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黎圣母院"的资料 巴黎圣母院 主人公及人名 主要内容

作者&投稿:南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

古代,“于”的不同意思
答:3、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4、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5、作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6、作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于拼音:yú 释义:1、介词。2、后缀(在形容词后,如...

七上文言文中"于"都表示什么意思,
答:于 yú 动词义:1、往;去。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2、取。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3、如;好像。《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于的用法和意义古代汉语是什么?
答: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

于的意思和用法
答:于的意思:①引进处所或时间,相当于“在”。②引进对象,相当于“向”“对”“给”。③引进来源或起点,相当于“从”“自”。④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⑤引进方面、原因或目的,相当于“在”“对”。⑥引进方向、目标。⑦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用法:①“于”作介词,古代通“...

于偏旁是什么?
答:“于”偏旁:二 基本释义:1.(1)在:她生~1949年。来信已~日前收到。黄河发源~青海。(2)向:问道~盲。告慰~知己。求救~人。(3)给:嫁祸~人。献身~科学事业。(4)对;对于:忠~祖国。有益~人民。形势~我们有利。(5)自;从:青出~蓝。出~自愿。(6)表示比较:大~。

于和予有什么区别
答:于和予写法、读音和意思均不同,具体如下:一、于拼音:yú 写法:横、横、竖 释义:1.在:她生~1949年。来信已~日前收到。黄河发源~青海。2.向:问道~盲。告慰~知己。求救~人。3.给:嫁祸~人。献身~科学事业。4.对;对于:忠~祖国。有益~人民。形势~我们有利。5.自;从:青出...

于字查什么部首呢?
答:于字查二部首。拼音yú,注音ㄩˊ。部首二部,部外笔画1画,总笔画3画。五笔GFK,仓颉MD,郑码ADVV,四角10400。结构单一,电码0060,区位5158,统一码4E8E。基本解释:1、介词(在,如“生于北京”;到,如“荣誉归于老师”)。2、后缀(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带于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答:带于的成语有:乐于助人 立于不败之地 敏于事,慎于言 明于治乱 鸣于乔木 难于启齿 难于上青天 难于上天 讷于言,敏于行 拟于不伦 狃于故辙 疲于奔命 疲于供命 贫于一字 迫于眉睫 迁于乔木 轻于鸿毛 轻于去就 熔于一炉 涩于言论 深于城府 慎于接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答:【于】(一)介词.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

于在文言文所有意思
答: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句】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3. “于”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