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茆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规类 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12.复合结构的用法 (1)“于是”: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2)“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3)“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副词没有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①法则;准则。《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②榜样。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
③效法。《易经·击辞》:“河山图,洛出书,圣从则之。”
④等级。《汉书·叙传》:“坤作地势,高下九则。”
⑤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就是”。《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表示限定范围,相当于“只”、“仅仅”。《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⑦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便”。《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⑧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⑨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肴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⑩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⑾表示让步,相当于“倒”、“倒是”。《国语·晋语》:“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⑿无意义。《诗经·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⒀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初中语文文言文间,于,以为三个字词的一词多义,及例句。
答: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于作连词的例子文言文
答:6.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之”中于的用法
答:“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之”中于表示被动,“见于”即被…接见。因为孔子的学生要问问题是需要孔子的允许的,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刚才我被老师允许见面,于是就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论语▪颜渊篇》。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

文言虚词:"以,而,其,于,乃,且,则,焉"的意义,用法,例句要求来自...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答:“于子”是古汉语中的成语,常常出现在古文中。一般来说,使用“于子”可以表示某一时间点或者时间段的开端。下面是一些例句,以帮助您理解如何使用“于子”的文言文用法:1、大唐贞观年间,于子开辟了大运河,使得南北交通较为便利。2、清朝康熙年间,于子选址修建圆明园,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3...

古文中“于是”的用法!
答:“于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二:①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议兵》:“然后刑于是起矣。”意思是说,接着,“刑罚”这件事情(同位结构)就发生了。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连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意思是说,于是乎派遣御史详尽了解...

文言虚词“之、其、而、矣、于、乃、则”用法、异义、例句(例句要是初...
答: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文言文中而,以,于,,之的各种用法
答:回答:.【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答: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

因于是的文言文例句
答:3. 【英语翻译文言文中“因”字的所有用法跟解释,还有例句】 “因”的意义和用法归纳 《说文解字》:“因,就也,从口大.”会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众围而就之”之意.因的本义为“依靠”“凭借”,引申有“因袭”“沿袭”“原因”等义,均为实词,现代汉语仍沿用.“因”的虚词用法是从实词义引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