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夺九鼎有怎样的典故? “九鼎是个什么情况啊?”是什么历史典故?

作者&投稿:项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周王室的衰落史,恰与秦国的兴盛史相伴随,呈现出一反一正之势。

当年,犬戎肆虐,幽王被杀,是秦襄公挺身而出,率领骁勇的秦族儿女,顶住了犬戎的进扰攻掠,并护送平王一行顺利东往洛阳,重建国都。为此,周平王特地封秦襄公为诸侯,并将昔日周族的聚居地沣、岐一带赐予秦族。秦由此立国,跻身于诸侯国的行列,并因平乱救周、力挽危局的壮举,令东方的那些老牌诸侯国刮目相看。

然而,不知是历史的一种偶然巧合,还是冥冥上苍所做的故意安排,400多年后,日益强大的秦襄公的子孙们,却绝灭了由周平王下传了22世的天子“龙种”。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秦将摎伐韩,取得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斩首4万;又伐赵取得30多个县,斩首9万。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了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

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昭王命令秦将摎向西周进攻。大兵压境,西周公吓得魂不附体,忙向秦军投降,叩头认罪,并将其所辖的36个城邑、3万人口全都献给秦国。

同一年,西周公和周赧王相继死去。赧王一死,挂名的天子从此就没有了。又过7年,即公元前249年,秦庄王又将东周灭亡。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姬姓周王朝,灰飞烟灭。

在西周覆亡的次年,秦将代表天下的九鼎,从西周搬到秦都咸阳。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即为天子。成汤灭夏桀,将九鼎迁到商邑。武王灭纣,又将九鼎迁于洛阳。这象征着天子权力的9只宝鼎,长期收藏在周王室的宗庙里。周王室衰微以后,一些诸侯国开始觊觎九鼎。他们以为,如果得到此物,就能挟天子而号令天下,称霸、称王。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饮马黄河。周定王派使者去慰劳,楚庄王竟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流露出取而代之的意图。“问鼎”一词由此出现。

在此次夺得九鼎之前,秦国早就对这九只宝鼎梦寐以求了。一次,秦国兴师临周,想获得九鼎。周王室连忙向齐求救。齐兵出,秦兵退。可周王室没想到,前面赶走了虎豹,后面又来了豺狼。齐国也提出相同的要求:将九鼎给我。这可急坏了周天子,周遂派颜率到齐国劝说齐王。颜率说,齐国要九鼎,必然得经过魏国或楚国。魏国、楚国知道此事,怎会善罢甘休,他们肯定要将此劫去。颜率又哄骗道:这鼎可重啦,每鼎需要9万人牵引才能拉动,那九鼎就要81万人。这么多人可从哪里来呢?齐王只得作罢。

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因九鼎入秦,公元前254年,各诸侯国相继派出专使到秦国祝贺。对这件大事,秦国史书上特别记载有“天下来宾”一条。

据说九鼎迁秦在过泗水时,其中一只飞入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个,但习惯上仍称九鼎。



古代所谓“九鼎”是指那九只鼎?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样的典故?~

代表九州
大禹九鼎乃是上古禹王亲自铸造而成,寓意九州一统,权有天下,这九鼎名称也以当时九州之名冠之,分别为大冀、大兖、大青、大徐、大扬、大荆、大豫、大梁和大雍九鼎,可大可小,各有神妙,集齐之后更是天下至宝,威力莫测。

此后历经夏商周秦一直到汉代,九鼎均密藏于宫中皇室之手,据说七国之乱、汉匈之战汉朝之所以获胜,九鼎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可惜后来汉国连经王莽、赤眉军和黄巾军之乱,社稷倾颓,九鼎散落,连管轲这样的半仙之人也算不出他们究竟都离散在何方。至于用法,倒是甚为简便,鼎中腹部有一铜纽,只要轻轻按动,便能施展威力。像这只大扬鼎,鼎上篆有五帝之一的黄帝的苻菉,乃是天下鬼物克星,不过因为九鼎没有聚齐,所以每天只能使用一次作为限制。

  你说的典故是指一言九鼎还是单独九鼎的典故?
单独九鼎:没有太特别的意思,就是中国的代名词,九州,王权,天命所归,在古时候就是权利的象征。硬说典故就是曾有多个皇帝铸9鼎,来显示自己的权利。
一言九鼎:就是说战国时候赵国有个人叫毛遂,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荐”出自同一个典故。平原君夸奖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以上两点现在总的就是形容言语极有分量,能起决定性作用。

秦夺九鼎有怎样的典故?
答: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因九鼎入秦,公元前254年,各诸侯国相继派出专使到秦国祝贺。对这件大事,秦国史书上特别记载有“天下来宾”一条。据说九鼎迁秦在过泗水时,其中一只飞入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个,但习惯上仍称九鼎。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
答:4、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故事中一个人为了一己私欲,在画好的蛇上添了足,结果反而失去了已经得到的东西。这个典故现在用来比喻做无用功,反而坏事。5、鸡鸣狗盗: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故事中的孟尝君门客“装狗偷裘,助其脱身”,和“学鸡啼叫,骗开城门”。这个典故现在用来...

定鼎定鼎路
答:在历史悠久的老城西关外,有一条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路,名为定鼎路。路东侧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周公庙,其主要古建筑定鼎堂,其名源于周公辅佐周成王在郏鄏(古代洛阳)确立王权的典故,象征着天下九州的统一与国家的稳固。古书记载,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视为国之...

楚王问鼎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样的呢?
答:王孙满追溯了九鼎的历史后,十分严肃地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3.这就是楚王问鼎的故事。楚庄王所问的周朝的九个鼎,是周朝国家社稷的宝物,统治权力的象征,占有它意味着占有王权,失去了它就意味着未去了王权。王孙满的答话中曾提到,九鼎最早属于夏王朝,“贡金九牧...

谁有关于鼎的典故啊
答: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问鼎 《漫画问鼎》我们常常听到别...

九鼎的由来?
答: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来历 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出现是在秦朝,有知道汉以后有没有记载的,是如何记载的?
答: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秦灭周之后,九鼎失去下落,各种典籍对其下落莫衷一是,有几种说法:秦昭王将其迁入秦都,途中一鼎落入泗水(史记·秦始皇本纪);周显王...

夏朝的九鼎分别代表什么含义?禹铸九鼎是真的吗?
答:散播人多了后人可能就信了。后面还衍生出一句鼎有名的成语“一言九鼎”。想象一下,若是一个人一句话的分量=九只后母戊鼎的重量,那这个人的话那的多有分量。为什么不是“一言八鼎”“一言七鼎”是因为有炎帝九鼎的缘故。鼎也因此成了王权的象征。“名震中原”的历史典故也由此而来。

关于鼎的四个典故
答:王孙满不卑不亢地答复,替庄王清醒了头脑,也打消了他的非份之想。他也自知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只好偃旗息鼓,告辞而去。这是一段人们较熟悉的历史典故,后人常用“问鼎”,表示觊觎政权,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就是由此而来。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

豫州鼎落入泗水预示着什么?
答:根据《左转》中记载有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战国时列国也曾记载秦王赢荡在周王畿举鼎绝膑而亡的故事,可以推测九鼎确实是存在过的。但是否是大禹所铸目前还没查到确凿证据来证明。space 在小说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描写到秦国灭了东周残存的政权之后将九鼎搬回秦国,只有其中的豫州鼎沉没在泗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