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的谈去掉言字旁,加上口字旁是什么字 谈话的谈去掉言字旁,加上口字旁是什么字

作者&投稿:阎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啖dà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啖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五笔86:KOOY 五笔98:KOOY 仓颉:RFF
笔顺编号:25143344334 四角号码:6908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556

基本字义
1.
吃或给人吃:~饭。~以肉食。
2.
拿利益引诱人:~以私利。
3.
古同“淡”,清淡。
4.
姓。

啖 dàn

基本字义

1. 吃或给人吃:~饭。~以肉食。
2. 拿利益引诱人:~以私利。
3. 古同“淡”,清淡。
4. 姓。

啖,拼音:dàn 。
(1)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少;稀薄(跟‘浓’相对):~墨|天高云~。
(2)(味道)不浓;不咸:一杯~酒|这个菜太~。
(3)(颜色)浅:~青|~绿◇轻描~写。
(4)冷淡;不热心:~然处之|~~地答应了一声。
(5)营业不旺盛:~季。
(6)<方>没有意味的;无关紧要的:~话|~事|扯~。

不是字

谜去掉言字旁加口字旁念啥~


——𠺗

读音:miē
字义:佛教咒语用字。(六字真言:唵嘛呢叭𠺗吽)
五笔:KOPY

啖,拼音:dàn

(1)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少;稀薄(跟‘浓’相对):~墨|天高云~。
(2)(味道)不浓;不咸:一杯~酒|这个菜太~。
(3)(颜色)浅:~青|~绿◇轻描~写。
(4)冷淡;不热心:~然处之|~~地答应了一声。
(5)营业不旺盛:~季。
(6)没有意味的;无关紧要的:~话|~事|扯~。

谈话的谈去掉言字旁,加上口字旁是什么字
答:啖dà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啖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1 五笔86:KOOY 五笔98:KOOY 仓颉:RFF 笔顺编号:25143344334 四角号码:6908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556 基本字义 1.吃或给人吃:~饭。~以肉食。2.拿利益引诱人:~以...

谈话的谈去掉言字旁,加上口字旁是什么字
答:啖(dan第四声), 1.吃或给人吃。 2.拿利益引诱人。 3.古同“淡”,清淡。4.姓。

照样子,给下面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两个新字,分别组词,
答:虫和口加偏旁天分别组成蚕(养蚕)和吞(吞食)者和舌加偏旁i分别组成诸(诸位)和话(说话)女和纟加且分别组成姐(姐姐)和组(组长)目和辶加艮分别组成眼(眼睛)和退(退后)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这是采用"两分法"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得出的认识。由于...

谭字去掉言字旁念什么谭字去掉言字旁念啥
答:1、谭字去掉言字旁念:qín、tán。2、覃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qín、tán,指深不可测。也是姓。3、笔顺读写:横竖折竖竖横竖折横横横竖。4、覃,tán。深广:覃思。覃的字义是“深不可测”。5、覃,Qín,姓氏,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分布到五湖四海。6、覃tán...

...是上面一个口下面是右边是一个词字没有言字旁的是什么字
答:“嗣”字吗?子嗣的嗣 发音是SI

言字旁和口字旁的有什么字
答:你好,口字旁的经常是表示吃了,而言字旁自然是表示说话了。

谈,话,诉,说,请,我发现带什么 的字 大多与什么有关
答:言部可以认为口部的分支。言字本身就从口。跟语言有关的意义,原则上从言从口都可以,例如谕喻、謼呼等;有时候甚至既从口又加言,例如谘(后起字)。言部的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动词,如谏、谤、谗、诬、讳、谓、诺、谢、许等。第二类是名词,如诗、词等。《说文》词字在司部...

话的部首和组词
答:又如:话夜(夜谈);话心(谈心);话家常;话雨(朋友相聚晤谈旧事)2、告诉。如:话信(口信);话口(方言。口风;口气)3、用于假设复句的偏句句尾。如: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参加了 扩展知识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如今合体字各部位的...

三点水加口字旁和三点水加言字旁是什么字
答:加上三点水:渲、加上口字旁:喧、加上草字头:萱 一、烘托渲染 白话释义: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朝代:清 作者:文康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自然还须加一番烘托渲染,才完得这一篇造因结果的文章。”翻译:自然还须加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才完得这一篇造因结果的...

睫毛的睫,去掉目字旁加上口字旁
答:睫,去掉目字旁加上口字旁 这个字是 啑 是多音字 读音:[dié][shà][jié][tì]部首:口五笔:KGVH 释义:[dié]:古同“喋”。[shà]:1.古同“唼”。[jié]:多言。[tì]:古同“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