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公共关系学历史发展背景的资料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作者&投稿:系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部分:引言
通过一学期公共关系学的学习.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结合课余时间的自学和资料查询,对过往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值此结课之际,就”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历史”这一课题,做一些自我阐述。

第二部分:概述
公共关系(英语:Public Relations),或称公众关系、机构传讯,通常简称PR或公关,是指有关著名人物、商业机构、政府、非牟利机构等各种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其认识,以树立良好形象、取得公众的理解及支持。
在职业上,公共关系部门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包括选创组织的成功,降低组织失败的影响,宣布变更等等。和中国传统个人关系的中的面子类似。[1]
在市场营销学体系中,公关关系是企业机构唯一一项用来建立公众信任度的工具。
“公共关系”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1807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国会演说。[2]
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 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
公共关系学在中国的兴起、推广与应用起源于1989年由邝健人创作的《公关小姐》。
公共关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纪初,但公共关系学踏入真正的迅速发展则是由20世纪开始。最早的一个公共关系实践经验,是英国贵族乔治亚娜·卡文迪什,德文郡公爵夫人,在1784年3月的英国大选中为绯闻情夫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协助竞选,乔治亚娜夫人运用媒体关系进行广泛宣传,并发动游说团体、她的朋友以及社会名流为福克斯助选,而福克斯最后也在选举中险胜[3]。
在美国,作为公共关系学的发源地,实际上早期的公关手段是由铁路公司着手发展及广泛运用。也有学者认为,“公共关系”一词最早出现于“1897年铁路文学年鉴”(1897 Year Book of RailwayLiterature)[4]。

第三部分:公共关系学的发展历史
  一、公共关系的萌芽阶段
  时间:萌芽于古代社会。
  萌芽的基础:对民众形象的认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组织对公众力量的认识、组织对自身形象价值的认识、组织对传播作用的认识。
1、对公众力量的认识:公关思想最早萌芽于统治者对公众力量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最初是从政治领域开始的。对公众力量的认识,是公共关系学的最早萌芽。没有对公众力量的认识,就没有公共关系学。
2、对自身形象价值的认识:认识到公众力量后,接着就是怎样提高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以取得公众的支持率。这个过程是在认识公众力量基础上的一次提升,是对自身形象价值的认识。
3、对传播作用的认识:怎样才能在公众中提高自己的形象?实践中认识到,形象是通过传播而起作用的。在古代,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和文字的传播进行的。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科学,则是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
  二、公共关系学的产生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产生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时期,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公共关系学的产生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美化宣传、丑化宣传和深刻反省阶段,有人把三个阶段称为宣传、反思、革新阶段。
1、美化宣传阶段:美化宣传是以世界上第一份廉价与大众化报子——美国《便士报》的产生而开始的。不过,当时的商品宣传带有强烈的虚假成分。因此被被历史学家戏称为“美化宣传”或“公众受愚弄时期”。
2、丑化宣传阶段:无原则的美化宣传愚弄了公众,导致公众对广告的不信任。于是。在19世纪末,一些作家和记者发起了一场揭露广告的虚假和阴暗面的运动。据统计,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揭丑的文章刊登在报子上,并持续了将近10年。揭丑文章沉重打击了当时新兴的广告业和利用广告作宣传的企业,迫使他们进行反思,从而把公共关系带到一个新的时期——深刻反思阶段。
3、深刻反思阶段:思想认识,在这个阶段,企业家们认识到必须纠正过去的观念,对公众讲真话,才能使组织真正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这个运动开始于20世纪初,是由被命名为“公共关系之父”的美国人艾维·莱德拜特·李(Ivy LedbetterLee)发起的。
  三、公共关系学的发展
  公共关系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实践化、学科化、理论化和普及化阶段。
1、实践化阶段—核心思想的形成:公共关系学产生于社会需要,因此,从它产生之日起,社会实践就是其最重要的内容。在社会实践中,企业界开始逐步推广公共关系制度。公关咨询业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思想形成。这个核心思想就是艾维•李提出的“讲真话”的基本思想和“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公关原则。
2、学科化阶段—基本理论的形成:使“公共关系”成为一门学科,并在大学教育中成为正式课程的人,是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顾问——爱德华•伯纳斯。爱德华•伯纳斯被誉为公共关系发展史上的集大成者。1923年,他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公共关系专著《舆论明鉴》;当年,他又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学”一课,1925年,他编写了《公共关系学》教科书。由此,“公共关系”正式成为人类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在爱德华•伯纳斯的《公共关系学》中,他解决了公共关系的原则、职能、功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
3、理论化阶段—系统理论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两为博士对公共关系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出版了以《有效公共关系学》为代表的一大批著作,并解决了公共关系学中的许多问题,使其走向成熟。从此,公共关系学有了一套严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公共关系学中系统理论形成时期。
4、普及化阶段——应用理论的发展

谁有关于公共关系学历史发展背景的资料?~

  公共关系
  [英文名] Public Relations 缩写符号:P.R 简称:公关
  “公共关系”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综合各种定义,我们给公共关系下一个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一、简述公共关系学和研究内容。

  答: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九个方面:

  (1)公共关系学的概念、范畴及其本质(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

  (2)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说明"公共关系的来龙去脉");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及其功能(说明"谁在搞公关?搞什么?");

  (4)公众对象分析(说明"与谁开展公关活动");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说明"公共关系怎样做");

  (6)公共关系的媒介及其应用方法(说明"公共关系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进行");

  (7)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说明:公共关系工作主要做些什么");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

  (9)公共关系在中国应用和研究的国情和特色。

  二、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谈谈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答: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

  (1)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双沟通,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传播自己;对外开放使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树立公关意识和加强公关管理;对外开放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学习和运用公共关系有利于完善和规范组织的行为。

  (2)适应体制改革的需要,体制改革促进了横向联系的发展,使组织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给组织的关系状态(社会关系和舆论)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因此需要应用公共关系加强组织的社会沟通和社会协调。

  (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激烈和市场竞争关系,企业组织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树立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沟通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公众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使组织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运用公关手段来了解舆论,引导舆论,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5)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共关系工作,增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增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了解、理解、信任和合作,形成和谐的社会气氛。

  三、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和区别,并请举例说明。

  答: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公共关系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与沟通。人际关系指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1)从工作内容上看,公众关系中包含了许多人际关系。(2)从工作方法看,公关工作需要运用人际沟通的手段,要求公关人员具备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良好的个人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是个人;(2)公共关系的对象是公众,人际关系的对象是私人关系;(3)公共关系是组织的管理职能,人际关系是个人的交际技巧;(4)公共关系较强调运用大众传播,人际关系局限于人际传播。(举例说明略)

  四、结合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在中国古代为什么只有类似于现代的公共关系?

  答:公共关系产生于美国,是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其一,就文化条件而言,经历了由"理性"向"人性"的转变。尊重人性的、尊重个人感情和尊严的,人文的,开放的文化,正是公共关系得以滋生及成长的土壤。其二,就政治条件而言,民主政治取代了专制政治。虽然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促使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为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又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其三,就经济条件而言,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经济活动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公共关系观念和实务的发展。这是公共关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最后,就技术条件而言,大众传播超越了个体传播。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大众传媒的迅速而广泛的发展,"地球村"的出现,为人们进行大规模的交往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公共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与方法。正是由于本世纪初人性文化的勃兴,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和大众传播技术的日趋普及与提高等诸方面因素的滋生与促成,才使公共关系学这门崭新的科学脱颖而出。

  反观中国古代社会,情形恰好相反,1840年以前的中国社会,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宗法观念和关系仍深深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因此,人性文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在中国没有产生的土壤。有的只是"君权神(天)授"。"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观念。专制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所谓"朕即国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浪潮有着天壤之别。在资本主义以前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其生产组织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元,一村一乡为活动界限,其社会联系其实是一种以家庭村落为支点的血缘、人缘、地缘关系。这种狭隘、固定、封闭的经济社会,落后的经济活动方式只能产生落后的传播沟通手段。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尚不具备产生公共关系的四个基本条件,因而在中国古代只有类似于现代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从诞生之日到发展至今,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古代自发的“公共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虽然是在20纪初才出现的,但像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雏形一样,具有公关意识的思想、活动在古代社会中便出现了。不过,那时的人们并未认识到公共关系的意义,也不会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为自己开展塑造形象的活动,所以都属于公共关系的自发状态。

在国外,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发现了公元前1800年巴比伦王国的一份农场公告,告诉农民如何播种,如何灌溉,如何对付病鼠害,如何收获庄稼,很像现代的农业组织发布的宣传材料。这一发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公关活动痕迹。

在中国的古代,自发的公关活动也是广泛存在的。传说在尧舜时代,政府在宫廷外树立“诽谤木”,鼓励世人向政府进谏。《后汉书·扬震传》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这可能是古代政府征求民意的最初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商鞅推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特地在城门口放了一根树干,并贴出告示说:谁能将此树干从这个门口扛到另一个门口,就可以赏其十金。开始人们都不相信,但有一个人完成了此事,真的得了赏金。第二天,许多希望这样轻松得到赏金的人又聚集到城门口,但这时没有了木头,而贴出了政府变法的公告。变法因商鞅“行必信,言必果”,从此在民众心目中树立了威信,这可以看成是一次成功的公关策划,在历史上被称为“徙木立信”。

通观古代中外自发的公共关系,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盲目性。统治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公众的意义,他们的活动也都是出于一时之需,并不是自觉的行为。其次是经验性。古代的公关活动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人们只是根据常识或直觉去做。最后是低层性。由于缺乏先进的传播手段,古代的公关活动主要形式是人际传播,其层次、范围都是很小的。古代的“公共关系”只能算是一种“准公关”、“类公关”。

(2)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近代公共关系萌芽于美国。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利用集会、游行、展览、庆祝等机会,以诗歌、漫画、雕像等手段,宣传自己的政见,号召人民起来赶走英国殖民者。在美国获得独立后的总统竞选活动中,现代公关中常见的一些手法已经被普遍采用,如利用报刊、小册子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利用与选民见面、握手等机会与民众联络感情,最终达到拉选票的目的。

对于工商企业而言,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的“报刊宣传运动”为标志。当时随着经济的繁荣、技术的发达,大众传播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了廉价报纸——便士报,即只用一便士即可购得一份报纸,以通俗、廉价为手段,尽力扩大订户,以便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纽约太阳报》的这一举措得到了其它报纸的呼应,使许多普通民众也可买得起报纸,因而使报纸的发行量大增,进入千家万户。但是,报纸售价的降低造成了另一结果,即报刊上广告费的大幅度上升。这时一些大公司为了节省广告费用,便雇佣了大批专门人员,在报刊上制造煽动性新闻,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宣传,以此来扩大影响。有些报纸为了迎合下层民众的阅读心理,也乐意刊登这类新闻,两相配合,就出现了所谓的“报刊宣传运动”。

当时许多企业雇佣的报刊宣传员,编造了大量离奇的新闻,以便引起公众对自己及他们所代表的组织的关注。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宣传员就是受雇于纽约一家马戏团的菲尼斯·泰勒·巴纳姆。他一改常规的方式,不是直接去宣传马戏团的演出如何精彩,而是说马戏团有一名黑人女仆海斯已经160多岁,曾经养育过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报纸发表了这一耸人听闻的“新闻”以后,他又借用不同的笔名向其它报刊寄去许多“读者来信”,有的说人不能活160岁,巴纳姆是个骗子;有的说巴纳姆发现了海斯是一大功劳。人为地炒热了这一“新闻”的结果,就是引起了公众的好奇心,纷纷要求到马戏团一睹海斯的风采,为马戏团引来大量的顾客。但是很巧,不久海斯就去世了,人们对她进行了尸体解剖,确定她最多不超过80岁。一时舆论哗然,人们纷纷谴责巴纳姆是个骗子,可是他竟厚颜无耻说:“凡宣传皆是好事”,只要别把他的名字拼错了。

从巴纳姆事件可以看出,在报刊宣传运动时代,每个报刊宣传员在争取顾客的关注时,都是不择手段地制造神话,甚至不惜愚弄公众。他们只顾为企业赚钱,完全不顾公众的利益,甚至公开嘲笑、谩骂公众。美国铁路大王范比尔德一次在接见记者时竟说“让公众见鬼去罢!”这话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资产者及其代理人的心态。所以,报刊宣传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由于他们并没有认识公众的作用,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从思想实质上来看,这时期实际上是一个反公众、反公关的时期。不过,当时巴纳姆等人运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为组织进行宣传,已经具有了现代公关活动的萌芽。

(3)现代公共关系的开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垄断阶段。以美国为例,占人口1%的资本家却控制了国家全部财富的54%。垄断资本家的强取豪夺极大地激化了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一方面表现为一浪高过一浪的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则是引起了大批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利用新闻媒介对垄断资本家进行强烈的抨击,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揭丑运动”(又称“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20世纪初,美国相继出现了几家新闻宣传公司。1900年,乔治·米凯利斯、赫伯特·斯莫尔和托马斯·马文在波士顿创办了一家新闻宣传办事处,专为企业进行形象宣传。1902年,威廉·沃尔夫·史密斯辞去了《纽约太阳报》和《辛辛那提问询者报》记者的职务,在华盛顿创办了第二家新闻宣传公司。这些人从事的活动,都可以看成是早期的公共关系活动。不过很遗憾,他们都没有将活动坚持到底,更没有提出现代公共关系的理念,使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任务的是被尊为“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Ivy Lee)。

艾维·李(1877—1934)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个牧师的儿子,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就学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他曾经是《纽约时报》和《纽约世界报》记者,1903年,艾维·李辞去了《纽约世界报》记者的职务,开始投身于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1904年,他与资深记者乔治·帕克一起,创立了美国第三家宣传事务顾问所,为一些企业家和政治家进行形象方面的宣传。艾维·李认为,解决企业的形象危机最好的办法是把事实的真相告诉新闻界,采取信息公开的政策,这样不仅可以消除误会,还可以促进企业完善自己。艾维·李坚持自己的信念开展公众工作,使他的公司成为公共关系公司的前身,公共关系从此进入了职业化时期。

1906年,美国无烟煤矿业发生了工人大罢工,劳资双方尖锐对立。艾维·李临危受命,负责为煤矿主处理这起严重的事故。他提出了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必须有权参加行业最高决策者的相关会议;二是在必要时有权向社会公开全部事实的真相。在这两条的基础上,艾维·李公布了一个《原则宣言》,提出了处理企业与公众关系的“公开管理原则”。他说:“这不是一个秘密的新闻处。我们的全部工作都是开诚布公的。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新闻……”这一原则的提出,彻底改变了过去企业宣传愚弄公众,欺骗新闻界的传统,为日后公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一改过去企业界蔑视公众,回避记者的工作方法,积极地向报界提供各种有关的资料,以便公众能够获得和他们利益有关的情报,通过沟通来改变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专家认为,《原则宣言》的提出,标志着公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公共关系真正的开端。

艾维·李的公关实践,为日后公共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从事公关工作的原则是“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和“向公众说真话”,使公共关系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不过在艾维·李时代,公共关系尚处于开端时期,它仅仅是一种艺术,尚未成为一门科学。艾维·李本人以及他的同事们,大多是从新闻记者改行过来的,他们都还是运用新闻记者的经验或直觉去开展工作。

(4)现代公共关系的成熟。美国学者爱德华·伯尼斯以其杰出的研究,成为公共关系学的创始人,使公共关系进入了科学化阶段。伯尼斯是奥地利籍的美国人,他的妻子多丽丝·弗雷奇曼也是一位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夫妻双方共同经营他们自己的公司——爱德华·伯尼斯公共关系咨询公司,为许多大公司、政府机构及美国总统提供咨询,直到1965年他退出公共关系第一线。

伯尼斯和艾维·李有一点不同,即他更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的研究,他逐渐转向了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于1923年出版了《公众舆论之形成》一书。这是第一部研究公共关系理论的专著,因而被视为公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本书中,他对公共关系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之形成一整套理论。他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根本原则,主张一个企业或组织在决策之前,就应首先了解公众喜好什么,需要什么,在确定公众的价值取向以后,再有目的地从事宣传工作,以便迎和公众的需要。伯尼斯的思想比艾维·李前进了一步,不仅是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去对公众说真话,而且要求企业通过公众的调查,根据公众的态度开展公关工作。同时,他将艾维·李的活动与1897年美国《铁路文献年鉴》中出现的“公共关系”一词结合了起来,使这一词语具有了科学的含义,并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从此,公共关系正式从新闻领域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而又系统的管理科学。1928年,他出版了《舆论》一书。1952年,伯尼斯又编写了一本教材《公共关系学》,对公共关系理论进行了更为系统、详尽的阐述和发挥。

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斯科特·卡特里普和阿伦·森特,合作出版了一本公共关系学方面的权威著作——《有效的公共关系》。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这种公关理论比伯尼斯又进了一步,因为它把公共关系看成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才是现代公共关系的真正本质。《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提出的“四步工作法”,成为公共关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流程。至此,现代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构成,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此后公共关系的技巧虽然不断发展,但体系基本稳定下来。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卡特里普和他的学生们,根据全世界公共关系的发展,不断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修订。2000年,格伦·布鲁姆也加入这一工作,该书已经修订了8版,成为公共关系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教科书,被后人誉为“公关的圣经”。

(5)当代公共关系的普及。从20世纪30年以后,公共关系在美国获得了高速的发展。自1960年,美国公共关系的从业人员达到了10万人,职业公关公司1350家,75%的企业设立了公共关系部。而到了1985年,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公关公司超过2000家,85%的企业设立的公共关系部或者长期外聘公关顾问。美国最大的公关公司之一的伟达公司,已有50多年的历史,雇佣2000多名员工,在全世界设有52个办事处和67 家联营公司,1986年的收入就达到了1.2亿美元。可以说在现代的美国,任何一个组织离开了公共关系都将寸步难行。

20世纪20年代以后,公共关系传入欧洲,1948年英国成立公共关系协会,拥有英联邦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个会员,1967年,英国公共关系顾问协会成立,至今已有170多家分支机构。1955年法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大约在同时,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等西欧国家的公共关系也积极地发展起来。1940年,公共关系传入加拿大。1947年公共关系传入日本。1964年成立了日本公共关系协会。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共关系的思想和实践也开始流入第三世界国家,在东南亚、拉美和非洲各国生根开花。50年代初,香港政府设立公共关系部,一些企业也纷纷效法,使公共关系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方式。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全面推行公共关系管理,1956各级县政府建立公共关系部,并通过了《公共关系管理规则》。

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IPRA)在伦敦成立,当时有会员20多个,出版《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通讯》和《国际公共关系评论》两本杂志。以后会员不断增加,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关系协会。现在,这一组织已经有60个国家或地区的760名会员,在全世界有很大的代表性。

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答:一、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 现代公共关系起源于美国.它产生的客观条件是:1.商品经济发展为公共关系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1)生产结构的改变引起社会关系复杂化.(2)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3)商品交换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社会公众力量崛起为公共关系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1)卖方...

国外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答:现代时期的公共关系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在故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IPRA)在英国伦敦正式成立,第一批会员包括欧、美、亚、非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以卡特里普(Cutlip)、森特(Center)和杰夫金斯(Frank Jafkins)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关系专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公共关...

谁有关于公共关系学历史发展背景的资料
答:1923年,他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公共关系专著《舆论明鉴》;当年,他又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学”一课,1925年,他编写了《公共关系学》教科书。由此,“公共关系”正式成为人类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在爱德华•伯纳斯的《公共关系学》中,他解决了公共关系的原则、职能、功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公...

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答:公共关系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现代工业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兴起。在这个背景下,企业和政治组织开始意识到影响公众意见的重要性以下是详细解释:先进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大规模城市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也加剧了公共问题和社会冲突,需要进行公共管理和交流。新闻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公众的意见...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答:至此,现代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构成,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 此后公共关系的技巧虽然不断发展,但体系基本稳定下来。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卡特里普和他的学生们,根据全世界公共关系的发展,不断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修订。 2000年,格伦·布鲁姆也加入这一工作,该书已经修订了8版,成为公共关系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教科书,被后...

公共关系学的起源及其代表
答:为此,西方的一些公共关系学者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公共关系著作。当然,这个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夸大其辞,但却又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实践性艺术,从人类文明社会一开始就放射出自己灿烂的光芒。古罗马时代,人们更加重视民意,并提出“公众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谁有关于公共关系学历史发展背景的资料?
答:答: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1)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双沟通,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传播自己;对外开放使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树立公关意识和加强公关管理;对外开放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

了解公共关系学起源及其发展
答:从此,公共关系学有了一套严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公共关系学中系统理论形成时期。4、普及化阶段——应用理论的发展 简介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是建立在传播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三大学科基础之上的一门揭示组织公关状态、公关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组织...

中国公共关系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国传统儒学就是一门研究人学、讲究人际关系的学问。即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公关学跟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有些共通之处与认同现象。其目的都是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第四: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报纸、电话、电视、电传、电脑等事物的出现,为我国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答:公共关系学的起源与美国密切相关,它是在特定的文化、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下形成的。首先,在文化层面,美国经历了从理性到人性的转变,这种尊重人性、个人感情和尊严的文化为公共关系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次,在政治层面,民主政治逐渐取代了专制政治。尽管资本主义民主具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