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区域人口数量统计表 东三省各区县最新人口统计表

作者&投稿:谈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据1982年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03189万人(包括台湾省1827万人、金门马祖岛5.8万人、香港、澳门地区同胞538万人)。这就是说在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6.4%的国土上,分布着占世界20.6%的人口,我国的人口问题为世界所瞩目。

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实际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人口数量的地区分布是国家人口特征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揭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对于制订区域人口政策、进行国土开发与环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我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差异显著。概括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具有以下几点突出特征。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我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表4-1)。

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东南部地区和沿海地带地形以平原(包括我国三大平原)和丘陵为主、除局部较高的山峰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内,平原一般小于200米,地势低平,土地丰腴。濒临太平洋、有绵延18000公里的海岸线,受海洋影响较深,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降水丰沛。这些优越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聚集。自公元4世纪东晋以来,除原有的中原地区外,我国东南地区也逐步得到开发,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随着殖民经济和生产力布局的畸形发展,造成东南部一些地区人口的高度密集。在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使我国人口分布和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为了促进全国和内地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防,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国家通过调整内地和沿海区域的投资比例,组织由沿海向内地的人口迁移,制定不同地区相适合的人口政策等措施,沿海和内地及边远地区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状况在逐步变化。

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我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若对照一幅地形图来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的话,会十分清晰而鲜明地看到图上展示的这一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个阶梯。位于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高原上山脉并列,冰峰叠起,具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东面,巨大的山脉与浩翰的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构成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较大的高原有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自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是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我国人口分布随地势升高而减少也具有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

然而,我国地形的种类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十分复杂,致使我国各区域人口分布在上述宏观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部差异。我国位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区合计占领土总面积的22%,却集中了全国近4/5的人口,平原和丘陵是我国人口的主要分布区(表4-2)。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这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在1000米—2000米高程带人口所占的比重则偏高,这主要因为位于这一高程带的黄土高原的塬和墚、峁之间的川地、云贵高原上的诸多大小盆地(坝子)和内蒙古高原的河套平原与银川平原等,是农业发达区域,人口较稠密。而500—1000米高程带的人口又显然偏低了一些,原因在于它有大约1/3的面积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如新疆和内蒙古的干旱半荒漠与荒漠地带,为人口极度稀疏或无人区。2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原和高山地带,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这个高程带。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经过了长期生活和劳动,适应了高原和山地的环境,成为世界驰名的高原民族。目前,西藏最高的居民点达到了海拔488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个高程带的人口密度更小。

地形和海拔高度之所以对人口分布产生显著影响,是因为海拔增高气温和气压也随之降低,它直接制约着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命活动。随高度增加而产生的寒冷、大风、热量少、生长期短、以及平地少、坡地多、土层瘠薄、交通不便等,不仅使农业生产深受影响,对其它经济活动也不利。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区稠密,而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愈大,坡度愈陡,这种不利因素也愈显著。

3、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7.9%,人口总数为80386万人,其中96%的人口从事农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乡村聚落(或称自然村)约有450多万个,平均每个聚落有180人,按我国的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2.13平方公里上有一个乡村,平均间隔0.68公里。但实际上我国各地农村聚落的大小及疏密,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其分布的规律是同自然地理条件,生产结构与方式、历史传统等因素相关的。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如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上,农村聚落规模大,有许多千人以上的大村,如:河北省的容城县平均每个村落人口达1200多人,大约每百平方公里有30-80个村落,而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村落小,平均人口规模多在120—200人左右,村落数量多、密度大,每百平方公里有100个村落以上,如太湖流域达400-700个,江苏省武进县达470个,上海嘉定县则多达700个以上。在低山与丘陵地区,农村聚落的规模普遍较附近平原区域小,如川东与川中低山丘陵、江南丘陵、浙闽丘陵等地,大量聚落仅为20户以下的小村。村落分散乃是由于农用地狭小与零散所致。在我国西部广大干旱区域,农村聚落不仅规模较小,密度也稀,大面积牧业区内多为只是几户人家的聚落。只是在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等灌溉农业区及拉萨河谷,出现有数十户以至上百户规模的村落。

总之,在我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经济发达,农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区广布山地、少田缺水,农村人口稀疏。但乡村人口呈面状散布则是全国普遍的共同特点。

二、人口密集区

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还具有局部差异极为悬殊的特点。有些地区人口高度密集,也有大面积区域人口却极度稀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区有:

1、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

包括江西省安庆市以下的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和杭州湾两岸。区内人口约7000多万,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城市集结成群,拥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20个城市和85个县。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78人,是我国人口高密度的地区。区内沿沪宁、沪杭、杭甬铁路和长江口两岸人口最为集中。这一肥美平原具有发展生产的良好条件,开发历史悠久,目前工农业生产很发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半岛

包括黄河、淮河、海河下游平原及山东半岛,区内散布着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等40多个城市及380个县,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2.5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0人。区内人口密集,尤其河北省沿京山、京广铁路线两侧;豫东沿洛阳—郑州—许昌—周口等市一线;鲁西黄河和大运河沿岸及山东半岛沿海人口最为集中。这里气候温和,地势低缓,开发历史悠久,素称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历史上较长时期是我国经济与文化荟萃之地。

3、四川盆地

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8人,包括成都,重庆、宜滨、泸州等11个城市和95个县。区内成都平原等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并有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的效益,很早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平原和重庆周围的人口更为集中。四川盆地气侯温暖湿润,20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4、长江中游平原

包括河南省南阳盆地、湖北省江汉平原、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和湘江两岸、江西省鄱阳湖平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3人。区内拥有武汉、长沙、株洲、南昌等20个城市和120个县。本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区之一,建国后工业又取得了很大发展,成为我国新型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略小的人口密集区,如东南沿海地带的珠江、韩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浙江中部、台湾西部等沿海平原,这一带座落着广州、佛山、深圳、江门、珠海、香港、澳门、福州、厦门、汕头、温州、台北、高雄等众多大中城市。其次,渭河—汾河中下游地区,还有辽宁省中南部等地区,人口密度也很大。

三、无居民和极少居民地区

目前,我国还有大约占全国面积19.32%的18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由于自然条件太差尚难以改造和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生活,成为没有人口定居的区域。我国大面积无人区主要位于西半部,包括羌塘高原、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拉善高原。

1、羌塘高原

青藏北部的藏北高原又称羌塘高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冰峰叠起,雪山连绵,气候极其干寒,曾有“干寒核心”和“死亡之地”之称。年平均气温-8℃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2℃,最热月为12℃,年降水量低于150mm,日平均气温≥5℃的生长期不超过2个月。平均每60平方公里有1个定居人口,可以说,这里基本上是一个无人居住地区。

2、塔里木盆地中部

位于青藏高原以北,新疆南部。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天山山脉所围成的巨大盆地中间,分布着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同库姆塔格沙漠,嘎顺戈壁沙漠连在一起,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干燥的地区,沙漠中心年降水不足15mm,干燥度达80,①气温平均日较差常为20℃左右。有史以来,除了近百年来中外探险家、考察队曾涉足外,这块大沙漠一直是沓无人迹的世界。

3、内蒙古西部荒漠和戈壁

东起乌鞘岭—贺兰山、西至疏勒河,在东西绵延1000余公里的长城以北,约29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区域,是流沙和戈壁的世界。年降水量在50——200mm之间,气候干旱,风沙肆虐,植被稀疏,有史以来,几乎从无人定居。

四、人口密度的差异及分区

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说明区域人口数量的重要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它只是一个平均数,一般而言,统计单元愈小和单元内的自然与经济状况差异愈小,它反映的数量指标就越接近实际状况。考察人口密度,应不仅从总土地面积和人口数之比来分析,还应该注意到“人口经济密度”状况,如耕地面积与人口、资源蕴藏量与人口、产量(或产值)与人口、国民收入与人口等等。从实际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以及人口和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因为,人口分布及其变化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具体环境条件,因此,为了主动地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之间建立更加协调更加合理的关系,就需要研究和评价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征,以为上述关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依据。

1、省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市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个直辖市外,就是江苏省,山东省和河南省,以上三市与三省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以平原为主的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些省区分布在我国西部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东部边疆黑龙江和云南两省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平均值。各省区之间人口密度的差异非常之大。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平均为2044人/平方公里,和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区平均1.57人/平方公里,相差达1302倍,若除去三个直辖市,以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苏、山东和河南三省平均密度为494.3人/平方公里,与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密度为5.4人/平方公里比较相差为91.5倍。进一步以县为单元看我国局部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广东省澄海县,每平方公里1752人,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日土县、每平方公里只0.066人,相差达26553倍。据统计,平均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有17个县,其中广东省4个,上海市4个,浙江省3个,福建和台湾各2个,四川和江苏省各1个。这17个县面积合计为12643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0.13%,却分布着1445万人口,占全国1.44%。另一方面,我国又有34个县,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其中西藏16个县、青海8个县、新疆5个县、内蒙古3个县、甘肃省2个县。面积达1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0.4%,人口则不到59万,仅为全国总人数的0.058%,人口平均密度同密度最高的前17个县相差有3000多倍。

2、省区人均经济指标与人口密度

(1)人均耕地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也是构成区域工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均耕地的数量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0.4%,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人均耕地约1.36亩,这项数值,各省区的差异很大。人均耕地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还有浙江,福建、湖南和贵州等四省,平均每人不到1亩。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区是黑龙江省、新疆和宁夏,这三个省区人均耕地都超过了3亩。各省区人均耕地数量多少,显然受人口密度及耕地数量的综合制约。如表4-3所示,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数量少的省区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小而耕地数量多的省区人均耕地多。

从表中可见人均耕地少于全国平均数的省区,其人口密度则大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而人均耕地多于全国平均数的,其人口密度小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还可从省区耕地占全国耕地之比重与省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相比较,一般而言,人均耕地少的省区,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大于其耕地占全国耕地比重的数字,而人均耕地多的省区,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则小于其耕地占全国耕地的比重。另一方面,从绝对数量看,我国各省区人均耕地数量普遍很低,这就是我国人口总数以及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总面积及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小所致。

(2)人均粮食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按与人口普查同步的1982年农业生产统计资料,1982年是个丰收年,这一年全国人平均粮食达到685斤。从各省、区具体情况看,人均粮食达800斤以上的有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吉林等5省。人均粮食最少的除三个直辖市外,为贵州、西藏和甘肃等省区,人均不到500斤。各省、区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与其人口密度、自然条件、生产水平以及各地农业生产的部门结构和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的任务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人均粮食多的省、区,一类是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高的,如江苏、浙江、湖南和湖北,这些省虽然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人均不足1亩地,但生产水平和有利的自然条件起了重要作用;另一类是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稀少(或较少),人均耕地多,如黑龙江,吉林。而贵州、西藏、青海和甘肃等省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但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低,成为全国范围人均粮食少的省区。

一个地区能提供给居民的食品数量,是制约该地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物质前提。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各地人均粮食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只有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使土地的生产潜力不断发掘和提高,才会逐步改善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状况。

(3)人均工农业产值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我国各省区人均农业产值是以纯农业人口平均计算的,各省区之间差异较大,但普遍偏低,反映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率水平不高的现状。人均农业产值最高的省区有上海、黑龙江、江苏和吉林都超过400元/人,贵州、甘肃两省最低不足200元/人。从人均工农业产值来看,以上海、天津和北京三个直辖市最高,其它省区依次为辽宁、江苏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人均超过1000元。人均工农业产值最低的是贵州,还有云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低之间相差16倍。造成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各省区间城镇工业发展水平及城乡人口比重的不同。如:除三个直辖市外,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5%,工业产值占比重亦较大。江苏省虽然城镇人口不突出,但中小城市和乡镇企业发达,不仅数量多,劳动生产率也高,使得江苏省工农业产值在全国首屈一指,达到736亿元。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工业发展水平低,城镇人口比重小,这是三省区人均工农业产值低的主要原因。

以上阐述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密度特征。实际上很多省区内各县的差异也很大(表4-4)。一般面积愈大、情况和条件愈复杂的省、区,差异愈明显。

(4)人口密度分区。按照人口密度大小与人均耕地、人均粮食和人均工农业产值的多少,将我国大陆29个省区分为6个类型。①高人口密度区a.耕地少高产出类型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吉林、山东、广东、湖北、湖南。b.耕地少低产出类型有:安徽、河南、江西、贵州、广西、福建、四川。c.耕地多较高产出类型有:山西、河北、陕西。②低人口密度区:a.耕地多高产出类型有:黑龙江。从目前状况和发展潜力上看,内蒙古和新疆也属于此类型。b.耕地多低产出类型有:宁夏、青海、甘肃、西藏。c.耕地少低产出类型有:云南。

无论是高人口密度还是低人口密度区,完成由低产出型向高产出型的转化,都要从控制人口和发展生产两个方面入手。在高人口密度区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坚决制止以任何理由乱占耕地。发展生产,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低人口密度区也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由增长,但鼓励人材流入,加速人口的机械增长。努力实现城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这样,才能加快向适度人口方向迈进的步伐。

据1982年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03189万人(包括台湾省1827万人、金门马祖岛5.8万人、香港、澳门地区同胞538万人)。这就是说在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6.4%的国土上,分布着占世界20.6%的人口,我国的人口问题为世界所瞩目。
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实际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人口数量的地区分布是国家人口特征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揭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对于制订区域人口政策、进行国土开发与环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与制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使我国各地的人口分布差异显著。概括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具有以下几点突出特征。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我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表4-1)。
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是:东南部地区和沿海地带地形以平原(包括我国三大平原)和丘陵为主、除局部较高的山峰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内,平原一般小于200米,地势低平,土地丰腴。濒临太平洋、有绵延18000公里的海岸线,受海洋影响较深,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和,降水丰沛。这些优越的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聚集。自公元4世纪东晋以来,除原有的中原地区外,我国东南地区也逐步得到开发,人口增长较快。特别是近代,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随着殖民经济和生产力布局的畸形发展,造成东南部一些地区人口的高度密集。在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使我国人口分布和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为了促进全国和内地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防,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国家通过调整内地和沿海区域的投资比例,组织由沿海向内地的人口迁移,制定不同地区相适合的人口政策等措施,沿海和内地及边远地区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状况在逐步变化。
2、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我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若对照一幅地形图来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的话,会十分清晰而鲜明地看到图上展示的这一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个阶梯。位于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高原上山脉并列,冰峰叠起,具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东面,巨大的山脉与浩翰的高原、盆地相间分布,构成了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较大的高原有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自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是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我国人口分布随地势升高而减少也具有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
然而,我国地形的种类多样,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十分复杂,致使我国各区域人口分布在上述宏观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部差异。我国位于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区合计占领土总面积的22%,却集中了全国近4/5的人口,平原和丘陵是我国人口的主要分布区(表4-2)。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这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在1000米—2000米高程带人口所占的比重则偏高,这主要因为位于这一高程带的黄土高原的塬和墚、峁之间的川地、云贵高原上的诸多大小盆地(坝子)和内蒙古高原的河套平原与银川平原等,是农业发达区域,人口较稠密。而500—1000米高程带的人口又显然偏低了一些,原因在于它有大约1/3的面积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如新疆和内蒙古的干旱半荒漠与荒漠地带,为人口极度稀疏或无人区。2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原和高山地带,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这个高程带。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经过了长期生活和劳动,适应了高原和山地的环境,成为世界驰名的高原民族。目前,西藏最高的居民点达到了海拔488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个高程带的人口密度更小。
地形和海拔高度之所以对人口分布产生显著影响,是因为海拔增高气温和气压也随之降低,它直接制约着人的生理机能和生命活动。随高度增加而产生的寒冷、大风、热量少、生长期短、以及平地少、坡地多、土层瘠薄、交通不便等,不仅使农业生产深受影响,对其它经济活动也不利。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区稠密,而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愈大,坡度愈陡,这种不利因素也愈显著。
3、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7.9%,人口总数为80386万人,其中96%的人口从事农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乡村聚落(或称自然村)约有450多万个,平均每个聚落有180人,按我国的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2.13平方公里上有一个乡村,平均间隔0.68公里。但实际上我国各地农村聚落的大小及疏密,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其分布的规律是同自然地理条件,生产结构与方式、历史传统等因素相关的。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如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上,农村聚落规模大,有许多千人以上的大村,如:河北省的容城县平均每个村落人口达1200多人,大约每百平方公里有30-80个村落,而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村落小,平均人口规模多在120—200人左右,村落数量多、密度大,每百平方公里有100个村落以上,如太湖流域达400-700个,江苏省武进县达470个,上海嘉定县则多达700个以上。在低山与丘陵地区,农村聚落的规模普遍较附近平原区域小,如川东与川中低山丘陵、江南丘陵、浙闽丘陵等地,大量聚落仅为20户以下的小村。村落分散乃是由于农用地狭小与零散所致。在我国西部广大干旱区域,农村聚落不仅规模较小,密度也稀,大面积牧业区内多为只是几户人家的聚落。只是在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等灌溉农业区及拉萨河谷,出现有数十户以至上百户规模的村落。
总之,在我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经济发达,农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区广布山地、少田缺水,农村人口稀疏。但乡村人口呈面状散布则是全国普遍的共同特点。
二、人口密集区
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还具有局部差异极为悬殊的特点。有些地区人口高度密集,也有大面积区域人口却极度稀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区有:
1、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
包括江西省安庆市以下的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和杭州湾两岸。区内人口约7000多万,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城市集结成群,拥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20个城市和85个县。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78人,是我国人口高密度的地区。区内沿沪宁、沪杭、杭甬铁路和长江口两岸人口最为集中。这一肥美平原具有发展生产的良好条件,开发历史悠久,目前工农业生产很发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半岛
包括黄河、淮河、海河下游平原及山东半岛,区内散布着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郑州等40多个城市及380个县,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2.5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0人。区内人口密集,尤其河北省沿京山、京广铁路线两侧;豫东沿洛阳—郑州—许昌—周口等市一线;鲁西黄河和大运河沿岸及山东半岛沿海人口最为集中。这里气候温和,地势低缓,开发历史悠久,素称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历史上较长时期是我国经济与文化荟萃之地。
3、四川盆地
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8人,包括成都,重庆、宜滨、泸州等11个城市和95个县。区内成都平原等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并有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的效益,很早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平原和重庆周围的人口更为集中。四川盆地气侯温暖湿润,20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
4、长江中游平原
包括河南省南阳盆地、湖北省江汉平原、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和湘江两岸、江西省鄱阳湖平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33人。区内拥有武汉、长沙、株洲、南昌等20个城市和120个县。本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农业区之一,建国后工业又取得了很大发展,成为我国新型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略小的人口密集区,如东南沿海地带的珠江、韩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浙江中部、台湾西部等沿海平原,这一带座落着广州、佛山、深圳、江门、珠海、香港、澳门、福州、厦门、汕头、温州、台北、高雄等众多大中城市。其次,渭河—汾河中下游地区,还有辽宁省中南部等地区,人口密度也很大。
三、无居民和极少居民地区
目前,我国还有大约占全国面积19.32%的185.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由于自然条件太差尚难以改造和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生活,成为没有人口定居的区域。我国大面积无人区主要位于西半部,包括羌塘高原、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拉善高原。
1、羌塘高原
青藏北部的藏北高原又称羌塘高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冰峰叠起,雪山连绵,气候极其干寒,曾有“干寒核心”和“死亡之地”之称。年平均气温-8℃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2℃,最热月为12℃,年降水量低于150mm,日平均气温≥5℃的生长期不超过2个月。平均每60平方公里有1个定居人口,可以说,这里基本上是一个无人居住地区。
2、塔里木盆地中部
位于青藏高原以北,新疆南部。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天山山脉所围成的巨大盆地中间,分布着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同库姆塔格沙漠,嘎顺戈壁沙漠连在一起,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干燥的地区,沙漠中心年降水不足15mm,干燥度达80,①气温平均日较差常为20℃左右。有史以来,除了近百年来中外探险家、考察队曾涉足外,这块大沙漠一直是沓无人迹的世界。
3、内蒙古西部荒漠和戈壁
东起乌鞘岭—贺兰山、西至疏勒河,在东西绵延1000余公里的长城以北,约29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区域,是流沙和戈壁的世界。年降水量在50——200mm之间,气候干旱,风沙肆虐,植被稀疏,有史以来,几乎从无人定居。
四、人口密度的差异及分区
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说明区域人口数量的重要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它只是一个平均数,一般而言,统计单元愈小和单元内的自然与经济状况差异愈小,它反映的数量指标就越接近实际状况。考察人口密度,应不仅从总土地面积和人口数之比来分析,还应该注意到“人口经济密度”状况,如耕地面积与人口、资源蕴藏量与人口、产量(或产值)与人口、国民收入与人口等等。从实际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以及人口和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制约关系。因为,人口分布及其变化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具体环境条件,因此,为了主动地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之间建立更加协调更加合理的关系,就需要研究和评价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征,以为上述关系的建立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依据。
1、省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市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个直辖市外,就是江苏省,山东省和河南省,以上三市与三省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以平原为主的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些省区分布在我国西部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东部边疆黑龙江和云南两省人口密度低于全国平均值。各省区之间人口密度的差异非常之大。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平均为2044人/平方公里,和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区平均1.57人/平方公里,相差达1302倍,若除去三个直辖市,以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苏、山东和河南三省平均密度为494.3人/平方公里,与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密度为5.4人/平方公里比较相差为91.5倍。进一步以县为单元看我国局部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广东省澄海县,每平方公里1752人,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日土县、每平方公里只0.066人,相差达26553倍。据统计,平均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有17个县,其中广东省4个,上海市4个,浙江省3个,福建和台湾各2个,四川和江苏省各1个。这17个县面积合计为12643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0.13%,却分布着1445万人口,占全国1.44%。另一方面,我国又有34个县,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其中西藏16个县、青海8个县、新疆5个县、内蒙古3个县、甘肃省2个县。面积达1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0.4%,人口则不到59万,仅为全国总人数的0.058%,人口平均密度同密度最高的前17个县相差有3000多倍。
2、省区人均经济指标与人口密度
(1)人均耕地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也是构成区域工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均耕地的数量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0.4%,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人均耕地约1.36亩,这项数值,各省区的差异很大。人均耕地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个直辖市,还有浙江,福建、湖南和贵州等四省,平均每人不到1亩。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区是黑龙江省、新疆和宁夏,这三个省区人均耕地都超过了3亩。各省区人均耕地数量多少,显然受人口密度及耕地数量的综合制约。如表4-3所示,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数量少的省区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小而耕地数量多的省区人均耕地多。
从表中可见人均耕地少于全国平均数的省区,其人口密度则大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而人均耕地多于全国平均数的,其人口密度小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还可从省区耕地占全国耕地之比重与省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相比较,一般而言,人均耕地少的省区,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大于其耕地占全国耕地比重的数字,而人均耕地多的省区,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则小于其耕地占全国耕地的比重。另一方面,从绝对数量看,我国各省区人均耕地数量普遍很低,这就是我国人口总数以及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总面积及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小所致。
(2)人均粮食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按与人口普查同步的1982年农业生产统计资料,1982年是个丰收年,这一年全国人平均粮食达到685斤。从各省、区具体情况看,人均粮食达800斤以上的有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吉林等5省。人均粮食最少的除三个直辖市外,为贵州、西藏和甘肃等省区,人均不到500斤。各省、区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与其人口密度、自然条件、生产水平以及各地农业生产的部门结构和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承担的任务等因素有直接关系。人均粮食多的省、区,一类是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高的,如江苏、浙江、湖南和湖北,这些省虽然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人均不足1亩地,但生产水平和有利的自然条件起了重要作用;另一类是生产水平和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稀少(或较少),人均耕地多,如黑龙江,吉林。而贵州、西藏、青海和甘肃等省区,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但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低,成为全国范围人均粮食少的省区。
一个地区能提供给居民的食品数量,是制约该地区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物质前提。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各地人均粮食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只有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使土地的生产潜力不断发掘和提高,才会逐步改善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状况。
(3)人均工农业产值的省区差异与人口密度。我国各省区人均农业产值是以纯农业人口平均计算的,各省区之间差异较大,但普遍偏低,反映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率水平不高的现状。人均农业产值最高的省区有上海、黑龙江、江苏和吉林都超过400元/人,贵州、甘肃两省最低不足200元/人。从人均工农业产值来看,以上海、天津和北京三个直辖市最高,其它省区依次为辽宁、江苏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人均超过1000元。人均工农业产值最低的是贵州,还有云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低之间相差16倍。造成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各省区间城镇工业发展水平及城乡人口比重的不同。如:除三个直辖市外,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5%,工业产值占比重亦较大。江苏省虽然城镇人口不突出,但中小城市和乡镇企业发达,不仅数量多,劳动生产率也高,使得江苏省工农业产值在全国首屈一指,达到736亿元。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工业发展水平低,城镇人口比重小,这是三省区人均工农业产值低的主要原因。
以上阐述了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密度特征。实际上很多省区内各县的差异也很大(表4-4)。一般面积愈大、情况和条件愈复杂的省、区,差异愈明显。
(4)人口密度分区。按照人口密度大小与人均耕地、人均粮食和人均工农业产值的多少,将我国大陆29个省区分为6个类型。①高人口密度区a.耕地少高产出类型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吉林、山东、广东、湖北、湖南。b.耕地少低产出类型有:安徽、河南、江西、贵州、广西、福建、四川。c.耕地多较高产出类型有:山西、河北、陕西。②低人口密度区:a.耕地多高产出类型有:黑龙江。从目前状况和发展潜力上看,内蒙古和新疆也属于此类型。b.耕地多低产出类型有:宁夏、青海、甘肃、西藏。c.耕地少低产出类型有:云南。
无论是高人口密度还是低人口密度区,完成由低产出型向高产出型的转化,都要从控制人口和发展生产两个方面入手。在高人口密度区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坚决制止以任何理由乱占耕地。发展生产,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低人口密度区也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由增长,但鼓励人材流入,加速人口的机械增长。努力实现城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这样,才能加快向适度人口方向迈进的步伐。
1 12 13
数据分析统计 ,北风网数据量,想跳槽,成为编程达人。
0元免费试听 , 数据分析证书 , 北风知道 , sasbase考试 , 企业项目实践 , 真人在线教..
上海育创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告

为您推荐
求全国乡镇人口数量的统计
就给你个网站吧,http://www.xzqh.org/html/list/10100.html 上面有全国最新的人数及行政划分,能精确到乡镇和街道! 希望及时采纳
7 浏览3062 2017-12-15
中华力量:壮我大国气派
新闻说中国将在南极建设我国第一个永久机场了,请问这个机场的建成对我国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呢?
14个问题136,465人浏览

女生鬼剃头原因
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酵素减肥真的有效吗
古筝从几岁学比较好
龋齿 咋读
吸脂减肥手术价钱
水下婚纱照
古筝几岁学比较好
正在加载
向网友提问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尚琪11的知道 退出 反馈 申诉
电脑版 ©2019 Baidu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市人口数量~

点了关注不迷路~关注数据之美cutedata看更多有趣的可视化数据视频!喜欢我的视频点赞评论支持一下吧!

1角是高山族、满族,2角是布依族、朝鲜族,5角是苗族、壮族,1元是侗族、瑶族,2元是维吾尔族和彝族,5元是藏族、回族,10元是汉族、蒙古族。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族古称肃慎、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为982.118万;2000年人口普查时,满族人口为1068万。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2545059人,其中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朝鲜族是朝鲜半岛(或称韩半岛)主要居民。在大韩民国,被称为韩民族。

在我国境内现有人口192.1万。朝鲜族主要聚居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吉林其他地区及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此外还有位于长白山怀抱中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也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


苗族,现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南宋时已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侗族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2637421人。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因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

中国各区域人口数量统计表
答:这就是说在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6.4%的国土上,分布着占世界20.6%的人口,我国的人口问题为世界所瞩目。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实际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人口数量的地区分布是国家人口特征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和各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揭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对于...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省份排名前五名的依次是哪些城市?
答:043万。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统计工作,旨在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人口数量、组成、分布、结构等基本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各省份、各城市的人口普查数据排名,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的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情况,为各级政府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世界各国人口排名一览表
答:4、印度尼西亚2.8亿。5、巴基斯坦2.3亿。6、尼日利亚2.2亿。7、巴西2.1亿。8、孟加拉国1.7亿。9、俄罗斯1.5亿。10、墨西哥1.3亿。中国人口数据 2021年5月11日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并答记者问。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会上通报,全国人口共141178...

中国历年人口数量统计表(1949~2022)
答:中国人口历史画卷:1949年至2022年的数据探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口总数为54,167万人,新生力量迅猛增长,出生人口达到3,620万人,死亡人口为1,619万人,这一年的人口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37.18%。这一时期,国家的快速重建与人口激增相互交织,奠定了后续人口发展的基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

2021年世界人口及面积一览表
答:目前根据各国已统计的人口数据来看,全球共有人口大约76亿人,每年以大约1%的速度在增长,但世界各国人口数量相差甚远,那我们来盘点下世界主要的人口大国都有哪些。全球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非中国莫属,2021年人口达到了14.12亿人,较2020年人口增长约0.39%,占世界人口的18.2%。排名第二的人口大...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间和结果。
答:5、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200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26583万人。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中国人口按照省份排名!
答:省区市 人口数量 人口排名 GDP (亿元) 人均GDP(元)人均排名 1 河南省 9413万人3  14234 15056  16 2 山东省 9579万人 2  25326 27148  7 3 四川省 8107万人4  9657 11708  25 4 广东省 10644万人 1  29863 32142  6 5 江苏省 7939.49万人 5 24738 32985  5 6 河北省 ...

请问有没有人有全国各个城市的人口电子版本的统计表?
答:这个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有各直辖市省等城市的人口数:http://www.qwe.cn/sycx/rkcx.html全国50万人以上大城市人口统计(05年12月25日止) (共141个城市)属性 地域所属 聚落名 人口 面积 属性:1直辖市 2地级市 3县级市 4县政府驻地 5镇街道 6非驻地市辖区沪1 上海 1183 万 1578 km2 9区+闵行宝山浦东...

中国历年人口一览表
答:- 2017年:13.96亿(1,396,215,000)- 2016年:13.88亿(1,387,790,000)2021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 出生人口:1062万人 - 出生率:7.52‰ - 死亡人口:1014万人 - 死亡率:7.18‰ - 自然增长率:0.34‰ 回顾过去,2011至2015年间,中国的年出生人口数持续保持在1600万以上。2016年,...

百度百科各城市人口有汇总吗,一个个查太麻烦了
答:中国人口(百度百科)部分目前如下:1历史发展 2 人口概况 ▪ 中国大陆总人口 ▪ 人口数及构成 3 人口分布 4 人口素质 5 民族构成 中国人口(百度百科)概述如下:截至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9008万人,(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