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序的译文是什么? 现代流传下来的古文《尚书》其实是什么时候"伪造"的

作者&投稿:丛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注释】

  承诏:秉承黄帝的命令。

  研精:精深的研究。

  覃思:深思。

  采摭:拾取,采纳。

  约:简明,简要。

  敷畅:铺叙发挥。

  庶几:大概可以。

  昭然:明显。

  宜相附近:书序应该与各篇的正文相互靠近。

  会:碰上。

  巫蛊事: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末年崇信巫术,江充与太子有嫌隙,用骗术陷害太子,被太子杀掉,武帝听信江充说太子宫中有蛊气,命令丞相发兵讨伐太子,太子出走湖关自杀。蛊,毒虫。

  经籍道息:《孔疏》:好爱经籍之道灭息。

  贻:遗留。

  博雅:学问广博,志趣高雅。

  志:志向,抱负。

  【译文】

  我秉承皇帝的命令给五十九篇作传,于是就深思熟虑精心研究,广泛参考经书典籍,采纳各家的说法,写下传注。用简明的文字申述意义,铺叙发挥其中的旨趣,大概可以对将来有点帮助。

  《尚书》的序,是叙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因。意思明明白白的表现出来,应该把它们放在各篇和正文一起,因此援用它们时各放在相应的某篇的前面,定为五十八篇。写完之后,正碰上国家发生了巫蛊事件,爱好经籍的道路断绝了,因此不再把《书》上奏朝廷,只把它传给子孙,遗留后代。如果有爱好古道、学问广博、志趣高雅的君子与我有相同的志向,我也不隐藏我的书。

  (以上是第三段,说明作者作传的情况和没有上奏朝廷的原因。)

  远古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创立八卦和文字,以此取代结绳记事,从而出现了档案。记载伏羲、神农、黄帝的典籍,称为《三坟》,言语简练原则性强,即‘大道’。记载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的典籍,称为《五典》,叙事居多,即‘常道’。至于夏商周的典籍,虽然不循古义,其政府公告、书信、训示、誓词都是义理深刻的,总的说来,这都是后世历代所珍视的,即所谓《大训》。说起《八卦》来,也有人称为《八索》,《八索》是推究义理的意思。记载九州地理物产的档案,称为《九丘》,‘丘’是聚集的意思,顾名思义,说的是天下九州的资源,特别是庄稼种类,气候节令,记载甚详。正如《春秋左氏传》所说的:‘楚国的左史官伊相,能背诵《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可见当时能背诵这些古代伟人遗书的学者已经不多。
 

有谁能够帮忙翻译《尚书序》,不胜感激~

孔安国家藏本。根据《史记·儒林传》,伏生的孙子不能传《尚书》。而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则颇善《尚书》。孔安国家藏《古文尚书》,比28篇的今文《尚书》多出十几篇,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大概就是用今文来定章句。后来司马迁也从孔安国学《尚书》。

孔壁本。鲁恭王坏孔宅,得古文《尚书》。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说,是本多出16篇;又有孔安国家人献于国家之说。但以常理推之,既是鲁恭王坏孔宅所得书,似乎此本就不应有孔安国家人再献之事。孔安国家藏本和孔壁本很可能并不是一个本子。
古文《尚书》的各种版本西晋永嘉之乱后,全都亡佚了。
此言既是你要找的孔安国的已经流失,更不会有解释了。
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颐)上献了用“隶古定”写的伪古文《尚书》,他把伏生的28篇析成33篇,另从当时的古籍中拼凑文句再编出25篇,以凑成刘向说的古文58篇之数。为了这本伪古文《尚书》,唐宋以下不知多少学者费尽心机,如宋代的吴域、元代的吴澄、明代的梅族,至清代的阎若璩和惠栋,方彻底证明了这原来是一作伪案。
由于伪孔传古文《尚书》经文完整、注解详明,它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初,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对《易》、《书》、《诗》、《礼记》、《春秋左氏》五部经典的全部训义作总整理,这样就有了170卷的《五经正义》,高宗时更明令“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令依此考试。”《五经正义》中的《尚书正义》所用正是伪古文《尚书》。唐天宝年间又命卫包用楷书改写成“今字本”,其中有改错之处。唐开成间这种今字本被刻在开成石经中,成为以后一切版刻本之祖。天宝改书后,旧本逐渐亡佚。

  古文《尚书》出现在西汉时候。至于是不是伪造已经很难说清楚了。
  古文《尚书》有多种来源,共同的特征是出自两汉私家所藏壁中书。相传为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后经孔子后人孔安国整理,传至后世的古文《尚书》内容也包括古文《尚书》部分,但为伪书。
  中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学者,都对梅赜所献的这本《尚书》产生疑问。一些学者认为“《尚书》惟今文传自伏生口诵者为真,古文出自孔壁中者尽为后儒伪作”。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现存的古文《尚书》可能是根据秦火以后所传的零星断简,增补而成。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珍贵竹简(简称“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的写本。《金縢》、《康诰》、《顾命》等部分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篇章。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经过专家认证,这批清华简中有失传多年的真正《尚书》,证实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注释
答: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

金石录后序译文 | 注释 | 赏析
答:后二者系就书论书,只谈与《金石录》直接相关的事,文字简洁平实,是两篇很典型的书序。李清照的《后序》却是匠心独运,在剪裁、叙事、抒情等方面迥别于一般书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注释
答: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注释如下:1、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篇理解...
答: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及注释
答: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及注释如下: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如下:原文翻译: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仍然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余因得遍观全书”中的“余”是什么意思?
答:【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

巧夺天工的反义词
答:yè ]比喻不认真,不细致,马虎大意。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书序》:“不是孔安国做;汉文粗枝大叶;全书序细腻;只是六朝时人文字。”白话文翻译:不是孔安国所为,汉文我不认真,不细致,马虎大意,全书的序言细腻精致,都只是六朝时候所作的文字。造句:他做事老是这么~,这回可捅漏子了。

送东阳马生序
答:译文 我年轻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

《尚书》虞书·益稷
答:《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重别周尚书诗词 古诗原文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译文翻译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

线上问答: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答:笔者认为,《古文观止》和《古代散文选》(中册)的意见应予采纳,而课本注释有失原意,应作修正。《王子安集》(《四部丛刊》)中,王勃共撰“序”文43篇。从内容上看,只有《续书序》、《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和《四分律宗记序》3篇是“书序”,其余40篇都是宴饮前的祝酒辞,或用于饯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