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四)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二)

作者&投稿:屠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人将教学策略分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大类,以教为主教学策略主要是先行组织者策略,以学为主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我的理解就是,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抛出一个中介性内容,这个内容与学习者以前的知识体系比较接近,这样可以作为引入新知识前的一个铺垫,使新知识更容易与学习者前期知识发生联系,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这种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比喻、一个定义、一个故事、一个实例、一个框架,总之,任何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新知识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这种策略,只不过不知道这个术语罢了。 我个人的体会是,教师不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策略,只需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在讲授中最好不要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要多讲案例、多讲故事,通过具体的案例、故事来阐述抽象概念和理论,尽可能借助图形图像、视频动画来配合语言讲授(当然这要因内容而异,有些内容需要进行抽象思维,不宜借助过多的形象)。我曾经提出一句口号:教育就是讲故事,好的故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对讲授内容理解得非常透彻,这种透彻不是字面上的,也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有自己切身体会的、有实践经验的那种。 以学为主教学策略强调教师要“导而不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只是协助、引导学生去学,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这种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互相作用的产物,而不是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因而不能够单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给学生,学习者是在自己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去自主建构知识的。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会因为此前各自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应该到真实情境中去探究,并与他人进行协作和交流,才能实现意义建构。一个著名的“鱼牛童话”让建构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专家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客观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建构主义夸大了知识的相对性,夸大了人类在认知上的个体差异,从而被一些专家学者推向了极端。例如,一些人试图全盘否定教师讲授的必要性,片面主张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才能获得,就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导致了教学改革中的种种失误。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事实性知识,人类的认知其实差异很小,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来传递。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事件的经过、相关的数据,这些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并不需要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但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意义的解读却可以通过协作、探究来建构意义。又比如,酸与碱相遇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这样的科学事实完全可以通过讲授+示范法来传递,未必需要协作与探究。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时还需要通过背诵来强化对语言的感受和记忆能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有人对九九乘法口诀表也让小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学习,简直是多此一举。事实上,人类从古到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讲授、示范、练习来传承的,不可能都通过协作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来获得。以医学教育为例,很多手术操作的原则、步骤、注意事项是前人通过大量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后学者只需牢牢记住和遵循就是了,难道还需要每个人都从头到尾探究一遍?人类比动物高明之处,就在于人类懂得把前人的知识抽象化、概念化,归纳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用以指导后人的实践,让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探索,而不必重复前人走过的老路。 当然,不可否认建构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关键是要把它放在恰当的位置。

有人将教学策略分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大类,以教为主教学策略主要是先行组织者策略,以学为主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我的理解就是,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抛出一个中介性内容,这个内容与学习者以前的知识体系比较接近,这样可以作为引入新知识前的一个铺垫,使新知识更容易与学习者前期知识发生联系,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这种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比喻、一个定义、一个故事、一个实例、一个框架,总之,任何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新知识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这种策略,只不过不知道这个术语罢了。 我个人的体会是,教师不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策略,只需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在讲授中最好不要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要多讲案例、多讲故事,通过具体的案例、故事来阐述抽象概念和理论,尽可能借助图形图像、视频动画来配合语言讲授(当然这要因内容而异,有些内容需要进行抽象思维,不宜借助过多的形象)。我曾经提出一句口号:教育就是讲故事,好的故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对讲授内容理解得非常透彻,这种透彻不是字面上的,也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有自己切身体会的、有实践经验的那种。 以学为主教学策略强调教师要“导而不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只是协助、引导学生去学,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这种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互相作用的产物,而不是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因而不能够单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给学生,学习者是在自己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去自主建构知识的。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会因为此前各自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应该到真实情境中去探究,并与他人进行协作和交流,才能实现意义建构。一个著名的“鱼牛童话”让建构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专家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客观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建构主义夸大了知识的相对性,夸大了人类在认知上的个体差异,从而被一些专家学者推向了极端。例如,一些人试图全盘否定教师讲授的必要性,片面主张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才能获得,就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导致了教学改革中的种种失误。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事实性知识,人类的认知其实差异很小,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来传递。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事件的经过、相关的数据,这些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并不需要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但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意义的解读却可以通过协作、探究来建构意义。又比如,酸与碱相遇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这样的科学事实完全可以通过讲授+示范法来传递,未必需要协作与探究。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时还需要通过背诵来强化对语言的感受和记忆能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有人对九九乘法口诀表也让小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学习,简直是多此一举。事实上,人类从古到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讲授、示范、练习来传承的,不可能都通过协作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来获得。以医学教育为例,很多手术操作的原则、步骤、注意事项是前人通过大量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后学者只需牢牢记住和遵循就是了,难道还需要每个人都从头到尾探究一遍?人类比动物高明之处,就在于人类懂得把前人的知识抽象化、概念化,归纳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用以指导后人的实践,让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探索,而不必重复前人走过的老路。 当然,不可否认建构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关键是要把它放在恰当的位置。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五)~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关于这三种教学策略教科书上已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谈,我只说点自己的理解。
所谓支架式教学策略俗称“搭脚手架”,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框架、线索、路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支架”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提供,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依次提供,就像建房子时搭脚手架一样,要根据房屋建筑的高度来逐渐升高。
所谓抛锚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应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个问题或案例开展自学、协作与探究。这个问题或案例就如同一个“锚”,起到固定学习活动(船)的中心和范围的作用,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锚”来逐渐展开。支架式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可以先利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启动一项学习活动,再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是指要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或以不同方式“随机”地进入同一个学习主题,从而加深对学习主题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解。
上述三种教学策略只是提供了一种粗略的指导学习的思路,具体如何开展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由教师创造性地发挥。开展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要复杂得多,条件要求要高得多,效果也较难确定。当然,如果开展得好,学生的收获也较听课要大得多。所以我说这种活动式教学法是教学法中的“尖端技术”,只宜用于一些合适的课程、合适的内容。如果普遍推广,不仅成本极高,效果也未见得佳。
何克抗教授针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策略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这一思想是很好的。但在教学中到底如何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拿捏起来比较困难。根据何教授提出的过程模式,我的理解是:双主模式实际上是在确定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并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后,加了一个选择的“枢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师应该决定下面的教学是选择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教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学为主。这个思路我也是比较赞成的。
一般来说,在大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教学内容属于结构严谨的学科、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条件不太充足、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强、评价体系以考试等传统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教为主;反之,在小班教学、目标比较灵活时间比较充裕、教学内容属于结构松散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优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强、评价以作品和论文等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学为主。
至于有些人还提出一种启发式教学策略,我以为无论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都应该也可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没必要专门讨论。

讲授法,用一个貌似高级一点的名字,就是传递-接受式教学策略,近年来一直备受批评,好像讲授法就等同于灌输,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至少也是以偏概全。只有最糟糕的讲授才等同于灌输,而好的讲授极富启发性。那些口口声声推崇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的专家学者,每天做得最多的也是讲授,甚至当他们申讨讲授法的时候,采用的就是讲授法。以后再碰到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妨站起来问一句:请问您现在采用的是什么教学方法? 好的讲授者非常重视开头与结尾。如何开好头一直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怎样用三言两语抓住听众,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讲课中来,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与模式。我每次走进课室前,想得最多的就是今天我怎样开头?这需要调动自己全部的感官和经验,去观察、分析与判断。我曾经有一次悲催的经历,某次我应邀到某校去开讲座,走进教室前才得知晚上来的听众大都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因为学科教师都住在校外,下了班大都回家去了,只有辅导员之类的工作人员才住校。当时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觉得自己今天讲的主题可能听众不会太感兴趣,但一时已来不及更改了,只好按照原来在别处获得成功的方式去讲。果然,一些听众只听了几分钟就开始退场。中间休息的时候,我立即改变策略,将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内容尽量减少,而多举一些身边的具体案例,多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后半段的效果才明显改善。这次讲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认识到没有一种讲课方式可以随时随地都能适用,必须先把听众的情况弄清楚,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我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是,哪天我的讲课头开好了,后面就会比较顺利,因为我会越讲越放松,越放松发挥得就越好;头没有开好,后面就会比较艰难。当然,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也不只与讲者有关,与听众也有一定的关系,好的讲者遇到好的听众是一种缘分。越优秀的讲授者,越能吸引不同类型的听众。 结尾当然也很重要,既要干脆利落,又要余味深长,给听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最好留出时间与听众互动。当然,互动也发生在讲课之中。如果一次讲课,能让讲者和听者都沉浸其中,大家共同思考、共同欢笑,有一种思维与情感上的共鸣,那就是精彩的讲授。 讲授法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先行组织者策略等,但在我看来,最主要的还是一门与听众互动的艺术。作为艺术,最直接的学习方法就是观摩。要提高讲授水平,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直接观摩名家的讲课。当年我在医学院当助教的时候,就因为听了几堂讲课好的老教师的课,产生顿悟,讲课水平才得到大幅提高。还有就是要学习一些艺术创作方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在讲课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我发现大多数优秀的教师都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而不仅仅是专家。 比如,我从我的导师卢光启教授的讲课中,悟出如何对内容大取大舍,抓住核心,纲举目张。我记得一次上课铃响后,教室里仍然嘈杂一片,静不下来。卢教授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大声批评或制止,而是一动不动地站在讲台上看着大家,同学们发现后立即相互提醒,几百人的大课室很快变得鸦雀无声。卢教授适时开讲,声若洪钟,大家很快就被他的讲课吸引住了。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点是没有破坏讲课的气氛,让同学们易于接受。相比之下,那种大声指责与批评的做法虽然也能让课堂安静下来,但破坏了讲课的气氛。 又比如,我从我的老主任詹澄杨教授的讲课中,总结出“阳关三叠、一唱三叹”的讲授方法。詹教授的讲课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条理清楚,每次开头都要告诉大家他下面将讲什么,每讲一段就要总结一次,到一章书的内容全部讲完后,又再集中总结一次。给学生的感觉是听得非常清楚,不会跟不上,也不会太吃力,课后复习起来非常轻松容易。当然,上述方法只是我在医学院听课时的体会,其他学科的讲课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照搬。 进入教育技术领域之后,讲课好的老师也不少。在我熟悉的专家里,黎加厚老师和焦建利老师是比较突出的两位。年轻学者中,郭文革老师的讲授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我只听过她短短十几分钟的报告。当然,以我一贯的孤陋寡闻,很多讲课好的专家被遗漏是一定的。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四)
答:有人将教学策略分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大类,以教为主教学策略主要是先行组织者策略,以学为主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我的理解就是,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抛出一个中介性内容,这个内容与学习者以前的知识体系比较接近,这样可...

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和正确的教学方法?
答:1、直接教学策略:这种策略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的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和原理。情境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是通过模拟或重现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这种策略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

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教学方法
答: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1.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教学策略与方法有哪些
答:一、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二、情景教学策略 情景教学策...

教学策略关于选择
答: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学习效果。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配合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接收,反馈不足。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或现代教学媒体...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追求实际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系统性与灵活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系统化,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教学环节相互协调。同时,教学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选择方法
答:④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通过读来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教学方法受教材内容和课文体裁的'制约,教材内容和体裁...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及原因.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教师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第一,教学目标。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当知识掌握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时,可以更多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系统讲授和系统训练。第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
答: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采取一切可实施的 措施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以讲诱导法。这种方法就是指通过教师给学生讲述某一些 故事 ,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教师可以选取一些 童话故事 、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出来,让学生有阅读书籍的兴趣。2.以身示范法...

教学策略与方法
答:一、讲授法:教师口头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表现为讲述(人文)、讲解(自然学科)、讲读(文科)、讲演(课题)。• 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讲究语言艺术 4、恰当运用板书 5、辅之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