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关将士思乡的诗句是? 于右任的《乡愁》

作者&投稿:宠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关将士思乡的诗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

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这句诗的意思是: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诗人李益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出塞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思乡的诗句~

写思乡的诗句,看完都有点思念家乡了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
《渡汉江》
[初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答者:argent_1987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12-6 18:03

--------------------------------------------------------------------------------

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
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
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
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地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不曾想,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的那颗诚炽的心。汲取着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美感与熏陶,你一定会得到美的享受。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关将士思乡的诗句是?
答: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关将士思乡的诗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这句诗的意思是: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

夜上受将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凉的句子是什么
答:夜上受将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凉的句子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

李易《夜上受降城闻笛》如何通过芦笛声表达戍边将士的乡愁?
答:李易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情感的载体,它将边关的壮丽景色与戍卒的深深思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让我们在每一句诗中,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家国情怀。夜的寂静中,笛声悠扬,夜上受降城,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乡愁与坚守的故事,这就是李易笔下的边塞,也是每...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人极讲究练字,诗中尽字表意丰富,请作简要赏析_百度知 ...
答:“尽”是全部、都的意思。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不知从哪里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间征人个个都眺望着故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边关将士不尽的乡愁。一个“尽”字,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边关将士们离家...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

反映将士离乡思亲之愁的诗句
答: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

精读《唐诗三百首》04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答: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笔下的回乐峰前,沙如白雪覆地,受降城外,月色如霜满天。在这静谧的夜晚,不知何方的芦管声起,唤醒了征人们的思乡之情。受降城,是唐朝名将张仁愿为防御突厥所建,位于今日内蒙古自治区,或是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接受突厥降服的灵州受降城,李益曾在此任职。回乐峰,原名回乐烽,...

写边关将士壮志情怀的诗句有
答:军城早 秋严 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塞下曲(二首)卢 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一份关于士兵失眠的调查报告
答:唐代诗人李益就敏锐地捕捉住戍边士卒的这种状态,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沙似雪”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唐代的回乐县是灵州的州府所在地,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是朔方节度使屯兵之处。诗人站在...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答:《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朝诗人李益的一首七言绝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戍边将士个个都在眺望故乡。回乐峰在唐代灵州回乐县,受降城是唐初名将张仁愿为防御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