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炼字的故事 古人炼字的故事短文

作者&投稿:唐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人炼字的故事:

1、僧敲月下门。

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

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

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

2、王勃一字千金。

相传,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辞,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

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3、苏小妹一字生辉。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4、王安石炼字。

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5、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古代名人学士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反复研究,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一)王安石炼字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诗词改字》)
(二)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第一个故事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安石开始用的“到”、“过”、“入”都是动词,只是客观地说明春风来了,没有其他内容;后来用的“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仅仅描写了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而“绿”字则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出来了,当然“绿”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人生感悟)。“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三)荆公炼字
1705年春,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宦海几经沉浮之后,又一次被起用,他先乘官船由江宁(今南京市)往汴京(今开封市)赴任。此时,江南正是山花红似火、江水碧如染的时候。一天傍晚,官船停在瓜洲过夜。王安石站在船头上,观景赏目。他见京口(今镇江市)与此地遥相望,江岸上连绵青山若隐若现,滔滔江水波澜起伏,诗兴大发。他取过纸笔,一挥而就: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成之后,王安石一字一句斟酌润色,总觉得第三句不如意,尤其这“到”安没有把春风的神韵写出来。于是圈去“到”字,改为“过”字,又一想,还觉不妥,就又抹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改来改去,一时竟没有合适的眼,便撂笔出舱,让春风吹一吹混沌的头脑。
突然,他相聚到王维“春草明年绿”的诗句。这“绿”字下得多好啊!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春草萌发,一派生机,这春风(确能 确实)使大地变“绿”,“绿”色(确能 确实)是春天的写照。此情此景下好寓意改革。想到此,他快步进舱,把诗改好,重抄一遍,情不自禁朗诵起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炼字 即是把不同的相关字眼放在同一个位置 反复推敲 选出最佳的 炼字对整首诗有画龙点睛之妙 提携全诗!

1、僧敲月下门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身轻一鸟过

文中“炼字”字的“炼”,你认为怎么解释?

问:文中写了三则小故事,请你概括出来

古人炼字的故事~

炼字
即是把不同的相关字眼放在同一个位置
反复推敲
选出最佳的
炼字对整首诗有画龙点睛之妙
提携全诗!

古人炼字的故事1、僧敲月下门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古人炼字的故事
1、僧敲月下门
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乎贾岛便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贾岛具实禀报事情原委后,韩愈不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于是二人又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
2、春风又绿江南岸
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3、身轻一鸟过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麼字。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问:文中“炼字”字的“炼”,你认为怎么解释?
问:文中写了三则小故事,请你概括出来

鲁迅炼字的故事300字
答:他认为,就是要立这个人的精神、立这个人的心和内部世界。后来,这成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毕生矢志不移的主题。所以,读鲁迅的著作,我们要留一个心。除了欣赏他的语言文字之妙,还要看他是怎样触及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都是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撷取的几个故事。他在给年轻作家沙汀、...

炼字炼句的小故事,结合具体的诗词,谈谈"得鱼忘"或者何为"不隔”?_百...
答:一天,在京城长安,贾岛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古人练字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答:3、平生懒著书,书成亦快余.惊风日夜吼,随处足安居。—— 明·李贽《续焚书》4、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唐·耿湋《咏宣州笔》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内容拓展:古人练字的故事:(一)王安石炼字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

炼字的故事
答: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

贾岛的炼字故事简短版
答: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做“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

古人炼字的故事写了三则炼字小故事请你概括出来
答:两山排闼送青来 的 送,使得山有了拟人效果。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 绿 ,活用做动词。僧敲月下门 的敲,和 推 相比,以声衬静。

古人炼字的炼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准确生动。“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初作“...

炼字的故事。
答: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

历史上有那些“一字师”的故事?
答:帮助的人:3.2亿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古人十分讲究炼字,有许多一字师的故事。比如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改‘数’为‘一’。张咏‘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楚才改‘恨’为‘幸’。程风衣‘满头白发来偏早,到手黄金去已多’,周白民改‘到’作‘信’。

苏小妹炼字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答:苏小妹炼字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原文 翻译 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据说她跟苏轼一样也是才华出众,有一个苏小妹“炼字”的故事流传甚广。相传,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苏东坡不假思索,随口吟道:“轻风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