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请大家帮忙总结一下高二哲学知识】

作者&投稿:苏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八、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九、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十一、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十二、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十三、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十四、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十五、发展的观点及方法化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十六、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十七、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十八、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十九、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二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二十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十二、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二十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二十四、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二十五、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二十六、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十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二十八、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二十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三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2)〖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求助【请大家帮忙总结一下高二哲学知识】~

一、 哲学统论

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
世界观是怎样看待世界。
方法论是怎样对待世界。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局限性: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

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郑人买履。
削足适履。
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
心外无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10、下列说法均属于客观唯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
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11、哲学属于文化范畴,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12、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注:如果题目指明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那么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将实践引入哲学范畴。



二、 唯物论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除意识以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2、运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动——主观唯心。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是特殊的运动。


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


4、规律: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它,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来,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本质上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正确的、错误的、具体的、抽象的、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意识(一切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反映物质):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坚持可知论。
意识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精神(意识)的作用。



三、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意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使实践误入歧途,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2)共同的方法论:
在坚持实践第一的前提下,重视认识的作用。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的含义: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
条件性: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的认识总是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认识无限性的意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 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根本性质)。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联系: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陷入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方法论: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Ⅰ、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数量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数量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有序、合理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当部分无序、不合理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Ⅱ、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2)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间都存在联系”,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以下说法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
部分对整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失足成千古恨。
整体对部分: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2、发展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运动,变化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以下说法均体现了发展: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可持续发展。
与时俱进。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看问题。

(2)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内容: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发生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①坚持适度原则。
②重视量的积累。(反对急于求成,“激辩论”)
③要抓住时机,促成发展。(反对优柔寡断,“庸俗进化论”)

以下说法均体现了量变与质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防微杜渐。过犹不及。


(3)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内容:
①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产生初期有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认可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开始时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扼杀新事物。
方法论: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4)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内因决定事物,外因影响事物。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矛盾

(1)矛盾的含义及其意义:
矛盾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看对立,又要看统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2)矛盾具有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3)矛盾具有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过程各有不同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以下说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抽薪止沸。
入乡随俗。
量入而出。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事物矛盾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注:主次矛盾运用于如何做事情。

①相互区别: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②相互联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统筹兼顾。

(6)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主次方面运用于如何看问题。

①相互区别: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对立: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区别,相互排斥。
②相互联系:
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擅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事物的本质。

(7)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共同的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它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客服又保留,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
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
③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9)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
②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③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0)创新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角度)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政治角度)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角度)
任何社会的进步的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有关。(社会角度)

创新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
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的过程。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对立焦点):
辩证法: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6)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相对于群体(具有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相对于个体而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
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7)劳动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8)实现人生价值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原理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唯物)辩证法
一、原理与方法论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 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一种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的农业和工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说明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骄傲是原因,进步、落后是结果。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5.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这个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原理也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即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说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说明青年的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
10.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说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靠自身努力,同时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说明企业发展既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又离不开一定的外部环境;说明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条件的作用。
11.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1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



--------------------------------------------------------------------------------
★关键要点★
▲唯物论:
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反对主观主义;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
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1.联系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叫联系。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否认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条件,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四面八方”横向的联系是指空间上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前后相继”纵向的联系是指时间上前后事物之间的联系。
3.因果联系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先行后续,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种情况是,某一现象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
5.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部分对整体的影响:部分会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6.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7.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看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8.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区别: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要通过现象才能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向导。
9.规律和规则、法律条文、规定的关系。(参考书本P76页)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参考书本P80页)
▲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无条件的,而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3.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7.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转化了,我们的工作中心也随之转移。
9.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10.明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难点、易混点——切记!!!):
(1)深刻理解含义: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
(3)明确命题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
▲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只能是影响。
2.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况,一是数量上的增减会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3.量变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一定范围和限度之内不会发生质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4.适度原则是要保持事物原有的性质,促成飞跃是要改变事物的性质。
5.质变不一定是发展,但发展一定是质变。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7.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唯物论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求助【请大家帮忙总结一下高二哲学知识】
答:(1)〖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求助【请大家帮忙总结一下高二哲学知识】
答:11、哲学属于文化范畴,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

高二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答:20.哲学上讲的“斗争”≠政治上讲的“斗争”(共性与个性关系),哲学上讲的“统一”≠日常生活中讲的“统一” 21.任何事物都有两点(即矛盾)≠任何事物都有优点与缺点 2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23.矛盾之间及矛盾双方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可以任意转化 24.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25.矛盾...

(高分悬赏)求高二政治(人教版)哲学原理整理!!!
答:(1)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2) 在人生价值的两...

急求整个高二政治哲学复习提纲!!!
答:帮助的人:96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复习提纲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

高二必修四政治哲学有什么作用总结
答:帮助的人:106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哲学原理、方法论及其运用(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

高二选修的政治是学哲学的吗?哲学又是什么东西来的?
答:其实哲学很简单...我把高二主要哲学原理整理给你.辨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 法 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

《高二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提出,现在是...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
答: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

关于高二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
答: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