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有关留守儿童和空巢调研文章??急急 我国“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跟哪些国家政...

作者&投稿:长沙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两个新的特殊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了解这两类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学习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近日,笔者通过“入户访民情”活动深入到花湖镇阮湾村,通过交谈、问卷等形式对“三农”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阮湾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现状
据了解,阮湾村花山红湾共有农村住户17户80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9人,约占总人口的11%,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有3户,约占60岁以上人口的33%。儿童有21人,其中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有2人,约占儿童总数的9%。虽然从数据上看,这个湾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通过我们跟他们的深入访谈,发现其中也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1、生活简朴艰难,居住环境不太好。我们在调查访问中发现,“空巢老人”一般饮食非常简单,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不规律吃饭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整理,家中有的失修漏雨,有的布满灰尘渣土,其景象令人同情。最典型的就是胡忠秀婆婆,年龄82岁,体弱多病。全家都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一个十多岁的孙女,一家重担子全靠她瘦弱的身躯抗着,看着她蹒跚的脚步,心理甭提不是滋味。
2、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外,一般的“空巢老人”都还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有一位眼睛有残疾的老人,老伴生病离世了,自己背着债务,还要种田,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生活在农村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从目前看,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孤独寂寞,生活缺乏照料。人老了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条件下,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特别是独居老人,有话没处说,有苦没处诉,很是孤独寂寞。同时,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很害怕生病,因为卧病在床,身边无子女照顾,端茶送水的人都没有,生活极为不便和困难。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令人担忧。“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需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目前,一些“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老人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无论合理与否都加以满足,使“留守儿童”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教育与引导;有的老人由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有的老人与儿童沟通困难,相应的文化知识不足,教育方法不科学,难以胜任对孩子学业的帮助、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贫乏,家务负担较重。“留守儿童”除了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外,很少有课余活动和业余爱好,更没有人参加收费较高的课外爱好辅导班,不仅课余生活贫乏,而且还承担着很重的家务劳动和生活压力,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的智力开发和性格培养基本来自于学校教育,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培养。
3、“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加之他们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低下,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而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孩子的安全状况存在诸多隐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4、“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出现偏差。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沟通难以实现,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假话、成了“问题儿童”
二、解决农村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
1、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应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不仅让子女明白尊老、养老是自己的义务,而且还要让全社会形成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2、拓宽集中供养范围,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政府应因地制宜,为村民找准致富门路,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特别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减少“空巢老人”数量。
4、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由于村中房屋散居,特别是“空巢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定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5、建立党员、干部义务监护、帮护制度。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对村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安慰,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之苦。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强化家长的责任。家长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二人尽量留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孩子,或尽量将孩带去当地就读。如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应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多与子女进行交流,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家长要多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并及时引导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2、解决“留守儿童”入学问题。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要把解决“留守”问题作为当前“三农”问题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3、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由于农民工的个人、家庭原因,部分农民工子女仍坚守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关爱应该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相关信息。农村学校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对 “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主动联系,及时向其父母、监护人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表现等情况,达到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重点吸纳“留守儿童”住校寄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护、照顾和关爱,感到学校就是温馨的家。三是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关注“留守儿童”身心成长是一个繁杂的社会问题,市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目前,鄂州市妇联组织已通过开展“爱心妈妈”、“爱心先生” 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使全市“留守儿童”得到了亲情和关爱。希望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使他们能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空巢老人”与“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两个特殊群体问题。他们的妥善解决与否,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未来。因此,我们认为要真正破解“空巢老人”与“ 留守儿童”难题,就要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建议政府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与孩子,使“空巢老人”不再“空巢”,“ 留守儿童”不再“ 留守”,整个社会都将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关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促进人文和谐

随着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社会上逐渐分化出两个特殊的群体: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所谓空巢,就是“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换言之,空巢家庭即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所谓“留守儿童”,即是指儿童在很小的时候被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打工谋生,而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成长的儿童群体。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两个应该备受关注的群体,我们在7月8日,伴着毛毛细雨来到聊城市道口铺四甲李村,走进了这些孤独、寂寞的老人和孩子。

专家预测,“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乃至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关注,而农村老人的关爱更是有待加强。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出现了很多“打工村”,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空巢老人的生理、心理等问题随之出现。医学表明,空巢老人最容易发生老年抑郁,由此导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老年人自杀也因此增加。对于那些生活在经济贫困地区,生活上无物质保证的老人来说,病痛是他们丧失生活信心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农村空巢老人物质生活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农村老人同样也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采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以及享受天伦之乐。通过与那些空巢老人的谈话,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空巢老人虽与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城市空巢老人要差的多。大部分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如支气管炎、偏瘫、哮喘、眼疾等,而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大多都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以至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根据专家调查,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症、焦虑症,而诱发心理危机的原因是由身体、精神上的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经济越来越发展,社会越来越进步,老龄化的趋势不断上升,对空巢老人的关注,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老人自己的科学调整。具体来说,可有以下几方面:

(一)老人:学习“养生之道”

对于老人来说,生理上各器官功能的衰退是正常的,凡人都有生老病死,因此老人的心态尤其重要。空巢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若能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发挥主动性,丰富老年生活,从而克服老年抑郁,提高自身免疫力,即所谓“养生之道”。

(二)子女:关爱父母,定期联系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成家立业后要常与父母联系,关心父母身体状况,给以安慰。若经济许可的情况下,可送老人去养老院,同时常去看望,定期联系。对老人来说,和许多同龄人共处一室,有助于缓解孤独感。

(三)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思想引导

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应该顾及社会各个层面,建立各种保障机制,使老人得到更舒心的照顾,仅仅靠一纸规定命令,并不能使农民信服,而要付诸实践,落实到各乡镇各村委,平衡空巢老人与城市的落差,为农村空巢老人做好生活安排和思想准备。

(四)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群体,对空巢老人的帮助与护理,每一个成员都应做出贡献,或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以社区为单位,掌握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建立档案,方便志愿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留守儿童又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且成增长的趋势,他们大多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只能与祖父母、外族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年龄,由于远离父母,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许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重养轻教,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被动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只有极少数优秀,而且道德行为差,没有安全意识,心理发展不健全。然而,归其原因,是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教育氛围差,没有“知识”意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缺少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如自卑、封闭、虚荣、过分敏感等,他们孤独寂寞,缺乏心灵上的抚慰。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差,物质生活不充裕,不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生病不能及时医治,不利于生理健康。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部门应着力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与社会共同参与,家长切实负责的工作机制和相应的管理,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促进健康成长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应强化主导责任,加强宏观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工作方案,积极引进工业企业,扩大就业容量,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就地接近转移。其次,强化家长法定监护责任,对子女负责,妥善安置子女学习与生活,引导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强化社会的关爱责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促进健康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形成关系关爱监护教育工作网络,从父母亲属、基层组织、学校、社会团体组织及政法部门等各方面构建网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在十七大上提出“人文关怀”,专家释为“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十七大人文关怀就是要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理想社会的最有力证明。关爱空巢老人,培育留守儿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优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青春与时代同行,责任与奋斗相伴。我们是时代的支柱,更该担当起这个责任。在人文关怀的浪潮背后,跳动的是当代青年紧跟时代,心系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我们一定不让祖国失望!

和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有哪些~

 调查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需求日益增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许多年轻人留下父母和孩子外出打工,致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明显加重,老人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的了解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也为了让他们更好了解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而缓解他们心理孤独和生活困难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社会交流和实践能力。此次调查既能丰富我们的社会实践,增加大学生对农村现状的认识,又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问题,共同思考解决办法。能进一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传承我校“正德强技,爱国荣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为了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大学在今年暑假开展了“三下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深知应该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十八大重要指示,并积极响应学院党委、团委的号召,充分发挥青年在校大学生在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中的生力军作用,让自己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自己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我很荣幸积极地参加了本次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自己想法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进行调研。
  调查人:刘林
  调查时间:2013年7月6日至7日
  调查地点: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龙凤乡红旗村
  调查对象及人数:红旗村村民;60人
  调查方式:交流访谈
  调查前工作准备:
  1、参加了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在下乡调查前,从带领我们的团委老师那儿了解了当地情况,熟悉了调查路线;
  3、认真分析了活动期间需要了解的知识;
  4、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好调查的内容;
  5、另外还上网搜索了有关其他省市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目前在生活、心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调查时不仅能完成调查任务,而且还能及时帮助他们排解遇到的困难。
  当地情况
  红旗村概况:红旗村地属衡阳市龙凤乡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个不足一千人的村落。它虽然位于南岳区,但是交通条件却很差。村里设有医务室,小学,小卖部等。这里生活较安定,既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这里发生,又没有听说什么名人的足迹。调查结果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在经济生活方面,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是偏低;在教育方面,软硬件设施均相对落后。下面就从经济,教育方面来阐述我们调查后的结果。再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城镇走上了了打工路,巢老和留守儿童大幅增加。红旗村的生活还算好,大多数家庭都能看上电视,大多数家庭都装上了电话,但是经济上还是拮据的,因为除了上述开支之外,教育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
  调查过程
  组织学生到农村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为当地学生举办课业辅导、素质拓展、亲情陪伴、爱心捐赠等活动。广泛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为当地村民量血压、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活动,广泛开展健康科普宣传和与健康相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围绕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环境污染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普及生态环保理念、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推动科学发展方式。
  调查分析
  针对有些问题的具体的调查分析: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让读书梦从憧憬走向现实曾经是许多贫困孩子的心声。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同样是我们这次对红旗村社会调查的一个方面。村小学那幢新盖的三层教学楼在红旗村那片山下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为我们的心中添了几分安慰,教师队伍的人才匮乏成了在师资力量方面制约本校教育的重大问题。本次调查有55%的人把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缺乏很好的教育指导作为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致使父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此外,还有 40%的人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自身努力不够,“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最后还有少数人认为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孩子成绩不理想,如教育体系不完善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目前监护人管教方式不合理等。
  就此我认为:1.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至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家长教育方面出现盲区。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2.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证,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3.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二、关于孩子的生活或心理的问题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就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6%的人认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性格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与监护人之间有时也会发生摩擦。有34%的人认为孩子的性格没有多大的变化,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些问题。
  对此我希望: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提高监护人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3.学校能尽量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开展“体谅父母”活动。毕竟孩子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和寄托,所以不管是孩子的教育还是心理问题都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关于造成空巢老人现象原因的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52%的人认为是经济发展和工作需求造成农民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43%的人认为是现在青年人思想观念的变化,不愿留在家里,致使这一现象加重,另外有5%的人认为是因为老年人自愿独居导致这一现象。由于在乡镇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作单位少,收入不高,导致青年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如果老人的生存环境依然得不到改善,必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终制约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如何解决这一弱势群体养老问题,我建议:1.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给农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另外,村委会也应大力寻找致富道路,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带动群众自主创业;3.已经发家致富的人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致富经验,帮助更多的村民致富,同时也尽可能地缓解农民外出打工导致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四、关于空巢老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6%的人认为子女外出在精神上对老人的影响很大,很多外出务工者与老人的联系不够; 24%的人认为是日常生活无人照顾,而子女外出的必然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较差,劳动负担重,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另外有20%的人认为生活贫困,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
  根据这一情况,我建议:1.当地政府或村委会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如: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组织文娱活动,以方便老年人相互交流,减轻儿女们不在身边的孤独感;2.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定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3.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保障,扩大农村低保范围,让农村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都参加进来。
  五、关于空巢老人现象希望他们的儿女们做什么的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发现67%的人希望这些老人的儿女能多与老人经常联系,有31%的人认为让外出打工的人找离家比较近的工作也是很好的解决办法,毕竟离家近比较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避免因自己长期外出打工与父母和孩子有很大的隔阂,只有2%的人认为应该给老人钱保证父母的经济来源。所以,心里的沟通、感情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要时常与父母保持联系,如果情况允许也可以就近找合适的工作,如果情况特殊需要外出的,给父母一定的物质抚慰也是必要的,一定要保证父母的生活状况。
  六、关于村民的“中国梦”
  这里的村民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我了解到大多的村民的“中国梦”。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我发现,这里的孩子基本上是留守儿童居多,在调查过程中我问到许多孩子的“中国梦”,这里的每个孩子无论出身贫困或富裕同样都怀着大学的梦想。他们憧憬着走出大山,追逐大学梦。他们中许多有着潜力的孩子还没有被发掘,有时即使被发掘由于各方面原因最终还是被埋没了。在这个本应有着平等权力的社会里却由于地理因素导致的差异,让孩子们无法展现自我,发掘自我,可能还未起跑就已经放弃。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遗憾,同样也是国家的损失与悲哀。也有许多孩子的梦想就是希望父母在身边,陪伴自己。一些老人们的梦想也是希望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在自己身边。当问到他们的“中国梦”时,许多老人和孩子都讲到希望村子发展起来,生活更好一点,希望国家也越来越繁荣昌盛。
  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状,我们向村民调查了很多问题,并和一些这样的老人孩子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及时向他们介绍在平常遇到问题时怎样解决和处理。
  调查结论
  经过本次对红旗村的调查,收获颇丰,村民也是极其认真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甚至有的村民积极主动地询问我要调查的内容,其中很多村民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已经对目前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有所了解,这给我的调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村民关注农村问题意识的提高使我不仅顺利完成此次调查,而且更让我为之欣喜,这说明现在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进步,一些村民不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富足,他们已经学会多渠道的了解时事,关注三农,关注“中国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
  结束这次调查,留给我们的只有思考。我们的能力实在有限,无法为这所小学的教育,这个村庄的发展献上一份哪怕是微薄的力量。虽然村子已经有了微微的改善,但是差距尤其是与相隔一座山的衡山前山的差距太大。良好的国家政策可以说为教育事业添加了一份催化剂。只有在的国家带领下教育事业才可能进步,事半功倍。社会是一个大群体,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帮助与护理,每一个成员都应做出贡献。当这些都能很好的结合时,相信农村辉煌的明天已不再遥远。
  青春与时代同行,责任与奋斗相伴。我们是时代的支柱,更该担当起这个责任。在人文关怀的浪潮背后,跳动的是当代青年紧跟时代,心系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敢于有梦,也让我们大学生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对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流动者本身,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和老人留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以及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随之而来,关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为热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践行“三进三同”实践活动,深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了响应重庆市的号召,贯彻“十二五”规划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基本国情,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学校决定开展2011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三进三同”暨“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更加全面的掌握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找到了问题所在,对其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暑假,三下乡小分队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 主要过程及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实践队来到了重庆市长寿区江南街道大元村,与基层零距离,亲身体验村级组织的工作状况;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亲密接触,开怀畅谈。实践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在大元村公共服务中心了解村委会对关爱留守儿童制度建设和空巢老人历次关爱活动记录。二是进行问卷调查。三是走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家庭,送上最真切的关爱。
其中几个较贫困的留守儿童的家中,选择走访的留守儿童多为6、7岁。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家住在偏远的山上。一般会在隔壁村里的小学上学。有的是奶奶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周六周日才回到山上,爷爷留在家里,到山上的家里做农活、忙家务。由于常年干较重的农活,农村许多的老人身体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钱,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此次下乡活动选择了陈俊良和杨镍两位小朋友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关爱对象,与他们和其他留守儿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长期和父母分开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龄,加上亲人的引导,各个都变得很懂事,主动承担家里的负担,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都会试着去面对现状,去承受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的家中发现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他们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孤独寂寞。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还是比较理解子女的处境。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学习。在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留
守儿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且比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而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散漫、厌学、逃学的症状,遇到难题不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上进心缺乏。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辅导较城市少了很多。
2、 性格。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对
他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解答。在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与父母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代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让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内向等性格趋向。
3、 心理健康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较少的交流与沟通,让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的焦虑,对家庭状况、父母安全等的担忧,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易导致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在空巢老人问题方面则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1、 生活保障。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问题、生活质量、生活
空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
2、 日常照料服务。农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证日常生活有很
好的照料,通常还必须帮着子女照顾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样面临考验。
3、 精神慰藉。毫无疑问,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
而子女长期在外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在某些方面就会让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在心理方面尤为空虚,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三、 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与子女缺乏起码的交流和沟通,监护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浮出很多问题和不良现象,但是仍有许多留守儿童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但在学习中有着优良的成绩,在家庭中也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
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离开家庭,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对老人不闻不问。
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虽然原因出现了多样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让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学习,而打工又占了绝大多数,从而使他们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无法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关爱,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给予精神的慰藉。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几点建议。
1、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规方面
予以保障。特别是乡、村(社区)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项。大力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2、 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关
爱。我国历来就有敬老、爱老和养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大力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留守儿童方面,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如果农民工能留在家乡就业,那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就会减轻很多,子女就会有时间来照顾孩子和老人,无论是在经济、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教育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层次,激发其创新精神,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实现结对帮扶的良好机制。
近来,重庆已经启动了暑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十项行动,在空巢老人方面也给予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抚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难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社会的广泛参与,子女的爱心与孝道,邻里的亲情,需要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网而努力。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答: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调研报告 1 爱暖夕阳,青春在志愿中飞扬。为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践行暑期“三下乡”的志愿精神,7月7日,信阳师院物电学院成立多支调查小组,开展了以“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 调查活动。 首先,调查组在指导老师洪亮的带领下奔赴浉河区清塘...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答: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居住,或托亲戚朋友监护,我县留守儿童父母分布在青海、新疆、温州等全国各地,有的一年或几年不能回家与子女团聚。 二、“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济没有足够来源,生活拮据。据统计,和政县的农村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大部分...

留守儿童实践调查报告
答: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

​2021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答: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

谁有有关留守儿童和空巢调研文章??急急
答:儿童有21人,其中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有2人,约占儿童总数的9%。虽然从数据上看,这个湾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通过我们跟他们的深入访谈,发现其中也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1、生活简朴艰难,居住环境不太好。我们在调查访问中发现,“空巢老人”一般饮食...

2015年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答:抚育子女、照料庄稼,她们普遍面临着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等压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空巢老人生活孤独无助.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近日,县妇联联合团县委、民政局,采取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对全县的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查情况...

和空巢老人以及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有哪些
答: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需求日益增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许多年轻人留下父母和孩子外出打工,致使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明显加重,老人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答: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此,市关工委要求全市各级关工委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关爱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今年四至五月,市关工委又组织2个调研组,6位同志(每组3人)到全市县(区)、...

...大学数院三下乡调研系列报告——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答:四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组建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的成员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和适当聘请一些专职人员组成,它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留守儿童在大家的共同关住下健康成长。今后我将持续关注留守儿童,集思广议,提供可行性,具有科学性的调研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三篇
答: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二 艳阳高照,携着晨风,经过近两小时的颠簸,穿过层层云山,绕过无数河流小溪,我们新农村建设“寸草心”计划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46人来到xx中学参观,并开展走读乡村文化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课题活动。 xx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位于洣水河畔的杨山脚下,北面与县城隔河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