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意义

作者&投稿:臾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教育必须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新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的要求。
(二)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不仅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三)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所谓教育科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教育实践检验的教育观念系统。这一观念系统的核心是教育规律的认识,它是经验事实的本质概括。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一个逻辑的上升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
(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为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造就一代未来教育的改革家。他们不仅有科学家、哲学家的理论思维头脑,而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进行教育实验,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他们应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科学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益处。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
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
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研究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三、 研究策略与实施步骤(一)研究策略1.教师要善于找准触发点,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持正确的态度,让学生获取探究的成果,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进一步引出另一些问题。
3.课堂上要营造探究问题的宽松、自由环境,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大胆质疑,对学生的进步加以鼓励,给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支持,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
4.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需要唤起和培养。
为此,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为求得“新知”而问。
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
一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习惯养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二阶段是问题意识形成阶段(二个月时间);第三阶段是自觉探究问题阶段(二个月时间)。
具体做法是将分阶段的做法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觉自动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大力表扬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意见的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实施步骤1、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实施阶段按照课题方案实施研究。
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3、 研究总结阶段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预期成效1.教师确立了数学新课程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数学课程实施的水平。
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研究中教师坚持了“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每个学生收益,体现出教师科学的课程观念和先进的课堂学习方法;(2)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带来了问题意识培养和教学方案设计水平以及授课水平的提高;(3)因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随之提升了教师综合评价教学工作的水平。
2.学生对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更加浓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更加丰富,适应社会能力更加增强。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研究的价值取向,注重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意识,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苦与乐,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3.教师增强了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意识,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研是教师应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形成正确教学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因自觉学习教育理论,内化应用理论,不仅增强了实践...
谈谈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展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关键词:意识 习惯 能力 Abstract:To explore issues from all students have found the problem, ask questions of the ability to directly affect the real start of Scientific Inquiry. Einstein said: a question to solve a problem than is often more important. Psych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awar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nking, there is no problem with thinking is shallow thinking.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allow students to pass on his observation of natural things, to discover and ask questions. Key words:Awareness Habits Capacity 学生天生就具有提问的欲望,他们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去精心呵护和引导。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逐渐衰退以致消失,这就是年级越高,学生提问越少的原因。
因此,如何促使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成了深入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一、示范引导,培养提问习惯 3.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后提出问题。
如对上面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要急着回答,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真正了解了手的灵活性与关节及关节上皮肤的褶皱、五指的分开等因素有关。
这时学生又会提出“手有残疾的人怎么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飞跃。
经过这样有步骤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二、设计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我们在科学课的 教学中,应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习《轮轴》时,上课伊始"教师从班上选出一名最高大强壮的男生和一名最矮小瘦弱的女生,并拿出一个大可乐瓶,让女生握住瓶子较粗的一端(靠近瓶底这端),让男生握住细的一端(即瓶颈),然后教师问:“如果让他们俩往不同的方向拧,你们认为谁会赢?” 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异口同声回答:“男生赢!”结果却是女生赢了。
这时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冲突,产生了“为什么”的问题,学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探索需求。
2.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的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学生的各种疑问就会随之而生。
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上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

~

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是什么
答:1、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研究通过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途径和手段,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这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完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研究是充实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前提,...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答:迁移或渗透,即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更大的范围,如由语文学科教学迁移到英语、数学学科教学等,将科研成果中的教育理念提炼升华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三,继续发展,在推广成果的过程中,对原来的课题进行再研究、再深入,使成果不断出新,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答:一、研究意义 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2、有利于促进教育研究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4、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意识,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与尊严。二、特点 1、为行动而研究。2、在行动中研究。3、由行动者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答: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不仅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三)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所谓教育科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教育实践检验的教育观念系统。这一观念系统的核心是教育规律的认识,它是经验事实的本质...

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是什么?
答:三、教育科研的意义 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教育发展到了今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科研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路是我们迎接挑战,...

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答: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教育发展到了今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教育科研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

教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教育研究的意义:首先,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通过教育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又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其次,教育研究是发展和...

教师的教育研究的意义。
答:(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5)教师...

教育研究的意义
答: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一个逻辑的上升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为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造就一代未来教育的改革家。他们不仅有科学家、哲学家的理论思维头脑,而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进行教育实验,有强烈的改革意识,...

为什么要研究教育?
答:教育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教育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以及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1、发现教育的规律。教育学通过研究教育的本质、特点、发展规律等,发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构建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学通过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构建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