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伯克段于鄢》

作者&投稿:养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于《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三个重要人物郑庄公、武姜氏、共叔段之间的一段恩怨情仇。

  这三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郑庄公与共叔段是亲兄弟,而武姜氏是他们二人的亲生母亲。

  这可是货真价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人啊,但是,这三人却上演了一场长达二十二年的权力角逐的残酷游戏。

  最后,郑庄公把自己的亲生弟弟共叔段给K.O了,当然,这里的K.O并不是真正把他给杀死了,而是指彻底地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把他给彻底地驱逐出了郑国,让他再也无力反抗。

  姜武氏的下场要好一些,书中说“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开始的时候,郑庄公是打算把他的母亲武姜放逐在“颖”(今河南临颍县西北)这个小旮旯里,永世不再相见,就算她死了也不去给她送终。

    这个话可就说得很决绝啊,在那个统治者极力鼓吹“孝悌为首”的专制社会里,说这个话无异于是自己揭自己的面纱,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于是,说完之后郑庄公自己也觉得挺过意不去的,有点后悔。为什么后悔呢?怕天下人笑话他连亲身母亲都不要,有违孝道嘛。他的这个心思就被当时的一个大夫名叫颍考叔的给看出来了,于是就在一次早朝之后跑来劝说郑庄公。

    怎么劝说的呢?这个颍考叔很聪明,他心想,伴君如伴虎,郑庄公这么一个深谋远虑(口蜜腹剑)又傲娇自我(阴鸷狠毒)的人,直言进谏只会激怒他,落下一个自以为是、爱管闲事的坏印象,搞不好还会惹来杀头之祸。

  这个劝说的话得拐着弯说,他才能听得进去,要不露痕迹地说到他的心坎里,铺一个漂亮的台阶给君王下,这个马屁才算拍的响亮。

  于是,颍考叔就编了个理由说有东西要进献给郑庄公。郑庄公就接见了颍考叔,还赐给他食物。吃东西时,颍考叔特意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郑庄公见了就很奇怪,(大概以前这样的情况不多哈,颍考叔以前见到肉应该都是会吃的,这次没有吃。最主要那时候经济也不发达,不像现在的我们一样,肉反而没人吃,都争着吃青菜。物以稀为贵嘛。)就问他说你怎么不吃肉呢?

  颍考叔站起来一揖到地,恭敬地回答道:“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很好理解对不对,就是说:“我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我平常吃过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您赏赐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

  这个颍考叔是个大大的孝子啊有没有,他这个话一下子就触动了郑庄公心里的一根弦(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史书上是这样暗示的)郑庄公顿时神色黯然,叹了口气,道:“尔有母遗,繄我独无!”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待会儿解释,先来学习下两个字。

  第一个字,“遗”:在这里读“wèi”意思是“赠送”。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供养”。

  第二个字,“繄”:yì  句首语气词,噫。

  现在很好理解了吧,“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意思就是:“你有母亲,可以供给她食物,单单就我一个人没有。”

  庄公这是在伤怀呢,他见到别人有老母亲可以供养,心里很是羡慕。但这个是不是历史的真实,庄公到底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就无从知晓了,因为毕竟我们不是庄公他本人,不知道他的心意。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往人性美好的方面去想象的,就像小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来接送着上下学,而自己的母亲穿的很寒酸,心里肯定是羡慕又难过的,想着可以省下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件体面衣服穿。子女爱父母的心,天下人都是一样的。

  这里要插播一个短片,话说当年庄公还在他母亲武姜氏的肚子里的时候,就是一个不省心的主,时常在他娘亲的肚子里又蹦又跳、翻过来倒过去的,有一回玩得正起劲,双腿一蹬,又把他母亲武姜氏踢得“嘶”的一声惨呼,这一用力,就把胎衣给挣破了。

  没办法,这个调皮的小婴孩还没来得及掉转身子从母亲的产道里挤出来,两只脚就已经早早地撑出去了——没错,武姜氏难产了。这个脚先出生的孩子被取名叫寤生,寤生就是后来的郑庄公。

  武姜氏因为在生寤生时受了许多苦楚,因此心里极为不喜他,《左传》上说是“遂恶之”,对寤生的弟弟共叔段却格外的偏爱。偏爱到什么程度呢?偏爱到欲让这个次子取代长子寤生成为王位的继承人。

    这就有点难理解了,如果就因为难产而不喜欢自己的儿子,这个母亲武姜氏也未免太过于娇贵、矫情了,做了母亲的人,再这么任性、不成熟可不行,将难产的罪过迁怒于婴孩,还要剥夺他的王位继承权就更不对了。

    要知道母亲在生产时受苦楚,婴儿同样要受痛和苦。好多婴孩生下来时头都被挤得扁扁的、尖尖的,难产的小孩就更是要比别的婴儿多费许多的力气,受许多气闷之苦。可见寤生为了来到人世,吃的苦、受的痛并不比他的母亲武姜氏少。

  这其中必定另有隐情。我猜想,武姜因为难产而迁怒于儿子郑庄公,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应该就是基因上的不喜欢了。

  这个寤生定是很像他的父王郑武公,而共叔段则更像武姜氏。武姜对自己丈夫郑武公感情应该也没多深,或是有不满、有怨恨,才迁怒于儿子郑庄公。

  要不然手心手背都是肉,王位的既定继承人是长子寤生,你没有理由要把他废掉立共叔段嘛;再一个从史料上记载的来看,共叔段也不及寤生聪明,至于儒士们鼓吹的仁爱之心,兄弟两个是一般上下,八两与半斤的差别,“立贤不立长”这一条也说不通。

  回到前文所提到的郑庄公当着臣子的面慨叹:“尔有母遗,繄我独无!”这句话到底是历史的真实呢,还是后人的杜撰?这句话到底是发自内心的思母之情的流露呢,还是郑庄公沽名钓誉、愚弄臣民的惺惺作态?这就不得而知了。

    有史学家说,这只不过是惯于权谋之计的郑庄公的作秀,其实他内心里恨透了武姜氏,早就巴不得她去死,有文为证“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就是说“姜氏要这样来害我,我能有什么办法躲得了呢”这是郑庄公当着臣子的面说的话。郑庄公当着臣子面直呼自己母亲的姓氏,这在讲究孝道的古代社会是何其的不敬,这就是一种公然的表态。可见,这位母亲武姜氏的言行对自己孩子的伤害有多深,母子反目已势同于仇敌、水火。

    因此,很多评论者认为郑庄公接受颍考叔的劝告“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并上演一出“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中,其乐也泄泄”的丑剧,与他前面的言行不符,于常理不合,让母子和好如初的结局实在是后人的杜撰,是一厢情愿的“春秋笔法”。

  我倒不这样认为,人性的复杂多变本就是随境遇的改变而生发的。郑庄公当时被生母打压,王位被亲弟弟威胁,时刻处于危险境地,处境极为尴尬,悲愤无奈之时,咬牙恨恨地称自己母亲“姜氏”只怕也是一时的情绪宣泄。

  此刻共叔段已被驱逐出境,再无反击的可能性;生母也已年岁见老,势力已被剪除;自己江山已坐稳,可以稍稍放松一下、品尝胜利的果实了。人在春风得意之时,会有恻隐之心也是人之常情,何况是面对自己的生身母亲。

  尽管武姜氏让寤生吃了这么多苦头,她处心积虑地扶植自己偏爱的次子共叔段,以助他争夺本属于寤生的王位,想起来固然是有让人愤恨、不可原谅的地方;庄公处心积虑地筹划,“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放长线钓大鱼的狠辣手段,伪装仁义隐忍了二十二年,终究得偿所愿让亲弟弟流亡国外,母亲放逐边地。这些虽然都是政治斗争中司空见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说出来到底是家丑不可外扬,也不见得就是多么光彩的行止。

  “不是有人背地里指摘我‘诡谲奸恶’,故意设套让亲弟弟胆大妄为、放纵自己的言行,让天下人耻笑他‘多行不义必自毙’嘛,没错,我就是故意的,谁让母亲那么偏心,谁让弟弟那样步步紧逼的!虽然一开始我也想告诫他们,可以设法阻止他们,但他们实在是欺人太甚了。他们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我。”

  “如今,只要他们服一个软,不再与我为敌,那也就算了吧,毕竟是自己的至亲。何况,要赶尽杀绝在面上也不好看,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会是更大一桩麻烦事。那么,我就顺势而为,配合演出一下给天下人做一个表率(样子)又有何不可呢!”郑庄公当时的心里多半是这样想。

  因此,母子和好如初虽有作秀成分,也不乏释怀后的亲情流露。半是真情半是表演,这是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生为人子的宽恕之道。

  自古权谋斗争都是成王败寇。反过来看,如果当初共叔段果然夺得了王位,武姜氏也夺得了权柄,那么,被迫流亡的就是寤生了。说不定结局会更惨,能不能留住小命还很难说,历史上政治斗争中亲人互相绞杀的例子多得是。秦二世胡亥不就将自己的兄姊诛杀的一个不剩吗?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射杀了自己的亲兄弟,逼迫自己的父皇高宗李渊退位;武则天还杀了襁褓中的亲生女儿呢,她的另一个女儿太平公主为了掌权,在御膳中下毒,密谋废掉当时的太子李隆基,虽未得逞,其狼子野心也是昭然若揭。要知道李隆基可是太平公主同父同母的亲哥哥李旦的儿子,姑姑要毒杀自己的亲侄子,为了权力可以说是六亲不认了。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是时格势禁,被迫为之;有的则是贪欲熏心、篡权谋逆……各有缘由,各有下场。

    那么,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这一段公案又该如何评说呢?我觉得这之间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没错,就是武姜氏。

    武姜氏厌恶亲生儿子寤生,不管是出于他带给自己生理上的痛苦体验也好,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比如前文提到的基因上的不喜欢,总之,她就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心胸狭隘的妻子,一个极为失败的母亲。武姜氏支持、纵容有恃无恐、野心勃勃又愚蠢无比的共叔段,无非就是为了成为背后的掌权者,满足自己的私欲与虚荣。

  兄弟相残,共叔段流亡国外,背上谋逆作乱、“不悌”的罪名;寤生没有及时教诲弟弟、尽到做哥哥的责任,导致共叔段一错再错、步步深陷;寤生自己也背上“阴鸷狠毒”的骂名,这一切祸端的始作俑者乃武姜氏。作为一位母亲,一碗水端平,教育子女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才是职责所在。从中挑拨生事,玩弄权谋非但有违常伦,更是非为人之母该有的行径,有悖人性。

  如果当初武姜氏能宽容大度一点,不记恨难产的痛楚;如果她不凭一己的爱憎喜恶干涉朝堂之事;如果她能言传身教督导寤生与共叔段兄友弟恭,也许历史就会改写。寤生可以好好的做他的兄长与君王,共叔段也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平平安安地做他的太叔段。

  当然,金庸老先生也说过“谁上台都一样”的话,也许权力斗争的本质就是你死我亡。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夫妻矛盾也好,亲子冲突也罢,处理得好,就是双赢;处理不好,就是两败俱伤。

都说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辨是非。今天我们重读这一段历史故事,是为了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为今后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与指引。

    前文中提到过母亲不喜欢自己的亲生儿子极有可能是不喜欢他的基因,说到底,就是不喜欢孩子的父亲,或是对孩子的父亲有怨恨、不满的情绪。所以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反常的行为,酿成了一场人间悲剧。

  这让我想到了女性朋友们在生孩子之前,千万要多问问自己,你是真心喜欢这个即将成为孩子父亲的男人吗?如果是,那么,你可以放心大胆的生,因为这是出于你真诚的意愿。有了这份真诚的意愿,相信你会全盘地接纳孩子,给予ta理应得到的全身心的爱;如果不是,生下孩子来也只是在造孽——孩子沦为你满足私欲或是传宗接代的替代品,这对孩子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公平的事,对于做父母亲的来说,也绝非是一项高明的选择。

    如果喜欢还是喜欢,爱也还爱,只是有怨恨和不满,也请你先千万清除掉这些怨恨和不满,处理好了夫妻关系,再来要孩子。

毕竟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关系是树根,孩子是树上长出的枝、散出的叶,只有树根健康了,树枝和树叶才会健康。良好的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爱的泉源,而怨恨和不满是堵塞这一泉眼的枯枝败叶。

  只有清除了夫妻关系中的怨恨和不满,才能建立健康的夫妻关系。只有建立了健康的夫妻关系,才能诞育、发展出健康、有活力的亲子关系。

那么,怎样来清除这些枯枝败叶、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呢?我认为沟通是金钥匙,相互的尊重、理解、包容、呵护是金钥匙,在生活中去发现伴侣、亲人爱的语言是金钥匙。

什么是爱的语言呢?

比如说,有的人觉得你做饭给ta吃,就是爱ta的表现,这叫服务的行动;有的人觉得你赞美ta,夸奖ta,肯定ta,就是爱ta的表现;有的喜欢身体的接触,亲吻、拥抱才能让ta感觉到你深深的爱意。

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你的爱侣、孩子、父母亲人需要的不只是一种,如果你是有心人,你会发现人人都需要爱与被爱,人在爱与被爱中,就会慢慢变得满足和快乐;人在爱与被爱中,会将怨恨和不满慢慢清除掉;人在爱与被爱中,会迎来生命的丰饶与极致的喜乐。

~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答: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

《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翻译
答:2013-11-09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2 2011-08-31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及翻译 1527 2014-10-25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及翻译 2013-11-08 文言文翻译《郑伯克段于鄢》 14 2014-09-20 急求《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拜托了各位 谢谢 2013-10-18 郑伯克段于鄢全文翻译 8 2012-08-14...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注释及翻译
答:《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答: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答:《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如下: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

《郑伯克段于焉》原文及其翻译
答: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

郑伯克段于鄢_左丘明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答:《郑伯克段于鄢》详写的地方有二。一是庄公一方商讨对付共叔段。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写得很详,这是为了表示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狡猾;同时也交代了共叔段“举事”的经过。另一处是“掘地见母”,宣扬了儒家的“孝”道。《郑伯克段于鄢》略写的地方是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和共叔段被打败...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哪部书,全文是什么
答: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上说:“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讲孝悌之道,所以不称“弟”;如同两国的国君在交战,所以用了“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不加管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
答:《郑伯克段于鄢》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出处或作者:《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