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进展情况通报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初步思路与构想

作者&投稿:巢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土资源部通报〔2009〕第23期)

按语

为认真贯彻落实徐绍史部长、鹿心社副部长、汪民副部长关于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指示,加强地质资料管理,提升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今年上半年国土资源部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为明年全面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做好准备。根据部领导的批示,现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发挥上海经验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国工作的开展

去年以来,徐绍史部长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今年初又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报送的《关于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为发挥上海经验的示范作用,我部把给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的复函抄送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复函要求上海市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大胆探索,为推进全国工作提供有益经验;同时明确明年将统一在全国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要求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纳入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主流程和国土资源财政保障体系,结合实际、制订方案,为明年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奠定基础。

(二)组织专题研究,部署试点

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数据中心为目标,组织完成了“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立项论证工作。该项目已纳入国土资源部上报的国家扩大内需项目,目前部规划司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核。经签报部领导同意,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专项研究”列入部2009年软科学研究计划。

为争取时间,部矿产资源储量司采取边立项边启动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部油气中心、部信息中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全国地质资料馆等单位制定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研究方案。确定上海、山东、湖北、湖南、青海五省(市)国土资源厅(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工作,以总结经验。

(三)深入调研,摸底调查

我部先后到上海、江苏、安徽、湖北、贵州等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总结了上海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四条经验,调查了解其他省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存在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到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的调研报告得到徐绍史部长、汪民副部长的肯定。

组织完成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情况、人员情况和资金保障情况的摸底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33个馆藏机构中,属独立单位的仅占1/3,其他或为合署办公或属其他单位的内设机构;馆藏机构正式职工人数在5人以上的仅占1/3;馆藏机构财政拨款可以保障日常工作需求的仅占1/5。支撑力量较弱。

部署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工作。

(四)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强宣传和引导

我部于6月9日、6月21日至22日组织召开了13个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馆、部分部直属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三大石油公司参加的研讨会,以如何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的作用,如何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为核心议题进行专题研讨。通过研讨,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地质资料管理的地位、作用及推进改革的思路。为总结推广上海经验,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进行专题系列报道,引导和推进各地工作。

二、工作的初步成效

(一)提高对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性认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1)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矿政管理的一项重要改革。矿政管理强调管理与服务要具有高度统一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是解决地质资料管理存在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对传统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能力的重大变革。

3)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有利于把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地质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地质工作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支持信息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避免地质工作重复投入、减少社会投资浪费;有利于推进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建设,改善馆藏机构人员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的现状。

4)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是一项难度大、耗时长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地推进。首先确保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方向正确,需要清楚认识到产业化不是商品化,牢固树立公益性服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有统一的平台建设和行业标准来指导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确保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工作实际可行。

(二)初步明确基本定位与内涵外延

地质资料信息属公共产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是公益性服务,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不是商业化,不能以盈利为目的。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要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以公益性服务带动产业化发展,并探索有效的权益保护措施,保障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就是把不同的地质资料信息收集,按标准梳理后整合,使反映客观规律的信息不断更新,更加符合实际。当前主要任务是推进集群化。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就是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化,通过集群化生产出多种系列的信息产品,为不同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决策咨询等服务。同时要探索建立制度,根据用户的需要,定制不同的信息产品,促进地质资料信息产品的深度加工,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为依托,最大限度地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初步探索工作机制

1)以服务为中心的机制。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把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放在首位,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定位为公益性服务,组织有效的政府投入搞好服务。各省(市、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时,需牢固树立服务为中心的思想机制,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2)政府主导的工作推进机制。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相关职能处室抓协调落实,上海地调院、地质资料馆负责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职能机构协调落实—支撑单位建设—社会化利用的推进机制。考虑到全国现有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支撑能力较弱的现状,明年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以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信息工程专业为主的队伍作为有力的支撑机构。

3)经费和技术保障机制。总结上海与其他5个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经验,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工作纳入国土资源行政管理主流程和国土资源财政保障体系,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是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近4年已安排4000多万元用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未来3年,计划安排4500万元用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专业的技术支撑、强大的资金保障、好的管理机制是上海经验的重要内容。5月20日,汪民副部长代表我部与上海市政府举行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移交仪式,把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工作成果及时移交上海市政府供全社会利用。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完成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研究,提出明年全国部署方案、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

2)配合有关司局跟踪推进立项工作,为建立全国地质数据中心提供资金保障。

3)加强对试点单位的指导,为明年全国推进不同类别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提供经验。



中原油田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思考~

王军妮
(中原油田档案管理处)
摘 要 本文结合中原油田地质资料信息管理和服务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原油田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应构建集群服务体系、管理制度保障体系、网络服务体系,以及加快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 地质资料 集群化 产业化 现状 建议
1 前言
为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提升地质资料保管单位的服务能力,国土资源部出台了《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方案》,要求全国积极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工作。中原油田在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科研等各项中心工作,强化地质资料制度建设、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和利用服务,认真抓好地质资料上交和委托保管资质达标工作的同时,对馆藏资料进行了逐件清理并建立起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推广并应用《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建立《委托保管油气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并通过国家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资质检查验收,成为国土部的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本文结合中原油田地质资料信息数据管理和数字化现状,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建议。
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基础及存在问题
2.1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工作基础
地质资料信息产业化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从用户需求出发,加工形成油田需要的产品;从改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强和推进地质资料信息两化步伐。
2.1.1 地质资料管理基本情况
中原油田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基本完成了中心机房硬件设施建设,在网络建设方面实现了整个油田的网络连通;通过对入库实物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建档、著录、扫描和产品开发,为油田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已全部完成了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维护与更新,利用中石化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进馆地质档案实体整理、加贴条形码及目录数据库建设,实现了进馆档案整理与目录数据库建设的同步,方便了档案进馆后的管理与提供利用。截至 2011 年,馆藏原本地质档案资料814791 件、166203 档,复制本地质档案资料 642789 件、99401 档;光盘 9323 盘,磁带 81301 盘,岩心47659.07 米,岩屑 1657124 包,样品 1453 件。制定印发了《中原油田测绘成果管理细则》、《档案管理处保密工作管理办法》,配备了涉密地质资料管理专用计算机,落实了利用涉密地质资料的保密承诺制度,强化了涉密地质资料的保密管理,避免了地质资料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2.1.2 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情况
地质资料利用服务是地质资料管理部门服务科研、生产工作的直接体现,是彰显地质资料价值、开发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表现,也是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它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在日常提供资料利用之外,开展了“建功兰台、服务油田”档案服务创效竞赛,改进服务方式,坚持送地质资料上门,及时向内蒙古探区指挥部寄送地质资料。2011 年收发地质资料 219226 件次,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6509 人次,80036 件次,编研各类档案资料 10 种、194.2 万字,满足了油田科研生产需要。
二是网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安装了《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和《石油天然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两个系统均架构在中原油田信息中心企业级虚拟平台上,油田网与中石化系统用户可通过中原油田企业网 1000 兆接入。经过授权的互联网用户,可通过中原油田 VPN 服务器登录两个系统。日常借阅工作全部是登录系统进行资料检索、查阅等网上服务,实现了地质资料信息的网络查询与共享。
2.1.3 地质资料最新工作进展
近两年来,中原油田开展了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委托保管建设、地质资料的上交汇交、系统建设等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地质资料清理工作为依托,逐件清理馆藏资料,加大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力度。累计清理原本地质资料 166203 档、814791 件,完成了岩心库实物地质资料的现场清理登记和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安装了《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强化归口管理,狠抓测绘成果的跟踪收集,健全管理台账,完善保管条件,落实管理责任,强化借阅管理,杜绝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三是完成地质资料上交任务,累计向中国石化地质资料中心上交地质资料 720 件。
四是利用《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油田库藏原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对应向国家汇交的 20 个矿权区块的油气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进行了规范、整理,对不完善的字段进行了补充完善,完成了中原油田全部国土资源部委托保管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和数据汇总,切实承担起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2.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两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在推进地质资料两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地质资料上交工作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导致资料上交量低,造成资料信息分散、集成整合程度不高,信息产品深度加工不够、产业链短。
二是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服务一般局限于某些指定的服务对象和行业,没有完全与辖区单位对接共享信息,服务面窄,提供的信息服务方式比较单一。例如油田单位在外地(或国外)勘查施工的地质资料在建设讯息工期结束后,只留在当地而施工部门没有相关地质材料,难以发挥其潜在的借鉴功能。这种缺乏综合管理和多方位服务的模式难以发挥数量庞大的地质资料信息应有的作用,造成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是地质资料编研工作开展力度不足,编研产品仍然单薄。
四是油田档案馆成果、原始地质资料馆藏量较大,原文数字化率较低,有待加快数字化进程。
五是地质资料管理人员队伍专业技术能力欠缺,具有档案、石油地质以及计算机与信息专业背景的人数三者之和只占总人数 40%,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导致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服务产品数量不足、质量水平不高的矛盾十分突出。
3 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建议
为了发挥已有油田地质资料信息的内在价值,仅靠被动的需求开展信息整合、局限于本单位特定行业的服务是远不够的,应根据石油行业需求,主动扩大信息服务范围,利用集群化的信息资源提供多元多层次化信息服务,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把对地质工作的投资再反馈给社会,形成地质资料信息的产业化。
一方面,要通过油田行政部门将分散在各科室、各行业的地质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广泛开展调研,进行需求分析,制定统一标准体系,研发界面友好型系统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提高地质资料利用率。抓紧与辖区单位数据库的对接,要摸清楚地质资料分布情况并加强宣传。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油田地质资料馆业务指导作用,采用网络培训、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地质资料汇交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尤其要强化电子文档汇交业务培训,提高汇交质量,探索将重要原始资料汇交内容纳入成果资料汇交途径并建立监管平台。
3.1 构建集群式地质资料信息大服务体系、解决信息服务产品分散和数量不足的需要
当前油田以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主、强调纯公益性服务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地质资料信息专业化、个性化等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实施两化战略,有利于构建地质资料服务的新机制,促进服务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解决地质资料服务的动力源问题。应抓好项目跟踪,进一步做好地质资料上交和汇交工作,通过产业化创新需求导向机制,确立以油田需求为导向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机制,通过集群化创新大服务体系,整合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功能,把分散异构的数据信息加工为标准的服务产品,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地质工作更加主动地为油田经济发展服务,以解决服务与需求脱节的问题。
3.2 加快建设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搭建油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核心平台
加快推进油田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在形成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的同时,还应积累存储本油田在全国各地(含国外)勘探施工中形成的所有原始资料、实物资料和成果资料目录数据库,重要原始资料数据库、实物资料影像数据库,以及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和大量专题数据库和数字产品,搭建各油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核心平台为企业服务,这就必须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升级完善工作。由于管理资料对象和功能不同,各单位的应用程度也不同,应该重视系统的应用,切实发挥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应用人员应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系统的开发单位进行修改,做好系统应用服务进一步升级完善工作。抓好中国石化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和功能完善,打通地质资料收发流程,真正实现网上收发、网上借阅,充分发挥系统功能。
3.3 构建油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地质资料服务两化最大的瓶颈是保密政策限制和缺乏信息综合的机制。当前还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地质资料管理机制不顺。由于部门分割,资料管理部门难以掌握各类地质工作项目信息和生成的地质资料情况,实际上对部分种类的地质资料汇交无法监管。
二是对不汇交资料者缺乏制约手段。需要解决信息服务分散的问题、服务与需求脱节问题、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
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管理规章制度,首先应构建制度体系框架,明确制度建设发展规划,构建油田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中原油田地质资料借阅管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以及地质资料数据库管理等方面制度的研究与起草工作,从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油田地质资料信息两化的保障机制。
3.4 建设油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电子平台和网络服务体系,拓宽服务渠道
要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共享服务能力和水平,必须加快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建设。目前,档案馆虽然开发出高效数据获取、处理、输出及共享的电子平台,实现各种格式的数据整合及处理,但应在分析用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系统中的部分功能、模块进行了优化与完善,做强用户管理功能,扩大网络查询利用和安全控制功能,提升地质档案管理网络办公能力,增加特殊载体档案和测井等专业数据的管理和利用功能,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机制,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以实现地质资料开发利用的快捷、方便、准确;通过网络平台查阅公开的地质资料目录、公开的资料简介以及公开的公益性、基础性、区域性地质资料等,让用户能及时、详细地了解工作区的地质工作程度,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周期,避免重复浪费,有效规避风险。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只有改变过去地质资料的传统利用方式,才能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地质资料的社会共享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化、产业化发展,丰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能力。
3.5 建立油田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体系,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档案人员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全面提高档案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业务骨干和专业人才。结合新时期档案工作的开展要求,继续深化档案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办好不同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要继续加强档案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重点安排一些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的档案科研课题,组织进行研究、攻关和开发利用工作。只有集地质专业人才、资料管理服务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于一体,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信息产业服务机构,才能服务于油田经济建设的发展。

颜世强 王黔驹 庞振山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37;全国地质资料馆 北京 100037)
地质资料信息是地质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是广大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具有可被重复利用、不断开发、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重要功能。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信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地质资料管理方面长期存在资料信息分散、综合研究程度不高、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低、服务及产品体系有待完善、服务渠道不畅、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等工作的需求,急需快速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的巨大潜在价值,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 “两化”建设的含义
“两化”是通过充分运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的集中度和关联度,形成满足不同需求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依托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分布式、多元异构的地质资料信息多部门、多层次服务,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促进产业化发展,逐步构建和扩大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其核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地质资料服务;基础——促进多单位、多部门、多专业、多领域、多层次分布的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开展公共服务;重点——解决体制不畅、机制不顺、信息服务分散、服务与需求脱节等问题;长期目标——以集群化为手段,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方式,研发服务产品,提供增值服务。
2 “两化”建设的基础
2.1 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信息资源
据统计,我国已累计投入地勘费近6000亿元,形成各类成果地质资料百万余种、原始地质资料数亿件、重要钻孔岩心数亿米以及数千TB的数字化资源,为“两化”建设奠定了资源基础。
2.2 建立了较完善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制度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等一系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两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2.3 建立了较齐全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机构
全国形成了国家和省两级汇交管理体制,设立了各级政府所属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及各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相关服务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两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2.4 具备了较成熟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技术能力
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技术、目录查询及电子阅览服务系统、基于SIG的网络共享服务技术等一批成熟的技术方法,为地质资料信息集聚、挖掘与共享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形成与发展、上海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等经验,以及全国地质资料馆等单位近年来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成果、多元化服务方式与手段探索经验等,为探索“两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3 “两化”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3.1 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体制不顺
全国汇交管理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两条线脱节,严重影响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3.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政策法规不配套
有关地质资料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制约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我国地质资料数据客户服务政策和机制存在不足:地质产品及用户分级分类管理不完善,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服务收费不统一。
3.3 地质资料信息汇聚、整合、开发程度不够
全国没有实现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的集群统一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体系,把地质数据转化为服务产品的意识不强;对资料信息挖掘不够,限制了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3.4 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数字化、网络化推进较慢
全国地质资料服务统一平台建设滞后,分散在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的地质资料不能有效提供服务。数据信息分散管理,形成信息孤岛,标准化程度低。地质资料数字化积累仍显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更新、维护及积累机制,全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为40%,制约地质资料现代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3.5 资料馆藏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差,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资料馆藏机构的日常业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资料库房、装具、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水平较差。受资料馆工作人员数量、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资料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
3.6 适应市场经济的地质服务市场有待建立
我国地质资料专题服务市场缺失,产品体系不全,市场主体缺失,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需要建立健全地质服务市场,开发专题地质资料产品,以延长地质工作产业链,推进产业化,传播地质资料信息,提高地质工作服务能力。
4 “两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4.1 基本思路
以提高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和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积聚资源、开发产品、构建平台、集群服务,建设国家和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体系,以地质资料服务集群化促进产业化发展,以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为基础,以地质资料增值服务为扩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简单说就是:积聚资源、开发产品、构建平台、集群服务、产业发展。
4.2 主要任务
4.2.1 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集群体系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体系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产品体系及基础保障体系几方面组成(图1)。其核心是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建设的目标:树立最终成果信息服务与阶段成果信息服务并重、馆藏机构常规服务与专业机构专题服务结合的服务理念,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立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核心,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为骨干,紧密联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属有关单位,及各省地调院、环境监测院、地矿局等专业服务单位,依托网络共享服务平台,重要和综合信息适度集中、地区和专业信息多级分布的,全国地质资料信息资料服务集群体系(图2,图3,图4,图5)。

图1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体系示意图


图2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图3 地质资料信息保管与馆藏公共服务集群组织体系图

4.2.2 加强地质资料信息积聚
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现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群保管;强化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开发服务类、信息挖掘类、专题综合研究类和数据库类地质资料产品;构建多专业、多领域、适应不同需求的地质资料产品体系;加强已建数据库、重大项目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数据更新、维护和运行体系。

图4 地质资料信息专业公共服务集群组织体系图


图5 地质资料信息产业化服务机构体系示意图

4.2.3 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依托全国地质资料馆,加快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形成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在统一的相关技术标准指导下,研发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构建国家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国家级、省级和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网络服务与信息共享体系。
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主要积累存储全国成果地质资料及数据,全国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全部目录数据库,重要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和实物地质资料数据。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搭建网络平台,与地区分中心(省级)、专业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实现资料数据的统一、协调和规范化管理;通过网上在线服务与地质图书、档案和文献进行开放式数据交换,逐步建立与国际地学资料数据中心之间的开放式数据交换机制。
4.2.4 完善支撑体系
形成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制定地质资料信息汇交、共享交换、服务绩效考评等一系列政策与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信息服务产品分级体系和价格体系。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更新与服务机制,建立服务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稳定、覆盖全局的地质工作信息化支撑体系,实现地质工作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4.2.5 探索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
以产业化思维推动地质资料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加大成果服务宣传力度,开展用户和产品的分类分级,建立客户服务计划和服务反馈机制。积极探索地质资料数据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方式和途径,建立现代营销模式。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同时,利用网络等现代服务方式开展服务,开展资料网络检索、浏览、下载、订购等,实现集群、分布相结合的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为政府机构、地质科研机构、矿山企业和个人提供丰富多样产品服务。
5 保障措施
5.1 理顺全国地质资料的管理体制
完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将地质资料行政管理职责向省以下国土资源部门延伸,赋予其监督管理本辖区地质资料汇交的权利与义务。全国地质资料馆履行地质资料业务技术指导职责,直接联系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做好资料接收、验收、保管和服务工作,依法向全国地质资料馆转交地质资料或地质资料目录,参与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5.2 研究制定地质信息资料服务中长期规划
研究制定地质信息资料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题规划,纳入“十二五”地质调查规划,并通过年度项目计划予以实施。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立项实施。
5.3 努力探索产业化实现方式和途径
广泛征求有关用户和专家意见,系统总结归纳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部署开展相关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地质资料商务合作、政府采购公共需要产品、政府采购补贴(类似于家电下乡)等形式,逐步培育建立地质资料加工服务中介组织,推进地质资料专题增值服务,积极探索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实现方式和途径,适时引导、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
5.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建强国家、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充实地学、信息技术专业力量,积极培养综合服务型人才,提高资料数据加工处理、综合编研和专题服务能力,提升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支持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推进成果、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服务管理一体化。
5.5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制定地质资料信息汇交、共享交换等一系列政策与技术标准,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与借阅服务、项目立项挂钩机制,研究制定信息服务产品分级体系和价格体系;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更新与服务机制;研究修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强化基层对重要实物资料、原始资料、工程勘查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职责。

试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
答:摘要 为了更好地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开展,针对目前地质资料馆的管理服务现状,笔者剖析了制约“两化”建设进程的诸多因素;同时借鉴国内外地质资料信息化成功经验,提出了“两化”建设整体工作思路和规划建议。 关键词 信息服务 集群化 产业化 制约因素 应对措施 引言 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中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的初步探索—以...
答:摘要 黄石市地质资料类型复杂、分散、信息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的利用和信息共享服务。为了推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化集群化和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的工作,本文对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以汇交为主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汇交网络系统,加强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力度...

关于印发《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项研究工作方案》及其子课...
答:为认真贯彻落实徐绍史部长、鹿心社副部长、汪民副部长关于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重要指示,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项研究工作,部储量司于2009年9月16日组织召开了7个相关司局和5个所属事业单位参加的办公室会议,会上审查通过了各事业单位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项研究子课题研究提纲。

浅谈中原油田地质档案资料汇交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
答:要推进与最终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首先,要从地质档案资料汇交入手,收集齐全完整的地质档案资料电子文件;其次,逐步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是实现“集群化”“产业化”的基础,“产业化”是“集群化”的必然结果;提高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

云计算模式及在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服务中的应用探讨
答:本文以 2000 ~ 2012 年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关于云计算的研究文献为统计样本,分析了云计算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方向,结合我国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服务的发展状况,探讨云计算应用策略。 关键词 云计算模式 地质资料 信息共享和服务 1 前言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一词出现于 2006 年,是谷歌总裁埃里克 施密特(...

我国地质信息服务现状分析及展望
答:关键词 地质资料 地质信息 信息服务 集群化 1 引言 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灾害)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过程中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演化规律的认识和知识。地质信息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国土资源...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问题之探讨
答:摘要 国家对地质资料进行统一汇交制度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识到应进一步提高对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的认识,统一思想,提高业务人员素质,为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成果地质资料 存在问题 对策与措施 地质资料是地质...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问题研究与对策
答:(1.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南京 210018 2.中国地调局南京地矿所 南京 210016) 摘要 本文对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对策建议,旨在使广大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义务人高度重视汇交质量,正确地向国家汇交成果地质资料,为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汇交问题 原因分...

战略思路与方向
答:一、战略思路 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互联共享,注重应用、强化服务”的思路,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在地质工作的各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地质工作能力,扩大地质工作成果服务领域。以地质信息资源的持续积累、集成整合为基础,以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开发利用的实践
答:摘要 本文以“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新疆)课题”为契机,按照国土资源部提出的“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基本思路,通过广泛收集研究区各类地质资料,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初步探索了在新疆范围内开展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利用的道路。 主题词 青藏高原项目 地质资料集群化 实践 前言 青藏高原地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