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有哪些著名人物? 列举五位先秦著名人物

作者&投稿:钟离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后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他辅佐了嬴政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李斯和赵高合谋拥护秦二世上位之后,因谏争受赵高陷害,被荒淫无度的秦二世处死——“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宋以后,《会稽刻石》原刻石就散佚了。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知府李亨特用旧藏《会稽刻石》申屠駉原拓本重刻于原石,现藏在绍兴文管处,碑高八尺七寸,宽四尺四寸,上刻篆书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还有用隶书撰写的题记三行,计六十字。

峄山刻石 前219 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由于年代久远,原石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西安碑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出巡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原石已被曹操登山时毁掉。

李斯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2.赵高:(?—前二○七年),原籍赵国,是赵国王族远支族属。后来赵高之父犯了罪,被判处宫刑,赵高弟兄数人也一律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做了奴隶。受到腐朽官场尔虞我诈熏陶,他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出人头地,成为一个权倾四野的太监。为了实现这种野心,他施展察言观色、见机行事、阳奉阴违的本领,以骗取主子的信任。秦始皇十分重视法制,赵高为了投其所好,便开始钻研法律。不久他熟悉了许多案例。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精通刑狱法令,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这样,赵高便从太监群中摇身一变,成了掌管皇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秦始皇非常宠爱小儿子胡亥,赵高便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去接近、讨好胡亥,很快取得了胡亥的欢心。后来,秦始皇就让他教十八子胡亥决断讼案,赵高心中更是有说不出的高兴,每日与十八子共起居,处处依从他,既赢得了胡亥的信任,也博得了秦始皇的好感,为他后来进一步教唆、利用和控制胡亥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为了耀武扬威,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便亲巡天下,游览四方。在出巡的过程中,需要带大批的卫士,赵高作为主管皇帝车马乘的“中车府令”,自然在随行之列。为了取悦秦始皇,每次出巡他都安排一支庞大的车队,并要求各地贡献、进奉各种名贵特产,赵高利用这个机会,也大发奇财。公元前二一○年,秦始皇出游会稽(今浙江绍兴),后又沿海北上到琅邪(今山东胶南),随从的有丞相李斯、赵高。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大儿子扶苏为人忠厚、性情耿直,有几次直言劝谏皇上,被派遣到上郡监督军队。小儿子胡亥长于声色犬马,善于迎合父亲,处事谨慎而不冒犯,备受始皇宠爱。他要求从游,皇上答应了他,其他的儿子都没有跟随出游。秦始皇出游到沙丘(今河北平乡),突然身染重病,且病情越来越严重。为了安排皇位继承问题,他命令赵高写诏书给公子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与灵柩在咸阳会合,并参加葬礼。”诏书封好后还没来的及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
心怀叵测的赵高认为时机已到,就进一步施展自己的伎俩。赵高深知,扶苏是个有本事的人,又依靠蒙氏兄弟,一向厌恶他贪暴卑劣的人品,一旦扶苏即位,他又将陷入贫困卑微的生活中去。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贫困是莫大的悲哀,现在正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于是赵高暗自定下一个阴谋:扣下秦始皇给扶苏的遗诏,篡改玺书的内容,乘机拥立胡亥为太子,借以 取更高的权势、地位和财富。
鉴于皇帝在外地驾崩,当时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老成持重的丞相李斯,封锁了皇帝去世的消息,急速赶往咸阳。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放在一辆可以调节温度的车子里。每日照常按时送水饭,并让一个太监做在车子里,批阅答复大臣们的奏章。当时的做法是基于惧怕天下人知道真情够发生动乱,也担心众皇子争位,但赵高却利用这一时机施展了阴谋。
赵高扣住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密谋劝胡亥篡夺皇位。胡亥本是一个缺乏能力、胸无大志之人,虽也有继位的野心,却深怕驾不了局势,显得有些犹豫。赵高便旁征博引地进一步诱惑胡亥:“秦始皇死了,诸公子及蒙氏兄弟又都不在身边,大权掌握在你我及丞相手中,一切安排都取决于我们三人的意志,我们愿意协助你。你难道不明白统治、制服别人与受别人制服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道理吗?自古以来,套做大事的人,不能拘泥细端,不能贻误时机。我听说商汤、周武王杀了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说他们是仁义的,卫国的君主杀了他的父亲而自立,大家都称颂他有道德。”在赵高的纵容下,胡亥答应了,赵高又去找丞相李斯商议。李斯本是一介平民,年轻时在楚国曾做过“郡小吏”。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李斯在厕所看到老鼠偷吃大粪,老鼠一见到人和狗就被吓跑。以后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偷吃粮食,老鼠很自在,也没有人去管,他通过这两次观察,深有感慨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自身。”正是追逐名利的雄心使他步步高升,位至丞相。赵高见到李斯后,很快就把哈挑明:“君自料才能比得上蒙恬吗?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深谋远虑比得上蒙恬吗?德望比得上蒙恬吗?和扶苏的交情比得上蒙恬吗?我赵高入宫二十多年,从没有见过秦朝功臣和退位的丞相,有封地传给子孙上午。如果长子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相,到时你不过是落个只身还乡。以我看,不如立胡亥。”赵高这一席软硬兼施的话很奏效,李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向赵高屈服了,长叹一声:“我愿意一切听从你的安排。”
赵高、胡亥、李斯三人的思想统一后,便进一步策划。他们假装接受了始皇的诏命“命令丞相立胡亥为太子”,另外又造了一份遗诏“我巡视天下,祈祷各山诸神,以求延长寿命,现在扶苏与将军蒙恬率领几十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未能开疆拓土却损失士兵很多,没有任何功劳,反而屡次上书诽谤我的方策,因为不能解除监军职务回来做太子,日夜怨恨,扶苏为子不孝,赐剑自杀,蒙恬为臣不忠,赐死。”诏书封好后,使者送于公子扶苏。扶苏为人忠厚,见父皇诏书,大哭一场,自杀身亡。蒙恬怀疑有诡计,不肯自杀,请求复诉,于是被革职囚禁在阳周的监狱里。

3.秦国四将之(1)大将王翦(军事家)

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拔九城,夺取赵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赵国,历时一年,攻陷赵都,虏赵王迁,赵王降,赵成了秦的一个郡。次年,燕王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于是派王翦将兵攻打燕国,击破燕军主力于易水西,燕王逃到了辽东,王翦平定了燕蓟,得胜而归。秦使翦子王贲击楚,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份,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王翦替代李信前来攻楚,楚军听说王翦集六十万大军前来,也尽发国中兵力以抗秦。王翦大军一至,立即坚壁而守,不肯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饭食安抚他们,同时与士卒同饭同食,意在养精蓄锐,消耗敌军,以待最后殊死一战。不久,王翦打听士兵以什么来娱乐,有人回答说:“投掷石头,跳远比赛。”于是王翦发令出兵。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遣兵击,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斩杀将军项燕(一说项燕自杀),楚兵败逃。秦借胜势,一年就平定了楚国城邑,俘虏楚王负刍,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2)中华战神:威震匈奴千里的秦国大将蒙恬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将北击匈奴,这就是名将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今内蒙古)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独步沙场 破不败神话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人箭合一一战定乾坤
经此一役后,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但是蒙恬载于史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将帅之材,他的许多才能都是当时其他的将领所难以比拟的。蒙恬的这种才华,事实上在整个秦国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役,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

秦在战役中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当时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没有弩的。因为弩事实上是代表着当时军事气数的高峰,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弩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

汉朝反击匈奴打了20年,通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得多。

另一个取胜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个人军事指挥才能。从蒙恬个人角度来说,他出生在将门,从小就受到了忠君爱国思想的浓厚熏陶。再加上他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为国效忠和带兵打仗是家常便饭。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战,这样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驻守边防的时候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并专门针对匈奴研究出了对付他们的战术方法。这些都为他一战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里还要表述这期间发生的一段插曲,正是这段插曲使赵高集团更坚定了要谋害蒙恬将军的决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施行严酷的暴政。一场天下读书人的灾难席卷中华大地。秦始皇大举焚书坑儒,他的长子扶苏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听,反而把他贬到边关,让他监督蒙恬守卫边疆。 从此,扶苏和蒙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扶苏初到边关,甚为苦闷,蒙恬劝告他说,既来之则安之,守边也很重要。扶苏感到蒙恬待他诚恳热心,便安下心来协助蒙恬训练军队。两人甚是投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笔。

(3)、王贲

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名将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将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黄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大梁城毁,魏王投降,尽取魏地(参见秦灭魏之战)。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国辽东地,俘虏燕王喜,灭燕(参见秦灭燕之战)。又回师攻代国,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军从燕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遂灭齐(参见秦灭齐之战),统一中国。因功被封为通武侯,曾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4)、白起:常胜将军

白起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剧烈动荡,群雄争霸不休,那些驰骋沙场,能征善战的将领脱颖而出。白起的父亲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建立过不少战功。自从有了儿子,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战国名将吴起那样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小时候,白起就经常听他父亲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爱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的故事。当白起长大以后,父亲就把他送进军营,使他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白起不负父望,从小就酷爱军事,加上他有军事天份,喜欢研究各家兵法,又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久而久之,便逐渐精通了军事这门艺术,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将领。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统率秦军进攻韩国。白起在这次战役中初步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精心策划,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国大惊。捷报传回秦国,秦昭王大喜,下令嘉奖白起。此后不久,经丞相魏冉推荐,昭王又命白起为将,带兵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山下。
当时,韩魏联军将多兵广,而秦军还不及他们一半。但韩魏联军表面上联合,实际上各怀心思,都想把对方推到前面迎战秦军,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白起抓住敌军的心理,先设疑兵麻痹韩军,然后派精兵猛攻魏军,魏军大败,韩军自然也不战自溃。白起乘胜追击,杀敌24万,死尸遍野,还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攻陷五个城池。白起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战斗结束,白起因功官至国尉。伊阙之战,是韩魏两国遭到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
韩、魏地靠秦国,按照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二国是秦国"蚕食"的首要目标。所在,在秦昭王十五年(前292),秦国又向韩、魏发动了进攻。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为将,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由于白起多次立功,被秦昭王提升为大良造(战国时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也是尊贵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军攻占了中原重镇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同时宛还是重要的产铁基地,又是冶铁业中心。与此同时,秦昭王派马错占领了韩国另一炼铁基地邓(今河南孟县西)。宛、邓的被夺取,对秦国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尤其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韩、魏两国在秦国大军连续不断的打击下,畏于秦的强大攻势,遂被迫向秦割让土地以求苟安。在多方筹商后,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200里地给秦,魏割让河东400里地给秦。韩、魏割地求和,更加刺激了秦国的雄心,加速了秦国向外扩张。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魏国,一路势如破竹,连下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等61城,使魏国再次遭到沉重的打击。
至此,秦国认为韩、魏已不堪一击,对秦国已不构成威胁。决定改变策略,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
在加兵赵国、楚国之前,秦国于公元前284年,曾联合韩、赵、魏、燕五国军队大败齐军。在白起统帅下战必胜,攻必克,震捍邻国,东方的齐国在齐暖王统治下也大力发展,国力强盛,打败了南方的楚国,杀死楚国将领唐昧,在西边于观津(今山东观城)摧毁了三晋的官兵,之后又与三晋联合攻击秦国,帮助赵国灭了中山国。公元前286年,齐暖王又挑起战端,攻破宋国,宋偃王逃奔到魏国,死在温城(今河南孟县)。
这时的齐暖王,在屡屡胜利下,雄心大增,攻楚、击三晋之后,目标直接指向已分裂为二的周王朝,扬言要把周天子赶下台,由他来做天子。大臣孤姐因指责他而被绑到街市上斩首。陈举规劝他,齐暖王又把他绑到临淄(齐国都城)东门处决。齐暖王的倒行逆施,使齐国民怨沸腾。
燕昭王得知齐国臣民对齐王的怨恨,认为机会来了,日夜加强战备,准备伐齐。燕昭王向乐毅谘询伐齐的事。乐毅说:"齐国是霸王的后代,地广人多,以我们燕国的兵力,单独攻击,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须与赵国、楚国、魏国联合起来,共同出兵。"于是,燕昭王就派乐毅前往赵国联络赵惠文王,再派其他使节分别出使楚国、魏国,又请赵国去联络秦国,向秦申明伐齐的理由,承诺事成之后分给秦国一定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机会击败齐国,秦国不是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吗。这对今后秦国争霸,并进而吞灭六国,统一天下也就更容易,于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请求。其他各国因受齐国侵略,早已对齐暖王的蛮横自大恨之入骨,早想联合起来讨伐齐国。他们听说强大的秦国也加入了讨齐的行列,更是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公元前284年,燕国派出全国的兵力,跟秦、赵、魏、韩军队会合,乐毅兼任五国联军总指挥官,以泰山压顶之势向齐国发动进攻。齐暖王急忙调兵遣将,在济西(今山东阳信)与联军会战。齐将触子见联军势大,不知如何是好,一战就下令退兵,只身逃走,齐军大败。部将达子统率余部,继续与联军作战,于秦周(临淄雍门)又战败,达子战死。至此,齐军败局已无可挽回,乐毅见胜利在望,遂请秦军、韩军先行班师,请魏军前往占领原来宋国的领土,请赵军前往夺取河间(今山东高堂、堂邑)。乐毅亲自率领燕国远征军。深入齐国国土,迅速占领了齐国首都。
破齐成功,秦国将进攻的矛头改变。秦军班师不久,即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国。在进攻楚国的战斗中,白起一马当先,所向无敌,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给进攻楚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消除后顾之忧,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河南渑池相会,两国修好停战,秦国的北面得到了稳定。外部工作作好之后,秦国便集中优势兵力,着力对抗楚国

以下都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希望对你有用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1.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后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他辅佐了嬴政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李斯和赵高合谋拥护秦二世上位之后,因谏争受赵高陷害,被荒淫无度的秦二世处死——“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先秦代表人物~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那可多了去了。
先秦诸子百家系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
先秦春秋五霸系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阖闾、勾践)
先秦名臣贤相系列:伊尹、管仲、傅说、百里奚、孙叔敖、先轸等
还有想知道继续提问。手打,不想写太多

历史上姓秦的名人
答:1、秦九韶: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2、秦观:字少游,又名太虚,北宋著名词家...

秦代人物
答:宋义 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原楚国令尹。熊心(?-前205) 秦末农民起义时项梁拥立的楚王。楚怀王 即熊心。范增(前277-前204) 项羽谋士。被尊为亚父。陈余(?-前204) 秦末大梁人,好儒术,魏国著名游士。后依陈胜。项籍(前232-前202)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羽,下相人。破釜沉舟、霸王别姬,典出...

秦朝名人录
答: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少府,雍王,名将,军事家。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中国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著名宦官(一说并非宦官)。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 ,入...

战国时期秦有哪些著名人物
答:秦国的君王我就不说了 秦国 本国人:司马错,魏冉,白起,甘茂,甘罗,王翦,王龁、李信,王贲,蒙恬,到秦国服务的人: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尉缭。

秦朝历史人物有哪些
答:秦朝历史人物有秦始皇嬴政、项羽、李斯、王翦、蒙恬、蒙毅、章邯、田荣、陈胜、虞姬、赵高、吴广、吕不韦、燕太子丹、荆轲、高渐离、扶苏、胡亥、嫪毐、刘邦、项羽、范增、张良、吕后、韩信、萧何、白起、商鞅等。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

春秋战国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他们为什么重要?
答:春秋战国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他们为什么重要? 大概的人物就可以了... 大概的人物就可以了 展开 5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 梦的云雨仙 2009-12-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赵高 白起 蒙恬 王翦 章邯 章邯 ...

先秦有哪些著名人物?
答:白起的父亲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建立过不少战功。自从有了儿子,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战国名将吴起那样所向披靡,屡立战功。小时候,白起就经常听他父亲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爱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的故事。当白起长大以后,父亲就把他送进军营,使他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白起...

秦国时期有哪些古代名人
答:百里奚,商鞅,白起,张仪,李斯等等。例如:百里奚(约前725—前621年),姜姓,百里氏,名奚,字子明,南阳人。本是虞国大夫。晋献公假途伐虢后,灭亡了虞国,俘获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回到楚国宛邑以牧牛为生。秦穆公闻其贤明有雄才,用五张黑...

秦朝有那些名人?
答:1.皇族及朝廷大员:秦始皇赢政,秦始皇长子扶苏,次子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 丞相李斯,大将蒙恬,大将王贲(王翦之子)、王离(王贲之子), 宦官、丞相赵高,大将章邯;2.秦末起义军领袖: 陈胜、吴广、项羽,项梁,范增, 刘邦, 萧何, 张良,韩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