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于”的不同意思 古今不同的意思

作者&投稿:锺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

2、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3、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

4、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5、作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6、作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

于拼音:yú

释义:

1、介词。

2、后缀(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3、姓。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利于[lì yú] 

对某人或某事物有利。

2、处于[chǔ yú] 

在某种地位或状态。

3、在于[zài yú] 

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

4、苦于[kǔ yú] 

对于某种情况感到苦恼。

5、鉴于[jiàn yú] 

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的意思是从。

译文: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的意思是给、在。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的意思是由于,表示原因。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以上三句均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于”的意思是比。

译文: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

出自北宋苏轼《东坡全集》中的《黠鼠赋》。

扩展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和”“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从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和、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或“过”、“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作为动词词头,这种用法相对较少见
黄鸟于飞(《诗经。周南。葛覃》)

1.从
2.给
3.由于,表原因
4.比

于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于”不是“於”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也并不能代替“于”的全部意义。同时“于”也是一个姓氏,但不同于“於”姓。常见于文言文中。

传、古意:传授知识。
今意:由一方交给另一方,流传。
是、古意:代词,这、这样。
今意:表判断。
已、古意:停止。
今意:已经。
其、古意:代词。今意:表推测。
知、古意:通智,今意,知道。

解释"于"字在不同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答: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than〗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同于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又 同于幻.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to,etc.〗....

代入和带入的区别
答:区别一:从意思方面:代入,代替某个进入或放入;带入,携带某人进入;区别二:从搭配方面:代入,一般跟物;带入、可跟人或物;

于字的文言文用法
答: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

于与以是什么意思?
答:(17)介词。与;同。(18)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19)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20)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则”。(2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22)连词。因为,由于。(23)连词。因而;因此。(24)连词。如,如果。(25)助词。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音节,不表义。(26)助词...

于的繁体字是什么
答:繁体字为:於。「於」和「于」,在上古不单用法不同,读音也不同。作介词讲的时候,多用「於」,表被动和比较。如「甚於」、「胜於」、「至於」等。在表示至于某地时,多用「于」。「于」还在姓氏中使用,也是古诗词中的语气词了。虽然「於」有时也用作感叹词,如「於戏」之类。

《岳阳楼记》中多会于此的于是什么意思? 急!!!
答:《岳阳楼记》中多会于此的于是在的意思。于的其他意思:1.在;向;给;对;对于;自;从;表示比较;表示被动。2.后缀。动词后缀;形容词后缀;“於”。3.姓。相关组词 对于[duì yú]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公共财产,无论大小,我们都应该爱惜。大家~这个问题的意见是一致的。由于[yóu ...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答:于是一个汉字,从古代就有这个字了,只是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属古今异义。于不是“於”的简体字(《简化字总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都没有规定“於”简化为“于”。《新华字典》对“於yú”的解释是同于。于、於多数情况相通,但“于”并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义。於也并不能代替“于”的...

“与”和“于”的区别?
答:两个字,虽然发音一样,但是含义完全不同,使用场景也完全不同。“与”常用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事物之间的联系;“于”表示介词,在...地方 一、与的用法 与 yǔ 1、和,常用 ~谁 你与我.2、介词 二、于的用法 于 yǔ 1、作为介词(a.在,如“生~郑州”)2、作为后缀(在形容词后,如“于...

于和予有什么区别
答:于和予写法、读音和意思均不同,具体如下:一、于拼音:yú 写法:横、横、竖 释义:1.在:她生~1949年。来信已~日前收到。黄河发源~青海。2.向:问道~盲。告慰~知己。求救~人。3.给:嫁祸~人。献身~科学事业。4.对;对于:忠~祖国。有益~人民。形势~我们有利。5.自;从:青出...

“于”、“与”的“定义”?
答:于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