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寒门难出贵子?看杨士奇怎样草根逆袭!

作者&投稿:敛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逆境中坚韧不拔,顺境中低调睿智

      杨士奇出生的年代,正值朱元璋闹革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而幸运的是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她也不忘记做一件事——教杨士奇读书。在那颠沛流离的岁月中,她丢弃了很多行李,唯有丈夫留下的书籍没有丢弃。杨士奇在七十四岁时写过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叫《慈训录》,深情地回忆母亲在他幼年时代对他的训导。

      杨士奇的母亲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她的不同寻常在于她即使在生活无比艰难的时候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她把希望全部加诸于儿子身上。我们再来看一句母亲教杨士奇的话,会为她一个妇道人家的远见卓识而惊叹。有一次,杨士奇干完家务活,就拿起书来读。母亲看到了,很高兴,就对杨士奇说:“人居世未必长贫贱,亦未必长富贵。但贫贱入富贵,非读书未易得也。”意思是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贫贱富贵是可以变化转换的,但要从贫贱到富贵,必须经过读书这个环节。中国有句俗话“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意思是说与其留给子孙后代万贯家财,还不如让他读书,让他能够知书达理,自食其力。我们今天很多做父母的拼命赚钱,希望为子孙后代积累丰厚的物质基础,却忽视了孩子的文化教育。不能说这些父母不爱孩子,只是爱得有些盲目,爱得有些错误。见识反倒不如古代一个寡居的妇人。

      早在其幼年时期,就显现出了超凡不俗的品质。杨士奇七岁时母亲改嫁给了当时的一个小官罗性,遂给其改姓罗,有了新家之后,温饱基本不用再担心了,但小小少年心中的亲生父亲依然是无法取代的,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行不改名,坐不更姓”,名是父母赐予的,姓是家族继承的,改名更姓就是对父母对家族的亵渎,会让别人耻笑的。有担当的男人是不屑为之的,他必须时刻捍卫父母家族的尊严。

        在《慈训录》里,杨士奇回顾了母亲对他的谆谆教诲。 有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七八岁的时候渐渐懂事了,母亲经常把亡父的一些事情告诉我,并告诫我说你父亲虽然不在了,但你不能忘记自己是杨家的子孙。我曾经得到一些祖父和父亲写过字的纸张,母亲看过后对我说这是他们的手迹,母亲很慎重地整理好对我说你没有见过你的爷爷和爸爸,见到这些他们写的字就好像见到了他们,你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像宝贝一样重视。在他心中自己依然是杨氏子孙。

      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暗地里用土块做成神位偷偷祭祀杨氏祖先,被继父罗性发现,而这位继父也很特别,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赞扬他的志气,并恢复其杨氏宗姓,从此对他刮目相看,供其读书,断定他日后必成大器。

      好景不长,后继父得罪权贵家道中落,15岁的杨士奇便开始教书贴补家用,一边自学,一边教学,即使是这样,杨士奇又用行动诠释了“人穷志不穷”的意义:当时杨士奇的一个朋友家里也十分穷困,但他没有别的谋生之道,家里还有老人要养,实在过不下去了。杨士奇主动找到他,问他有没有读过《四书》,这个回答说读过。杨士奇当即表示,自己可以把教的学生分一半给他,并将教书的报酬也分一半给他。少了一半收入的杨士奇回家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他本以为母亲会不高兴,毕竟本来已经很穷困的家也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母亲却十分高兴地对他说:“你能够这样做,不枉我养育你成人啊!”

       20岁出头做过县里的训导(今天的教育局官员),但却意外丢失了学印,便弃官跑了,20多岁到35岁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游走于湖北、湖南,便教书边行走江湖,这一段岁月具体发生过什么没有过多的记载,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但一定给了杨士奇丰厚人生阅历,也为他日后走上人生巅峰奠定了基础。

        1402年,永乐帝朱棣上位后,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他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自此之后,他成为了朱棣的重臣,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数月后,晋升为侍讲。 不到两年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也就是辅佐太子爷(也是下任皇帝朱高)左右。在朱棣北巡期间,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一同留守,辅佐太子监国。

        杨士奇为官非常低调谨慎,在家中从不言公事,即使是在至亲面前都从来不谈论朝政。在大boss朱棣面前,更是举止恭慎,每每在与皇帝的对答中,都能细心揣度圣意,谨慎对答,正中下怀。加上运用所学,引经据典,结合时政,娓娓道来,日渐得到皇帝的认可。而且由于对历史的了解,和自身丰富的阅历,他对治国理政有自己相当的见解,常常能说得皇帝信服。慢慢地,皇帝对他的信任也与日俱增。

        朱棣赏识他的政治才干,更信任他的为人,有什么事总喜欢听听他的意见。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准备了不少当地特产赠与内廷官员,本来都是些礼节性的来往,估计是得罪了小人,有人便拿着得到馈赠的官员名单呈给皇帝,意思是他有行贿之嫌。朱棣看后发现名单中没有杨士奇的名字,于是召见他询问。

        他回答道:"徐奇当时奔赴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赠行,当时恰逢我得病未能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如果我当时无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朱棣于是命令烧毁了那份名单,没有计较此事。

         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杨士奇想表现自己的廉洁,同时乘机诋毁其他同僚,只需装作不知道此事,而正直如他,却还帮其他人解释,所以真正有才干的人凭实力吃饭,从不走这些鸡鸣狗盗的阴险下作路线。

       总结杨士奇前半生就是,在逆境和挫折中,心怀大志,并默默为之努力奋斗,有很多人,出身不好,或经历挫折,便怨天尤人,责怪父母,自暴自弃,而有些人却能默默忍受,坚定志向,雨中攀登,逆境对某些人来说是摆脱不了的魔咒,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逆境却是打磨自己,成就自己的摇篮。然而考验人的还有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功成名就之后,杨士奇没有迷失自我,而是谨言慎行,如履薄冰,不忘初心,对比有些凤凰男,稍稍有点成就就得意忘形,狂妄自大,

2、

作为在朝廷中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太子监国,面临捉摸不透的圣意和风云变幻的朝政,杨士奇

~

杨士奇:寒门难出贵子?看杨士奇怎样草根逆袭!
答:不到两年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也就是辅佐太子爷(也是下任皇帝朱高)左右。在朱棣北巡期间,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一同留守,辅佐太子监国。        杨士奇为官非常低调谨慎,在家中从不言公事,即使是在至亲面前都从来不谈论朝政。在大...

对杨士奇的评价
答:期满的第二天,只有皇帝和张辅、杨士奇三人仍着丧服上朝,满朝文武皆更换服装,由此朱高炽对杨士奇更加敬爱,逐步提拔他为少保、少傅,后又命他兼任兵部尚书,开启了内阁直接插手六部具体行政事务的先例。不久,杨士奇成为内阁首辅,位次列于内阁其他同僚之上,逐渐填补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留下的巨大的权力真空。 杨士奇与...

明朝著名学者,大臣杨士奇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正是因为杨士奇在朱棣去世的时候拼出老命给朱高炽通风报信,这才让朱高炽顺利登上皇位。 杨士奇是古时文人学习的楷模,著作出许多文学作品,他为官刚正不阿体恤百姓生活疾苦。 但杨士奇在教 育儿 子方面可能就有所欠缺了,他的大儿子杨稷是一个骄横残暴之人,因杀人被告,以至于影响到了杨士奇的一世英名。虽然明...

明朝所有首辅里出身最差的,揭秘杨士奇的为官之路
答:杨士奇从一个寒门学子到内阁首辅,运气的成分肯定有的,但更多还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他幼年丧父,属于单亲家庭,跟着母亲四处漂泊,但困境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磨练了他的品行,成为了他“登天”的垫脚石。

晚年失节讨好宦官,杨士奇晚年为何如此糊涂?
答:不过,杨士奇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罗性因为获罪而被发配到陕西戍边,不久就过世了。随后,杨士奇跟随母亲回到德安,为了贴补家用,他在十五岁时就凭借自己的学识成为了最年轻的私塾老师。建文帝登基后,他为了修撰《太祖实录》而召集天下饱学之士,王叔英便推荐了杨士奇参与编撰工作。因为勤勉负责和任劳任怨,在编撰《...

杨士奇的生平
答:杨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人。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

名相杨士奇是怎么死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杨士奇年幼时,家庭贫寒,父亲早逝,更为孤儿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其母改嫁。杨士奇随继父曾改姓罗。严酷的生活环境造就成他勤奋好学、坚韧不拔、宽容严谨的优秀品格。曾在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等...

明代大臣杨士奇有哪些代表作品?他的生平经历又是怎样的?
答: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

明朝重臣杨士奇有多厉害?一生历经五朝不倒
答:杨士奇还能做到待人宽容大度,善于看见别人的长处,对他人的过错则不予深度追究。如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在统领西南时,曾赠当地特产给内廷官员,成祖的特工得到馈赠名单后呈上给皇帝。明成祖看后发现其中没有杨士奇的名字,于是召见他询问。杨士奇回答道:“徐奇当时奔赴广东的时候,当时恰逢我得病未有...

著名的杨士奇是怎么死的?他是什么样的人?
答:于,字,字东里,江西太和人。生于公元1365年,卒于公元1444年,名文真。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大臣,与杨蓉、杨普并称“三阳”。看居住地和县,也叫“昔阳”。杨士奇年轻而孤独,他的家庭极其贫困,但杨士奇从小就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所以,家里的贫穷不会让他自卑,不会让他痛苦,反而会鼓励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