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桥的奇人轶事 有关桥的神话故事

作者&投稿:臧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女人与一座桥——杏秀桥的故事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建了一个游泳社,提倡国人游泳强身。游泳社取名“中华杏秀游泳社”�真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为什么要醒目而特别的嵌入“杏秀”?莫非游泳与杏秀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原来这根源于一位女教师落水不能自救,同行多人施救不及,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这次偶然事故,陶行知身经目击,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影响到他教育思想的内涵,即光学习文化是不行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性。他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的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否增加学生的体健,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这里的“不测之事”正是针对女教师落水被淹死这件事说的。这位女教师的名字就叫毛杏秀。

事故发生在当时的苏州——

孟禄的苏州之行
1921年夏秋,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任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的孟禄博士来中国访问,十月中旬来到苏州。他考察了苏州的中小学教育以后,听说苏州地方驻军搞了个军工教育,所谓军工教育,相当于如今的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就是组织士兵在闲暇时间学习文化和手艺,预备将来解甲归田之日,不至于谋生乏术,可以靠所学维持生计。孟禄对此很有兴趣,认为这也是国际教育会应该了解的一部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孟禄在中国教育界很负盛名,许多现代教育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大教育家陶行知等都是孟禄的弟子。他到苏州,在苏州的教育界同样引起了轰动,学校士女,都想一瞻他的丰采,以亲聆謦欬为幸。他要考察军工教育,自然有人去接洽。他们派人到城内的陆军第二师团师长朱申甫(即朱瑞,一度任苏常镇守使,一作琛甫)家,约定第二天(10月22日)到老六团驻地“辕门相会”。

这个老六团驻地,就是后来淞沪抗战时修建飞机场的所在,在觅渡桥朝南3里,如今的苏州化工厂一带。当时还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到北伐成功,那里的设施就渐渐荒废了。孟禄的这次苏州之行,一开始非常顺利,却在那天来了个大转折。

路上有座高桥
从城里出发到老六团驻地,要经过很多桥。这里单表其中的一座——北仙泾桥(很多记载多记为灯草桥,如《梵天庐丛录》《悼云杂记》等,这里从金松岑《杏秀桥碑》的记载)。《苏州词典》中说:北仙泾桥南北跨仙人大港东口与运河交汇处。金松岑说:“旧为浙漕艘挽曳孔道”,运送漕粮的船都是大船,所以这座桥“危乎高哉”。由于年久失修,沿岸的石塘驳岸很多已经崩坏,同时,这里水流湍急,用金松岑的说法是:“长澜委输,浸啮原陆,流潦被道,剞危窘窄,途吟旅叹,恒用踬覆”,称得上“事故多发地段”了。

那天,一行人乘坐八辆马车浩浩荡荡出了城,孟禄等人的四辆马车一路领先,后面一辆马车分坐着第二女子师范的四位女教师,她们分别是曾以庄、蒋蓉镜、黄敏之和毛慧云。在当时,女士乘坐马车出游,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四位女士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得风气之先,如今跟孟禄到女士们一般不会轻易涉足的军营里去看看,想必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

孟禄一行来到北仙泾桥,前四辆马车马蹄得得,颇有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轻快和愉悦,一驰而过。正是秋高气爽的日子,大家的心情都不错,远眺上方山一抹青黛,近看运河中帆樯往来,根本没有想到最后一辆马车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来面对眼前这座高桥,不是人怕,却是马怕了,也许动物有什么预感,马趑趄不前,驾车人把鞭子甩得脆响,一点也不起作用,只得举起鞭子向马背上打,这一打不要紧,马猛地朝前一冲,带着马车和车上的四位女士,一齐往运河里去,大家一阵惊呼。

听到惊呼,前边四辆马车纷纷回辔,大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驾车人一连声的高喊救命,只见滔滔急流中,车、马、人正随波逐流,现场惨不忍睹。大家奋力施救,终于“拯三人,而毛女士慧云占灭顶焉”,三位女教师惊得花容失色,几分钟前还和她们一起的毛慧云突然就香消玉殒,幽明路隔了。

毛慧云
事故中死亡的毛慧云时年二十三,生命在北仙泾桥畔就此划上了休止符。

毛慧云,名杏秀,一字韵雯,江苏武进人。她家境贫寒,7岁丧父,15岁那年毕业于武进当地的高等小学校,考入设在苏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5年后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被留校当了一名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的教师。在学校,她教导有方,深受大家的赞许。

她在家乡时就和王家攀了亲,未婚夫王冲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22岁那年冬天,王家提出结婚的请求,毛慧云对母亲说:“父亲早逝,两位大哥生活也很贫困,弟弟还在读书,让我再为家里作点贡献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吧。”于是,婚事就延搁了下来,孰料一年不到,竟然在意外中溺水身亡。死后,人们发现她为自己的婚事已经积攒了一百多块大洋,还做好了很多结婚用的刺绣品。未婚夫王冲是个才子,原先小名中有个“福”,得配毛慧云,正所谓福慧双修。他虽然没有见过未婚妻,听到这个消息,也悲痛欲绝,含泪用文言写了一篇《悼云杂记》,摹仿冒巢民的《影梅庵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情深意长,只可惜没有与毛慧云实际生活的体验,总显得不够贴近,感人不深。

消息传来,一校尽悲。女师校长杨达权在追悼会上流着眼泪说:毛慧云苦志励学,质敏而行嘉,平素自奉甚俭,布衣练裳,不事粉华,今以韶华之年摧折非命,伤哉。

大家追思已往,决定集资纪念这位不幸遇难的女教师。此议也得到了师长朱申甫和吴郡士绅的一致赞同。

从北仙泾桥到杏秀桥
金松岑、费树蔚、吴梅等士绅会同政府官员都认为毛慧云之死,与“津吏失职,缴道未夷”有关,没有追究车夫的责任,认为责任在政府一方,于是拨款把这座高桥的坡度改缓,还修筑了石塘与堤岸,决定把昔日的北仙泾桥改名杏秀桥,以纪念这位在此遇难的女教师。

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自发组织了募捐,所得的款项在桥畔修筑慧云亭,并种植杏树以志哀思。经过三年时间,到1924年,北仙泾桥在苏州的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太高的杏秀桥,桥南建起了一座风格别具的慧云亭,亭中树立了两块碑,一块上面刻着画师毛椿绘的毛杏秀像,下边是金松岑撰的《杏秀桥碑》碑文,另一块碑则是孟禄博士撰写的英文悼文,两碑都请当时苏州的刻碑名家周梅谷镌刻,英文刻碑,在苏州或许不是只此一例,却也可以算得希奇了。杏花在桥畔开了又谢,“吴郡士女,裙屐都雅,簪花挈榼,时来凭吊,会于桥下”,毛慧云泉下有知,也算得不寂寞了。

今日杏秀桥
有一篇谈苏州桥名的文章,望文生义,把杏秀桥归入“用植物命名的桥”,可见杏秀桥的由来,已经在很多苏州人的心目中迷失,一位年青女教师的遭遇,虽然在当时曾感动苏州,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心弦的拨动渐渐微弱。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道路拓宽,慧云亭和碑石均被拆除。1976年9月,杏秀桥又改建为双曲拱桥,2001年8月,苏州杏秀桥双曲拱桥重新修复及加固,“慧云”这个亭名消失了,“杏秀”这个桥名却保留下来了。杏秀桥作为地名又慢慢延展开去,不再局限于一座桥,有了以杏秀桥命名的油库,以杏秀桥命名的公交车站等,一个女人与一座桥在金松岑的心目中,原想“敬告后之人,使毋隳厥迹”,然而,良好的愿望毕竟只是愿望罢了,厥迹已隳,我们只能在《天放楼文集》中怀想当年了。

提起钱塘江大桥,人们都会想到茅以升。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后回忆:“自1919年12月,我归国为社会服务,在几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工程”。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它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它也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而这座大桥经历的一段传奇,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上世纪30年代,正在兴建中的浙赣铁路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1934年,时任钱塘江大桥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受命开始主持这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之前,在中国的大川大河上,虽已有一些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济南黄河大桥是德国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桥是美国人修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是俄国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担负着一项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建造现代化大桥。

钱塘江又称钱江,地处入海口,潮水江流,汹涌澎湃,风波甚为险恶,其潮头壁立的钱江潮与随水流变迁无定的泥沙是建桥的两大难题。茅以升在造桥过程中,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曾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展。

至1937年,大桥快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钱塘江大桥还未交付使用就先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茅以升说,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有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他正在6号桥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忽然沉箱里电灯全灭,一片黑暗,原来因日军飞机轰炸,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这次日机轰炸是江、浙一带的第一次。

工程未完,战火已烧到了钱塘江边,此时江中的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两孔钢梁无法安装,在此后的40多天里,建桥的工人们同仇敌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车从大桥上通过。在通车的当日,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的列车就开始陆续从这座大桥上通过了。

此后,上海的抗战形势一天比一天吃紧。同年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学校的一位教官在桥工处找到茅以升,向他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并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后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南京政府的文件上,要求炸毁钱江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南京来人还透露,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已直接由南京运来,就在外边的汽车上。

集两年半心血建成的大桥,铁路刚刚通车,就要自己亲手去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同工程技术人员商量和慎重考虑后,最后订下了炸桥方案。

当天晚上,所有的炸药就都安放到了南岸第二个桥墩内和五孔钢梁的杆件上,100多根引线,从一个个引爆点连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只等一声命令,就把大桥的五孔一墩全部炸毁。

11月17日凌晨,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公路部分必须于当天全面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装置了炸药,因此事是高度保密的。大桥公路的路面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竣工了,只因怕敌机轰炸,尚未开放,现在何以又叫通车呢?原来,杭州三廊庙到西兴的过江义渡,平时每天就有一、二万人来往,上海战事爆发后,过江的人更多了,渡江的船本来就不够用,不意在16日又因故沉没了一只,等待过江的人太多,加上战事更紧,形势严重,迫不得已省政府才决定开放大桥。当日,大桥全面通车,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远道而来,成千上万的群众来到六和塔下的钱塘江边,甚至连六和塔上也都站满了人。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时,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雷动,场面十分感人。但有谁能知道,数百公斤炸药此时就安置在桥身上,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桥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临着被炸毁的命运!

12月22日,日军进攻武康,窥伺富阳,杭州危在旦夕了。钱江大桥上南渡的行人更多,固不必说,而铁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间已不能通车,钱江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22日这一天有300多台机车和超过2000节客货车通过大桥。

第二天,1937年12月23日,日军开始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3点,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他站在桥头看着桥上的黑压压涌过来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傍晚5时,日军骑兵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茅以升命令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实施爆破!

随着一声巨响,这条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这座历经了92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大桥炸毁后,桥工处全部撤退,茅以升带着在钱塘江大桥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一起撤退。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解放后移交给上海铁路局和浙江省档案馆,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中的珍品,并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况及建设钱江二桥节省了大量资金。这是后话。

抗日战争胜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钱江大桥工程,前后14年,经历了建桥、炸桥、修桥三个时期,这是古今中外建桥史上从未有先例的事情。

有关桥的故事或传说~

中华江南民俗故事:通济桥的传说

1、西夫桥
在九襄老街也就是以前的汉源街庙沟头有栋桥,叫西夫桥。
传说,有一个挑客,从打箭炉(即康定)出来,就从庙沟头的大路上过,那儿有一股泉水。这天,有个女人来这儿挑水,看见一群小白鸡在水中戏耍,她走过去的时候,那群小白鸡就钻进旁边的石洞去了。她知道有宝物,于是就站住没有走。
还有挑客挑起担子走到那儿,也是不走,原来他也看到了。两人就你等我,我等你,都想等别人走了自己去捡。
挑子客说:“大嫂,你咋个挑起水不走?”女人也说:“挑子客,你挑到这里为啥不走?”后来都知道对方也看见了。于是他们两就商量一起去搬开石头看个究竟,如果有什么就对半分。
结果搬开一看,原来是一坛银子。于是两人就开始将坛子里的银子往外检,快到底的时候,看到这坛子底下一张纸,纸上写着:“夫妻二人埋,夫妻两人捡”
原来他们两个前世是夫妻,这世来各人投生一方,这坛子银子又走到一起来了。这下子两个就你舍不得我,我舍不得你。但是大家都已有家室了,一个是有丈夫的,一个是有妻子的了。
这又怎么办呢?于是两人就说:“干脆这样子,我们把这坛银子拿来修栋桥。”这桥修成后,就叫夫妻桥,后来大家说错了,就说成西夫桥。

2、朽木桥
朽木桥在崆峒山北峰,东、西、北三面都是壁立的悬崖,南面只有两米宽的一条道通往中台。古时候住在中台的出家人,曾架起一座独木桥,供僧道和游人上供、叩头烧香。可时间长了,独木桥因常年累月被风吹雨打,渐斩变成了朽木桥。


传说,凡是正人君子、忠臣良将、孝子节妇,过此桥时都安然无恙;不孝双亲、伤天害理、不义之人过此桥时,就过不去。
很早以前,住在平凉城内有个贩盐商名叫范三界,他从陕西盐池县把盐运回来,又给平凉、固原、陇西一带高价卖出去。使他一下财源滚滚,成了平凉城内数一数二的富豪。这范三界有了钱,便财大气粗,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强占民女、无恶不做,害得平凉城内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老子恶霸,儿横行。一天,他的三儿子范强在逛柳湖,发现一位姑娘长得十分美貌,便欲行无礼。谁知这姑娘是个烈性子,强行反抗、宁死不从,这范强一看到不了手,一下恼羞成怒,把姑娘活活捏死,扔进柳湖中扬长而去。


姑娘的父亲蒋治才得知女儿被恶棍害死,他气愤难平,当即告到了知府。谁知这位知府手下的办案人员自已被范三界用金钱收买,给姑娘判了个自投湖水的冤案。可蒋治才岂能罢休,他天天到知府,击鼓鸣冤吵得知府坐卧不宁,没有办法,最后只得让蒋治才上堂。
知府说:“此案已经了结,你还有什么冤可讲?”蒋治才心想:此时想以法治人是不行的,我得让范强这个狗杂种自己去送死。于是他想到了朽木桥,便对知府说道:“崆峒山有座朽木桥,让范强和我一道去过朽木桥,若他能过去,那我便不告他了,若过不去,那我女儿定是他所害。
我若过不去,那就是我冤枉他了。”知府一听,心想:那朽木桥年代已久,蒋治才年纪已大,眼花脚软,肯定过不去,岂能与一个年轻小伙子比高低呢? 又一想:人家原告要求这样做,我何不答应他呢? 于是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范强一听要过朽木桥,心里一下害怕了,心想:这人是我害死的,怎么能过得去呢? 唉,试试看吧。便强打精神装模作样。
过桥那天,知府带着文武官员坐阵观看,到底谁死谁生,把这一案早早了结,省得蒋治才天天闹事。他问下官:“准备好了没有,开始过桥断案。”下官回答说:大人,一切就绪,请下令吧。”
“好! 现在过桥开始,你们俩谁先过?”
蒋治才抢先说:“老爷,我先过。”
“好! 那就让蒋治才先过,若你摔下悬崖,可别后悔。”
蒋治才“哼”了一声,昂首阔步来到朽木桥边,一步一步慢慢地往过走,当他走到桥的中央,只见那桥上下呼闪了几下,朽木粉乱飞,当时观看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可蒋治才面不改色心不跳,稳稳当当地走了过去。
范强见他过了桥,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本来他就做贼心虚,见蒋治才过了桥就更加害怕了,心里一害怕,在过桥时就更加小心,一小心就有些心慌意乱。
正当他走到桥心。只觉桥向下堕,一时他慌了,想跑过去,可一跑,桥上下一闪一步踏空,从万丈悬崖摔了下去。一时群众中议论四起:“罪有应得,天有报应啊!”
知府一看,心里一惊,没想到朽木桥真灵,于是当场作诗道:正人君子忠良将,过桥安然心无恙。不孝父母伤天理,必做桥下死鬼魂。从此朽木桥的美名也就传了下来。
3、奈何桥
关于奈何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说因地府有河名为奈河,一说因为汉语中“无可奈何”之意,刚好对应了人在转世投胎时对自己生前愿望的遗憾和无奈。
奈何桥在中国道教和中国民间神话观念中是送人转世投胎的地点,在这里会有一名称作孟婆的年长女性神祇,给予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以遗忘前世记忆,好投胎到下一世。
4、长寿桥
泰山黑龙潭上,有一桥飞架东西,似龙潭横生一道浓眉,与游人传情;如山涧跃出一条彩虹,为龙潭增姿加色。桥身朱红,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人行其上,鸟瞰龙潭胜景,纵观西溪豁达之秀色,确是美不胜收。这便是引人注目的长寿桥。
长寿桥,是一九二四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张培荣所建,不过不是为了方便百姓。据说张培荣怕老婆怕得出了名,尽管在兵士面前威风凛凛,在老婆面前却是俯首贴耳,百依百顺,对他来说,老婆的言语就是圣旨,就是军令。
张夫人驾驭着这样一个有钱有势的丈夫,便挥霍无度,肆意玩乐。一天,她听说泰山风景优美,许多人都在那里修炼神仙,她也心血来潮,想修道成仙,立地成佛。于是就让丈夫到泰山来征地造庙。
张培荣"领旨"来到泰山,他见黑龙潭附近,青山四围,绿树成荫,翠竹亭亭,银杏参天,清流夹道,步移影换,上有傲徕、芙蓉两峰拔地通天之雄伟,下有龙潭飞瀑、细流淙淙之清幽,真乃绝胜佳处,正是修道成仙的好地方。
于是决定在此建庙,尊其夫人为"无极真人",所修之庙便取名"无极庙"。无极庙修成,张夫人便身穿道装,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中,张培荣率所属各县的大小官绅和附近的百姓,对"无极真人"叩首作揖,顶礼膜拜,并刊印无极真经,散布各县,开卷便是无极真人的道装神象。
张培荣尊其夫人为神女仙子,自愧不如,便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石碑立于无极庙门外。庙在溪西,出入下山都要过河涉涧,实在不方便,张培荣又在百丈崖上修了一座长桥,为了取悦张夫人,让她道成仙,长生不老,便将此桥取名为"长寿桥"。
再说无极真人,十天半月坐在莲花宝座上还觉得新鲜,时间长了那莲花宝座也感到不怎么好坐,实在受不了庙里生活的清苦,便不声不响地"隐退"了。
5、神仙桥
神仙桥由于丰隆村背靠南泉河,因而地下水质十分优良,用现在喝过丰隆村水的外地人的话说,就是清爽甘甜。即使寒冬腊月,村里人也敢喝从井里刚打上来的水。
因此,丰隆会造酒的人特别多。那时,著名的酒坊有两家,一是前街的史家,一是后街的刘家。刘家酿酒时间较长,大多销往济南等地;史家酿酒稍晚,主要销往中都市。甭看史家后起,由于使用的是村南古井里的水酿造的,因而入口很爽,咂之香味弥久不去。
当时丰隆村西有一条排泄南泉河水用的泄洪沟,沟上原建有一座木桥,但因年久失修,早已颓坏不堪.好在泄洪沟已几年没用,所以人们去中都时,都要从沟底爬上爬下,十分吃力。史家酒坊主人老史有四十多岁,因为起步晚,没敢雇工。
老史两口子负责酿酒,往中都市送酒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大儿子和大女儿身上。那时进城不像现在有许多交通工具,靠的就是一双脚。史家有一辆独轮小车,俗称红车。纯木器制作,连车轱辘都是木头做的,推起来很费劲。
史家兄妹往县城送酒只能靠这辆红车。每隔三五天,鸡刚叫过三遍,兄妹俩便一个在后推,一个在前拉,将酿好的酒送往中都市。兄妹俩最头疼的就是过那条沟,每次过都得折腾出一身臭汗。
有一次,兄妹俩又要过沟时,来了一位倒骑毛驴的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问兄妹俩要不要帮忙?兄妹俩当然巴不能得。于是没用兄妹俩动手,那辆装有两大篓酒的红车便在白胡子老爷爷的推扶下轻飘飘地过了沟。
兄妹俩既惊讶又感激,妹妹见白胡子老爷爷身上有个酒葫芦,便说:“老爷爷,俺给你盛点酒吧!俺家的酒可好喝了。”白胡子老爷爷一脸馋像地解下葫芦递过来。妹妹灌满酒刚递过去,他就情不自禁地咂着嘴喝开了。
从此,只要兄妹俩过沟,白胡子老爷爷准在那里帮忙。兄妹俩每次都给老爷爷灌满酒葫芦。三个月后,老史去中都市结账,发现酒钱比往常少些,回来细诘儿女,方知兄妹俩遇到白胡子老爷爷的事。
老史想,哪能这么巧?说不定这个白胡子是个老神仙!于是对兄妹俩说:“再遇见白胡子老爷爷时,就把车上的酒都给他,让他在沟上给咱建座桥。”
隔了没几天,兄妹俩又往中都送酒时,白胡子老爷爷又和他们不期而遇了。妹妹没等白胡子开口,便甜甜地说:“老爷爷,这次俺把车上的酒都给您,求您在沟上给俺建座桥行不行?”老爷爷抚着白胡子笑眯眯地问:“谁让你这样说的?”“俺爹呗!”妹妹笑嘻嘻地答道。
“好!”白胡子老爷爷点点头,然后解下酒葫芦递给了妹妹。奇怪,以前往葫芦里灌酒,只几下就灌满了,这一次装了快一篓也不满。
兄妹俩又继续装下去,两篓酒光了,酒葫芦也满了。白胡子老爷爷用手一指,那葫芦轻飘飘地就到了他手里。他一边咂嘴弄舌地喝着,一边对兄妹俩说:“回去告诉恁爹,下次再来时,桥就修好了。”
到了兄妹俩再次送酒,来到泄洪沟前时,一座造型俭朴,结实耐用的小石桥果然横亘在沟上。左右望望,白胡子老爷爷却不见了。
老史和村里的乡亲们白天来到桥上,看到桥是用石碑建的。下到桥底朝上看,看到张果老几个字,方才明白,张果老喝了人家的酒,自觉理亏,于是用自己庙里的石碑搭建了这座桥。

作文:我身边的奇人
答:历史老师——真奇人也。 轶事——歪打正着 报道那天,一年级新生人人都争着向前挤着去看自己分到几班,顺便看看自己的成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进了人群当中。看看名单,自己被分在了十二班。没等看到成绩,就被人群挤到了一边。再挤回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又费了就牛二虎之力,才从人堆里“爬”了...

冯安邦的奇人轶事
答:《奇道士“拉大耙”,意外收留“扛大包”的少年》十三四岁冯安邦与张树元奇道士张立青(音)为师那么,他们拜的是哪一位师父?学的什么功夫?家道中落的他们本是贫家少年,又哪来的钱去学艺,如何成长为一代英杰?在无棣北关村人的记忆里,有个故事可以解释这些疑问——奇道士“拉大耙”,意外收留“...

有关奇人异事的作文700字
答:我们班的“奇人异事”学期伊始,我步入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初中,融入了一个新的集体里。才几周,班里就涌现出了许多“奇人轶事”。 奇人——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可谓是我们班的奇人也。当其及其潇洒地走进教室里的时候,班里70余人皆笑之。眼前此人,只能用“酷毙了”这三个字来形容。其面部微微隆起...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答:“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软件大小: 未知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授权方式: 免费版推荐级别:...

《世俗奇人》的一份教案
答:刷子李。泥人张均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能,有个性,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两篇短文都以两位手艺人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作者描写人物...

鬼谷子纵横智慧的内容目录
答:第一讲:鬼谷子奇人轶事先秦时期的鬼谷子鬼谷子国内影响鬼谷子海外影响第二讲:捭阖之道阴阳开阖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顺昌逆亡,了解人心把握规律,这是鬼谷思想的两大要素,也是他留给中国人的两件致命兵器:善用便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万事顺遂。第三讲:反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做到内视反听,...

米伯让的人物轶事
答:米老从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多次送医送药下乡,搜集医史文献,热心公益事业,可谓不遗余力。在医事活动之余,参观名胜古迹,还留下数百首古体诗,现根据其诗归纳撰文于后。 米老之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短律抒怀,又有长篇浩歌,风格典雅,辞章古朴,其情愫跃然纸上,令人钦佩!如叙事诗...

《俗世奇人》中的人物
答:既为奇人,他们有许多轶事,但作者均只选择一件极富个性色彩的小事来表现他们的“奇”。刷子李充满自信、豪气干云的个性和泥人张沉稳、干练、镇定自若的个性,都是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富有个性的行事言语表现出来的。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评论(16) 1683 865 悲の呢喃 采纳率:24% 擅长: 暂未定制 ...

什么叫奇人轶事?
答:奇人:异人,非常之人。异事:不平常的事;特别事件。奇怪的事;难以理解的事

俗世奇人是写老北京的奇人轶事吗?
答:写的是清末民初天津的奇人轶事,不是北京的。作者冯骥才是天津人,他擅长写天津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