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作者&投稿:佛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词于作为名词的用法

(1)钟唇,即钟口两角之间。

(2)草名。

(3)古音wū,如"采三秀兮于山间"(《楚辞·九歌·山鬼》)。

(4)姓。如明代有于谦。("于"不同于"於"姓)。

文言词于作为动词的用法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去、往: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文选·曹植·责躬诗:「茕茕仆夫,于彼冀方。」

(3)取: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好像:《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文言词于作为助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无义。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译: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查词典去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⑵翻译为:的。例:

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②诸将请所之。

⑷这,此。例: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之的基本字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文言文中的用法为:动词,本义,出、进、发展;动词,往,到......去;、助词,表示之前后之交集,常可译作的;代词,他,她,它(们);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于字在文言文里的用法用量写到了
答: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文言文于的所有用法
答:(1)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2)在[例]乃设九宾礼于挺。(3)与、跟、同[例]燕王欲结于君。(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5)从、自[例]青,取自于蓝,而青于蓝。(6)在……方面[例]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7)比[例]苛政猛于虎也。(8)被[例]君...

文言文于有哪些意思
答: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

文言文中虚词"于"有哪些意思
答: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答:文言虚词“于”的用法规类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

于字的用法(文言文)
答:此君之所以后也。”——《韩非子·喻老》【“于”字用法整理】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介词,表示对象,向。2、马体安于车 介词,表示处所,在。3、人心调于马 介词,表示对象,跟,与,和。4、先则恐逮于臣 介词,表被动,被。5、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介词,表示处所,在。[注]原创自作。

文言文中 于 的用法,要有中学的例句
答:文言文中 于 的用法:往;去。如;好像。又如:于何(如何)〈介〉如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又,如成于机杼。介词,到。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又如:他做的事于...

文言文:于的四种用法是什么?急啊···
答:(3 )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在形容词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4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此外:(1 )介词“于”和代词“是”结合,构成介 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例句
答:“于”字在文言文中可以作1、动词。a、意思是“往”或者“去”。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b、意思“取”。如:“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2、介词。a、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如...

文言文虚词于
答: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