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制度发展和成熟的表现有哪些(在唐朝的基础上),急急急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哪些发展【3条就可以了】

作者&投稿:家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宋朝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的主要问题是"重文轻武".

宋的皇帝多有文采而少有武略.他们害怕军人拥兵作乱不愿重用武将即使用了也不能做到不疑.这些都是唐灭亡的教训.

宋人在文化教育观念宣传上刻意的压抑武思想提倡文思想,读书学习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所以宋人不好战,在战火烧到眼前时表现出来的是慌乱和懦弱.

宋时的中国人已经不是秦汉时的中国人了.
但在文化上却达到了一个巅峰,在诗词、歌赋、散文、宋代理学、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与唐朝相比,宋朝的科举科目和内容都有很多的变化,考试的规定也更加的严密。
禁止考生和主考官结成座主、恩师、门生之类的关系。
第一、“礼部贡举人,至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制其罪”(宋太祖昭)
第二、严格限制知贡举官的权力,避免考官人闱前内定。
第三、糊名制和誊录制度的建立。

为了防止阅卷官作弊采取了弥封和誊录的办法,也正式的明确成立为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这三级也就是明确两代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

相对于唐朝,宋朝的科举制度有些什么发展~

1、录用人员数量大幅度增加。从以前的每科几人、十几人,增加到平均一科200人左右。

2、科举程序走上正规化、增加了避免多项防作弊措施。增加主考官隔离制度、考官回避制度、有官身考生单独考试录用、考生搜检、考卷糊名誊录……唐代盛行的“行卷”等公开作弊方式被杜绝
3、殿试制度得到固定,唐代仅武则天执行过一次殿试,宋朝殿试得到固定。
4、宋代进士授官成为常态,而且在考核提升中,都得到优待,进士一年一考一迁转,其他出身的官员,三年才一迁转。唐代进士不一定授官,榜眼欧阳詹6年后授官、韩愈十多年才授官,很多进士终生不得授官。

唐初,为了笼络豪强势力,曾一度实行过九品中正制,但是唐王朝很快就发现,这种选官制度分散了朝廷的权利,助长了豪门世族分裂势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因此不久就废止了这一制度,改而采用科举选官制.
玄宗即位后,一方面整顿吏治,裁撤冗官,但另一方面则进一步扩大科举选官的规模,以诗赋取士的风气空前盛行.中小地主和下层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特别是以进士科获得显要官职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对于凭借门第荫封取得官位的权贵子弟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于是从唐代中叶起就出现了以凭仗门荫为主的旧官僚贵族集团与主要依靠科举入仕的新官僚集团之间的激烈党争.这种激烈的党争一直贯穿了整个唐朝中后期,而科举制度的发展为朋党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由于朋党双方的政治利益不同,因此对于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举取士的态度也截然不同.科举制度对于大官僚贵族依靠门荫把持选官权力是一个沉重打击,故而不断地遭到他们的批评和反对,但因为科举制度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封建国家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治,保持官僚机构的活力,从下层社会吸收有才能者参与国家的治理,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终唐之世,科举非但没有被废,相反却发展成为唐代地主士大夫入仕的唯一正途.

在唐朝和明清两朝,科举制度都有怎样的发展?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
答: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

在唐朝和明清两朝,科举制度都有怎样的发展?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
答:唐朝李世民开始就有沿袭隋炀帝时的科举制,武则天时开始武举,这时的制度刺激了我国诗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民风较为开放,思想不像明清时受限制,是我国是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清时八股取士,使科举越来越僵化,限制在很小的一个范围模式里,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可以联想元朝以前,中国的科技是世界领先的,...

概述科举制在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变化
答: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科举制度虽然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所变化、发展,但在隋唐时期,基本已经定形,探讨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其相关内容,对了解、研究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开科取士的背景与雏形 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选拔官吏实行多是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源自...

隋朝时期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隋朝时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分为三个方面: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

科举制度的大致发展情况和利弊
答:由于唐朝实行了科举举士的考试科目,必然要带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和学生的增多,这样,使得当时中国各地方上的教育事业也大为发展了,当时,中央设置有官办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崇玄馆,主要招收国家功臣和官僚的孩子入学学习。同时,地方的州县也设置有各种官办和半官办的书院和学校,以招收社会中各阶层的读书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的?科举制度有哪些价值意义?
答:科举制做为古人选拨优秀人才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从萌芽走向成熟,与别的制度一同调和了社会矛盾,平稳了社会政冶,兴盛了教育,但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明清时期变成禁锢思想的工具。大家回顾科举制兴与废,能体会到中华几千年来文化的发展,是选拔人才和体制创新的优秀制度。

说说在唐朝和明朝清朝,科举制度都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答:唐朝完善科举制,增设殿试和武举,科举分明经和进士,唐玄宗时还考诗赋,科举在唐朝时还会考“帖经”,相当于今天的填空题。明朝清朝就有“八股取士”,科举考八股,有利有弊。

宋太宗时期的科举制都做出了哪些改革?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如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王安石、范仲淹更是文武双全。这些人物都在自己的时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太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进一步改革,也涌现出众多全面的人才,为国家各项发展做出了贡献。01 科举制度由来发展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其开端。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察举制,宋代的科举制,明清科举制归纳总结
答:唐代虽在政治上推翻了隋王朝的统治,但在文化教育上,尤其在选官制度上却继承了隋王朝的一切优良建制,补充和发展了科举制,使科举制在唐太宗和唐高宗间(即627-655年)的20余年里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典型,以后各代只是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稍有变易。宋代的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