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作为一个南方大省为何年年干旱? 为什么云南省会出现三年大旱

作者&投稿:子丰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连续3年降雨低于常年水平,导致各蓄水库蓄水量少,
云南是高原地区一旦降雨不足是很容易干旱, 不晓得你90年代居住在神马地方,如果是农村你就知道了若是不下雨云南农村蓄水设施很少抗旱能力不足,

我个人感觉 速生桉 对地下水估计有一定影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应该是有的!但是连年干旱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降雨不足。去年印象中的大雨,基本没有,这3年感觉基本没有大范围的降雨,基本上滇东还能有点降雨 滇中 就太少了,

我们以昆明为例 昆明春季温暖,干燥少雨,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夏秋季主要受来源于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及北部湾的东南暖湿气流控制,形成大量降水。但是2009年,昆明全年降雨量554.8mm,仅是历年均值1009.0mm的一半多点,比历史上最少的1906年、1931年还少,是1901年有降雨量记录以来109年的最小值。从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2月28日,长达半年时间,昆明站降雨日数为22天,比2008年同期降雨日数(42天)少20天,偏少47.6%;降雨量67.3 mm,比2008年同期降雨量(193.1 mm)偏少65.1%。
这仅仅只是开始,我们看2011年7月原本的雨季昆明降雨量为282毫米,比2009年同期平均偏多39%,但与2010年7月降雨量308毫米相比,总降雨量偏少。而2012年昆明第一场雨是3月1日凌晨3时30分许
据昆明市气象台的数据显示,从凌晨0点到上午7点,昆明市区仅降下0.3mm雨水。而昆明周边的禄劝、富民、嵩明、寻甸等地也有阵雨光临,降雨量分别为2.4mm、0.3mm、0.1mm、1.1mm。

各位看明白了吧!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雨不足,但是降雨不足的原因,据专家说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环太平洋高压坝,组织了太平洋暖湿气流进入云贵高原。究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啊!保护环境啊哥们!

滇中地区干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遍地是塑料大棚啊!塑料大棚阻止了地表水汽的蒸发!

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管理不善!人民意识不够高!

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雨不足,但是降雨不足的原因,据专家说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环太平洋高压坝,组织了太平洋暖湿气流进入云贵高原。究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啊!保护环境啊鐧惧害鍦板浘

我想是因为当地大量种植速生桉引起的~~~其实以前就有人这样担心过,现在这个样子不知道是言中,还是巧合~~

举个例子吧,广东的雷州半岛原来根本不缺水,大量种植桉树居然也出现过干旱,但持续时间不长,而且广东雨水丰富,近两年效果不明白,但让土地贫瘠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云南连年干旱~

关于云南大面积旱情说法,原因有二:其一,乱打“防雹弹”众所周知,云南经济支柱是烟草,每年正直雨季,该下雨的时候,为了保住云南的烟草,天空有点乌云就打防雹弹,大范围的打防雹弹的结果,乌云也就烟消云散了,冰雹是没有了,暴雨也没有了,连小雨也没滴几滴。雨季时没有下雨,地下水积蓄自然少,到每年入春时,本应要有潮湿空气上升,凝结成云雨时,却因底面水汽蒸发量较少,凝结不成云雨,自然造成了第二年的干旱~其二:政府对水利工程的忽视,听说十年前,水利都是由政府直属部门管理,但现在呢,连一个像样点的小坝塘都承包给了负责人,当雨季的时候,农民不要水,水库的承包人自然也怕因为山洪等原因造成决堤啊,水库水体浑浊等等使饲养的鱼收到损失,自然也不蓄水,等雨季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才开始蓄水,水库蓄水量自然不能饱和,达不到用水要求。这是听了老农们的回答后,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的一点点所谓“歪理”,不止是否欠当,还望相关专家给予鉴定,如有理,还望广大网友给政府提出建议,“杀鸡取卵”的事情已有前车之鉴,如果不当,干旱还将继续~

  1 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纵观云南历史,会发现这几年云南三年连旱并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从明清开始,旱灾逐年增多,特别是到二十一世纪初,旱灾呈现加速度增长,最终酿成了史无前例的三年连旱。

  1.1 古代云南气候 历史上云南气候温和湿润,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2],滇南则属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更为潮湿。云南的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和山地红壤,是因为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3]。虽然每年有明显的雨季与干季之分,但很少出现严重的旱灾。东汉末年曾经有全国性的大规模旱灾,但并无益州(云贵川)受灾的记录[4]。
  1.2 云南14世纪以来旱灾的发展
  云南出现明显旱灾始于明清,从《云南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频次表(频度:年∕次)[4](P25-29)》(表中灾害数据截止于1990年。)表中可以看出14世纪以来水旱灾害发生次数递增,水灾从百年的7次发展到57次,旱灾由15次发展到61次,其中旱灾每百年发生的次数为14世纪15次,15世纪15次,16世纪24次,17世纪32次,18世纪29次,19世纪35次,20世纪截至1990年61次;水旱灾害发生的频度由4.55年一次发展到0.77年一次,“发生水旱灾害最多的是20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害发生的次数与日俱增,其频度也呈趋频态势[1]。
  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以来,云南的年降水量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减少速率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明显于春季和冬季。最显著的例子 是西双版纳年降水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天锐减到目前的150天;年雾日由180天减少到30天,以往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已经发生明显变化[5]。
  进入二十一世纪,云南旱灾愈加频繁和严重:
  2001年:遇接近于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 
  2005年:遭遇近50年来最大干旱。 
  2006年:遭遇20年来最严重旱情。
  2009年:遭遇50年一遇严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云南。
  2011年: 云南遭遇局部持续干旱 25县降水破历史最少记录。
  2012年: 云南旱情旱情持续加重。


  2 原因分析:是什么造成了云南旱灾?

  2.1大气环流异常?引起大气回流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一般每2—7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所以不能解释云南旱灾逐年增强的现象。更不能解释三年连旱,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不可能三年连续出现。
  2.2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清以来云南旱灾的日益增长,正好与明清以来日益增长的水利设施建设日益增长成正比,很显然,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并不是造成旱灾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设施越多的年代旱灾反而越多。此外现在抗旱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过度超采还会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干旱沙化。一旦地下水开采完,土地荒漠化严重,一切就晚了[6]。
  2.3全球变暖?数据显示: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以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0年,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5]。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从历史来看,例如侏罗纪时期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3°,然而侏罗纪时期却是地球历史上最湿润的时期之一[7]。所以,全球变暖不是导致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
  2.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云南地处于北回归线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回归线所贯串之处,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小内天特沙漠,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许说明了云南气候注定是干旱的,但是古时候的云南却以温暖湿润气候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才逐渐转为干旱,是什么导致了云南气候的巨变呢?
  2.5森林覆盖率? 云南历史上森林覆盖率极高,宋以前滇西北为70%,滇南为90%,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缓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1],到1935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0%,本世纪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8]。显而易见,历史上云南旱灾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明显有关,森林覆盖率越低,旱灾越多。气候干旱不是原因,是结果,因为没有植被,白天地表温度急剧上升,空气向上升腾,云和潮湿空气无法进入,被卷出该地区[9]。
  但改革开放后官方公布的森林覆盖率数字是从2005年的40.8%增加到2010年的47.5%[10],2009年恢复到49.9%,2012年一月竟然称达到52.93%[11],(其中也有2003年开始的森林覆盖率计算标准的变化导致的覆盖率数字虚报[12]。官方公布覆盖率52.93%,学者发现谷歌地图显示不到30%[12])。但是旱灾却依然逐年增多,甚至加速度增长日趋频繁和严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发后旱灾随着森林覆盖率迅速增高而迅速增多?
  那么,新增加的是些什么林呢?2000年以来,西双版纳州新造橡胶林达300万亩,橡胶林面积从1988年的116万亩增加到615万亩。在与缅甸、老挝接壤的澜沧江沿岸,中国一侧的原始森林几乎消失殆尽,不管条件优劣都种上了橡胶树或其他一些经济林木。《中国科学报》在2012年2月名为《橡胶林种下的危机》报道中提到:如今,占据中国橡胶种植半壁江山的西双版纳,许多村寨已出现自来水断流、井水干涸现象。”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学者表示,研究西双版纳径流数据发现,即使在降雨量非常低的年份,热带雨林中尚有明显持续的地表径流,而橡胶林中却频繁出现断流现象[13]。金光集团APP(中国)公司于2002年9月进入云南省,规划引种275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建设云南有史以来最大的林产业工程———林浆纸一体化项目[14]。林学界学者们早已达成共识:人工纯林容易导致水土流失、病虫害加剧、生物多样性消失和森林火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在云南大面积种植人工桉树林,令科学家们忧虑[15]。
  其实,橡胶树和桉树在原产地自然森林里对生态并无危害,正真造成水土流失的是为了种橡胶树林和桉树林等人工经济林时而把山地原生树林采伐殆尽,并“将林地中的杂灌木、杂草、蕨类等全部砍除,整地施肥,采用化学除草剂 ”彻底除去地表的植被[16],甚至“炼山”(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是人们为了植树造林在采伐迹地或宜林地上用火烧来清理林地的一种营林措施[17]),把所在区域天然山林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地表植被的铲除和整地翻土又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8]。由于“土地较为贫瘠的地方就不适宜种桉树[20]”,在森林早已破坏殆尽的荒山由于长时间的水土流失,贫瘠、土壤层薄,在这些无林荒山种植桉树等经济林生长缓慢经济效益低,所以投资者把魔掌伸向了有林地,提出所谓“中低产林改造[21]”,其实就是把所谓经济效益低的原始次生林等物种丰富的自然山地植被铲殆尽[16],改为物种单一的桉树、橡胶、核桃等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这种借口所谓的“植树造林”以及“中低产林改造”对山地原生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比单纯砍伐天然林更为恶劣,砍伐天然林后还保留灌木草本和乔木幼苗,只要保护好封山育林天然次生林还是能逐步恢复的,而种植速生丰产林却把区域所有天然森林物种赶尽杀绝[16][17][18]!若干年后再轮番砍伐把地力消耗殆尽,成为真正的荒山。加剧了本世纪云南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是近年来云南旱灾越演越烈的原因之一,迅速增加的人工林面积和“中低产林改造”面积其实大部分就是对云南山地天然林生态系统彻底破坏的面积,所以这正是近年来云南“森林覆盖率”快速增长,旱灾也快速增长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解焱博士介绍,之所以称人工纯林为“绿色沙漠”,一是因为这样的树林中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因而林中动物十分稀少;二是这样的树林地表植被很差,保持水的能力很差,干燥且易形成火灾;三是这样的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因而生态十分脆弱,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控制,很易感染虫灾,造成大面积损害。 植树造林曾经成为我国森林砍伐的精神寄托和借口,所谓“砍一棵造十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和退化。植树造林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比如管理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最大受益者[22]。


  实际上,天然原始森林及原始次森林面积却在不断缩小,云南的原始森林除了一些人迹罕至的险陡山林和保护区,砍得已经差不多了,现达到历史最低值,当前云南的全部现存原始森林可能最多也不过三万平方公里!即还不到云南省总面积8%[23]!和旱灾增长的趋势正好成反比,说明了旱灾增加的更本原因是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

  原中国科学院龙勇诚教授报道:“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穿行在云南哀牢山间的原始森林里。哀牢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之一。当时正值中国西南地区遭遇世纪大旱期间。然而走进森林中,我眼前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山涧潺潺流水,林中猿声回荡,莺歌燕舞,百花争艳,处处生机盎然。旱情何在?真有百年一遇的旱灾?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数月未见滴雨,哀牢山与灾区之间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此后,他们对西南5省的13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进行分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在每个单元格中越高,旱灾地点数量就越少。当自然保护区面积百分比达到20%时,旱灾地点几乎为零[24]。


  原始森林(就是所谓过熟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原始森林维护着自然环境,通过对降雨和蒸发的控制调节天气,并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25]。森林会大量释放凝结核(离子,特别是负离子)到空中产生云(空中有很多水汽,只有附在凝结核上的水汽才能成为我们看得见的水汽云)才能在重力(水汽附在凝结核越来越多)和遇冷就会降雨。森林植被上空接近海洋上空的湿度,特别是当沿海森林植被很好(50%以上)及水汽输送沿途有足够的森林(30%以上)他很容易把海洋水汽大量输送到内陆深处等沙漠地带!原始森林不仅仅是高大的树木,而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包动植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在原始森林中,某一物种的减少,可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这种情况在热带雨林中体现更为突出。人们在破坏原始森林以后,即使人工补种了大量的树林,也无法弥补森林被坏对生态带来的影响的[26]。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下有厚厚的腐殖层和土壤层,但下大雨时腐殖层如海绵般就把大量雨水吸收,再缓慢渗入土壤和地下成为地下水,旱季时水缓慢释放,防洪抗旱能力极强。
  这一类型生态系统的脆弱环节在于必须保持物种高度多样化的水平,即使不将丛林砍伐,或降低其生物多样性水平,或降低藤蔓植物和棕榈科植物的数量,都会导致丛林因缺水而枯死,诱发局部地区的生态退变。
  原始森林被砍伐后,先是腐殖层较容易被风吹和雨水冲刷逐渐消失,保水能力变弱,如果进一步为了种农作物和经济林,则把剩下的灌木及草本清除干净,“通过深挖垦复,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18]”,使土壤裸露,进一步加速水土流失,土壤层不断变薄,逐渐石漠化,保水能力越来越差最终彻底丧失。形成有雨即洪灾,无雨即旱灾的悲剧。
  云南是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的省区之一。石漠化的形成往往经历三个阶段: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即石漠化,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石漠化的主要诱因。西南地区石漠化土地如不及时治理,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云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每年流失土壤5亿多吨。中国工程院分析认为,在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按照现在的推进速度,其规模在25年内还将翻一番,百年之内若不及时治理,将有一半国土面积成为石漠化[27]。

2023年云南干旱的原因
答:1. 2023年云南省遭遇干旱的主要原因是西南季风势力较弱,导致带来水汽减少,进而影响了降水的量。2. 云南省地形起伏较大,这使得地表水容易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干旱的情况。3. 由于植被覆盖不良,该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较低,造成大量的水分流失,也是导致干旱的一个因素。4. 云南省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使得...

云南作为一个南方大省为何年年干旱?
答:各位看明白了吧!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降雨不足,但是降雨不足的原因,据专家说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环太平洋高压坝,组织了太平洋暖湿气流进入云贵高原。究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啊!保护环境啊哥们!

关于云南大旱的问题
答:特别是从2002年以来,云南处于夏秋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这也为2009年秋季以来干旱的发生提供了干暖的气候背景。 气象专家分析说,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雨季提早结束是造成云南气象干旱的主要原因。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2月23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521.6毫米,打破了1959年以来同期降...

云南大旱:是自然规律还是人为破坏?
答:从历史上看,干旱在云南并不罕见,干旱天气其实是云南的一个特点,近日昆明市气象局工程师陈增会提供了一份《云南天气灾害史料》,从1300年开始,就对云南700年的干旱历史进行了记录。据这份详实的灾情资料记载,云南由元代至今,1300年到1979年,总共出现大旱75年;而小旱一共出现126年,大小旱年不分就是201年,平均每3年...

为什么云南省会出现三年大旱
答:1 云南大旱形成的历史 纵观云南历史,会发现这几年云南三年连旱并不是一件偶然事件,而是从明清开始,旱灾逐年增多,特别是到二十一世纪初,旱灾呈现加速度增长,最终酿成了史无前例的三年连旱。 1.1 古代云南气候 历史上云南气候温和湿润,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 100mm左右,雨量充沛,“不乏泉流,雨水滋多”[...

云南冬春季节干旱与什么季风有关
答:云南干湿季分明,干旱灾害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但干旱发生频次和危害程度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较大,年际差别也大,因此云南几乎年年有干旱。云南省年平均降水量为108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在临沧的西盟,为2453毫米;最小年降水量在大理宾川,为563.9毫米。每年5~10月,为全省大部地区的雨季,降水量...

云南的干旱是何原因
答:三、人为因素应为近年我国各地相继持续出现旱灾的根本原因 笔者作为非气象专业的人士,虽不敢言忧国忧民,但出于共同对大家所关心的吃水问题的关注,笔者从综合学科和历史的角度,联系全国近一段时期内出现的许多大面积、持续性旱灾情况,提出2010年前后西南五省市发生的旱情的成因,以及近年全国许多地方发生的旱情原因假说,...

云南是春城为什么会干旱
答:“因为云南属于季风气候,一旦季风无法到达,就极有可能造成干旱。”云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学锋对干旱原因给予了这样的解释。 “从概率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同样可以解释这次干旱。”王学锋说,其实所谓的百年大旱,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像彩票中奖率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年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这么想的话,事情就...

2021 年以来,北方多地出现洪涝灾害,而南方却经历高温炙热,如何解释「北...
答:1. 2021年以来,我国北方多个地区遭受了洪涝灾害的困扰,与此同时,南方地区却面临高温干旱的炙烤。这种反常的气候现象,被称作“北涝南旱”,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2. “北涝南旱”这一气候现象,与传统的“南涝北旱”相反,指的是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增多,而东部季风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云南省为什么会干旱?
答:云南干旱和地理中的季风和人为有关。不过要写作文,要写人对自然的破坏,可以地球的口吻(以地球为第一人称)讲人对自然的破坏。不是大气污染造成的,是人类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使降雨少的季节里,植物对水保持作用弱,还有就是人过度用水。(相关资料网上应该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