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再别康桥文章中哪些句子分别表示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作者&投稿:廖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扩展资料

1、《再别康桥》的意向及作用:

(1)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作用: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2、创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一、柔美和谐的音乐美
  诗人对诗的音乐美非常看重。《再别康桥》全诗七节,每行六至八字,大体上每行三顿,音节长短不一,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平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1]
  诗人追求的是“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境界,他的诗歌常常是漫不经心地唱出来的,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潇洒淡远,一片天籁: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偶然》一诗的片段。“……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便是从这时断时续的诗行间,吹来些飘飘渺渺的小夜曲优美的旋律,“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多么坦率直挚,这是发之心底的声音,却不是用诗的语言,而是用口语,可又是那么甜美动听。第三行首尾有“你”和“好”两个音调曲折的上声词,把诗句点化得委婉又多情;第四行似乎很不经意地变换了句式和语调,节奏自由极了:末尾“忘掉”的“掉”字,在轻读的ao韵上悠然抹去,不留一丝余音,于是把一句话分成了两行,在第四、五行之间留下一个休止,就象一个没有愁云的清空,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显然,强烈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已经成为表情达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诗人能将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轻而易举地把白话文字中的音乐元素解放出来,让诗情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翱翔。他不仅常常把口语插入诗中,有时竟全部用口语作诗,同样能创造出浓郁的音乐效果。如他的《残诗》:
  怨谁?怨谁?这不是青天里打雷?
  关着,锁上,赶明儿瓷花砖上堆灰!
  别瞧这白石台阶儿光滑,赶明儿,唉,
  ……..
  真娇养惯,喂食一迟,就叫人名儿骂,
  现在,您叫去!就到空院子给你答话!
  全首以口语缀成,每行作五顿或六顿划分,节奏基本整齐;第七行的后韵脚排列颇似我国北方的“信天游”和“爬山调”,也和西方的所谓“英雄偶韵体”相似;两行换一韵,每行押韵,音韵和谐,富有变化。特别是大量儿化音的运用,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语调圆转,读来朗朗上口,字字如珠。同时,儿化音使某些词语的韵母发生变化,从而使语流更富旋律性。
  在徐志摩的诗中,一些韵式的处理,也能得到独特的语言音乐形象。往往是一些极其细微的语音因素,一经诗人捉住,便处理的十分精湛。请看他的《月下雷峰影片》: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
  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
  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
  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
  假如你我荡一支无遮的小艇,
  假若你我创一个完全的梦境。
  这是极其普通的逐行押韵的形式,诗人又毫不在意地使用了一些勉强可以通押的近韵词作韵脚,乍看起来,不免有粗俗笨拙之嫌。然而,如果朗读几遍,仔细体味一下,也许你就会被诗人的音韵技巧所折服了。全诗分为上下两节,共八行,除最末两行外,前六行的尾韵分别是:影、云、影、心、影、鳞,后鼻韵和前鼻韵交替修饰诗行末尾;同时,凡后鼻韵都为仄声,前鼻韵均是平声。这就使相邻两个诗句在韵律的归结处出现或暗或亮的差异,致使全诗在每一行都变换一次音色,整个诗情也随之开合,节奏柔和缓慢,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梦:远处灰色的塔影时隐时现;黑云与白云时聚时散;月影坠入水中,湖面泛起波鳞;“你”和“我”轻声合唱,一高一低,诉说各自的心灵感受。当诗歌进入第二节时,四组叠字悠悠鸣响(深深、依依、团团、纤纤)像是轻轻闯入的第二主题,与那个变换音色的乐句唱成复调,它们在对比中相互交织融化,忠实地传达诗歌情感的信息,音乐形象不仅完整,且饱满而具有立体感。在诗魂编结的“梦境“中,黑夜、塔影、月彩、波鳞都被洒上了神奇的乐音,真不愧是一个情、景、乐三者交融相生的“完全的梦境”。
  徐志摩诗歌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几乎没有两首诗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他的不少诗都能借助一定的格律,表现较为鲜明的语言音乐形象,而且常常有出人预料的独到之处。可以说,以语言传达诗歌主题情感,以诗歌内容为语言音乐形象标题,以诗歌语言为节奏和旋律作注,使音乐化语言形式由抽象而具体到与情感同等的地位,这就是徐志摩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这就是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二、绚丽斑斓的绘画美
  在诗的绘画美上,诗人非常注重对诗歌的绘画追求,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再别康桥》中,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图,诗的第五节就是一幅星底泛舟图,诗人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景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写景又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2]
  如《一小幅的穷乐图》:
  老婆婆捡了一块布条,上好的一块布条!
  有人专捡煤渣,满地多的煤渣,
  妈呀,有一女孩叫道,
  我捡了一块鲜肉骨头,
  回头熬老豆腐吃,好不好?
  ……
  从诗歌再现的现实图景看,这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传统题材的再写。诗人采用平实朴素的语词,通过对垃圾堆旁一群赤贫男女老少的生活状态的描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穷困者的生存处境。在对这一生活场景的描绘中,诗人在描绘穷人的悲惨时竟用了调侃嘲弄式的喜剧笔法,特别是结尾时将几条黄狗的形象嵌入在垃圾堆上奋力拼抢的人群中时,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也是这幅贫困群体的劳动图。[3]
  又看《沙扬娜拉之一》: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诗虽只有五行四十八个字,内容却很丰富。日本女郎与朋友告别时,娇羞答答、含情脉脉的神态,低头鞠躬、优美动人的风姿,都得到了十分真切的表现。她一刹那间的情绪、动作、语言像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4]诗人寥寥几笔,一幅色彩浓农丽、神形兼备的日本女子的图画便呈现在读者眼前,并将她在送别瞬间里的柔情蜜意与淡淡感伤的奇特混合。[5]
  诗人还善于在静态的事物中注入流动的血液,使他的诗歌在宁静的画面里逸出灵动的生机。以《她是睡着了》为例,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整个画面本来处于宁谧安静的状态。诗人用他那神秘的摄像头定格在“少女的梨涡”上,然后以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宁静的画面里呈现出灵动的美感,让人仿佛感觉到在“在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似的梦境里跃动着一个在“朝阳里”如“水仙”一般的“纤纤的身影”。[6]
  再如《落叶小唱》,“她的脚步”在深夜里踏进了我甜蜜的梦乡,划破了梦中寂静的夜空。而梦醒时分,恼人的“秋声”又粉碎了我“留念”不舍的梦境。[7]
  又如《山中》,写诗人在静静的庭院想念山中的恋人,在那花好月圆、松影婆娑的静夜里,诗人“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感情纤细,体贴入微的诗人面对“安眠”的恋人,不忍打扰她,只化作一片碧叶,轻柔地落在她窗前,传递着诗人对她的刻骨思念之情。在这幅流动的画面里,似乎飘忽着抒情主人公的切切面影。这就是徐志摩的绘画美。[8]
  三、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在诗的建筑美上,诗人讲究诗行的排列,如《再别康桥》中为了避免诗句过于整齐而呆板,诗人别出心裁的把每一节的偶数行退后一格,每行的字数稍有增减,便诗行整齐中富于变化充满了参差错落之美,让人赏心悦目。
  杰出的诗人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徐志摩常常使用排比、反复、重叠、对偶等手法,使读者感到他的诗是荡漾的旋律。他曾说过:“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9]徐志摩的诗歌诗行组织规律有诗行的对称、诗行的变化、诗行边续重叠和间隔反复三大类。如《沪杭车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
  沿途飞闪而过的景物使诗人联想到光阴易逝,人生易老。“匆匆匆!”“催催催!”诗人以近似车轮的声音入诗,就像奔驰的列车有规律的节奏。接着“一卷烟,一片山,……”八个量词搭配的词组构成对称的诗行,从视觉和听觉上都使人有一种快速的节奏,这与作者所勾勒的从车窗里看田野景色的情景融为一体。
  太多的或单调的对称都会破坏诗的美感,徐志摩在注意诗行对称的同时,还注意诗行的变化。如《雁儿们》以诗行的变化极好地抒发了起伏跌宕、回环往复之情: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看她们的翘膀,
  看她们的翅膀,
  有时候纡回,
  有时候匆忙,
  ……
  诗行在对称中又有变化,如每节的第一与第二行,第三与第四行,第五与第六行都是不一样的,这种诗行的言语组织,使诗具有一种匀整与流动的节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美。徐志摩说:“是动,不论是什么性质,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灵感。是动就会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10]诗人向往着像雁儿们一样的飞翔,这正是需要这种流动节奏的形式来表达。又看《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暗淡是梦里的光辉。
  这是一首形式美丽、章法整饬、音调回环有律的抒情诗。虽是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但其构思十分独特巧妙。全诗共六章,每章由长短相间的四句组成;每章的前三句又完全相同,仅末句有所变动;再加上尾韵自始至终隔行相押,自然而又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唱诵。首章末句的“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差不多就包括了说明了这首诗的全体。这就是徐志摩诗歌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中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体现在哪~

《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二节至第四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树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如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邃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诗话人生”的最好描述。

以上是分析,自己选择几句吧

答案来自百度,有删减,望采纳^V^音乐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诗的: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的建筑美。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

《再别康桥》这首诗美在哪里
答:《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

闻一多说诗歌要具有哪三美?
答: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

《再别康桥》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

分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建筑的美和音乐的美?
答:《再别康桥》从句子上看,四句一节,每句字数6--8字,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从段落上看,四节一行,每一行的是两两错落有致,与参差变化中建齐整。用美学家的话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令我们心旌摇曳,美不胜收。在...

徐志摩1928年游历英国后写的诗歌是
答:徐志摩1928年游历英国后写的诗歌是《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徐志摩1928年重返英国伦敦归国途中所写。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蓄典雅,又采用了语音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璧。全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于一体。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色彩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色彩美 所谓色彩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

《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再别康桥》的艺术形式: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

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
答:著名学者胡适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这是很贴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时更是他至爱的艺术追求。诗歌的绘画美也是他很看重的。不过,我觉得《再别康桥》的绘画美比起《死水》来,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隽永的...

再别康桥教案
答: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 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

再别康桥和其他离别诗有何不同
答: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