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的一生是怎样的?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故事?

作者&投稿:景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母亲生了12个孩子,只有六个活了下来。小景润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排行老三,家里人都叫他“老三”。陈景润的大伯父、二伯父和父亲都在邮政部门任职,父亲职位最低,也还是一个邮政局的局长。陈家也算是个富裕家庭,这个老三,天性内向,不善言谈,不喜欢跟人交流,常常是一人独处,不肯跟大伙搭帮,大家都觉得老三是个“小怪人”。

“小怪人”有个好习惯,那就是爱看书,书中有着引他入迷的东西。父母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不断地给他买书,所以他床头、桌上放了一堆堆各式各样的书。兄弟姐妹们在一起时,或者是哥哥姐姐的同学好友来玩时,他总是躲在房里看书,有时强行拉他一起玩,他也是抱着本书跟在后面应付着,不一会儿他就又溜了,藏在一个别人找不着的角落里,或在桌子底下,或在树丛里,哪怕那里很脏,有苍蝇蚊子叮咬,他都不在乎。大家又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书虫”。

小景润吃穿都不讲究,衣服是哥哥换下来的,吃饭时总是千呼万唤才过来,又总是第一个丢碗跑走。有时候连母亲的油煎鸡蛋没上桌,他就抹着嘴看书去了。叫他回来再吃,怎么哄劝,他都无动于衷。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中间,就数他长得瘦弱。所以,母亲特别留心在饭莱齐全后再叫他出来吃饭,或者第一个叫他,把他拖着上桌。他吃饭像是应付麻烦差事一样,匆匆吃完了就把饭碗一推,一扭身跑去看书。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时间是生命,但在他的心里,时间就是知识,看书比吃饭有滋味。他这种心情,母亲很能理解,从来不责怪他,只是亲切地站在一旁提醒他:“小三子,吃慢一些,别硬住了!多吃点嘛!身体更重要!”

1944年春,陈景润从小学毕业,进入刚刚创办的三元县立初级中学读书。学校设在山上的一座破庙里,条件很差,外面下雨,教室里也下雨。

在学校里,陈景润年龄小,又体弱多病,常有同学欺负他。陈景润受了欺负也没人听他倾诉委屈,只好憋在心里。他觉得自己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中都很孤独,这时候他喜欢上了数学,觉得满心的忧郁在数学演算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排遣。在中学时期,陈景润的性格变得更内向了。

让陈景润觉得幸运的是,在这个偏僻的山区学校里,他得到几位知识非常渊博的老师的教诲。这些老师是从沦陷区迁到三元来避战祸的大学教授或讲师。陈景润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这些老师,他们十分喜欢这个勤奋的学生。这些老师也以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陈景润的尊敬。在老师们的影响下,陈景润进一步迷上了数学,以至于演算数学题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陈景润后来回忆道:“这几位老师培养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帮我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我后来之所以能在数学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追根溯源,应当说是取决于这个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景润一家回到了福州。他的母亲积劳成疾,不久就去世了。以前,陈景润虽然缺少母爱,但毕竟还有母亲的照顾,而现在他永远失去了母亲,心情十分悲痛。

1947年,陈景润考上了福建英华中学念高中。他是幸运的,在这所学校他又碰到了使他永远忘不掉的数学老师沈元先生。沈老师课讲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又很有趣味性。陈景润听了沈老师的课,觉得眼界大开,第一次听说数学分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大部分。沈老师告诉学生们,纯粹数学是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讨论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数论。17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费马是西方数论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家也对数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周脾算经》是最古老的古典数学著作。还有一部《孙子算经》,其中有条余数定理是中国人首创,大军事家韩信曾运用它来点兵,后来传到西方,被命名为“孙子定理”,这是数论中的一条著名定理,在近代数论研究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祖冲之算得的圆周率π的密率也比西欧早1000年。13世纪后半叶,更是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沈老师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数学,将来为祖国的数学事业多做贡献。

有一天,沈元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有关数论中的一道著名难题的故事。当年俄国的彼得大帝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为使俄国在科学方面强大起来,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前往工作,其中有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还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名叫哥德巴赫。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于或等于四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证明其观点是正确的,但他自己没有能力用数学方法证明它,于是写信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做出证明。后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回信中写道:“我认为这是一个肯定的定理,尽管我还不能证明出来。”一直到死,欧拉也没有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公认的数学难题。它吸引了许多著名数学家的目光,200多年来,数学家们都试图证明这个猜想,却没有人取得成功。

故事讲完了,沈元老师凝视着同学们,严肃地强调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学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不久,沈元老师调到清华大学去了,可陈景润却把沈元老师和他讲的哥德巴赫猜想牢牢地记在了脑海里。

英华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大,有时一次出几十道习题,让同学们选做。陈景润总是把习题全部做完。陈景润的记忆力是硬练出来的,他总是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

陈景润整天不吭声,却是个有独立见解的人。他认为,要想攀登科学高峰,就不能单纯跟在老师后面跑,而要独立思考。陈景润学习很努力,但并不太看重学习成绩,他常去学校图书馆,在那儿,他阅读了《微积分》、《达夫物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许多数学、物理学方面的书籍。这一时期的超前学习,使陈景润树立了自信心,鼓起了奔向成功的勇气。

陈景润毕业后留在厦门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工作,虽然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对自己日常生活也不讲究,却不乏年轻人的豪情壮志,他刻苦钻研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他没有昼夜,没有春秋,也不知道什么叫苦,什么叫乐,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超凡的韧劲,终于写成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辗转交给华罗庚。华罗庚认真审阅后,交给了数论组反复审核,确认陈景润的想法和结果是正确的。华罗庚感慨万千地对他的弟子说:“你们呆在我的身边,倒让一个跟我素不相识的青年改进了我的工作。”

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

从贫困中靠自学奋斗出来的华罗庚,曾有幸获得名师和伯乐的推荐、扶持而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他以己推人,全力保荐,将陈景润调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给他攀登科学高峰开辟了道路。

1966年春,33岁的陈景润掀开了数学史上闪亮的一页——终于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惊了国际数学界。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证明巴德巴赫猜想中的《H2》著名论文,创造了距离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什么~

答案一:
没有摘取
所谓皇冠上的明珠是指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即: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2个素数之和
陈景润证明到: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p1+p2*p3的形式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虽然只差一步,但其中的距离如鸿沟,人类目前为止还不能解决,陈景润是目前离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最近的人
答案二:
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简称为(1+2).而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答案三:
哥德巴赫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即: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奇因素之和,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3个奇因素之和.这个命题也叫千古之谜“1+1“.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他的证明方法被誉为“陈氏定理”,陈景润本人也被人称为“推动了群山的发展”,更获得了飞人博尔特的称号.冠上的明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其实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曾经陈景润的老师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王后,数论是王后上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王冠上的明珠”.
答案四: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具体内容: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而陈景润却用一次次数学计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把哥德巴赫猜想原来的“1+1”改变成“2+1”,2+1是正确的)
答案五:
应该是数论皇冠上的明珠,也可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俗称(1+1),即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1966年,我国陈景润证明1+2,这是目前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结果,虽然离1+1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难于上青天.

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1996年春,33岁当代陈景润掀开了数学史上闪亮的一页--终于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惊了国际数学界。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中的(H2)著名论文,创造了距离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

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他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的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37年,陈景润找到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具体内容: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而陈景润却用一次次数学计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把哥德巴赫猜想原来的“1+1”改变成“2+1”,2+1是正确的)

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的一生是怎样的?
答:1966年春,33岁的陈景润掀开了数学史上闪亮的一页——终于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惊了国际数学界。1973年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证明巴德巴赫猜想中的《H2》著名论文,创造了距离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详情 官方电话 已...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什么(语文课堂作业本上的)?快...k...
答: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答: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

陈景润的生平
答:陈景润的生平: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

陈景润数学家的生平
答:编辑本段生平履历1933年 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陈景润在钻研学问(18张) 1953年 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 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 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 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 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

陈景瑞的故事 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答:少年立志夺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一次听到沈元教授在讲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时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话萌发了少年陈景润立志学习数学的动机。陈景润高中还没毕业,于1950年以同等学历考进厦门大学,攻读数学专业。1953年秋,...

陈景润被誉为“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人”,数学皇冠上明珠指什么,求资料...
答: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具体内容: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而陈景润却用一次次数学计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把哥德巴赫猜想原来的“1...

上面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什么呢...
答: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简单些。
答: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具体内容: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而陈景润却用一次次数学计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把哥德巴赫猜想原来的“1...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相关资料
答: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