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亲属称谓中的对称和引称

作者&投稿:永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几种亲属称谓制度
无心 2010-05-19 17:37:07
人类学根据堂表兄弟姐妹的归类方式区分为以下六种亲属称谓制度:

1. 爱斯基摩制(Eskimo system),也称直系制。英裔美国人及一些寻食(注1)民族(包括爱斯基摩人,因此得名)使用。

强调核心家庭,特别区分出母亲、父亲、兄弟、姐妹,而把其他的所有亲属都归入一些宽泛的范畴下。不区分父亲的兄弟和母亲的兄弟,统称为如uncle;不区分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姐妹,统称为如aunt;uncle和aunt的儿子和女儿统称为如cousin。
与其它称谓制度不同的是,爱斯基摩制为核心家庭的成员提供了单独而明确的称谓。这可能是因为爱斯基摩制通常存在于双边亲属(注2)社会中,只有直系亲属成员才在日常事务中起重要作用。这特别符合现代北美社会的特点,那里家庭是独立的,除了仪式性的场合,他们总是和其他亲属分开居住,也不直接与后者发生关系。

2. 夏威夷制(Hawaiian system),又称世代制,因为同代同性别的亲属都使用同一称呼。夏威夷和其他说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的地区普遍使用,它是最简单的亲属称谓制。

通常与两可继嗣(注3)联系在一起。因为两可继嗣的规则是允许个体从家庭的任意一方去追溯自己的世系,并且双方成员基本被视为是同等的。父母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子女通常被排除在可能的婚姻对象之外。

3. 易洛魁制(Iroquois system),因北美洲东部的易洛魁印第安人使用而得名。分布广泛,如某些中国农村社会直到最近还在使用。

父亲和父亲的兄弟用同一个称谓,母亲和母亲的姐妹用同一个称谓,父亲的姐妹和母亲的兄弟却给予单独的称谓。平表兄弟姐妹(与父母同一性别的兄弟姐妹的子女)被归入兄弟和姐妹之列,交表兄弟姐妹(与父母相反性别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则使用单独的称谓。交表兄弟姐妹往往是偏好的配偶。

4. 克劳制(Crow system),因蒙大拿州的克劳印第安人而得名。

由于与强大的母系继嗣组织相联系,它将父亲一方的亲属和母亲一方的亲属分为不同的组。父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等同于父母一辈的称呼,母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则与“自我”的儿女一辈等同。
如霍皮人这样的社会,个体的身份取决于对继嗣群体的附属,而继嗣又是母系的,不顾代际区别而把父亲的姐妹以及她的女儿,甚至她的母亲都归在同一个称谓下,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女人都通过生育“自我“的那个世系群(注4)来追溯自己的祖先,就好像一个男性”自我“的子女,以及”自我“母亲兄弟的子女,是通过”自我“世系群的男人生育的一样。因此,“自我”将自己母亲的交表兄弟姐妹等同于“自我”孩子就可以理解了。

5. 奥马哈制(Omaha system),因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印第安人得名。与母系的克劳制相对应的父系系统。

母亲及其姐妹共用一个称谓,父亲及其兄弟共用一个称谓,平表兄弟姐妹与兄弟姐妹共用一个称谓。母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提高一个辈分,而父亲一方的交表兄弟姐妹则降低一个辈分。

6. 苏丹制或描述制(Sudanese or Descriptive system),在非洲苏丹南部的民族中发现而得名。在中国农村逐步取代易洛魁制,但仍少见。
母亲的兄弟与父亲的兄弟的称谓是有区别的,而父亲的兄弟与父亲的称谓也不同;
母亲的姐妹与父亲的姐妹的称谓是有区别的,而母亲的兄弟与母亲的称谓也不同;
每一个堂表兄弟姐妹的称谓都彼此区分,并且他们和兄弟姐妹也是有区别的。

注1:寻食社会,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植物来供养自己的人类群体。
注2:双边亲属关系,西方社会的一个特点,也是很多食物采集社会的一个特点。它通过男女两性把一个人与其他近血缘亲戚(而非姻亲)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个体是通过他的父母双方、所有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等来追溯他的世系,并承认其多个祖先。从理论上来说,一个个人与父母双方家庭的所有血亲有着平等关系。因此,这一原则在直系上一个个体与其所有八个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联成亲属,从旁系使一个个人与第三和第四代的堂表兄弟姐妹联成亲属。由于这样一个巨型群体过于庞大,在社会生活中不切实际,所以它通常缩减为一个由父亲和母亲的亲属组成的小圈子,称为亲类(kindred)。亲类可以定义为通过父母双方与一个活着的个人保持着紧密联系的一群人。
亲类通常存在于诸如美国那样的工业社会,因为那里的流动性使亲戚联系弱化。在这类社会中,个人得到强调,而牢固的亲属组织通常不像它在非西方民族中那样重要。
注3:两可继嗣,每一个个体都有权选择归属于母亲的继嗣群体或父亲的继嗣群体。继嗣群体是一种亲属群体,其成员资格的标准在于必须是某一特定的真实或神话祖先的直系后代。继嗣群体包括单系继嗣(又分为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重继嗣、两可继嗣。
注4:世系群(lineage),由血缘亲属组成的法人继嗣群体,这些亲属经由已知的联系环节,按系谱追溯他们源自共同祖先的血统。

资料来源:《文化人类学》第10版,第十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喜欢

推荐 60

回应 推荐 喜欢

2010-05-19 23:44:53 lessthanzero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
易洛魁制(Iroquois system),因北美洲东部的易洛魁印第安人使用而得名。分布广泛,如某些中国农村社会直到最近还在使用。
--------------------------------

这个有点震惊。难道中国农村曾经出现过把自己父亲的兄弟称为“爹”、“爸”、把自己母亲的姐妹称为“妈”的情况?

2010-05-20 00:16:53 无心
原书是这样,没有给出具体例子。以前似乎在一些文学作品上看到过某北方农村有这种称呼。

2010-05-20 00:24:09 隐泉
是不是把 叔父、伯父,都归为“父”类的称呼?而姨妈什么的就归为妈。。。

2010-05-20 00:24:50 隐泉
其实我觉得中国用的是最后一种阿。。。囧

2010-05-20 08:27:24 无心
是的

2010-05-20 08:45:54 小鱼儿
先推,中国就是最后一种

2010-05-20 09:18:28 lessthanzero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
是不是把 叔父、伯父,都归为“父”类的称呼?而姨妈什么的就归为妈。。。
---------------------------------------------------------------------------------------------------

这个解释也有道理。还有,会不会是有些少数民族的称谓体制的确属于易洛魁制(Iroquois system)?

中国那么大,中国的农村也很大,这样描述也太不准确了。查了原书,居然没给出这一说法的出处。

2010-05-20 10:02:55 无心
google books查到原书第一版为1983年出版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3JClbDuJvg8C&dq=Cultural+anthropology

2010-05-20 10:07:15 无心
略微翻了下《中国亲属称谓指南》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88652/
该书没有提到易洛魁制称谓

2010-05-20 10:50:50 lessthanzero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
所以这个说法很怪异。难道说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不过汉族是苏丹制,这是很明确的。

2010-05-21 00:07:35 玛特 (微信公众号:MattXMN)
Mark

2010-06-02 11:01:53 炖煌 (娑逻伽大城不复有矣)
中国农村有很多称叔伯叫爹或者爸的,大爸、二爸什么的就是吧

2010-06-02 11:04:15 无心
是的,我在哪看过但不记得了

2012-01-28 15:19:17 明衡
把儿子、弟弟都叫弟,把女儿、妹妹都叫妹,这是属于哪种?

2012-03-03 01:47:32 [已注销]
居然在这个帖子里见到女王了Orz XX学的世界好小。。。

又温习了一遍亲属称谓,好像我手上这个case在这6条规则以外 = =

2012-11-06 20:17:08 青阳 (时光无多 愿君珍重)
豆瓣居然有这种神贴 我的作业完全照抄了

2013-09-17 16:06:41 炮哥paul (金中指)
简直贻笑大方!苏丹这种劣等文明体系,用的宗族称谓制度也都是穆斯林话以后产生的,满打满算一千三百年历史,中华文明四五千年就开始沿用的亲属称谓竟然叫苏丹制?这是我操了发明这个人类学家全家女性都无法平息的的愤怒和无法接受的理论!

2015-07-03 15:59:31 脑残中的犀牛
易洛魁制(Iroquois system),因北美洲东部的易洛魁印第安人使用而得名。分布广泛,如某些中国农 ... lessthanzero
看没看过《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管他们父亲的弟弟孙玉亭叫什么?二爸!

2015-12-26 13:57:36 lessthanzero (the word's got in the way)
看没看过《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管他们父亲的弟弟孙玉亭叫什么?二爸!
———————————————————————————————————————

严格来说,“爸爸”和“二爸”是两个称呼,而且ego对称呼者的态度应该有很大差别,否则按照你的逻辑父亲和叔父就该理解为是同一个称呼了。这里讨论的相同是指像说英语的美国人那样,母亲之外的和母亲同辈的女性统称aunt,父亲之外和父亲同辈的那些统称uncle。

汉语的亲属称谓是什么?~

  亲属称谓(Kinship terms)是具有血统与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
  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表现在:
  (1)它由一个核心家族,向上和向下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 即不同的辈分,如“祖父”属于上辈称谓,“孙子”属于下辈称谓。由此,亲属称谓首先具有区别辈分的语义功能。
  (2)它由一个核心家族向两旁扩展,直接和间接的家庭,区分专业和旁边。 由此,亲属称谓还具有区别系属的语义功能。
  (3)亲属称谓的语义是相对的。每个称谓的存在,都以相对的另一称谓的存在为前提。如:“父”、“母”与“子”“女”(女儿)相对称,?兄弟,兄弟,“”“”和语义的相对和他的妻子“,”“和”和丈夫。 的。
  (4)亲属称谓具有语义系统性,它呈现不同程度的整合和协调性。它反映一种亲属制度内部的分系以及各种从属关系。
  (5)和使用范围广泛的亲戚, 泛,它不仅用于亲属之间,而且也可以扩大延用于非亲属之间;不仅用于人与人之间,而且也可以扩大用于非人的事物之间。
  中国古代社会的亲属制度,根据历代法律的规定,该系列可分为两种,与外部专业人士,三个妻子的父母。 即:
  宗亲——指同祖同宗的亲属。
  外亲——指女系血统的亲属。
  妻亲——专指丈夫与妻子各自亲属之间的亲属关系。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⑴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⑵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⑶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⑷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⑸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⑹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祖父之兄为伯祖父,祖父之弟为叔祖父。⑺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高祖辈⑴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⑵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曾祖辈⑴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⑵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父母⑴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⑵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⑶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⑷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⑸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⑹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⑺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⑻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⑼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⑽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⑾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⑿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⒀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1.与父亲相关:⑴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⑵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⑶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⑷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⑸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⑹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⑺堂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⑻堂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2.与母亲相关:⑴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⑵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⑶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⑷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⑸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⑹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3.考妣“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某某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⑴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⑵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1.与丈夫相关:⑴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⑵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⑶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⑷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⑸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2.与妻子相关:⑴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⑵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⑶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⑷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⑸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⑴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⑵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⑶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⑷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⑸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⑴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⑵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⑶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⑴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 “孽子” “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⑵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⑶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⑷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⑸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⑹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⑺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1.家族长辈称谓(说明: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 曾祖父——曾孙男/曾孙女曾祖母——曾孙男/曾孙女曾祖公[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妇曾祖婆[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妇曾祖丈人[妻子的曾祖父]——曾孙女婿曾祖丈母[妻子的曾祖母]——曾孙女婿曾外祖父——外曾孙男/外曾孙女曾外祖母——外曾孙男/外曾孙女曾外祖公[丈夫的曾外祖父]——外曾孙媳妇曾外祖婆[丈夫的曾外祖母]——外曾孙媳妇曾外祖丈人[妻子的曾外祖父]——外曾孙女婿曾外祖丈母[妻子的曾外祖母]——外曾孙女婿外曾祖父——曾外孙男/曾外孙女外曾祖母——曾外孙男/曾外孙女外曾祖公[丈夫的外曾祖父]——曾外孙媳妇外曾祖婆[丈夫的外曾祖母]——曾外孙媳妇外曾祖丈人[妻子的外曾祖父]——曾外孙女婿外曾祖丈母[妻子的外曾祖母]——曾外孙女婿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男/外曾外孙女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男/外曾外孙女外曾外祖公[丈夫的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媳妇外曾外祖婆[丈夫的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媳妇外曾外祖丈人[妻子的外曾外祖父]——外曾外孙女婿外曾外祖丈母[妻子的外曾外祖母]——外曾外孙女婿 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男/侄孙女伯祖公婆[公公的伯父母]——侄孙男妇伯祖岳父母[丈人的伯父母]——侄孙女婿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男/侄孙女叔祖公婆[公公的叔父母]——侄孙男妇叔祖岳父母[丈人的叔父母]——侄孙女婿姑祖父母[父亲的姑父母]——侄孙男/侄孙女姑祖公婆[公公的姑父母]——侄孙男妇姑祖岳父母[丈人的姑父母]——侄孙女婿舅祖父母[父亲的舅父母]——甥孙男/甥孙女舅祖公婆[公公的舅父母]——甥孙男妇舅祖岳父母[丈人的舅父母]——甥孙女婿姨祖父母[父亲的姨父母]——甥孙男/甥孙女姨祖公婆[公公的姨父母]——甥孙男妇姨祖岳父母[丈人的姨父母]——甥孙女婿伯外祖父母[母亲的伯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伯外祖公婆[婆婆的伯父母]——侄外孙男妇伯外祖岳父母[丈母的伯父母]——侄外孙女婿叔外祖父母[母亲的叔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叔外祖公婆[婆婆的叔父母]——侄外孙男妇叔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叔父母]——侄外孙女婿姑外祖父母[母亲的姑父母]——侄外孙男/侄外孙女姑外祖公婆[婆婆的姑父母]——侄外孙男妇姑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姑父母]——侄外孙女婿舅外祖父母[母亲的舅父母]——甥外孙男/甥外孙女舅外祖公婆[婆婆的舅父母]——甥外孙男妇舅外祖岳父母[丈母的舅父母]——甥外孙女婿姨外祖父母[母亲的姨父母]——甥外孙男/甥外孙女姨外祖公婆[婆婆的姨父母]——甥外孙男妇姨外祖岳父母[丈母的姨父母]——甥外孙女婿 公公、婆婆[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妇丈人、丈母[妻子的父亲、母亲]——女婿伯父母——侄男/侄女伯公婆[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妇伯岳父母[妻子的伯父母]——侄女婿叔父母——侄男/侄女叔公婆[丈夫的叔父母]——侄媳妇叔岳父母[妻子的叔父母]——侄女婿姑父母——侄男/侄女姑公婆[丈夫的姑父母]——侄媳妇姑岳父母[妻子的姑父母]——侄女婿舅父母——甥男/甥女舅公婆[丈夫的舅父母]——甥媳妇舅岳父母[妻子的舅父母]——甥女婿姨父母——甥男/甥女姨公婆[丈夫的姨父母]——甥媳妇姨岳父母[妻子的姨父母]——甥女婿3.家族平辈称谓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夫弟[丈夫的弟弟]——嫂弟妇[丈夫的弟媳]——嫂爱妻[本人的妻子]——夫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4.亲戚互称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姻翁[亲家]——姻弟姻姆[亲家姆]——姻室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5.祖宗十八代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尔雅·释亲》曰:“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又曰:“己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1)上九代鼻祖(始祖):九世祖远祖:八世祖太祖:七世祖烈祖:六世祖天祖:五世祖高祖:四世祖曾祖:三世祖祖父(爷爷):简称“祖”,二世祖父亲(爸爸):简称“父”,一世祖(2)下九代儿子:简称“子”,一世孙孙子:简称“孙”,二世孙曾孙(重孙):三世孙玄孙(元孙):四世孙来孙:五世孙晜孙:六世孙仍孙:七世孙云孙:八世孙耳孙:九世孙需要说明的是:自己,简称“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祖宗十八代”之内。 中国古代常用称谓词沿革表1 四世祖 三世祖 祖辈 父辈 同辈 子侄辈 高祖父 族曾祖父 族祖父·族祖 族父 族兄弟→三从兄弟 族子 曾祖父 从祖祖父·从祖→伯祖父·伯祖 从伯·从祖父·从父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 从子(从祖子)→再从子 从叔·从祖父·从父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 从子(从祖子)→再从子 祖父·祖 伯父 从父兄弟→堂兄弟 从子(从父子)→堂侄 父 兄 兄子→侄子 自己 子·息→儿子·息子 弟 弟子→侄子 叔父 从父兄弟→堂兄弟 从子(从父子)→堂侄 从祖祖父·从祖→叔祖父·叔祖 从伯·从祖父·从父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 从子(从祖子)→再从子 从叔·从祖父·从父 从祖兄弟→再从兄弟 从子(从祖子)→再从子 注:该表为“叙称”称谓词。“面称”称谓词可能会含混、含蓄点,对亲属的称呼会有所不同,此处暂不作分析讨论。 注:①族兄弟可分为族兄、族弟,其他同理。“(XX)”中的“XX”表示注释内容。“→”后面的称谓表示在此之后的同义称谓。②唐宋时有“从父兄弟—从兄弟”“从祖兄弟—再从兄弟”这样的变化,故那时从兄弟有指代从父兄弟的情况。从父兄弟后世又有叔伯兄弟的称法。 中国古代常用称谓词沿革表2 祖父 伯父 从父兄弟→堂兄弟 从子(从父子)→堂侄 再从孙→堂侄孙 父 兄 兄子→侄子 从孙→侄孙 自己 子·息→儿子·息子 孙 弟 弟子→侄子 从孙→侄孙 叔父 从父兄弟→堂兄弟 从子(从父子)→堂侄 再从孙→堂侄孙 注:该表为“叙称”称谓词。“面称”称谓词可能会含混、含蓄点,对亲属的称呼会有所不同,在此不作分析讨论。 注:“堂侄孙”,在朝鲜文中也对应“再从孙”一词。现代家庭关系表 曾祖辈  祖辈  父母辈  平辈  小辈  孙辈  太爷爷(太奶奶)  叔爷爷(叔奶奶)[堂]伯叔(大娘、婶)[堂]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堂侄、堂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堂]姑(姑父)[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表侄、表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姑奶奶(姑爷爷)[表]伯叔姑(大娘、婶、姑父)爷爷  姑(姑父)  父亲  哥哥(嫂子)  侄子,侄女(侄媳妇,侄女婿)侄孙,侄孙女,侄外孙,侄外孙女(侄孙媳妇,侄孙女婿,侄外孙媳妇,侄外孙女婿)太爷爷(太奶奶)奶奶  弟弟(弟妹)  伯叔(大娘、婶)  [堂]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堂]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堂侄、堂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舅爷、姨奶(舅奶、姨爷)[表、姨表]伯叔姑(大娘、婶、姑父)[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表/姨表-侄/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    [妻]岳父(岳母)  自己  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夫]公公(婆婆)  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外孙媳妇,外孙女婿)太姥爷(太姥姥)叔姥爷、姑姥姥(叔姥姥、姑姥爷)[堂、表]舅姨(舅妈、姨爸)[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表/姨表-侄/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姥爷  舅姨(舅妈、姨爸)母亲  姐姐(姐夫)  外甥,外甥女(外甥媳妇,外甥女婿)甥孙、甥孙女(甥孙媳妇,甥孙女婿)太姥爷(太姥姥)姥姥  妹妹(妹夫)  舅姥爷、姨姥(舅姥姥、姨姥爷)[表、姨表]舅姨(舅妈、姨爸)[表、姨表]兄弟姐妹(嫂、弟妹、姐夫、妹夫)[表、姨表]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侄媳妇,侄女婿,外甥媳妇,外甥女婿)[表/姨表-侄/甥]孙,孙女,外孙,外孙女(孙媳妇,孙女婿,孙媳妇,孙女婿)

什么是亲属称谓中的对称和引称
答:这可能是因为爱斯基摩制通常存在于双边亲属(注2)社会中,只有直系亲属成员才在日常事务中起重要作用。这特别符合现代北美社会的特点,那里家庭是独立的,除了仪式性的场合,他们总是和其他亲属分开居住,也不直接与后者发生关系。2. 夏威夷制(Hawaiian system),又称世代制,因为同代同性别的亲属都使用同一称呼。夏威夷和其他...

襟父对称是?
答:对称的是“父之从父兄弟称:襟兄”,即父亲的侄子。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姨妈的对称是什么?
答:姨母,又称姨妈,是亲属关系称谓,指母亲的姊姊或妹妹,又称为姨姨或姨娘。有些地方姨妈专指母亲的姊姊,母亲的妹妹则称为姨娘。某些地方姨妈专指母亲的妹妹,母亲的姊姊则称姨娘,依据各地风俗有别。对称:姨妈=姨娘;你是她的甥儿子,甥子/甥儿/甥男/甥女。姨妈,即妈妈的姊妹。则爸爸的姊妹叫姑妈。

汉语的亲属称谓是什么?
答:亲属称谓(Kinship terms)是具有血统与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表现在:(1)它由一个核心家族,向上和向下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 即不同的辈分,如“祖父”属于上辈称谓,“孙子”属于下辈称谓。由此,亲属称谓首先具有区别辈分的语义功能。(2)它由一个核心家族向两旁扩展...

亲属称谓的称谓介绍
答:⑴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⑵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

亲属关系之间怎么称呼详解
答:(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

姐姐的孩子是女的叫我小姨是什么关系?
答:此处的姨通常是指母亲的堂姐妹或是表姐妹。雅言亲属称谓中,己及妻将己之姐妹(出嫁)的男儿子称为甥男儿子,而将己之姐妹的女儿子称为甥女儿子。“舅-甥”、“姨-甥”对称。“甥”属于姐夫族亲属称谓语,指姊姊或妹妹的子女。“舅舅-甥男(女)”对称时,称出嫁姊妹的子女为甥男或甥女。

称谓的分类
答: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

祖祖用普通话怎么称呼?
答:祖父的称相关亲属称谓:祖父的妻子:祖母/奶奶(爸爸的妈妈)。对称:孙女/孙男。祖父(奶爷)的女儿:姑母/姑妈。对称:侄女/侄男。祖父(奶爷)的儿婿:姑父/姑爸。对称:舅女/舅男。(大舅子/小舅子之子)祖父(奶爷)的男儿:父亲/爸爸。对称:女亲(息女)/男亲(息男)。祖父(奶爷)的...

对亲属的称呼是怎样规定的?
答:妹”。⑵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兄姊”“妹弟”。⑶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姊子”“妹子”,还称为“甥男”“甥女”。对于女性还可以称为“从子”“从男”“从女”“犹子”“犹男”“犹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亲属称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