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孙武用兵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孙武用兵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藩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盘点孙武用兵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内容?

孙武不仅是一个军事谋略家、哲学思想家,而且在政治上,也发表过一
系列卓有见地的主张。春秋时代,由于兼并战争的频繁和不断扩大,各国领 主贵族为富国强兵的需要,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最著名的如齐国在桓公时
由管仲主持的改革,郑国在简公时由于产主持的改革等。孙武出身于一个高 级的封建领主贵族家庭,在春秋时代滚滚向前的改革浪潮中,孙武是积极站
在改革的一边的。他的祖上陈氏,就实行过一些“厚施”于民的政策,得到 民众的拥护,人民“归之如流水” (《左传·昭公三年》)。在他避难奔吴
以后,又受到吴王阖庐的重用。因此,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
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下面谨就孙武的几个重要主张作一粗略的剖析。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 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进行着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
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攻伐的战争不时爆发。因此,春秋时的许多思想 家都对兼并战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这就是说,不见利之
所在,不出动军队;不能得胜,就不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进行战争。他 一再告诫各国的君主、将帅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同上)在处理兼并战争的问题时,千万不可感情用事,一定要衡量它的利
弊得失,三思而行。孙武在初见吴王阖庐时,阖庐曾经问道:“好兵”、“戏 兵”应该如何?孙武严肃地回答“兵,利也,非好也;兵,□[也],非戏也。
君王以好与戏问之,外臣不敢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见吴王》) 他开导吴王,用兵,只是由于它对国家有利,不能因喜欢(“好”)而从事;
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 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子主张慎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首先,战争耗费巨大,会对国家 和人民带来严重影响。他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
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作战篇》);“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
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用 间篇》)曹操注曰:“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
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古代诸侯国家都比较小,物资匣乏,人橱不多,要 进行一场战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必须全国总动员。战争的结果,往往
是人员伤亡,“百姓罢敝”(《汉书·刑法志》),农事荒废,国力空虚。 正如时人所指出的:“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碑;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
(《管子·参患》)战争对国家物资蓄积的耗费;对人民财产的损伤,于此 可见。

更有甚者,在当时兼并活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战争还可能给国家带来 覆灭的后果。孙子在其兵法著作的一开头就郑重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下可不察也。” (《计篇》)随后,他又向各国统治 者敲起了警钟:“怒可以复喜,温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
复生。”(《火攻篇》)春秋时代困轻率地进行战争而亡国的事,是屡见不 鲜的。公元前622年,六国因“叛楚”,“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左
传·文公五年》)。公元前611年,“庸人率群蛮以叛楚”。楚师伐庸,故 意装出怯弱的样子,“七遇皆北”。庸人因此骄做起来,认为楚不足与战,
“遂不设备”。楚人于是“分为二队”,大举进攻,“遂灭庸”(《左传·文 公十六年》)。公元前574年,舒庸人因为楚师在鄢陵被晋击败,就叛楚而
亲吴,给吴国“围巢伐驾”当向导,“遂恃吴而下设备”。楚人见舒庸在战 争中帮助吴国,就派“公子橐师袭舒庸,灭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上述触目惊心的事实充分说明,玩忽战争,不谨慎对待,就有被兼并的危险。 孙武的告诫,是以深刻的历史教训为依据的。

对于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来说,兼并战争固然是有危险的,但若获胜,又可取得巨大的利益,它可以侵占别国的领土,掠夺别国的财物,把别国的
人民归并到自己的统治之下。正像孙武所说的:“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军争篇》)发动兼并战争,除了有“危”的一面外,还有“利”的一面。
因此,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 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同上)这就是说,侵掠别国要像烈火 燎原一样,来势凶猛,给以毁灭性的破坏;掠夺敌国乡里的财物,要分兵数
路,这样就能搜括殆尽;占领了敌国的领土,要分兵把守在有利的地形,以 防敌国的反攻。总之,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
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兵圣孙武

孙武还宣扬,要在兼并战争中当“霸王”。他说:“夫霸王之兵,伐大 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必争天下之交,必养天
下之权,信(伸)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九地篇》) 孙武颂扬的“霸王”,依靠其军事的优势,“伸己之私,威加于敌”,拔人
之城,毁人之国,号今天下,所向披靡。当年吴王阖庐及其子夫差,西破强 楚,南服越人,北败齐于艾陵,并远征至黄池与晋争长。其在兼并战争中气
焰之嚣张,正是孙武所描绘的“霸王”的架势。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 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
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为了“伸”一己的“私”欲,拔城扩地,大肆 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
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 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
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孙子对于兼并战争的态度,与同时代的孔子比较起来,
他们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据 《论语·述而》载:“子之 所慎:齐 (斋)、战、疾。”这说明孔子对待战争十分谨慎,就像对待祭祀
时的斋戒和身上的疾病一样。这当然是因为,战争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带来 灾难,被别国所兼并。在子贡问“政”时,孔子提出要“足食、足兵”(《论
语·颜渊》),这同样是为了备战,防御敌国在兼并战争中的突然袭击。有 一次,子路问道: ‘’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答:“暴虎冯河,死而无
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反对在战争中徒手拼搏
(“暴虎”)、无舟渡河(“冯河”)、莽撞蛮干、 “死而无悔”的亡命之徒,而愿与“临事而惧”、小心谨慎、善用计谋而能
成事者同道。孔子这种慎战、备战,在战争中应好谋深算的主张,与孙子是 极为相似的。但是孔子强调“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他反对诸侯间的互相攻伐兼并, 认为这是“无道”的表现。他要求各诸侯国“足食、足兵”,只是为了听从
天子的调遣。制止诸侯和卿大夫间的兼并战争,巩固各国的领主政权,抵御 少数族对华夏族的侵扰,镇压人民的反抗,而决不是要去兼并别国。这与孙
武支持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主张“合于利而动”、”拔城国”,使某些诸 侯国军成为“霸王之兵”,又是大相径庭的。

与孙子同时代的老子,也主张对于兼并战争应当谨慎。他说:“用兵有
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轻敌,……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老子》六十九章)所谓“哀”,即沉着持重,不轻
举妄动。老子亦强调,在战争中要施用奇计,以谋取胜利。他说:“以正治 国,以奇用兵。”“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老子》五十七、三十六章)这与孙武“以正合,以奇胜”; “利而诱之,卑而骄之”的主张,也十分接近。但是,老子的“以奇用兵”,
在兼并战争中对敌国“弱之”、“废之”、”夺之”的策略,是在受到侵略。 不得已时才采取的。他的真正态度是,反对一切战争,反对以强凌弱。他说: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以道佐人主者,不 以兵强天下。”(《老子》三十一、三十章)他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老子向往的是一个小国林立、互不干扰、废弃兵革、没
有兼并的世界。这与孙子主张的“侵掠如火”、“廓地分利”,汲汲于要兼 并别国、争当“霸王”的思想,又是针锋相对的。

显然,孙子与孔子、老子面对当时日益扩大的兼并战争,他们都在为领 主统治集团出谋划策。不过,孔子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以维持西周
盛时天子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听从天子那样的政治局面;老子更反对一切 战争,主张“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春秋时代战争日益频
繁并不断扩大的趋势来看,孔子和老子制止兼并的主张,只是一种空想,是 行不通的。孙子则主张因势利导,认为各国领主贵族集团可以通过兼并战争,
优胜劣汰,腐败者在战争中被“”,强大者成为“霸王”,从而号今天下, 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孙子支持兼并的主张,虽然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它是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

孙武的主张是什么?~

孙武的主张,就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一、兼并

  春秋时代政治上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兼并:不但各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大国吞灭小国:而且各卿大夫之间也在你争我夺,互相兼并领地。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决不能当作儿戏。可知,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
  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主张一定要加强战备,三思而行;但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利"的时候,他就"掠"字当头,拔城扩地,大肆兼并,争当天下的"霸王"。孙武对待兼并战争的两个态度、两种主张,前后判若两人,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的态度和主张,正反映了孙武所代表的封建领主统治集团,他们既害怕在战争中被别人兼并,又汲汲于想兼并别人的矛盾心理。
二、修道

  壮大军事力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从而兼并别国的土地,成为诸侯国中的霸王,这是孙武给当时各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指出的一条发达之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孙武认为必须"修道"。他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力胜败之政。"显然,孙武把"修道"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条件。孙武还一再强调:判断战争双方的胜负,要"经之以五事",其中第一件就是"道"。
孙武所谓"修道",从广义来讲,就是国君实行开明的政治,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政治的好坏对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强弱有直接的关系。从狭义来讲,孙武的"修道",就是长官关心、爱护士兵,用"仁义"去笼络人,以达到军队内部的和谐一致。
孙武用仁义"修道"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春秋后期,由于各国领主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国人民困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纷纷出逃至野外山林川泽,有的已经组织起来,与统治阶级展开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这就必然会削弱领主统治集团的力量,使其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很明显,孙武在当时提出"修道"的主张,就是要领主统治集团改善政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令民与上同意",取得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稳固封建领主政权,使全国"上下同欲",从而成为兼并战争中的强者。孙子这个"修道"主张,虽然其真实目的,是要人民为领主统治集团的兼并战争拼死出力,所谓"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有其欺骗性的一面;但它毕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处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免遭别国的蹂躏,从客观上讲,是有其相当积极进步的意义的。
三、保法
  孙武另一个与"修道"并列的政治主张是"保法"。《孙子.形篇》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所谓"修道"是要修明政治,宽以待众,使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所谓"保法"则是要健全和加强法制,以保证官吏的情廉和军队的建设。二者对于国治兵强,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完善的制度。官吏制度的健全和严密,必然会使政府部门和军队内部秩序井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军队的战斗力。把"曲制、官道、主用"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孙武"保法"的主张,显然是要在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全面建立健全的制度。
  用严明的赏罚去保证法令的施行。"他认为,对土卒"赏"以财货,能使其听从命令,奋勇作战,保证"取敌之利"。在《行军篇》中,他又强调"罚"的重要,为严肃军纪,对士卒施用惩罚的手段,"齐之以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保证在战争中"必取"敌人。
  孙子还主张,赏罚的施行不可拘泥于已公布的法令。将帅如果能随时随地施用赏罚,传达号令,而不拘泥于已成文的法律,那末三军之众就会服从指挥,动作整齐,像一个人一样。显然,赏司严明,立功者受奖,违纪者受惩,是孙武"保法"主张的重要内容。
废止贵族特权,在施行赏罚过程中一视同仁。他不但强调法令严明,令行禁止,而且主张贵者加"君将"也可以有"罪",赏罚应该没有贵贱等级之分。为了矫枉过正,改变过去"赏贵罚贱"的积习,孙武一反常规,提出了"赏善始贱,罚恶始贵"的倡议。孙武这种废止等级特权,在军事、政治上进行改革的主张,不能不说是非常大胆的。
  总之,孙武的"保法"主张,内容相当丰富,含义十分深刻。在春秋战国的大变动时期,孙武力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他的"保法"思想,在春秋战国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反映了当时以法治军治国的普遍要求。

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与伍员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员“七荐孙子”,使得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在隐居时,孙武已经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暗自赞叹。吴王任命孙武为吴将,并常常与孙武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到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到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员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阖庐去世后,由夫差继位,他立志要报仇雪恨。孙武、伍员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员、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这就是说,在战争中要权衡敌我形势。相机而动,尽量多掠夺财物,多开拓土地,取得最大的利益。当孙武想到"军争为危"的时候,他在兼并战争中是"慎"字当头,大敲"警"钟...

盘点孙武用兵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内容
答:因此,孙武一方面主张慎战,不可轻举妄动;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持有利可 得的掠夺性的兼并战争。他制定出了这样一些作战原则:“侵掠如火”;”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同上)这就是说,侵掠别国要像烈火 燎原一样,来势凶猛,给以毁灭性的破坏;掠夺敌国乡里的财物,要分兵数 路,这样就能搜括殆尽;占领了敌...

孙武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孙武一贯主张速战速决,“兵贵速,不贵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再次是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这也是《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

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孙武的主张,总体来说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孙武主张加强法治建设,严格赏罚制度,...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争指导思想
答: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答: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记录了哪些军事思想?
答:在战术运用上,孙武主张“奇正”多变。他认为,虽然打仗的一般规律,总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但是奇正之变,是变化无穷的。他要求战争指导者,战术要灵活多变,计谋要不断更新,使敌人无法识破军事部署上奥妙之所在。这样才能稳操胜券。孙武在《孙子兵法》开卷的《计篇》中,把“智信仁...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答:4、孙子兵法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5、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

孙子主张什么?
答:孙武的主张,总体来说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孙武主张加强法治建设,严格赏罚制度,...

《孙子兵法》有哪些主要思想观点?
答:孙武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灭敌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特别强调以谋略 取胜,他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胜,再 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谋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实力,还要做到知道对方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