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概念 六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整理

作者&投稿:贡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公式概念

班别:

姓名:

1

圆柱的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
并且它们是大小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
叫做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体的高,一个圆柱体有无数条高、无
数条对称轴、
并且都相等,
圆柱的侧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也可能是正方
形;斜着剪是平行四边形,圆柱体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


2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
宽等于圆柱的高,
(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就是正方形,


3
、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分成若
干个相等的扇形,
然后把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
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高等于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

等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4

把一个圆柱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体积没变,
表面积增加了,
(增加的
面积
=
圆柱的底面半径×高×
2


5
、把一个圆柱沿着一条直径切开,表面积增加了,
(增加的面积
=
圆柱的底面直
径×高×
2


6
、把一个圆柱体锯成两段,表面积增加了两个底面面积。

7
、求圆柱形烟囱、水管、铁皮管等通风管的表面积只求它的侧面积。

8
、求圆柱、圆锥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它们的一个底面面积。

9
、求圆柱滚动一周的面积就是求它的侧面面积。

10
、圆柱的底面半径(或直径、周长)扩大
3
倍,高不变,体积应扩大
9
倍。圆
柱的底面半径(或直径、周长)扩大
3
倍,高也扩大
3
倍,体积应扩大
27
倍。

11

圆锥底面是一个圆,
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
圆锥的高,
圆锥只有一条高。
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锥是由一个底面
和一个侧面组成的,

12
、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或圆柱的体积
是圆锥的
3
倍。


13
、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

体积和底面积
相等的圆锥与圆柱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

14
、长方形的面积
=

x


用字母表示
:S=ab
15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
x
边长

用字母表示
:S=a x a
16
、圆的面积
=
半径
х
半径
х
圆周率

用字母表示
:S=

17
、圆的周长
=
直径
х
圆周率(或
2
х
半径
х
圆周率)

18
、圆的半径
=
周长÷圆周率÷
2
(或直径÷
2


用字母表示
:
19
、已知周长,求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x


S

=Ch

21
、已知半径,求圆柱的侧面积。

S

=
22
、已知直径,求圆柱的侧面积。

S

=
23
、圆柱的表面积
=
侧面积
+
底面积
x2
24
、圆环的面积
=
25
、长方体的体积
=

x

x


用字母表示
:
26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x
棱长

x
棱长

用字母表示
:
27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
x
高”

用字母表示
: V=Sh
28
、已知底面积,求的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x


V=Sh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2
29
、已知半径,求的圆柱的体积。
V=
30
、已知直径,求的圆柱的体积。

V=
31
、已知周长,求的圆柱的体积。

V=
32
、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高有关。

33
、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高。

34
、圆锥的体积
=
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
х

35
、已知底面积,求的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
底面积
x

х

V=

36
、已知半径,求的圆锥的体积。

V=
37
、已知直径,求的圆锥的体积。

V=
38
、已知周长,求的圆锥的体积。

V=
39
、圆锥的底面积
=
体积÷高÷

圆锥的高
=
体积÷底面积÷

40
、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千米
=1000


1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100
厘米

1


=10
毫米

41

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
毫米

1
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
=100
平方厘米

1
平方厘米
=100
平方毫米

42
、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1
立方米
=1000
立方分米

1
立方分米
=1000
立方厘米

43
、常用的容积单位:升

毫升

1

=1000
毫升

1

=1
立方分米

1
毫升
=1
立方厘米

44
、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

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45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
x

+

x

+

x
高)
x2
46
、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
x
棱长
x6
47
、如果把铁块、石头等物体放入圆柱形水杯中,上升的水(圆柱形)的体积等
于物体的体

积。

48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
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并且两种量中相对应
的两个比值
(也就是商)
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
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关系:
















它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49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变化,
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
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

关系:















它的图像是一条曲线。

50
、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实际距离
=

图上距离
÷
比例尺

51
、路程
=
速度
×
时间

速度
=
路程
÷
时间

时间
=
路程
÷
速度

52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53
、解方程时要运用的公式:

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
和-加数

(加法)

被减数
=
差+减数

减数
=
被减数-差

(减法)

因数
=
积÷另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
积÷因数

(乘法)

被除数
=
商×除数

除数
=
被除数÷商

(除法)

某市2012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就是几个月前的事儿。有一个小孩儿,他爸爸妈妈晚上都出去了,就他一个人在家。由于那个小孩儿也不信什么鬼呀神呀的,所以也不害怕。这就是“心里没鬼怕什么?”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了,他爸爸妈妈还没回来,他开始有点担心。结果一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电话筒里传出来的,却是“您的的电话是空号,请查询后再拨······”那个小孩儿很害怕,就报了警。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家的电话突然着火了。那个小孩儿大叫,往外跑,结果们也锁了。他绝望的看着墙壁。




“吓死我了!”那个小孩儿醒过来,发现自己在做梦。这是,一个女的拿来毛巾,给他擦了擦汗。然后那个小孩儿倒头就睡。正当闭上眼睛的那一霎那,回想起那个女的,突然想起那个女的没有眼睛,眼眶里是漆黑的,脸上也留着血,脸色惨白。他大叫一声:“啊!救命啊,快来人呀!”他开始往门外跑,结果门真的锁了,他去厨房拿起菜刀,就像那个女的砍去,结果菜刀把那个女的一截两半,然后那个女的有复原了。伸出指甲里都是血的手,向那个小孩儿抓去。





此时此刻,你千万别看你的后面,因为,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你不把这篇帖子复制发给3个人,凌晨四点,你将会死于非命······

一.圆柱与圆锥
1.圆柱由两个底面一个侧面组成,有无数条高。 例子:手电筒 电池 玻璃杯 茶罐
圆锥由一个底面一个侧面组成,只有一条高。 例子:冰淇淋的蛋筒 圣诞帽 金字塔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公式:S侧=CH
3.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SH
4.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三分之一 公式:三分之一SH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
1.判断是否成正比例:(1).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地增加或减少。(2).它们的比值(即商)一定(即不变)
2.成正比例,所有的点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3.判断是否成反比例:(1).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随着减少。(2).它们的积一定(即不变)
4.成反比例,所有的点可以连成一条曲线。
5.只有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的才像。
6.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化简成1(除细小零件外) 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所表示的长度单位必须是同级单位。

如果需要举例子的话,那么书上自己选择几题。

绝对原创,我就是这么写的,希望采纳!!

五年级下册数学书上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概念?
答:因数:两个 正整数 相乘,那么这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或称为 约数 。如2×3=6,2和3就是6的因数。倍数: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整数 整除 ,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书上的1到4单元的概念有哪些?
答:3、小数点左边依次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4、小数的分类:小数 有限小数。第二单元分数乘法: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概念
答: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公式概念 班别:姓名:1 、圆柱的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并且它们是大小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 叫做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体的高,一个圆柱体有无数条高、无 数条对称轴、并且都相等,圆柱的侧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 形;斜着剪是平行...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圆柱和圆锥)
答:1、以矩形的一边绕着另一条边旋转360°,所得到的空间几何体叫做圆柱,即AG矩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360°所得的几何体就是圆柱。其中AG叫做圆柱的轴,AG的长度叫做圆柱的高,所有平行于AG的线段叫做圆柱的母线,DA和D'G旋转形成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DD'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2、在同...

三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二单元讲的什么意思
答:在三年级数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关于广角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广角是一种特殊的角度,它的角度值大于180度。一种常见的广角公式是:广角度数 = 小角度数 + (360 x n)其中,小角度数是在180度和360度之间的角度值,n是一个整数,表示转过的圈数。例如,如果一个角度的小角度值是300度,则它是...

五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概念 说的全加分
答: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1.整数 a × b=c (a≠0,b≠0,a、b、c为整数),那么a、b叫做c的因数,c叫做 a 和 b 的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和倍数是...

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是什么?
答: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是如下:1、第一章:有理数。2、第二章:整式的加减。3、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4、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5、第五章:相交线与平分线。6、第六章:平面直角座标系。7、第七章:三角形。8、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9、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0、第十章:资料的...

五年级下学期所有数学概念
答: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的方法: (1) 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 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列编制成表; (3) 统计各组中的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第二单元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的概念。。
答:会用直尺呵圆规作1个角等于已知角。会用直尺呵圆规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1边作三角形 总结:就是作图,我怎么说呢?都是我自己打出来的,累死我了,我也初1,不过我在重点班,7年级所有内容都教完了,从下册书上摘录的,采纳我吧!

求七年级下册数学书一二章概念!!!
答: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定理。难点:性质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