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政秧歌的基本特征

作者&投稿:端木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性。秧歌亦称“社火”,由原始的春祀秋报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和政秧歌自14世纪(明代)逐步成形以后,经17世纪的清代、20世纪初的民国近600年历史的演变发展,到21世纪初,仍保留着传统的特色和玩春牛、竹马、旱船等传统节目及庄稼会,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各秧歌队中所有角色均由男性扮演。
2、具有博大精深的包容性。其特色鲜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气势恢宏,花样繁多。除了主体多,还能容纳百戏,阵容庞大。适应性强,有规模宏大、节目内容丰富的大秧歌,也有小村庄组织形式单一的小秧歌。
3、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政秧歌因地域不同,形式上有了明显区别。第一,有地蹦子和高跷的区别,和政县的罗家集、马家堡两个乡镇部分山区地带,还保留着古老的地蹦子秧歌,其余乡镇为高跷秧歌。第二,有大鼓和小鼓的区别。和政秧歌中的大鼓数量较少,少则一面,多则八面或十面,小鼓数量多,一般有二十至四十面组成(但必须是双数),可变换队列队形,变换击法,表演形式多样,传统打法有:雪花盖顶、古树盘根、鹞子翻身、牡丹开花等。城关、三合、新庄和吊滩一带为大鼓秧歌,其余地方多为小鼓秧歌。
4、具有极强的宣传推广性。和政秧歌不仅是传统上的春祀秋报的敬神形式和群众文化活动,而且也对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宣传和政、推介和政、展示和政风采、提升和政知名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秧歌曲唱词的创新上,如《玩牛歌》:“三农政策放光芒,农民(的)生活有保障;千年奇迹免皇粮,百姓(的)心里暖洋洋;义务教育免杂费,贫困(的)学生上学堂;合作医疗真实惠,农民(的)身心保健康;与日俱进谋发展,富民(的)政策万代传!”
又如进场曲:“党中央领导下政策英明,分牛羊,划土地万民欢迎,尕鹦鸽声声叫各显神通,国有强,民有富,天下太平;前五角踏的是五谷丰登,中五角扭的是风调雨顺,鬼子哥,妖大嫂前后照应,打鼓匠打了个国泰民安。”
再如出场曲:“党委政府好领导,为民日夜操劳,知民心,遂民意,生活越过越好;将令正,作风高,践行三个代表,八荣辱,做对照,(人民)地位步步提高。”
5、具有固定的表演时间和线路。和政各地的秧歌在入冬后农闲时节由各村社德高望重和技术娴熟的“把式”倡导、组织,并进行排练。在正月初三以后陆续“出马”(外出表演),然后依照各自活动的范围进行演出,一般是按清代地方的会社组织和信奉地方神庙的范围,形成一条串乡表演的路线,称作“马路”,并逐步形成如下四个传统的秧歌会:正月十三秧歌会,凡城关镇麻藏以下及三合、陈家集、梁家寺、达浪、卜家庄及新庄乡北部等地秧歌队,都要在正月十三集中在和政县城会演,俗称“上十三”,正月十三秧歌会是有县内参加秧歌最多、规模最大的秧歌会。正月十六秧歌会,罗家集、马家堡一带的秧歌队,在正月十六集中于罗家集茨洼河会演。正月十七秧歌会,买家集镇、新营乡、新庄乡南部以及城关镇麻藏一带的秧歌队,在正月十七集中于买家集镇大族村盘那寺中降香会演。历史上陈家集、梁家寺乡的秧歌队,也有正月十七日上赵家寺(属东乡县百和乡)集中会演的传统,今已废止。石咀社火——庄稼会,买家集镇石咀村群众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迎“喜神”的活动叫庄稼会,其主旨是迎喜神。它不同于其他各地的秧歌,一般有20多人进行表演,内容多以“祈福禳灾”为主,是和政县唯一保存下来的、最具传统的社火。每个秧歌队根据各自的马路结束演出叫“歇马”、“谢将”。



和政县秧歌在哪可以看到~

和政的秧歌只能在临夏地区可以看到,其他地区看不到,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政县的秧歌都会到县城集合,届时可以看到全县的所有秧歌,我们村今年也玩了,有玩花场的还有玩牛的玩船的有玩太平鼓的还有舞狮子的,都比较精彩,欢迎到甘肃和政县来参观,具体和政的旅游风景区可以搜百度和政县即可。

秧歌特点:
1、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2、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扭秧歌,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胶州秧歌的五大特点要素是什么?
答: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抻”是起动或达到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如:丁字拧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丁字拧步后退,跨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丁字拧步的“抻”。因为换脚拧步...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答:东北秧歌一向以热情火爆与幽默风趣而著称,下面是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欢迎大家阅读! 一、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有其特定的,这种...

秧歌有什么特点?
答:我们姑且这样来概括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 秧歌 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答:2、音乐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作为北方民族民间舞,其音乐形式基本是地域性的民间小调曲牌。胶州秧歌的音乐曲牌很丰富,吸收了兄弟艺术元素的曲牌。一般分为唱腔曲牌与伴奏曲牌。胶州秧歌是主要以民族吹打乐器作为器乐伴奏的民间歌舞。胶州秧歌的伴奏乐器主要由两只唢呐、一个堂鼓、一面大锣、一副铙钹、小镲、一...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答:这些花样逐渐简化,但其主要特征仍然在东北各地区大秧歌中有遗存。三、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上和扭法上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媚、逗、浪、良、俏五个字。东北秧歌以“稳中浪、浪中民、良中俏”为主题风格,它主要表现在女性和男性两方面的特点。(一)女性风格特点 1、动态的'“根...

简述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答:1、东北秧歌的风格: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2、东北秧歌的风格: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

秧歌服装的特征是什么?
答:秧歌服装的特征是大红大绿,色彩鲜明,女演员服饰裤腿较宽,上衣袖子宽,袖口紧。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

东北秧歌风格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答: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

商河鼓子秧歌的基本特征
答:秧歌表演的基本特征是“跑”,所以称“跑秧歌”,不叫“扭秧歌”。自始至终,所有演员在不停地跑动,在跑动中完成各角色的动作组合,在跑动中相互交流感情,表现自我。整个演出场地像一个流动的由左向右旋转的舞台,在旋转中不断地演化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场图。而这些场图,就是秧歌演出的主体部分,叫...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答:1、有律动感:“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是胶州秧歌律动特色,在中国舞蹈艺术中是极好创作元素,许多成功民舞作品,时常出现它风格特征。北京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多所艺术学院将胶州秧歌编入教材,作为舞蹈学院必修课程。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葵花舞采用胶州秧歌舞蹈形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