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宋代的科举制度有哪些了解?您对这些了解又有什么看法?

作者&投稿:缑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科举考试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 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种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变,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变.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
望采纳

~

宋朝时期和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科举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员的一种模式,它打破了以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促进了阶级之间的流动。科举始于唐朝,在清朝终结,但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其实也是不同的。那么宋朝的时候科举与清朝的时候的科举有什么不同呢?一般人对于科举的认知实际上就是相对于明清时期的科举的,认为科举考试的就是八股文,而学子...

简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调整及其意义和影响
答: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3、科举制度改革以后,庶族和平民子弟进入仕途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多,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加,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宋朝科举制度发展和成熟的表现有哪些(在唐朝的基础上),急急急_百度知 ...
答: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宋朝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的主要问题是"重文轻武".宋的皇帝多有文采而少有武略.他们害怕军人拥兵作乱不愿重用武将即使用了也不能做到不疑.这些都是唐灭亡的教训.宋人在文化教育...

宋代有怎样的科举制度?
答:宋代科举除进士外,诸科中亦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科,是由唐代明经而来,考试之法亦与唐相近。仁宗嘉祜中,又于进士、诸科外别设一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考试时问大义十条,试时务策三条,出身同于进士。神宗时,明经与诸科皆罢。

谁能详细讲解一下中国历代科举制度的异同?
答: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
答: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

宋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宋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宋代科举制度的一些影响:1、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宋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当时的文化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制度下,不论出身、地位、财富如何,只要有才学,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

宋代科举较之于唐代有何特点
答:宋代的科举制度2010-04-20 15:34 来源:未知 作者:逸江南 已有 166 人关注 宋真宗时,监察御史张士逊任考场巡捕官,因有亲戚应试,向主考官提出辞职,以避嫌疑。真宗立即下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移试别头。即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种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试,也不是定制。宋代别试...

宋代皇帝的执政理念是什么?又怎样看待科举的
答:我们试以科举制度为例,看看宋代的“立纪纲”与“召和气”相辅而行的具体做法,“立纪纲(纲纪)”是订立制度,“召和气”,指的是能够感召天地,使万事万物充盈着雍睦和谐的自然之气。唐代的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去看,得到推荐、受到赏识的考生有更多被录取的机会,宋代科举考...

科举制解释
答:一、科举制由来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度是由隋朝隋文帝杨坚所提出,由隋炀帝杨广正式创立的,由于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杨广时正式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