的观点

在两车发生碰撞后

发生变形越小的车型安全指数越高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

“吸能”的角度进行分析

也就是发生碰撞时

车辆本身吸收的能量多了

车内乘冲击就较小

反之亦然

毕竟在发生碰撞时

比的不是车辆的损坏程度

而是对乘员的保护程度

误区四:车身越大越安全

SUV车型能在市场上如此受欢迎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较大的车身

能给人带来较高的安全感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

所以使得不少人

都赞同车越大越安全的说法

虽然说体型较大的车辆

在发生碰撞事故中

确实能够占据一定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了

对体型较大的车型来说

有一种事故发生的几率非常高

那就是在高速急转弯时

很容易发生侧倾和翻滚问题

与此同时

美国NHTSA也为此事故

针对SUV和皮卡车型

专门添加了翻滚试验

这是因为

这些车型的底盘都比较高

在急转弯时的稳定性较差

所以我们

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说

车身越大的车越安全

误区五:星级越高越安全

汽车 安全测试机构

作为检测 汽车 安全的权威

在当今 社会 中

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消费者的认可

不少厂家

更是以评测所获得星级成绩

作为安全宣传

什么“五星安全保障,美国IIHS安全认证等等”

虽然说评测成绩

对车辆安全水平的最客观体现

但还是那句话不能以偏概全

毕竟

无论是中国的C-NCAP

还欧洲的E-NCAP

在对车辆进行安全评测前

都会对不同车型

进行分组,分级

从而再分别

进行不同级别车型的测试

也就是说不同级别车型的星级成绩

不能比较

以上这五个误区虽然看上去

都有其各自的理由

而且看上去相当符合常理

但是这五个误区其实都是以偏概全

或者一概而论的概念

从而绕过人们的思维盲区

各位消费者购车之时

千万别盲从!

网上关于 汽车 的各种知识铺天盖地,但是其中有些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但是有些车主并不清楚,看到作者侃侃而谈就信以为真还转发分享。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跟实际用车息息相关的几个误区。

1、加什么标号汽油看压缩比

这是最大的误区,理论上来说压缩比越大在压缩冲程末端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越高,越容易产生爆震。但是理论终究是理论,具体选择什么标号的汽油主要看发动机实际运行情况。因为现在各种发动机技术都可以实现高压缩比使用低标号汽油,比如缸内直喷技术、带冷却的EGR系统、可变压缩比、可变正时系统,这些技术都可以降低爆震倾向从而使高压缩比发动机可以使用低标号汽油。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奔驰AMG A45的2.0涡轮增压发动机,380匹马力,扭矩475牛米,性能强悍,但是压缩比只有8.6,按照理论党的观点这车加90号油都是奢侈的,但是实际情况你加93的油都不行。因为压缩比虽然低,但是它的增压压力太大了,达到了1.8Bar,也就是说气缸实际进气量非常大,压缩冲程末端气缸里温度和压力要高得多,使用低标号汽油分分钟爆震。

另一个例子就是马自达的创驰蓝天发动机,压缩比13,比兰博基尼的压缩比还高,按理说这发动机加98都不保险,而实际上加92就能喂饱。因为物理压缩比虽然高但是才用了阿特金森循环,在压缩冲程进气门晚关排出了一部分空气,所以压缩冲程末端实际上压缩的混合气量是减少了。因此可以用更低标号的汽油。

所以说加什么油最终取决于压缩冲程末端气缸里的状态,不是简单看压缩比就能决定的,发动机工程师经过种种试验为爱车选择了合适的燃油标号,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反而以更加粗暴且不靠谱的方法自己去选择压缩比,难倒你比工程师还懂?

2、加速能力看扭矩而不是功率


很多人都认为扭矩决定了加速能力,功率决定了最高车速,其实决定加速能力的还是功率。之所以很多人认为扭矩决定加速能力主要是因为扭矩比功率更加形象直观。扭矩就是驱动车轮转动的力,车轮转动有力加速就快。这个观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功率是什么呢?功率简单来说代表做功的快慢,加速不就是做功么?功率大做功快,加速肯定更快。

扭矩用来衡量加速能力并不恰当,因为光有扭矩还不够,还要看车轮转速提升的速度,如果我们说车轮转速提升的快慢决定了加速能力应该没人反对吧,这是肯定的,车轮转速提升就代表了车速提高,车轮转速提升越快说明加速越快。而扭矩再配合转速不难想到功率,功率=扭矩×转速×9550,也就是说决定加速能力的是扭矩和转速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把这个结果称为功率。

汽车 最常见的谬误有哪些呢?教授来给大家盘点一下!

相信大家都在网上听过这两个言论。我的马力大,加速快,我的车扭矩高,加速快。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一般网上的话术是怎么说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力和扭矩的定义。马力是表示功率单位的一种,1马力代表每秒钟将75公斤的物体提高1米所做的功。如果是2马力那就可以每秒钟将75公斤的物体提高2米。所以马力越大,加速越快哦。

发动机的扭矩是指发动机从曲轴端输出的力矩,单位是N·m。扭矩代表力的大小。扭矩越大,加速越快。

马力决定极速,扭矩决定加速。

讲真,以前开的车少,教授也曾深深相信网上这些数据。这些话,从理论上无懈可击。但是,教授实际试过车之后,发现这个理论和实际之间有个bug。

相似马力的宝骏310W(112匹/1.24吨)和昂克赛拉1.5L(117匹/1.3吨),一个加速20.1秒,一个加速13.2秒。即使假设宝骏310W的AMT变速箱每次换挡需要1秒,宝骏310W的加速时间还是需要17秒。这跟理论还是差很多。

(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图)

这个bug就是发动机的最大马力和最大扭矩反映只是在某个转速下的输出值,但是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发动机达到这个输出值需要多久。换句话说,就是这款发动机从转速攀升到底有多快。

在0.2秒将转速提升到红线区的发动机(A)和在0.5秒将转速提升到红线区的发动机(B)在实际加速是有巨大差别的。因为这意味着A用100匹马力的时候,B只有50匹马力,从而影响加速能力。

(全新的EA211将采用APS涂层降低摩擦)

影响一台发动机转速攀升的因素很多,有发动机设计、制造工艺、调校等因素。例如说,一台发动机在设计的时候是国四排放标准、制造工艺也比较差,调校也不合理。那么它转速攀升很有可能是非常慢的。

所以,想要知道一款车加速到底快不快,光看马力和扭矩是不够的,看实测最好。

从理论上说,变速箱的挡位是越多越好,但如果上升到唯档位数论那就不太对了。

挡位越多的产品理论上拥有更绵密的齿比和更大的齿比范围。这一点固然没错。但是我们

落到实际上,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很难挂上9挡的自由光)

其一是齿比设定合理性。ZF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9AT的自动变速箱,2015年上市的自由光就采用了这款9AT变速箱,但是宝马至今连前驱的1系也没有用过这款变速箱。

ZF的9AT有4个超速齿比,而8AT只有2个超速齿比,这说明ZF的9AT更加注重燃油经济性,而8AT更加注重驾驶感受。表现在日常就是,ZF的9AT挂上超速挡后,再降下来的速度不如8AT来得快。而且8AT的齿比设定更加适合市区的工况。

另外,宝马8AT的齿比更密,表现在日常就是升降挡非常平顺。所以宝马宁愿用8AT也没有追9AT变速箱。奔驰的7AT和通用的9AT都是采用这种密齿比设定。这类变速箱的齿比范围不高,在燃油经济性上未必比少自己1-2个挡位的变速箱好。

其二是变速箱的结构。CVT变速箱可以实现无级变速,但是齿比范围其实并不大,市面主流的齿比范围在6-7之间。而且CVT用钢带摩擦传动,不能承受大扭矩发动机,而且动力响应也不快。双离合变速箱可以理解为两个换挡机构的AMT,传动效率高,理论上的换挡快。但是实际上因为双离合没有像液力变矩器这种缓冲装置,如果双离合调得快如闪电,变速箱容易过热,所以现在双离合变速箱都有所保留。

轴距是前轴和后轴之间的距离,前后轴中间的主要空间都是乘坐舱。以轴距看空间大小只有一个情况下可以符合实际情况,那就是同平台的情况下。例如说,大众高尔夫轴距短于大众迈腾,他们同为MQB平台,所以大众高尔夫的空间小于大众迈腾。

不过,如果放在不同品牌不同平台之间的对比,那情况就不一样了。雅阁和阿特兹的轴距同为2830mm,但是雅阁的后排空间公认比阿特兹的后排空间宽敞。

其实原因很简答,因为轴距之间还有一部分的机械空间。每个平台的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所侵占的空间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像雷克萨斯LC这类跑车为了让车体前后平衡更好,采用前中置发动机,发动机严重侵占了乘客空间。所以LC即便有2870mm的轴距,它的空间跟同为2870mm轴距的ES相比,也是肉眼可见的小。

那么,为什么同平台的车型可以看轴距说话呢?因为他们前轮到方向盘的距离是一样的,这样方便节省生产成本。

虽然网上的参配库给了我们不少便利,不过根据数据来判定这款车好与不好,那就很容易买错车了。为了躲开雷区,教授建议各位选车前还是要先看实测,再去4S店试驾,这样的话,想选错车也挺难的。

开车的人或多或少都对 汽车 有一些认识,有些车主甚至以精通各种车型、了解很多 汽车 知识为谈论的资本。

但是,人在路上跑,哪能不中招,很多人对于 汽车 有很多的常识性误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车身钢板越厚越安全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旦发生碰撞,碰撞所产生的能量通过车身传导会反作用于 汽车 , 汽车 是一个整体,这时不是 汽车 车身的厚度决定伤害的大小,而是由整体的车身结构决定。因此, 汽车 一般都会采取车身溃缩吸能设计来分散 汽车 碰撞的能量。

独立悬架的车比非独立悬架的更好

理论上来讲,由于独立悬挂车型四个轮子可单独工作互不影响,比非独立悬挂车型有着更好的舒适性、操控性,不过由于不同厂家、不同车型间的调校不尽相同,平常家用扭力梁悬架调教好的也不比独立悬挂差,也需要具体车型具体分析。

超车一定要加档提速

超车靠的并不是单纯的换挡提速,而是瞬间提速。决定 汽车 瞬间提速能力的是扭矩,扭矩越大提速越快。而扭矩跟档位是呈负相关,要想获得更大的扭矩来超车就需要降档,这样才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超车。

排量越大越费油

通过综合数据来看,排量越大的车确实油耗要高一些,不过是因为在低速和怠速时候,大排量车型的油耗水平较高。如果我们所在的地方交通、路况等条件比较好,大排量车型在高速行驶时还是相对比较省油的。

空挡滑行更省油

现在的 汽车 都采用电喷了,在车辆带挡正常行驶时,松开油门,电脑也会自动判行车状态,反而车在空挡滑行的时候,发动机为了维持速度,反而要多给一些油,所以现在空挡滑行还会增加油耗。而且从安全角度看,空档滑行也是不可取的。

开暖风油耗高

汽车 空调系统的暖风和冷风的原理不太一样,暖风是依靠发动机散热形成的,并不需要压缩机工作。如果你不开暖风,这些热量也会被排到车外。所以开车内暖风真的只是废物利用,不会增加任何油耗!

同款车手动挡比自动挡省油

油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汽车 的发动机技术、车主的驾驶技术等。现在自动变速箱优化得相当成熟,其燃油经济性不比手动挡车差。再说了,如果一个驾驶习惯和驾驶技术不好的司机开车,油耗自然会高。

我喜欢学习和回答问题。针对笔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并与同学和朋友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买车的误解

买车时,很多人认为空间越大,车型越好。像周围的朋友一样,很多人认为越野车比 汽车 好。事实上,虽然SUV比较大,但它的油耗会比较高。如果只是用于通勤,就没有必要选择越野车。

就运动型多功能车而言,5座和7座之间有很多争论。大多数人认为7个座位的空间是好的。在实际使用中,五人座更方便、更舒适。

对使用 汽车 的误解

不要加满,这样更省油?这种误解是有“基础”的:如果油少了, 汽车 会更轻,油耗也会更低。但事实上,即使你加半罐油,你也会减掉十几公斤,而你的家用 汽车 一般都在1.5T以上,这基本上帮不了什么忙。

开窗比开空调省油?这应该分为几种情况。在市区跑来跑去后,开窗散热确实省油,因为速度比较慢,但是到了高速后,开窗会有很大的风阻,不利于降低油耗。

【代码提醒】:有些车手总是不能长时间停车,或者只能短途使用 汽车 ,这对 汽车 是不利的。因为机械零件在冷启动时磨损最严重,启动后需要20分钟给电池充电,所以买车时一定要把它拔出来开走。

我从事电动 汽车 ,只聊几个关于电动车的

目前市面上的充电器,无论是车载的还是外接充电桩,充满自动断电是最基本的功能,完全不用担心;当然,及时拔了对外接连接线的安全更好点。

电动 汽车 的成本相对传统车还是非常高,尤其是电池,以宝骏E100为例,终端售价不超过4万,电池容量24kWh,现在市场采购价800-1000元/kWh,宝骏的成本控制可能会更好;电池占整车的成本55%;若无补贴,终端4万以内的价格几乎不可能。

锂电池组的循环寿命基本在1000次以上,以最低单次续航300km,合计30万公里,完全够绝大部分人使用。并且1000次后并不是不能用,只是容量降低到原来的80%。

所以,坏了不用担心,就算是万一出了问了,电池也在质保内

要说误区,首先是汽油标号,不是标号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说明书的要求去加恰当标号的汽油;

然后是轮胎胎压,不是胎压高好或胎压低好,也是要看你是什么车型,比如说我的别克威朗车型,厂家要求是240,我就按照这个标志物;

第三个误区,就是热车。现在的 科技 ,已经不要这样严格热车了,发动后慢速开一段就好,只要不暴力,对爱车还有好处。特意去热车,可能增加积碳。



~

这5点汽车知识很多人都误解了
答:盘点5个汽车知识的误区,开空调很费油?来看看你知道多少 汽车发展到如今这个年代,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最常用的代步工具之一,而汽车快速发展的这十几年,中国司机已经遍地都是,可是依旧有5个老掉牙的汽车误区一直蒙蔽着大部分新手司机,就连老司机也有一部分人会被其欺骗,这5点汽车知识很多人都误解了,开空调很费...

汽车使用的11大误区
答:汽车保养的11大错误:1 暴晒后给爱车洗凉水澡夏季车辆被暴晒后,有的车主会给爱车冲凉水澡,认为这样能让车辆迅速降温。但是,之后你很快就会发现:冲凉之后,爱车会立马歇菜。因为,爱车经过暴晒后,车漆表面和发动机的温度都很高,热胀冷缩会使车漆寿命缩短,渐渐失去光泽,最终会导致车漆皲裂、起皮。

常见汽车知识误区,有人深信不疑了吗
答:常见汽车知识误区,有人深信不疑了吗? 车重等于安全? 在老一辈的观念里,大部分人会认为“车重就是好车,皮厚就等于安全”,但实际上这个认知很片面。汽车安全涉及到的领域很广泛,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因素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但其中又有规律可循,不能仅仅靠重量,钢板厚度,车身尺寸等一些表面的量化因素来衡量一辆车是...

6大汽车知识误区,买车用车必须知!
答:虽然中国的汽车行业较欧美国家起步稍晚,但如今我国的汽车销量早已跃居全球第一,截止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2亿辆。虽然汽车销量增长迅速,但我国对汽车知识方面有所了解的车主并不多,有不少车主对汽车知识还停留在以前,有些甚至开车多年的人都不清楚。 前段时间关于新冠疫情的各种消息蜂拥而至,真假难辨,...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答:12. 车辆安全性的判断不应仅凭车重或车身钢板厚度,应综合考虑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能。13. 车辆加速能力的判断不应仅凭扭矩或功率,应综合考虑车辆的转速提升速度。14. 变速箱的档位数并非越多越好,应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和变速箱的合理性来选择。15. 轴距并非直接决定车辆空间大小,应考虑车辆的整体设计。16...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答: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网络上关于汽车的各种知识铺天盖地,但其中一些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但也有一些车主看不清,见作者侃侃而谈,信以为真还转发分享。因此,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与实际用车密切相关的几个误区。加什么标号的汽油看压缩比 最大的误解是,理论上压缩比越大,在压缩行程结束时混合气的...

误认为正确的汽车知识
答:作为一个普通的汽车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一般来源于网络、汽车从业者、以及老司机的言传身教。但是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汽车知识或者常识,在汽车从业者和普通人眼里是正好相反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可以这么说,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汽车从业者都是正确的。比如下面这些汽车知识误区,就很有代表...

养车用车中误区都有哪些
答:养车用车中误区都有哪些 误区一:长途自驾前后必须去4S店保养 长途自驾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不仅能缓解种种压力;还能为平淡的生活增加乐趣。因此,不少朋友都会不定期的来上一次自驾游,而在出游之前,往往都会去4S店做出行前的常规检查,他们认为去4S店检查是最为保险的。其实,自驾游前后的检查...

汽车的一些基本常识
答:有车必看!常用的汽车小知识 现在的社会中,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出行工具,汽车是随处可见的,时常地保养汽车,才能使汽车的使用寿命更加长久。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人们生活中对于汽车保养的误区。误区一:充电电压越高越好,在发电机充电电压的问题上,有些车主自认为充电电压越高越好,但实际上,这是...

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答:常见的汽车知识误区有哪些?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虎哥说车17 2022-07-29 · TA获得超过11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29.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随着 汽车 进入千家万户,车辆正确使用保养的问题被更多人重视起来,我们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