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作者&投稿:妫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21年3月30日晚上,雷军出席小米春季发布会,大胆宣布一个决策:“小米要造车了!”

不过在会上,雷军并未透露造车的细节,比如小米为什么要造车?造怎样的车?是自建工厂还是找人代工?这些细节雷军尚未透露。只是表态说小米不缺钱,亏得起,账上还有1080亿现金,造车首期投入100亿资金。

那么你知道小米为什么要造车吗?蒋老师对于小米造车,有3点看法:

世界上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之所以成功,无一例外都是抓住了风口,十年前,也就是在2011年,小米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用了3年时间,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一,全球前三,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把小米手机的成功,总结为七个字:“ 专注、极致、口碑、快!

而雷军则更简单,浓缩成了四个字:“ 顺势而为!

那么造电动车,真的是 趋势 吗?

毋庸置疑,这就好比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苹果取代了诺基亚是一个道理。主要是因为 科技 的进步,会推动效率的革命,内燃机的效率是蒸汽机的一倍,且蒸汽机噪音大,所以内燃机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同样的,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其实也是因为效率,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3G到4G再到5G的发展,人们对于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看电视、上网为主,现在变成了用手机接受资讯,从图文时代再到短视频时代,显然传统手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传统手机注定走向衰落。

那么电动车相比燃油车,效率优势在哪?

首先是电池技术的逐步成熟,从300公里的续航,再到600公里、900公里,甚至突破1000公里,未来五年,有望突破2000公里,如果达到了2000公里,再加上充电时间的压缩,那么电动车的优势就更全面了,你想一下,一天24小时,16小时驾驶时间,每小时时速120公里计算,那么一天里程就是1920公里,一旦充电桩像加油站一样,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那么到那时,电动车的效率就全面领先燃油车了。

其次是无人驾驶技术的突破,通过在雷达技术、视觉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突破,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的优势是在于,规避了人类驾驶过程中的失误,所造成的的交通意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驾驶疲劳。

最后是摆脱对石油能源的依赖,这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所以,足以看出,电动车是一个长期趋势,但造车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大数据作为基础,而这些,小米恰恰都具备了。


效率优势 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小米的效率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

1,管理效率

作为一家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小米的管理效率主要凸显在个人效率和系统效率上面,把员工的所有行为数字化,这是小米管理效率的核心,每个人的工作进度,效果都可以用数字来评估,这样员工的内驱动力就更强劲了。数字会驱使员工努力,用户的反馈直接体现在员工的工作结果,让员工直接对接用户,这是小米效率革命的核心。

2,产品效率

小米之所以能在智能手机这片红海市场杀出一条路来,主要是因为专注的效率,其他品牌都是花10亿研发费用,投入到100款手机上面来做研发,这样最大程度降低了市场风险,而小米成立之初,是将1亿研发费用投入到一款产品里面来,从而做到极致。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研发效率。

3,渠道效率

小米手机在2016年进入低谷期,竞争对手OPPO和VIVO,在渠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优势,门店迅速占领了中国四五六线城市,而小米在面对竞争的时候,非常高效率地建立了自己的两大渠道矩阵:小米之家和小米小店。

小米之家主要覆盖一二三线城市,小米小店则是以个体经营为主,覆盖四五六线城市,小米用了一年时间,就建立了60万家小米小店,以此来对抗OV的10万家线下门店。

同时,小米的渠道构建成了一张网,从线上到线下,渠道效率的优势很快就凸显出来,2017年小米开始从低谷逆袭,销量很快就提升起来了。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手机品牌能够从低谷走出来,而小米做到了。

4,流量效率

互联网的竞争,本质上是产品+流量的竞争,从社群流量红利再到短视频、网红直播流量红利,小米都抓住了,雷军强大的个人品牌背书,再加上小米自建MCN,从线上到线下,再从线下到线上,小米的流量形成了闭环。这是其他品牌短时间内,很难超越的地方。

如今,小米的生态链已经非常成熟,但是要突破,始终缺少一个应用场景,在电动化、互联网化、智能化的影响下, 汽车 显然已经成为一个承载互联网发展的新场景,这是兵家必争之地,小米通过造车,可以将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成果植入进去,目前已经有很多巨头玩家已经进入,包括以芯片和5G优势为代表的华为,还有以自动驾驶技术和AI技术领先的百度,可以说, 汽车 +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生态化反,还有许多值得大家期待的成果。而这些才是小米最看重的地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流量红利开始见顶,小米的本质是经营用户,而非经营产品,产品可以不赚钱,但是使用产品背后的用户,可以为小米带来其他的丰厚收入,而电动车的用户群,无疑是一群有着 科技 理想的年轻人,他们有着新思潮,新的消费观,能够聚集这样一批新用户,才是小米商业模式的关键所在。

小米生态有了 汽车 这一环,便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这也是雷军的最后一战,为梦而战,为 科技 报国之战,正如雷军所说:“如今的小米,早已不是三五个人,七八条枪了,截止2020年底,小米账上拥有1080亿现金,我们亏得起!”

造车这条路是艰辛的,我们用过去40年时间,走了西方国家200年的路,而未来40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电动车领域,乃至整个 科技 创新领域,我们一定会走在世界之巅,这一次,我们只许胜不许败!



~

小米造车仅仅只有“不差钱”
答:小米造车已经说了很久了,之前的小米造车官宣的发布会上雷军也说了自己为什么造车,和造车的底气在哪里,那小米造车的底气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吗?雷军曾坦言,经历一段非常痛苦的决策时间,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造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不差钱,截至2020年底,小米账上现金流高达1080亿元;二是拥有优秀工程师团队和智能...

小米造车已箭在弦上?为什么造车会是手机厂商的终极目标?
答:相信此时很多看客已经能够明白新能源 汽车 是现如今炙手可热的一个领域,但是对于小米为何要选择造车仍不明晰。对于华为而言,面对实体清单的重重封锁,造车或许是一条生路;对于苹果而言, 汽车 是其前任CEO乔布斯早就想颠覆的产品;对于贾跃亭来说,成功打造FF 汽车 并上市,是其还债的唯一希望;而对于...

小米为何要执于造车,造车到底有多香?背后的野心你看懂了吗?_百度知 ...
答:小米郑重官宣,正式启动电动 汽车 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由雷军亲自挂帅!为什么用郑重这个词呢,熟悉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要造车的传闻都飘了好几年了,米粉也激动好几年了,但是迟迟不见小米行动。就在最近,还传出小米与长城 汽车 联手造车,当时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

小米汽车正式完成了工商注册,为什么科技公司都在造车?
答:智能汽车领域是未来的方向。这个领域绝对是未来的方向,不仅仅我们国家的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进行研究,而且国外的很多企业也在进行研究。我们国家必须要加入到竞争的行列当中,才能够让我们国家的未来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很多公司都已经进入了这个赛道。大量的公司加入对于汽车领域未来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网传小米联合比亚迪造车,为何肯定是假的?
答:但是我为何看到这个新闻之后,感觉肯定是假的呢?为何小米造车肯定不靠谱呢?首先,小米是一个特别重视用户体验的公司,这点从“小米之家”就能够看出来,小米正在像苹果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直营店。目的就是给用户最好的产品体验。但是汽车与电子产品,日用品是很大不同的。汽车的购买,售后和保养,...

豪掷100亿,小米终下决心要造车
答:“没有退路的选择”近两年,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从未间断过,但小米官方一直采取辟谣的态度。去年底,因为一张“造车,我们是认真的”的海报,小米造车传言发酵。事后,这张营销海报被澄清只是一款玩具电动车的宣传图。小米原公关部总经理徐洁云当时对外称:“掌握一个原则就行: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

再读《顺势而为:雷军传》就会明白小米为什么选择现在造车?
答:5年前 ,小米造车实际上已经开始在 内部讨论 ,很多高管是 想做的 ,但被雷军 否决 了。雷军的保守是有了名的,在金山的时候,就因为 保守 屡屡错失投资马云,马化腾,张小龙,罗永浩等人的机会,后来离开金山自己做投资也是只投熟人,不熟不投,直到领悟了「 做人不是做 劳模 ,而是要 顺势而为 」的真理后,破釜沉舟...

小米宣布造车,你看好他的造车前景吗?
答: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我们造汽车?为什么大家觉得我们能赢?我觉得是因为大家都相信我们,都有能力成为大家喜欢的好车;相信我们,有业界最完善的智能生态,有世界无数的米粉。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雷军制造汽车是势在必行的。2.为什么现在投资汽车业务?早在2014年,小米就申请了9项与汽车相关的专利...

如何看待小米8月11日公布的造车和自动驾驶研发进展?你期待小米汽车吗...
答:要知道造车这件事情其实相当复杂,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项目,而小米之所以会公布造车和自动驾驶的进展,就是为了打消外界对于小米造车的质疑。因为很多人都不看好小米能够造出完美的汽车,所以当面对质疑的时候,小米才会公布目前的研发进展,而这也正是为了给自己造车的行为打广告。二、我并不...

华为都不碰“整车”,为何小米敢大刀阔斧?雷军:我有个业余爱好
答:华为造车的传闻不少,但任正非却说:华为不造整车。网上时常拿两家公司做对比,甚至有人听到小米要造车的时候出来说:华为都不敢下手,凭什么你小米敢?其实很简单。第一个原因,小米当下的处境远比华为好得多,目前是一个满值,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做点别的事情,且不用担心其他业务受到太多的影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