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的风俗

作者&投稿:松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打连厢,又名《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舞者化装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龄《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打莲湘”,文字说明为:“此中国打连湘之图也。其人乃戏班优〔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铜钱数个,名为霸王鞭,在手中飞舞,或竹板上独立,口唱歌词,名曰‘打连湘’”。

花鼓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歌舞。起源于安徽凤阳。最早是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后来较普遍的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加用其他乐器伴奏。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又据赵翼《陔余丛考》载:“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女,散入村落乞食,……其唱歌则曰‘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清初人顾见龙曾绘“花鼓”演唱图。乾隆二十四年(1759)徐扬绘《盛世滋生图》,图中有苏州地区一个五彩缤纷的戏台,台上正在演出明代传奇《红梅记》中的一出——《打花鼓》,这是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时剧”。

太平鼓。原为满族人民祭祀、祈福的歌舞形式,以后用于民间娱乐活动,并流传至北京及华北各地。表演者手持太平鼓,边敲击,边歌舞。太平鼓的形制,据徐珂《清稗类钞》:“年鼓者,铁为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圈冒以皮,击之冬冬,名太平鼓。京师腊月有之,儿童之所乐也”。东北地区的太平鼓唱腔吸收了民歌、二人转、东北大鼓的曲调,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北京郊区也有很多老年妇女会打太平鼓。清代宫廷和民间,在旧历除夕、灯节都表演太平鼓,求其“太平”吉祥之意。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逢逢,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清乾隆七年(1742)丁观鹏绘《太平春市图》、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太平世界》和年画《太平鼓》,都反映了当时太平鼓表演的情景。

我国西南地区的苗、瑶、彝(“罗罗”)、傣(“金齿百夷”)、景颇、壮(“侬人”、“沙人”、“仲家”、“土僚”等)、僳僳、哈尼、拉祜、白、怒、纳西、佤(“古剌”、“哈瓦”)等兄弟民族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活动。这些活动与他们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其风格古朴,保存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如苗族有“跳月”和芦笙舞。芦笙普遍流行于西南民族地区,其历史久远,古称“芦沙”(见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周去非《岭外代答》)。苗族人民有歌舞活动,常以芦笙伴奏。据明倪辂《南诏野史》载,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清刻本《广舆胜览》等书中有苗族乐舞图。图中文字注明苗族“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

彝族,当时称“罗罗”,也常奏芦笙、笛、口弦(又称“口琴”、“响篾”),歌舞娱乐。清道光年间《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嫚且”(当时彝族的支系)“喜歌嗜饮,男吹竹笙,女弹篾琴,谐婉可听”。清道光年间刊印的《普洱府志》:“利米”(当时彝族的另一支系)“每年秋后,宰牲祝神,吹笙跳舞而歌,谓之祭庄稼”。清代云南巍山彝族壁画中有树下踏歌图,反映了彝族人民吹芦笙和笛,在树下欢聚歌舞的情景。

清人还绘有侗族琵琶歌演唱图。表演者用侗族琵琶伴奏,即兴弹唱各种短小情歌或其他题材的曲调。这是清代以来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

云南西北部纳西族地区,旧时流行东巴教。这是一种原始巫教,巫师叫“东巴”。此教信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以为神灵。丽江还保存着东巴画卷“神路图”,图中有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画像。在画像下面绘有东巴乐舞。其中数人演奏喇叭、牛角、海螺等乐器,数人手持长剑、单面小钹、鼗鼓舞蹈。反映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的歌舞形象。

西藏清代布画(彩缎装裱的卷轴画)《桑耶寺》乐舞图。桑耶寺在西藏山南扎朗县境内雅鲁藏布江的北岸。画面是该寺落成开光典礼时,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还有人演奏着号筒、神鼓、大钹等乐器。明人绘《宪宗行乐图卷》表现了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京城内元宵佳节时歌舞杂技的表演场面,具有走会的性质。其中一画面上绘钟馗,前面有五人奏乐,所持乐器为轧筝、拍板、琵琶、笙、管。另一画面上有四人踩竹马、持刀枪表演。中间三人持扁鼓、笛、拍板为舞蹈伴奏。

清代,“走会”的游戏在北方更为普遍,是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多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灯节或庙会期间活动。主要表演民间舞蹈,兼及杂技、武术,是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体。《燕京岁时记》载:“过会(走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扛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清嘉庆二十年(1815)所绘北京《妙峰山庙会图》中有走会场面—:数人扮成京剧人物。表演武打动作,旁边有伴奏者。清人绘《北京走会图》和天津《天后宫过会图》则更生动地描绘了各种走会节目的表演形象。

丧事音乐是风俗音乐之一种,历史久远,因时代和地区不同,其形式也多种多样。统治者和富贵人家办丧事,讲究排场,要请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场,有一套丧礼仪式。有的地方要唱夜歌、丧歌、葬歌,还请吹打班子,演奏锣鼓曲牌和《丧调》。民间的“鼓房”、“杠房”专门招揽民间艺人,组织乐队应承这类事宜。清代北京社会上层人物的丧事仪礼甚为繁琐,依其身份的高低有不同的规格。现存清代北京出殡行列图一幅、起杠者三十二人,棺前仪仗是一个多达数十人的队列,中间有两组乐队在行进中演奏。

婚事仪礼中也多有乐队伴奏。乾隆二十四年(1759)徐扬绘《盛世滋生图》中,有一婚礼场面,一对新人在堂上参拜长辈,阶下有鼓吹者作乐;图中另一画面是苏州中市、下塘一带的河道中,有一结彩的大船,上载花轿一顶。前行的船上有书写“翰林院”、“状元及第”字样的矗灯,似为状元府的迎亲船只。彩船旁随行的小船上有十余人组成的鼓吹乐队为之伴奏。

类别: 明清
年代: 清

民俗音乐的习俗~

传统民俗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传统民俗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俗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世俗音乐是如何发展的?
答:各声部歌词不同,甚至文种也不同,多为生活风俗性的,将格里高利圣咏与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俗的因素。贝罗坦的这种经文歌的出现,导致了早期全部采用拉丁文的经文歌的消失,后期经文歌则更进一步不再采用圣咏的固定调了,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到宗教音乐之中,是中世纪音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劳动号子, 山歌, 小调 ,民歌体裁各自的音乐特点。
答:2.山歌:山歌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奏自由 。3.小调: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4.民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苗族人民非常喜爱芦笙这个乐器,苗族芦笙节的风俗活动有什么?
答:芦笙节期间,男子身穿短衣短裤,前襟或右襟,头戴绿布,腰系大带,手持芦笙、锁子、铜鼓,冲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种花纹的裙子,头上系着绿手帕,腰间系着绣花的丝带,戴着银饰。她们跟在他们后面,有说有笑,在鲁迅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

台山人的风俗习惯
答:3、春节 年三十晚,除了祭拜祖宗之外,还要接灶君老爷归位。深夜12时(即年初一0时),接财神。另外,在除夕夜,吃过团年饭后,人人沐浴更衣,并且要做好年初一的菜式,按俗例,年初一忌动具、忌打扫庭院。4、台山广东音乐 作为广东音乐的前身,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八音班,多演奏佛教音乐和...

中国古典音乐起源
答:这都体现了音乐已从原始的乐舞中分化了出来。周代宫廷中还有秦、楚、吴、越等地的四夷之乐的表演,说明了当时各民族风俗性的歌舞已有一定的交流。 从上述文献可以得知,周秦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高度发展的重要坐标。这一系列成就,还在于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中,...

欧洲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特点。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答:三、浪漫乐派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威尔第等人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本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音乐艺术强调民族特征。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从小熟悉奥地利民间音乐,其作品广泛利用民间歌曲、风俗舞曲、进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调。分节歌这一源于...

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有哪些
答:4、文化元素:许多流行歌曲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文化元素。这些元素使得歌曲更加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5、地域特色:中国各地的民间音乐和曲艺形式也是流行音乐中重要的文化体现。这些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风格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1、中国传统文化的...

关于美国的风俗,服饰,饮食,语言,音乐,舞蹈(要求文字减短)
答:美国的服饰:在穿衣方面,虽然美国人以随和、不正式的印象,但在上班、赴宴会的场合, 仍是很正规,穿衣的规矩极多,但以适合时宜为主,例如参加婚礼、参加丧事,则应着黑色或素色的衣 服;女士在办公室应着裙装,避免穿牛仔长裤.美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国原住民的传统宗教音乐,随著大量欧洲国家移民...

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
答:二、 乡土性 乡土性,又叫做地方性或地域性。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都有不同的特色,人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三、即兴性 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传播者凭借演奏,学习者凭借...

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丝竹乐主要由什么乐器演奏
答: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20世纪20-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