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和古希腊比美的数学思想

作者&投稿:闳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正经历着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这一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对科学文化影响极大.数学园地更是生机盎然,朝气勃勃.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基础上,逐渐懂得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成册,这就是早期的书.写上字的竹片称为简,或竹简.春秋战国的大批数学成果,便是通过竹简流传下来的.
  几何与逻辑  《墨经》中讨论的几何概念可以看作数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最初尝试.《墨经》是以墨翟(约公元前490---前405)为首的墨家学派的著作,包括光学、力学、逻辑学、几何学等各方面问题.它试图把形式逻辑用于几何研究,这是该书的显著特色.在这一点上,它同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前275)《几何原本》相似,一些几何定义也与《原本》中的定义等价.下面略举几例:
  
  (1)“平,同高也”---两线间高相等,叫平.这实际是平行线的定义.
  
  (2)“同长,以正相尽也”---如果两条线段重合,就叫同长.
  
  (3)“中,同长也”---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同的点叫中(点).
  
  (4)“圆,一中同长也”---到一个中心距离相同的图形叫圆.
  
  《墨经》中依次给出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定义,这些图形的名称分别为端、尺、区.在研究线的过程中,墨家明确给出“有穷”及“无穷”的定义:“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即:用线段去量一个区域,若能达到距边缘不足一线的程度,叫有穷;若永远达不到这种程度,叫无穷.
  
  《墨经》中还有一条重要记载:“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用现代语言说,大故是“充分条件”而小故则是“必要条件.”大故和小故的区分,在哲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件.
  
  可惜的是,随着墨家的衰落,墨家数学理论在形成体系之前便夭折了.
  
  算术
  
  到公元前四、五世纪时,分数已在中国广泛应用了,有些分数还有特殊名称,如叫半,叫少半,叫大半。位值制和整数四则运算已被熟练掌握,《考工记》中还有简单的分数运算,例如 (原书中用汉字表示)。
  
  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已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了.《管子》等书中便记载着九九歌诀,顺序与今不同,是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至于改为“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的顺序,则是宋元时代的事情了.
  
  对数学中“无限”的认识
  
  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是数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着古今数学的发展.
  
  据战国时成书的《庄子》记载,惠施曾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的观点.其中“大一”、“小一”可理解为无穷大,无穷小.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到没有外部,称为无穷大;小到没有内部,称为无穷小.书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著名命题,可以看作是对“小一”的发挥.一尺长的木棒,第一天取它的一半,第二天取剩下那一半的一半,如此不断地取下去,永远也取不完。即第一天取,第二天取,第n天取,不管n多大,总不为0,其中体现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同《庄子》一样,《墨经》中也讨论了分割物体的问题.但墨家反对物质的无限可分.他们认为,如果把一条线段分成前后两半(比如以左为前,以右为后),保留前半而弃去后半(图4.4中OB),再弃去前半的后半(即CO),如此不断地分割和取舍,剩余部分小到不能再分为两半,就是端(A点).如果采用前后取的办法,即第一次取线段前半,第二次取前半的后半,第三次取后半的前半,……取到最后,也会出现一个不可分割的端,这个端在线段中间而不在边缘(位于CO之间),这就是《墨经》所云“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很明显,这种思想与近代极限理论是相符的.数学分析中用区间套来限定数轴上一个实数点的方法与此类似.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分割思想看作区间套原理的雏型,其中蕴含着“点是线段无限分割之极限”的思想.
  
  组合数学的萌芽
  
  组合数学虽是现代数学的分支,它的思想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春秋时期成书的《易经》便含有组合数学的萌芽.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书中通过阴阳卦爻预言吉凶.“--”是阳爻,“--”是阴爻,合称“两仪”.每次取两个,按不同顺序排列,生成“四象”;每次取三个,生成八卦(图4.5);每次取六个,则生成六十四卦.四象、人卦与六十四卦的排列,相当于组合数学中的有重排列:从n种元素中每次取r个,共有nr种排列法.例如,在两种卦爻中每次取3个,共有23=8种排列,这就是八卦.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发明二进制后不久,见到了传教士白晋(J.Bouvet,1656---1730)从中国寄去的八卦.莱布尼茨认为,八卦中蕴含着二进制思想,因此惊叹不已.实际上,若把“--”和“--”两种卦爻用1和0代替,八卦就可表示为
  
  000(坤)001(震)010(坎)011(兑)
  
  100(艮)101(离)110(巽)111(乾)
  
  莱布尼茨说八卦是“流传于宇宙的科学中最古老的纪念物”,这项发明“对于中国人民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并因此产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崇敬,热烈地希望到中国来.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如愿,便托人把自己亲手制造的手摇计算机送往中国,成为中、德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早期的数学工具---算筹与规、矩
  
  算筹即用于计算的小竹棍(也有木质、骨质或金属材料的算筹),它是中国人创造的计算工具.春秋战国时代,算筹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书中多有记载,如“孟子持筹而算之”(《十发》),“善计者不用筹策”(《老子》),等等.1954年在长沙的一座战国楚墓中挖出一个竹筒,内装竹棍40根,长短一致,约12厘米,是为算筹之实物.
  
  
  (图中第一行为纵式,第二行为横式)算筹的摆法是纵横相间,从右到左:个位为纵,十位为横,百位为纵,千位为横……,遇零则空位.例如2561摆成,308摆成.筹算加减法与今珠算类似,从左到右逐位相加或相减即可.筹算乘除法的步骤稍微复杂一些.二数相乘(如48×36)时,先用筹摆一数于上,一数于下,并使下数的末位和上数首位对齐(图4.6(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用上数首位乘下数各位,把乘得的积摆在上下二数中间(图4.6(2)),然后将上数的首位去掉、下数向右移动一位(图4·6(3)),再以上数第二位乘下数各位,加入中间的乘积,并去掉上数第二位(图4.6(4)).直到上数各位用完,中间的数便是结果.筹算除法也分三层,上层是商;中层是被除数,叫实;下层是除数,叫法.
  
  算筹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算筹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计算工具,直到元明时代才逐渐被珠算所代替.
  
  筹算的优点是简便、灵活,用一些小竹木棍便可进行复杂的计算.它的缺点是中间步骤不能保留,因此不便于检验.另外,过分依赖于算具,也不利于数学的符号化和抽象化.(来源:数苑)
  
  规、矩是两种测绘工具.规即圆规,矩是直角拐尺,用来画直线形.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规和矩的象形字,所以它们最迟在商代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工具被普遍用于测量和几何作图.(参考自其他网站)

杨辉三角

墨子

春秋战国时古希腊有哪些思想家?~

古希腊三大思想家: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
爱非斯派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始人:毕达哥拉斯
著名数学家,哲学家: 阿基米德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
原子唯物论的创立者,古希腊思想家和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
还有好多。。。。

都应该算是政治思想启蒙的时期
中国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为了"王"而服务的.强调天人关系,都认为人间的王是由上帝(不是耶稣)指定代为管理人间的,所以王的意志变是天道.是人们都应该遵循的.不论是法,道,儒,墨等先秦百家还是商周时期的思想,都有这个共同点即他们的思想是为了王而存在的,是为了证明王的正确性的产生的.虽然也有人提除了重民,轻刑法等养民之策但根本还是为了王的稳定统治
此时的希腊随着城邦的建立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政治家的出现,在政治方面他们更多的研究的是人权问题,类似于以后的天赋人权说,他们认为人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权利,从而反对王权专政.梭伦,克里斯提尼,提秀斯等人在改革中都不断加强民众议会的权利削弱限制长老议会的权利.从而尽可能的实现民主.
《西方政治制度史》这本书有详细的介绍 你可以去看看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和古希腊比美的数学思想
答: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正经历着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巨大变革,学术思想十分活跃.这一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对科学文化影响极大.数学园地更是生机盎然,朝气勃勃.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基础上,逐渐懂得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成册,这就是早期的书.写上字的竹片称为...

古代希腊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可以从自然,社_百 ...
答: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进入城邦时期;而在欧亚大陆的东方,中国正处于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处于同一时代的两种文明但却创造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城邦自古风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出现民主制度,并在其后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达到全盛;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

古代的稷下学宫,柏拉图阿加德米学园有什么异同?
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与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的阿加德米学园似曾相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超越时代的传道授业、培养人才等多样功能、都具有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他们都是创造性思想炸裂产生的根源,同时影响着时代的学术思想等等,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们所肩负着历史使命。 相似的历史使命春秋战国,...

急!!!求一篇论文——中国历史上的物理
答:《考工记》最早作出了关于物体惯性的论述。在《辀人篇》中说:“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尤能一取焉”。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已停止用力了,但车还能前进一段路程,这里指出了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这也是世界上对惯性现象的最早论述。东汉王充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
答: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而古代希腊则以工商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显著区别,其创造的文明模式也有较大差别,故选D。A、B、C三项都不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定理去分析的,因而不是根本原因。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有何异同?
答:此时的希腊随着城邦的建立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政治家的出现,在政治方面他们更多的研究的是人权问题,类似于以后的天赋人权说,他们认为人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权利,从而反对王权专政.梭伦,克里斯提尼,提秀斯等人在改革中都不断加强民众议会的权利削弱限制长老议会的权利.从而尽可能的实现...

古希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对比
答:同:1思想文化多元繁荣期,先哲涌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同时期古希腊先哲更是多派林立,哲人辈出2人性意识萌芽,道德与为政的大讨论:苏格拉底等先哲关注社会人生,探讨人的处世之道,儒家等学派纷纷从不同方面阐释政治主张与修身问题 异:1古希腊孕育出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政治思想上更倾向民主...

逻辑学三大发源地是什么?
答:逻辑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有三个,即古代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1、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称之为“名学”、“辩学”的逻辑学说。2、古印度的逻辑学说称为“因明”,“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指知识、智慧。3、古希腊学者对逻辑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形成了独立的系统理论。

中国春秋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强和同一时期古希腊文明谁更强?
答: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被秦国终结,法家一家独大。而古希腊文明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彻底衰败,两者相差不多。两者同时期相差不多,但根据后世来看,百家争鸣影响下的中国在前期活力大,四大发明为代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的欧洲在中后期表现惊人,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为代表。两者走的不是一种思想体系,各有...

杂技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
答: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众多诸侯国,这些国家如同古希腊的城邦,竞相争夺人才,他们被称为门客,包括策略家和武士。2. 这一时期的许多杂技艺术家曾是诸侯的门客和武士。他们不仅以技艺效力于主人,还在关键时刻助其成就大事。这些武士和门客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大特色。3. 各国争霸,养士成风,这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