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为何还被说是奸臣?

作者&投稿:剧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现在我们提到“王安石变法”,大多对其持以正面评价,然而在近代以前,历朝历代不仅对“王安石变法”长期持否定态度,更是将王安石视为北宋的“奸臣”。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源于“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弊端。
“王安石变法”初衷是好的,但过程和结果弊端极大
北宋传至宋神宗时期,虽然表面上仍是一派繁荣,但实际上已经是积贫积弱,朝廷内外危机四伏,急需改革挽救局面。王安石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进京述职时,便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的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未被宋仁宗采纳。
直到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之后,久慕王安石大名的宋神宗随即提拔王安石为翰林学士侍讲,两人开始就变法事宜进行商讨。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在与王安石进行长期讨论之后,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改革。
毫无疑问,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而从持续十几年的变法成效来看,他的变法措施也的确起到了一定效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例如通过理财新法的实行,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杜绝了官僚和大地主的漏税,从而使得自耕农承担的税负大幅度下降,而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宋神宗年间,国库的积蓄一度足以供应朝廷二十年支出,可谓实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又如通过保甲法、裁兵法、保马法等措施,一定程度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使得北宋国力有所增强。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便曾指挥军队击败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
然而,变法成效虽然显著,但变法过程中同样暴露出了大量弊端。例如均输法利用国家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虽然使得国家财富增长,但却也造成了国富民贫的局面。又如免疫法,更是让百姓叫苦不迭,连担水、理发、茶贩之类的小买卖,不交免疫钱都不许经营,税务向商贩索要市利钱,税额比本钱还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争。再如饱受诟病的青苗法,本是为了降低百姓负担,结果却因考核制度缺陷,导致大量自耕农,乃至小地主破产。
此外,王安石在处理反对派问题上太过激进,为了确保新法的推进,对反对派予以打压和排斥,反而任用了一些投机取巧、溜须拍马之辈。要知道反对变法者并非全都是顽固不化的守旧派,其中同样有很多看到新法不足的有识之士,然而只要是反对变法者,全部遭到打压,结果导致朝堂之上党争再起。
如上所述,“王安石变法”的初衷虽然是好的,且有些变法内容也呈现出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变法中暴露出的弊端,同样激化了社会矛盾,且在朝堂形成党争。再加上用人不当,结果不仅导致人死政消,且直接引发了北宋中后期朝政的混乱。
北宋以来持续遭到否定,王安石更是被视为亡国“奸臣”
由于变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事实上到宋神宗晚期时,变法就已经很难持续下去,而宋神宗也从侧面了解到了新法推行后的弊端,于是在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虽然在次年再度被起用,但变法已经无法持续,王安石最终于熙宁九年(1076年)黯然隐退。
宋神宗去世之后,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等反对派重新被起用,王安石新法很快便被“划革殆尽”,而反对派更是通过修《神宗实录》(墨本《神宗实录》)的方式对新法进行全盘否定。而在宋哲宗亲政以后,由于宋哲宗与高太后之间长期以来的矛盾,宋哲宗重新启用变法派,并通过重修《神宗实录》(朱本《神宗实录》)的方式,为变法派进行正名。
结果,王安石的新法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成为了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的工具,而宋朝也由此陷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反而导致北宋的国力持续衰弱。
到了南宋高宗时期,朝廷再度重新《神宗实录》,宋高宗本人更是于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对担任《神宗实录》修撰官范冲说道,“至今犹有说(王)安石是者,近日有人要行安石法度,不知人情世故直至如此?”范冲立即心领神会,表态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于安石之意,此所谓害天下人心术”。
宋高宗与范冲之间的对话,就此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定性,此后历朝历代一直到清朝,始终以此为依据,以至于在宋元话本中甚至有文章专门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讽刺,王安石本人甚至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而否定王安石的内容则主要有三点:
1、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出现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被史学家所认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例如朱熹便评价王安石变法为“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南宋文人罗大经则在《鹤林玉露》中评价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竟然将王安石和秦桧放在了一起。
2、其他学派对荆公新学的抨击。荆公新学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将王安石配享孔庙的资格取消后,荆公新学便开始遭到猛烈的抨击,而这种抨击甚至要比对新法的否定还要激烈,原因主要是学派上的冲突。
3、认为王安石新法是“聚敛害民”。这种观点将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为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对于“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本人的抨击,从北宋末期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期,直到民国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在急需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的氛围之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才迎来转机,梁启超、胡适等人均将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尤其是梁启超的《王荆公》成为了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

~

王安石的悲剧的政治改革:改革者也被逼入保守派
答:列出了熙宁元年至四年被王安石罢黜的19名台湾谏臣名单。而且,介绍的同事有、薛昌超、谢等。基本上封杀了反对派。因此,在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时期,或者说台湾的大臣们默默抗议,什么也不敢说,甚至那些回避一切,不敢表态的人或者执政部长献给他心爱的人作为台湾的顾问;或者小违心意,就是加降级,要罚以后,你就最好了...

历史问题,麻烦高手解答!好的加分十分以上!
答:王安石变法针对腐败的朝纲和落后的税收制度,以及国防力量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虽然有些过了头,但是功大于过。我们都清楚,王安石变法最终由于新帝登基而失败。原因在于王安石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和小封建主的利益,但是损害了大封建主的权益,不光是守旧派,就连改革派的的利益都被损伤,致使...

司马光与王安石到底有何恩怨,竟然全力反对变法呢?
答:曾公亮此言可谓是一语中的,“上与安石如一人”,神宗皇帝全力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事业,对他言听计从。为何如此呢?这也是机遇吧!让王安石遇到了神宗皇帝。神宗皇帝当时年仅十七岁,正是血气方刚之际,渴望建功立业。面对西夏的侵扰、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神宗皇帝早就想一展宏图了。这时...

王安石的变法在当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他本人的历史评价怎样
答:尽管变法最终失败,但变法本身是利大于弊.王安石评价《宋史》里对他的政治行为有较为详细的评述,在性情上,说他:“性强忮,遇事无可否(从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而在个人生活中,则只说他“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看起来,王安石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是没错的了。这...

王安石为人如何?为什么历史上褒贬不一?如何正确评价
答: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褒贬不一,这受他的“熙宁变法”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任何变法都应得到肯定,因为这是一种创新、一种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况且细观变法内容,有很多具有现代改革的影子,所以说,“熙宁变法”是进步的、用意是好的,但是由于执行得太急促,最终导致了失败(也有学者认为是...

为什么说王安石变法对文人打击很大,有什么弊端?
答:现在我们提起王安石首先就会想到他诗人的身份,想到他文学家的身份。但是在宋时代,安石最著名的是他政治家的身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宋朝变得更好,让百姓生活变得更好,在曾公亮的支持之下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安石变法是从理财入手并逐渐涉及军事,王安石变法的理念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在...

...评价王安石变法?如何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是忠臣还是奸臣?(各种书上说 ...
答:1、没有一种政策是可以满足全部人的需求。每一项政策都是对于一些人有益,但是却损害了另一些人的利益。2、王安石是出于富强国家的目的,实施的改革,不是为了自己或是小集团的利益。所以他是个忠臣,即便是他的政敌也公认他是个君子 3、历史上中国的改革的目的,多数是:将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回归...

安石变法为什么事与愿违
答: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过去,农民向地主贷款,双方讲好价钱即可成交。现在向官府贷款,先要申请,后要审批,最后要还贷。道道手续,都要求人,托请,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每过一道程序,就被贪官污吏敲诈勒索从中盘剥一回。这还是手续简便的。如果繁琐一点,则不知要交费几何!农民身上有多少毛,...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答:且不说,如果没有“熙河之役”,没有永乐城的惨败,如果神宗能够多活二十年,如果王安石独子王?没有意外早逝,安石没那么早丧失人生的希望,没有失去变法的信心,如果当时的西夏和契丹没那么强大??少了几重坏的偶然,或者多了几种好的偶然,变法失败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新法”本身已有种种...

王安石为人之谜:一代名相用的人被后世认为奸臣
答:安石引荐这此人担任要职,支持其有关活动,乃至主持变法的重要方面。以致许多人都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主要就是“排斥君子,任用小人,败坏政纲”的结果。以后大奸臣蔡京(其弟弟蔡卞还是王安石的女婿)一伙,从总的政治倾向上看,仍属于变法派,其继承着王安石变法的敛财路线直到北宋亡国。 如何解释上述现象呢?如果说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