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尽心知性”在其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

作者&投稿:锁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仅为个人观点 先秦儒家三巨头各有不同 而且儒家不太讲究“心性” 如果硬要说的话
孔子心性讲“真实”
孟子心性讲“刚烈”
荀子心性讲“约束”
孔子是很真实的人,他老人家的名言叫做“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就是以一种真实的心态去面对伤害你的人,而孔子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他讨厌的人他一向都不隐瞒的,但是孔子也有得罪不起的人,得罪不起的人孔子也会溜之大吉,打不起躲得起.
而孟子却不同,孟子认为:只要掌握的真理,就应该理直气壮的顶上去,哪怕对方是君王,是权贵,也不能妥协.所以孟子说话是很不客气的,孟子的名言是:“吾好养吾浩然之气”,养气也算是心性的一种吧,有气就有“势”,有势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不给人留面子,当然,也不给自己留余地.(好在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对士人开发 要是生活在其他另外一个朝代 尤其是秦以后 恐怕除了宋 那么他早就完蛋了)
而荀子讲的是“王道”,追求“礼”,追求礼就必须约束自己,所以荀子的心性可能是最“虚伪”的,荀子认为人性倾向于“恶”,但是有“善”的一面,由于“人性向恶”,那么为了维护安定团结,必须制定出一套制度(礼)来限制人性,这个制度发展到韩非李斯那里就变成了“法”.

我告诉你我不知道答案。

谁会 孟子的“尽心知性”思想,在儒家心性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尽心知性”思想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而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人能尽量发挥扩充心中的善端,就能认识本性,并且付诸实践。“尽心”和“知性”二者关系密切,“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

  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工夫,就有可能实现“尽心知性”。“寡欲”要求淡泊物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他认为修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办法的了。他认为人如果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缺失,也不会失去很多;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不会很多。“内省”要求反求诸己。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他认为任何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养气的目标是“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否则,就显得软弱乏力。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而取得的。

  孟子的心性说开创儒学“内圣”一脉,为宋明理学之渊源。孟子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即是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这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一是魏晋以来,国家分裂动荡,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二是唐朝时期国家政治上道教和佛教影响增强,对传统价值观造成破坏,君臣父子等级受影响
三是儒家自身理论体系上存在着不足,无法解决的社会和人生的哲学问题。
四是韩愈等人主张恢复儒家道统,重建儒学的理论体系。
五是自魏晋以来,儒,释,道三教并行,有些东西开始互相吸收和认可,能够兼容并蓄。
总之是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意识和理论与之相适应。

孟子的“尽心知性”在其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
答:而荀子讲的是“王道”,追求“礼”,追求礼就必须约束自己,所以荀子的心性可能是最“虚伪”的,荀子认为人性倾向于“恶”,但是有“善”的一面,由于“人性向恶”,那么为了维护安定团结,必须制定出一套制度(礼)来限制人性,这个制度发展到韩非李斯那里就变成了“法”....

谁会 孟子的“尽心知性”思想,在儒家心性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答: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仁、义、礼、智之端,而仁、义、礼、智是天赋予人的本性。人能尽量发挥扩充心中的善端,就能认识本性,并且付诸实践。“尽心”和“知性”二者关系密切,“尽心”是前提条...

谁会孟子的“尽心知性”思想,在儒家心性思想发展史上
答:在肯定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先验性的同时,孟子还将四心内化为“性”,并进一步把“性”与“天”联系起来,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按照自己的道德本心行事,就会认...

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到尽心知性?
答:孟子提出,“尽心知性”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三个方面下功夫。一、寡欲为了使心不至于丢失,就要养心。只有注意养护,“善端”才会生长发展,不会被外力侵袭、诱惑,而丧失或迷途。养心的第一个方法是寡欲,即对物欲的淡泊;“寡”是少的意思。二、内省内省,即“反求诸己”。孟子说:...

先秦儒和宋明儒的区别
答:一、先秦儒和宋明儒概述 1、先秦儒:天人合一之学 先秦儒发端于周公,大成于孔子,之后的曾参、子思、孟子诸圣从天人合一的方向对之完善,归宿是“尽心知性,知性知天”。其特点是:(1)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书数礼乐射御”六艺,达成“仁智勇”三德。(2)关心政治。孔子、孟子都有...

孟子如何发展了儒家思想
答:并且,孟子所言多为其独创的“新说奇论”,远非孔子原意,如“古之圣贤无独指心者,至孟子始有尽心知性、心官、贱耳目之说”(60)。至于“孟子以‘管仲、曾西所不安,安得为我愿之’,而自谓‘以齐王犹反乎’,则不知孔子之意又甚矣”(61)。总之,“古之言道者,以道为止;后之言道者,以道为始。以道为止...

张载批佛辟道
答:宋明理学中的心性之学,一般认为起始于陆九渊,发展到明代王阳明达到了理论高峰。然而,张载对陆王思想的贡献往往被忽视。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到孟子的“尽心知性”,再到张载对心性的深入解说,这些都为心学成为宋明儒学重要学派奠定了基础。张载尤其通过批判佛老,构建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怎么理解?
答:此句出自出自《孟子》中《尽心章句上》。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原文释义 《孟子》中原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释义为:当你穷困潦倒时,要独自保持自己的人性的善良,得志时还要引导天下的所有的人保持人性的善良。这里略解释一下,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即所谓的“性善论”。

浅谈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
答:由于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的认识上的分歧,使得两人在修身,政治 的见解和主张也有所不同。自身修养上认识的不同: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 工夫, 就有可能实现“尽心知性”。 “寡欲”要求淡泊物欲。 孟子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 多欲,...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答:从1691年西方出现第一本介绍儒学的书,到十八世纪儒学经典“四书一经”全被翻译出版,孔夫子一下子成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其谆谆说教成为启蒙运动朴实无华的福音。而后在本世纪中叶,从海外崛起的第二次新儒家站在生命本体的高度,重视文化在历史变革中的巨大作用、重视民族自身发展中的文化生命的生长与延续问题,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