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关的注释译文 《潼关》的翻译以及注释是什么?

作者&投稿:杭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①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
②崤函:崤山又称崤谷,是函谷的东端,故函谷也称崤函。
③襟带:如襟如带,比喻地形位置的回互接近。
④“高谈”句:宋人儿说,持“白马非马”论而折服齐稷下之辩者。后乘白马过关,则不得不交纳马税。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⑤“伪晓”句:战国时,孟尝君食客中有鸡鸣狗盗之技者,曾在函谷关伪作鸡鸣,使之过关脱险。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⑥弃繻:繻是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西汉终军年十八入长安言事,经渔关时弃繻而入,表示志在显通,后果成功。见(汉书》本传。
⑦封泥:用一丸泥可以封死,比喻地势险要,极易扼守。语出(东观汉纪·载记·隗嚣)。是咏函谷关的典故。
⑧真人气:《列仙传》记载,函谷“关令尹喜,周大夫也,善内学,老子西游,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与俱之流沙”。
⑨不名:汉代麒麟阁功臣图像,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但奉汉宣帝旨意,对霍光只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不署其名。详《汉书·苏建传》附《苏武传》。后来就用这一典故称美功臣受到特殊宠遇。 人常说崤函地势险要,(放眼望去)两座京城就环绕在如襟带的地形中,土塬之上已是白雪皑皑,冰冻的黄河绕过潼关古城。道路两旁的古木林高高低低,猿猴的啼叫声连绵不绝,潼关往来的车马从不停息,路面上风尘滚滚。一路骑马高谈,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天将亮未亮,城中的鸡鸣声传到了耳边。好男儿就该有弃繻赴边疆的远大志向,好男儿就该有为朝廷据守边关的壮志豪情,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讲说明白呢?



《潼关》翻译以及注释~

一、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二、注释:
1、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2、终古:自古以来。簇(cù):丛聚。
3、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
4、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三、原文:
《潼关》清末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二、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中国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十一岁随父湖北巡抚谭继洵赴任,遍游西北、东南各地。幼怀大志,能文章,通剑术,为人慷慨任侠。
甲午战后,力倡改良,鼓吹变法图强。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湖南创办“南学会”,办《湘报》。宣传维新。失败后,被捕入狱,与林旭等人一起遇害,世称“戊戍六君子”。他的诗,风格豪迈,气势雄浑,境界恢廓,充满着积极进取爱国精神。今辑有《谭嗣同全集》。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注释:
解:懂得
束:拘束
终古:久远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出处:《谭嗣同全集》——清·谭嗣同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潼关

潼关的翻译及注释
答:一、《潼关》翻译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二、原文:潼关 谭嗣同(清代)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三、(一)注释:1....

谭嗣同写的《潼关》的全文的拼音注解
答:shān rù tóng guān jiě bú píng 山入潼关解不平 。2、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解:懂得 1、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

《潼关》翻译以及注释
答:一、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二、注释:1、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2、终古:自古以来。簇(cù):丛聚。3、河流:指奔腾而...

《潼关》的翻译以及注释是什么?
答: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注...

潼关原文及翻译
答: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终古:自古以来。簇(cù):丛聚。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答:译文: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清朝谭嗣同所作。透过少年...

潼关原文及翻译
答:潼关原文及翻译如下: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注释译文: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创作背景 《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

潼关诗的大意是什么?
答:《潼关》简介:《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潼关》创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

谭嗣同写的潼关的译文
答:译文: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是清朝谭嗣同所作。透过少年...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潼关谭嗣同赏析
答: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翻译 久远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平坦。潼关注释1.潼关(tóng guān):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