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初探 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初探

作者&投稿:敛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兰1 杨宏伟2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新疆,830000;2中国地质大学2001年硕士班在读,北京,100083)

摘要 乌鲁木齐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采煤等工程活动频繁,造成区内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本着预防为主,避让与防治相结合原则,采取监测预报、避让、工程治理、全面规划工程建设布局等措施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开展上述灾害的防治,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突发性地质灾害 分布 防治

前言

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三面环山,其东北部为博格达山脉,南面为天山山脉,由北东到南西将乌鲁木齐三面环绕起来,只有北西部平原与昌吉市、米泉市接壤。其中高山、中低山面积占53.1%,低山丘陵面积占20.6%,平原面积仅占26.2%。

乌鲁木齐市地处天山优地槽褶皱带与准噶尔坳陷的复合部位,区内构造、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断裂、褶皱十分发育,地貌类型复杂,地层岩性变化大,地质环境脆弱。山高坡陡,河谷发育,形成了陡坡、悬崖、深切沟谷、基座阶地等地貌景观,构造和风化作用使得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支离破碎,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内降雨量不是很大,但降雨集中,降雨强度较大,加之人类活动,使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时常发生;区内煤碳资源丰富,人类采煤活动造成的地面塌陷灾害也十分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和范围不断增加,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会越来越重,将导致地质灾害不断加剧,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及威胁也会不断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已成为人们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1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危害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完成的《乌鲁木齐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结果,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总计159处,其中地面塌陷102处,崩塌20处,滑坡14处,泥石流23处。在159处地质灾害中,已发生了97处,潜在点62处,都为隐患点。

1.1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是煤田采空后顶板冒落形成的(101处),其次是人防工程顶板冒落形成的(1处)。全市地面塌陷面积4.85km2。塌陷以小型(71处)为主,其次为中型(8处)和大型(2处)。

地面塌陷分布与煤层分布密切相关。在红光山—芦草沟、柴窝堡盆地东北缘、西山一带,后峡盆地及艾维尔沟一带均分布有侏罗纪含煤地层,经多年开采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在人工放顶、爆破振动、地震或降雨、融雪水入渗,以及保安煤柱累进性破坏下,导致表层岩土坍落,形成地面塌陷。其在地表主要呈串珠状圆形塌陷坑和长条形塌陷沟两种形态。塌陷坑直径一般10~20m,最大达30m,深度5~15m不等;塌陷沟宽度从不足1m到120m不等,深度由不足1m到40m均有。

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是:①危害或威胁误入采空区的人员、车辆、牲畜;②破坏原生的生态环境;③破坏农田及地下水系统,造成浅井干枯、灌溉漏水;④大量未塌的地下采空区对地面建设带来极大不便及事故隐患,影响城市建设发展;⑤造成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或裂缝。如:1972年3月东山区小洪沟发洪水,人们在煤田采空区上方防洪,突然发生地面塌陷,造成27人死亡。

据有记载资料统计,地面塌陷已造成3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8.32万元。

1.2 崩塌

崩塌分基岩崩塌(8处)和第四纪堆积层崩塌(垮塌)(12处)两种形式。崩塌以小型(19处)为主,仅有1处基岩崩塌为中型。

基岩山区受褶皱、断裂构造影响,岩体破碎,山坡陡峭处基岩崩塌随处可见,但规模不大,且山区一般人烟稀少,致灾可能性较低。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带,如矿山、山区道路、牧道等易受崩塌隐患的威胁。在中心城区的几座孤立的低山及残丘(如红山、平顶山等),由于山体狭窄,山坡高陡,节理裂缝发育,且危岩体凸兀,坡面往往有崩塌陷患。崩塌发生时呈大小不一的块体快速滚落,在坡脚形成道石堆。

堆积层崩塌,主要分布在高阶地、高陡坡地段,在斜坡上表现为松散陡坎或陡崖。崩塌以向坡脚快速垮塌为主,在坡脚形成松散堆积锥。崩塌规模较小,但陡坎或坡脚往往有人居住,易形成灾害事件。

崩塌的危害主要是:威胁坡脚下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坏和堵塞道路,砸坏交通工具及坡脚下工程设施等。如:平顶山黑山头危险斜坡,顶部危岩突兀,极易发生崩塌,给坡脚下居民造成严重威胁。

乌市发生的20处崩塌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也少。

1.3 滑坡

区内滑坡不甚发育,以土体(松散堆积层)滑坡为主(11处,),其次是基岩滑坡(3处)。规模都为小型。

土体滑坡多发生在中低山丘陵区的陡坡、陡坎处,滑体为松散堆积的残坡积层,主要为粘性土、碎石土,结构松散、粘结力小、透水性强,与下部基岩差异明显,易发生层内和接触面滑坡,一般规模较小,长宽从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最大不超过百米,厚度1~3m。滑坡发生具有先滑后溜的性质。

区内基岩滑坡有3处:其一为黑甲山滑坡;其二为水西沟乡庙尔沟村露天煤矿采煤工作面滑坡,这两处滑坡均与人为采石、采煤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其三为头屯河上游东岸自然陡坡处滑坡。

滑坡的危害首先是对坡脚下的居民点及建筑物的掩埋、破坏,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其次是堵塞公路、破坏渠道。如1984年、1990年、1996年黑甲山南侧东段、西段、中段依次发生滑动,造成2人死亡,17间房屋倒塌,经济损失10余万元,目前中、西段滑坡体仍威胁着居住在黑甲山坡脚下的161人,90余间房屋的安全。

辖区滑坡已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0.1万元。

1.4 泥石流

区内泥石流均属于沟谷型泥石流。规模以小型为主(18条),其次为中型(5条)。

泥石流形成区多局限于海拔1000~2500m范围的中低基岩山区。主要为原南山矿区政府所在地阿拉沟地区、南山山前达坂城小沙沟、大西沟、干沟等地。该范围内沟谷发育,沟床纵坡降大,具有形成泥石流沟的地形条件,同时基岩裸露、风化破碎强烈,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各坡坡面、坡脚及沟床内存有大量松散碎屑物质,遇有大雨或暴雨即可发生泥石流,时间大多为暴雨集中的6~9月。

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堆积区,大多因人们对泥石流沟的判定以及对其危害认识不足,误在灾害危险区内活动,成为灾害的受灾体或威胁对象,而造成重大损失。泥石流的破坏方式主要有:①淤埋危害。可使堆积区内设施破坏淤埋。如1995年8月14日,南山矿区泥石流淤埋了车间、工房、库房、办公楼、商店等建筑,面积达2000m2,直接经济损失1280.4万元;②冲毁危害。泥石流具有来势迅猛、流速快、能量大的特点,因而具有巨大的冲刷、撞击能力,直接威胁泥石流下游区工程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1988年6月24日,南山矿区东风机械厂所在地突发泥石流,冲毁各类厂房、库房、办公室、民用住房等面积6422m2,直接经济损失607.78万元。③堵塞危害。山区道路多沿河修筑,河谷两侧发生泥石流时,很容易冲毁或堵塞道路,造成交通受阻。另外泥石流的发生还会造成引水渠道堵塞破坏,河沟堵塞等。1997年大西沟青年渠首次发生泥石流,冲毁、淤埋引水干渠0.8km,泄洪渠0.5km,直接经济损失280万元。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规律,东部和南部的基岩山区以崩塌、泥石流分布为主,地面塌陷及滑坡次之,且以泥石流危害最大;低山丘陵以地面塌陷为主,崩塌、滑坡次之;平原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不发育。

乌鲁木齐市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造成37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519.52万元。预测受威胁人数2524人,受灾害范围内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007万元。

2 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1 防治原则

(1)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减少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一步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灾的减灾意识和能力。

(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采取预报预警,防治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注重合理避让,选择重点治理。

(3)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危险性及危害程度,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发展规划,总体考虑,进行防治分区按轻、重、缓、急,分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做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局部重点与环境改善相结合。

(4)坚持工程治理和非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预防避让为主的前提下,对危害特别严重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工程治理,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应急系统和信息系统,将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变为积极主动的减灾防灾,使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实现良性循环。

(5)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对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由政府组织实施治理,收益者合理负担;对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人负责。

2.2 防治方案

2.2.1 监测预报方案

监测预报是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利用监测网络体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力量,通过专业监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

针对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特点,可采取以下简便方法:

1.地面塌陷

(1)宏观地质调查法:对地表裂缝、塌陷的细微变化进行人工调查、监测。

(2)及时监测记录采空区范围变化。

2.崩塌滑坡

(1)大地变形位移监测:在崩、滑体区外围设稳定固定的检测控制点,在崩滑体内布设监测点,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变化动态。

(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在崩滑母体与崩滑体之间裂缝两侧,以及受影响房屋墙、挡土墙、浆砌片石沟侧壁上裂缝两侧,设监测点,测量裂缝的变化情况,或在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张等观察裂缝变化情况。

(3)宏观地质调查法,采用人工日常巡视,对崩滑体区出现的各种细微变化进行调查、监测。

3.泥石流

对辖区泥石流监测的关键主要是对激发因素降雨(暴雨)的监测,可采用设固定雨量监测站和临时雨量监测点方法进行雨量监测。

对上述监测结果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以便整理分析,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2.2.2 避让方案

对于乌鲁木齐市大多数突发性地质灾害而言,避让是最优的选择。如对大多数煤田采空区地面塌陷灾害,由于采空区多为荒山,只要禁止人员、车辆等进入,即可避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崩塌、滑坡的坡脚地带、泥石流沟口地带只是一些平房,居住条件较差,加上灾害的治理费用十分高昂,在防治经费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搬迁与工程治理费用相比较是必要的,如搬迁费用低,选择方案是适宜的。

2.2.3 治理方案

治理是在不宜采用避让方法时采用的防灾对策。在采取治理措施之前必须对灾害体作进一步工程勘察。针对乌鲁木齐市不同突发性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地面塌陷:地下采空区可采取强制放顶、与原有塌陷一同回填,恢复生态环境;在重要工程建设或规划场区,采用灌浆消除地下空区。

崩塌、滑坡:采用排水工程(主要是地表排水与防渗);支挡工程(抗滑垛、抗滑桩、抗滑墙、锚固等);减载清除、固化工程;坡面防护、喷浆等工程措施。

泥石流:采用监测、工程(拦挡、排导)、生物、全流域等综合治理措施。

2.2.4 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方案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是体现“以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往由于人们对地质灾害的发生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工程建设本身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导致灾害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将工程建设置于地质灾害危险范围之内导致灾害事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依据《乌鲁木齐城市总体规划》及《乌鲁木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布局,并且把地质灾害防治同城镇建设规划、矿产开发与土地总体规划等有效结合起来。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要求,城市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其他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在项目选址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依据“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编审制度和新建矿山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矿产储量压覆占有制度,加大对矿山监督管理力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矿产资源、保护恢复生态环境,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土地使用的管理,在合理规划各类工程建设布局的同时,防止非法使用土地进行各类工程建设而诱发地质灾害;避免因使用土地不当,造成工程建设误入地质灾害危胁范围,从而引发灾害事件。

2.2.5 生物工程治理方案

生物工程治理,在地质灾害防治中无疑是重要的措施之一,而且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但针对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而言,受区内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制约,目前不适合大规模开展。可在阿拉沟地区选择1~2条泥石流沟作为实施生物工程治理措施的试点,取得干旱区泥石流生物工程治理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全面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将地质灾害频率、损失降至最低,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1)新疆1958~1997 年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56 起,因灾死亡345 人,经济损失12697.89 万元;1998~2005年新疆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483 起,因灾死亡79人,经济损失18897.52万元。其中发生次数、造成人员伤亡最多、造成经济损失最大以滑坡灾害为主的是滑坡灾害,伊犁地区灾情最重。
(2)新疆地质灾害调查、勘查工作自1993 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泥石流灾害勘查”等工作38 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有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塌陷区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3)新疆自1999~2005年共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135 项,其中一级评估 72 项,二级评估 24 项,三级评估39项。
(4)自治区国土资源厅1998~2005 年共派出300 余人次、历时500余天、行程数万千米进行了巡查检查和应急调查。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与自治区气象预报中心于2004年4月5日起正式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至2005年9月底,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311 次,成功预报42次,预报成功率达13.5%。
(6)新疆地质灾害总的发育特征是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由西向东具有由强变弱的趋势,其中天山最为发育;在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和天山中部多呈环带状分布。各大山系沿沟谷和交通沿线常呈条带状发育。新疆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个不同的区。
(7)新疆地质灾害在时间上总的分布规律特征是:年内具有汛期(4~9月)高发,其他时间时有发生,全年呈正态分布的特点,年际具有与大气候特征相对应的周期性(8~12 年)变化规律。总的空间地域分布规律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沿三大山系环绕两大盆地呈“E”字型展布,即阿尔泰山和北天山围绕准噶尔盆地、南天山和昆仑山围绕塔里木盆地呈向东开口的环状分布。近年来新疆地质灾害的发生呈现范围扩大、时间提前、频次增加、群发性和经济损失增大的趋势。
(8)我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主要开展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和落实、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示范区建设。
(9)我区将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次重点防治区(Ⅱ)和一般防治区(Ⅲ)。
第二节 建议
(1)应积极推进法制建设,依法防治地质灾害。
(2)加快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的建立,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
(3)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技术要求,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技术工作规范化。
(4)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奖惩制度,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经费来源。
(5)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创新,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6)加强部门合作,逐步推进社会化减灾系统建设;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知识,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陈向阳1 戴全福2
(1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院,漳州,363000;2泉州市国土资源局,泉州,362000)
摘要 编制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明确要求,也是地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编制《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过程中对应急预案的特性进行了探索,并初步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具有全面性和预见性、统一性和程序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应急 预案 特性
前言
目前,各地都在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态订计划、做预案,以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事件中协调、有序地采取应对行动,在事件后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的应急,是指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者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有时也称为紧急状态。而应急预案则是经一定程序事先制定的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行动方案。
泉州市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据统计,1990~2002年平均每年发生129.1处地质灾害,共造成117人死亡,占本市因自然灾害死亡的22.33%,由于泉州市地质灾害的群发性、突发性特点表现十分明显。对泉州市特别是山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2000年6月18日,惠安县辋川镇后任村居民屋后发生突发性滑坡,造成了9死1伤的严重伤亡事故。2000年6月17日~19日安溪县发生地质灾害187处,8月23~26日发生地质灾害286处,两次灾害数量占该县灾害点调查总数的79.76%。针对泉州市地质灾害的这种群发性、突发性的发灾特点及其造成的严重灾情,泉州市今年发布了《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希望能在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尽力降低灾害损失。
1 应急预案的特性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认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1 全面性和预见性
泉州市地质灾害大都具有突发的特点,事件的发生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全年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因此在对本地区所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后,《应急预案》将全年地质灾害的应急准备分为四种状态,见表1。

表1 地质灾害应急准备一览表

在应急准备时,既要注重那些已经出现灾害前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及“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达到预警目的),又应该对那些不曾发生但却可能发生的事件(如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尽可能地考虑意外的情况,设想各种复杂的可能。如我市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农村,这些地方多数交通、通讯条件较为不便,抢险救援力量、装备等较为薄弱,因此《应急预案》规定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首先在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基干民兵组织及受灾地村民抢险、自救,并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通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请求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等力量参与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点),应开展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培训,并进行训练演习。在临灾应急状态时,应组织有关人员值班管理,保证救援力量可随时投入抢险救灾应急工作。
1.2 统一性和程序性
应急反应统一指挥和应急处置的程序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指挥的混乱、失当,反应延误都可能造成灾情的扩大,所以首先应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统一指挥权。《应急预案》制定时首先明确了泉州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为泉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抢险、评估、治安、通讯、宣传、物质保障等10个专业小组,这些小组在地质灾害应急时都具有其独立的应急任务,每个小组由特定机构领导,并指定若干辅助机构。同时《应急预案》还制定了事件发生时的调查、报告与应急处置的基本程序,并根据地质灾害可能的危害程度、灾情等因素建立统一的地质灾害分级标准,详见表2。

表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灾情分级表

注:1.危害程度采用受威胁人数和可能的经济损失两个指标评价;
2.灾情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两个指标评价;
3.表中只要两个指标达到一项,即可作相应的灾情和危害程度判定。
1.3 协调性和灵活性
协调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预案要与上一级政府乃至国家的应急反应计划相协调,落实上一级政府和国家对应急反应的总体要求以及各项有关的措施。其次要与同级各部门的应急反应计划相协调,以便在事件范围涉及不同辖区时联合行动。与协调性相关的是要有统一的预警信号并保障各有关单位通讯、联络的畅通。
灵活性是指由于泉州市突发地质灾害在发生时其规模、影响范围、灾害损失的方式等各有不同,因此,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急预案》强调对紧急事件既要作出统一的、协调的反应,同时也根据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在遇到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质灾害紧急事件时,可视情况启动全部或部分专业组的职能。这种组织结构方式使执行各职能的专业小组专长得到发挥,同时能保证这样一种应急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具有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1.4 权威性和强制性
应急反应关系到公众的安全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在落实预案的过程中应树立预案的权威性,应急预案应由同级政府发布,在预案的编制过程就应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正因为如此才可保证预案的执行具有强制性的属性。如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就是预案强制性的最好体现。
1.5 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开放性是指预案的制定应当吸收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市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特别是那些需要有关部门、机构、组织(如交通、建设、水利、旅游等部门)配合才能加以实施的措施,一定要充分沟通和交流。第一,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了解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构的职能、责任、工作程序,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监督,为公众在事件发生时寻求相应的帮助提供方便。第二,要建立公共的地质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用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稳定公众的情绪,消除他们的恐惧,引导他们配合应急行动,传递正确的自我防护知识,切断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密切关注媒体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反应,发现偏差及时纠正。第三,要有对预案进行事后评估的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扩展性是指应急行动应当特别注意与上一级政府和国家的应急反应计划、与各类非政府组织如,红十字会、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等相关计划相互衔接。一方面可以利用上述单位的技术优势弥补本地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2 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不是独立的,它和其他部门的应急计划(或预案)是应对社会经济生活突发性事件的有力保障,是地方统一的灾害综合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它能使我们在遇到各种突发的紧急情况时迅速启动预案,按程序执行对策,使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及时、有序、高效地进行。

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初探
答:1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危害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完成的《乌鲁木齐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结果,乌鲁木齐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有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总计159处,其中地面塌陷102处,崩塌20处,滑坡14处,泥石流23处。在159处地质灾害中,已发生了97处,潜在点62处,都为隐患点。

新疆地质灾害现状
答:1998~2005年发生的地质灾害以滑坡灾害为主,发生352 起,占72.88%,其次为泥石流灾害,发生92起,占19.05%,崩塌和地面塌陷灾害发生较少,发生26起和13起,占5.38%和2.69%;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滑坡灾害,因灾死亡60 人,占75.96%,其次为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14 人,占17.72%,崩塌和地面塌陷分别造成3 人和2 人死亡,占...

防治措施与对策
答:但只要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处理得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质环境,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进行地质灾害预测分析,做好重大地质灾害的事前防范工作,特别要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可以防止或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的。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防治工作方案范文镇
答:镇国土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做好威胁农户住户安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各村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重要信息、突发事件要及时通报、快速反应,实现防灾信息与工作间的充分衔接,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

地质灾害防治
答:政府要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公布实施;三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公布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四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五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地质灾害有哪些有效防治措施又有哪些
答:一是要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建全、人员落实;二是要组织编制和及时发布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三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四是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对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五是制定重要隐患点...

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哪些
答: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滑坡和崩塌及泥石流灾害。一、地震灾害:构造运动导致岩层产生弯曲、变形,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岩层会突然断裂或错位,并将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导致地面震动,形成地震。按照地震的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等。地震常发生在板块...

新疆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
答:摘要 本文系统论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突发性地质灾害、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和其他环境地质问题等,并分析总结了发育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这些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防治措施。可供从事相关工作单位人员参考。 关键词 新疆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防治措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部边陲,面积166....

地质环境管理
答:通过认真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治理极具危害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遏制和改善全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而导致的不断恶化的地质环境状况。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650 万元,先后开展了新源县等33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伊犁地区地质灾害应急...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答: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汛期(6~9月)全国降雨诱发的危害较严重的突发性地质灾害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处)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位于预报预警范围内,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此项工作也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赞同和积极响应,2003年当年即有湖南、浙江、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青海、湖北等16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