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朝重臣张廷玉和乾隆帝具体有什么矛盾? 鄂尔泰和张廷玉对乾隆皇帝造成了什么威胁?

作者&投稿:荡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廷玉尽管十分低调,但是大清皇廷政治斗争复杂险恶,终于还是在乾隆即位之初即陷入了 “党争”的泥潭。满洲镶蓝旗人鄂尔泰与张廷玉同列军机大臣,但两人关系不太好。据《啸亭杂录》记载:两人同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正是由于张鄂二人长期以来关系不和,加上满汉上层地主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结果在朝中形成了“满则思依附鄂尔泰,汉则思依附张廷玉”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实在是谨慎谦恭的张廷玉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所谓的“张党”确是张廷玉不能否认的。因为在乾隆前期,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张廷璩以及儿子张若霭、张若澄、张若淳均在朝中为官,张氏一门登仕者就有十九人。但这样的局面也不是张廷玉徇私所得,要怪也只能怪张家家教太好,人才太多,因为他们都是通过中进士走上仕途的:“自先父端(张英)而下,三世入翰林者凡九人,同祖者二人”。 与张氏世代联姻的姚氏,是桐城另一望族,也是“仕宦众多”。张、姚世代为姻亲,两家难免互相照顾,互通声气,渐成一体。“近日桐人之受国恩登仕籍者,甲于天下。”依附张廷玉的汉族官员是对其为人、威信的认同,同时了解到鄂、张两人的不和,自动向张廷玉靠拢,当然也有一部分官员另有企图。终于,越来越多主动依附的汉族官员终于将两个人的不合推动成为两个集团的争斗。张廷玉逐渐身不由己了。对于张廷玉、鄂尔泰在朝廷官员中具有的影响力和威望,乾隆十分有戒心,唯恐使自己大权旁落,影响自己“独断专行”的威严。而且乾隆尤其厌恶的满汉官员争斗,曾多次下诏切责,并意欲剪除两派势力。
乾隆六年(1741年),御史刘统勋(刘墉之父)上书,说张廷玉遭逢极盛,“桐城张姚二姓侦天下半部缙绅”建议乾隆“稍抑其势”,在三年内暂免桐城张姚两姓在吏部名册内有名官员的升迁,此疏正中乾隆心病,也使他下定决心要减除两派党羽。乾隆十年(1741年)鄂尔泰去世,朝堂上德高望重的老臣仅张廷玉一人而已,但是两派势力一时剪除不清,于是,乾隆只能拿张廷玉开刀了。这也是立朝数十年之久的张廷玉由荣至衰的主要症结。
为了达到树立自己的威严和地位的目的,乾隆开始寻衅不断打击张廷玉:如为了达为了乾隆七年,借故撤去世袭伯爵之位;乾隆十年,张廷玉的部属在皇后祭文中误用“泉台”二字,又遭皇帝下令切责;后又在《皇清方颖》御制诗中错字过多,皇帝即下旨:“总裁官张廷玉、梁诗正、汪由敦交部议处。”一生经历了无数风浪的张廷玉深感朝中已不可久留。为了让家人全身而退,他不断地示意家人亲属,各以事由等等先后辞官回家。他自己也屡次上奏,要求退休回家。但是,数次上奏,张廷玉的回乡之说,都被乾隆驳回了。张廷玉猜想乾隆可能是怕自己知道宫廷的事情太多,不愿放归,所以不敢过激,直到乾隆十四年冬,张廷玉再次提出了回家的事情。不过,这一次,他不敢再说退休,只说是“暂归”,并说等将来皇帝南巡,他可以在江宁迎驾,一同回京师等等。如此等等,乾隆才允许张廷玉“明春”也就是康熙十五年辞官。
张廷玉在感谢皇上恩典之时重提了先帝雍正之遗命。他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其实张廷玉此举,是想借此向乾隆明志:我并无异心,配享太庙是我一生的追求,也不会辜负先帝的厚望,对皇上有所不利。然而,乾隆没有听出来,反而认为张廷玉是以功臣自居,要求他对此作出书面的承诺,“上意不怿”。不过,还是替他“颁手诏”。第二天,皇帝颁布手诏赐之。当日大风雪,张廷玉年迈病痛“不亲至”,让次子张若澄代为谢恩。乾隆因此大发雷霆。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以大学士暗中派人告知廷玉,次日,张廷玉上殿谢恩,乾隆大感惊诧,后来深究起来原来是汪由敦传话,乾隆早就对廷玉门生遍于天下,深加忌讳,于是乾隆皇帝借题发挥,先是责汪由敦“漏言”之罪将之免职,也下旨削去张廷玉伯爵。

因为党争呗,威胁到皇权了。这样的三朝老臣,就算是什么错误也不犯,皇帝也不会喜欢的。因为皇帝在朝中的威信受到威胁了。

张廷玉是雍正朝的重臣,但并不是优秀的政治人才,在雍正朝的军机大臣里最高排第二,雍正时最优秀的政治人才是鄂尔泰。张廷玉当时主要是皇帝文书的角色。
当乾隆上台后,对雍正的政策调整极大,连士绅一体当差纳粮都调整,遭到张廷玉的反对。且乾隆不像雍正那样批巨量的奏折,文书相对少多了,对张廷玉的使用也少,使得张廷玉对皇权的参予也少了。张廷玉在雍正朝非常低调,却在乾隆时高调起来,引起乾隆的猜忌和反感,乾隆故打击排挤他

一朝天子一朝臣

清代,重臣张廷玉一向谨小慎微,为何会得罪乾隆?~

张廷玉虽然一生都是谨慎小心,但是他到了老年的时候却做错了很多事情,他辞官的言辞不当,对皇帝没有完全的尊敬,一而再再而三地导致乾隆皇帝对他产生了隔阂,而且还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他其实是三朝元老,他出生在康熙年间,在雍正年间的时候得到重用,雍正皇帝还下诏命令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份殊荣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并且雍正皇帝让张廷玉辅佐乾隆皇帝,按道理说一个三朝元老应该是会得到很大的尊敬的。但是就是因为张廷玉老了的时候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太正确,从而得罪了乾隆皇帝。

第一件事就是张廷玉辞官退休的时候,本来清朝的官员是到了70岁就能够退休的,按道理说,张廷玉在年满70之后他是可以申请退休的,但是因为皇帝非常的重视他,所以便没有批准。本来是重视张廷玉的表现,但张廷玉却心生不满,便对乾隆皇帝说起了朱元璋让大臣退休的事。这下,乾隆皇帝便生气了,怎么能将我一个血统正宗的皇家血脉和一个农民出身的人相比呢?那之后,乾隆皇帝便不满张廷玉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配享太庙的事情,雍正皇帝立下的遗诏是说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但是张廷玉她害怕乾隆皇帝剥夺了自己的这个资格,所以他想让乾隆皇帝给他写一份保证书,一个橙子,怎么能够要求皇帝取消保证书呢?但是写保证书就算了,乾隆皇帝写了保证书之后,他竟然没有亲自去叩谢皇帝,这明摆着是对皇帝的大不敬。第三件事情也是因为辞官的事情,当时乾隆皇帝的皇长子过世了,张廷玉好巧不巧地提出了辞职,这一下子激怒了乾隆皇帝,所以乾隆皇帝就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每一任皇帝上任后,都会清理前一任重臣,比如汉宣帝清理霍光,康熙清理鳌拜。就象亮剑中李云龙评价张大彪:我去哪,都要带上这小子,使着顺手。前朝重臣是上一代的遗产,也是上一个利益格局的受益者。新皇帝要调整利益格局,这些个内阁重臣们不会给面子和配合的就等着瞧。老实的皇帝可能会被强臣欺负,但乾隆不是一个善茬,同时也是一个极其自私聪明的主。对于这两个人,他不动声色,暗中观察,听任他们打斗,作壁上观,等待时机,坐守其成。
乾隆即位的时候出现了两个帮派:一个就是鄂尔泰一帮,代表的是满族的势力,张廷玉作为汉朝大臣,肯定是汉朝势力。这两股势力乾隆肯定是要畏惧的。加上张家人在朝为官的人数达到了19人,一户人家当官的人有这么多,想想都觉得可怕。
鄂尔泰树大根深,其追随者为封疆大吏,为地方督抚,为带兵将帅,为满族要员。他曾“节制滇南七载,一时智勇之士多出幕下”,授首席军机大臣后,权倾天下。于是,在他周围,形成一个以满臣为中坚,包括一部分汉臣在内的政治集团,主要成员有庄亲王允禄、湖广总督迈柱、工部尚书史贻直、巡抚鄂昌、学政胡中藻等,人称鄂党,不除不行啊!
张廷玉自恃资格老、功名高,对于鄂尔泰“平地起高楼”的升官方式很不以为然,鄂尔泰脾气倔强,性情傲慢,行事张扬,对张廷玉也有几分不敬。张、鄂两大阵营已见雏形。尽管张、鄂本人没有结党的意图,但两党还是不可避免地催生了。首先是因二人而发达的姻亲各自联盟,其次是二人的门生、门客互相对立,再次是朝中满汉大臣分庭抗礼。
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以大学士身份秉笔在侧,暗中派人告知廷玉,次日,廷玉上殿谢恩,乾隆大感惊诧,后来一旦深究,乃知是汪由敦泄密,乾隆早就对廷玉门生遍于天下,深加忌讳,就此大张旗鼓的进行收拾,汪由敦以斩监候罪名定,廷玉革去伯爵。乾隆亲许廷玉可以身后配享,廷玉竟然不来当面谢恩,只派了儿子,乾隆逮着机会就此发难,大骂张廷玉,交刑部处理,以示惩戒。

请问清朝重臣张廷玉和乾隆帝具体有什么矛盾?
答:张廷玉的门生汪由敦以大学士暗中派人告知廷玉,次日,张廷玉上殿谢恩,乾隆大感惊诧,后来深究起来原来是汪由敦传话,乾隆早就对廷玉门生遍于天下,深加忌讳,于是乾隆皇帝借题发挥,先是责汪由敦“漏言”之罪将之免职,也下旨削去张廷玉伯爵。

乾隆和张廷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乾隆二十年(1755),雍正第一重臣张廷玉在家去世,消息传到京城,乾隆最终遵从雍正遗诏,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成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百年之后,为晚清立下不朽之功的曾国藩也未能获此殊荣。唯一遗憾的是,乾隆给张廷玉的谥号是“文和”,在文臣中这算是很低的谥号了。这表明乾隆对张廷玉仍心存芥蒂,...

清朝到底是谁成为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更是逼着乾隆写保证书?
答: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禄允、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皇帝即位后,对于自己老爸留下的顾命大臣还是予以重用,尤其对其老臣张廷玉很是倚重,乾隆皇帝更是打破清朝本无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却封张廷玉为伯爵,张廷玉真是走上了人生巅峰。然而,年逾古稀的张廷玉的固...

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是谁?后来怎样了?
答: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禄允、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皇帝即位后,对于自己老爸留下的顾命大臣还是予以重用,尤其对其老臣张廷玉很是倚重,乾隆皇帝更是打破清朝本无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却封张廷玉为伯爵,张廷玉真是走上了人生巅峰。然而,年逾古稀的张廷玉的固...

清朝重臣有谁?详细介绍一下
答:张廷玉、索额图、纳兰明珠、李鸿章、曾国藩等。1、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 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权力中枢。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饬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

三朝为官的重臣张廷玉,最后结局怎么样?
答:在清朝有一位重臣叫张廷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在雍正元年加官为太子太保,命为诸皇子师傅,也就是乾隆皇帝的老师。作为典型的士大夫,做官做到如此也算是实现“兼济天下”的梦想。而最可贵的一点是,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黄庭坚的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也是他为官五十年,...

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他的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答: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中期重臣,大学士张英次子。在清朝时期,张廷玉不仅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还是这三位皇帝都重用的大臣,也即可以称之为栋梁之才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张廷玉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进入...

被雍正夸上天,让乾隆不待见,重臣张廷玉为何得罪乾隆爷呢?
答:张廷玉自康熙朝开始,便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到了雍正时期,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常年值守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而且还接连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甚至到后期,雍正皇帝几乎离不开张廷玉的辅佐,称其为: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雍正皇帝平时处理国事,经常是一天至少召见张廷玉2-3...

清朝名臣张廷玉为何最后身败名裂?乾隆是怎么给他下套的?
答:张廷玉清朝三代老臣,跟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因为才能过人,深得康熙皇帝的器重。担任任刑部左侍郎,也是第一个知道康熙帝选当时的四阿哥为继承人的大臣,可见康熙皇帝是如何的信任张廷玉。到了雍正皇帝登基后,也非常宠信张廷玉,先后担任礼部、户部和史部尚书,内阁首辅及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

清朝最牛的汉臣,康熙提拔他,雍正重用他,乾隆却抄他家吗?
答:1749年,张廷玉再度告老还乡,乾隆批准以原官致仕,却没有其他表示。因此,张廷玉就请求乾隆帝出一个凭证,说明他配享太庙。乾隆虽说不高兴,但还是写了。第二天却风云突变,因为张廷玉遣子张若澄入宫道谢。这一下,乾隆来火了,“传旨令他明白回奏。”这一句话就如“你知罪吗,老实交代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