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我国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事例并加以分析 我国在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作者&投稿:班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央视报道】

  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 展望“十二五”美好未来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在一天天殷实起来的日子里,亿万百姓满怀希望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中国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国盛在于民生

  “十一五”规划发布时,最吸引人目光的当数其中多项“民生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左右,让 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 80%……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列入五年规划,见证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在随后的 5年中也成为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

  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一笔笔“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社会保障的支出从 2006年的 2010.02亿元提高到 2010年预算安排 3185.08亿元,连年递增;医疗卫生支出从 2006年的 138亿元增加到 2010年预算安排 1389.18亿元,高达 10倍。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和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已超过 1.6万亿元。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 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 7000亿元。经济企稳回升的 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 1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4.3%,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 5%以内的控制目标。GDP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紧系着最广大民众的福祉。

  回眸 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 2006年的 7.64亿人增加到 2009年的 7.7995亿人。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06年的 11760元增长到 2009年的 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 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 10.6个百分点。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私人汽车拥有量从 2006年的 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 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在 2006年末为 4.6106亿户,今年上半年则突破了 8亿户;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红红火火,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

  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不仅是百姓的殷切期盼,也成为“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2006年到 2009年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 1100万人以上 ,2010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 638万人 ,我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 5年城镇新增就业 4500万人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过去 5年,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突破不断、惊喜连连。

  1200元——“十一五”期间,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 1200元以上,全国 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

  55元——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 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目前,试点地区年满 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 55元的基础养老金。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

  12亿人——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到今年 6月底,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人数达 4.1亿,加上新农合 8.3亿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覆盖超过 12亿人口,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安居是民生之愿。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通过廉租房制度,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公共租赁房大规模起步,圆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今年底 ,全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年之最。

  数字连着百姓生活。一张更加结实细致的安全网,提升着幸福指数,让亿万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更加关注困难群众疾苦

  民间疾苦,枝叶关情。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十一五”开局的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也拉开了之后 5年为数亿农民减负增收的大幕。“多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从2006年到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3587元增长到 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 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 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 2005年的 45.5%下降到 2009年的 41.0%。

  还是同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份 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到今年 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2950万人、4475万人、1811万人、5876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让至少 1.5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 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 500多元,还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

  “十一五”期间,我国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等措施,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以及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国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 ,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十一五”规划中的这段阐述分量十足、字字千钧。

  十六大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进了坚实一步。
  城乡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2002年7703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四年均保持在7.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2006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2万亿元,比2002年底的8.7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人均由2002年的6766元增加到2006年的12239元,年平均增加1381元。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8%,比2002年的37.7%下降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0%,比2002年的46.2%下降3.2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均在不断下降,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
  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等的实惠。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6年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766万人、15732万人、11187万人、10268万人和6459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4029万人、6331万人、1005万人、5862万人和2971万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医疗改革试点也在加快推进。2006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比2002年的2820万人减少672万人。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2006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500万人,比2002年增加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0%,比2002年上升7个百分点。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342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9.8%。2006年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7.0%;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3%。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2006年就业人员达76400万人,2002年达73740万人,年平均增加665万人。在面对就业高峰仍比较大的形势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03-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4.3%之间。

社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⒈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沧桑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但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十几、二十几美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从1949年到1978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到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90美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到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约2500美元,总体上已经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 生活的巨变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在向更高的全面小康水平迈进。
⒉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特别是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由原来的农业和农民大国逐步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国,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国之初到197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52 年的53:18:29 变为1978 年的31:45:24。这个阶段中,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特点表现为第二产业迅速扩张,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发挥主导作用;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过慢。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二、三产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78 年的31:45:24 变为2008 年的11.3:48.6:40.1。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服务业增长迅速,工业平稳发展,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我国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

当前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社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⒈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沧桑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但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十几、二十几美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从1949年到1978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到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190美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到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约2500美元,总体上已经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1980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 生活的巨变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在向更高的全面小康水平迈进。
  ⒉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特别是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由原来的农业和农民大国逐步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国,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国之初到1978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52 年的53:18:29 变为1978 年的31:45:24。这个阶段中,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特点表现为第二产业迅速扩张,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发挥主导作用;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增长速度过慢。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二、三产业在GDP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78 年的31:45:24 变为2008 年的11.3:48.6:40.1。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服务业增长迅速,工业平稳发展,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我国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镇人口只有5700万,城镇化水平为10.6%,比1900年世界平均水平还低3个百分点,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大国。1949-1978年,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达到19.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中,我国城市化水平仅提高7个多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中,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升至45.7%,比1978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城市化速度加快是相当明显的。目前,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5个,比1978年增加462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创造了全国GDP的63%。
  ⒊人口结构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
  60年来,我国人口结构类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过渡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再转变到目前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1952-2008年,中国总人口从5.7亿人增加到13.28亿人,出生率从37.00‰下降到12.14‰,死亡率从17.00‰下降到7.06‰,自然增长率从20.00‰下降到5.08‰。促使这种人口转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80年代初期开始在城市户籍人口中严格实施“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随着出生率的快速下降,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总和生育率由70年代初期的6左右降到了目前的1.8左右,这一变化使得中国少生了3亿人,社会负担系数持续下降,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中国的大学生比例、有专门技能人才的比例以及劳动力的整体素质都在不断提高,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未来几十年,中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老年人口三个高峰,据测算,2016年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10.1亿人左右的峰值;本世纪30年代总人口达到15亿人左右峰值;40年代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亿人的峰值。中国目前的人口政策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布局,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⒋反贫困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一直致力于减少贫困的工作,贫困人口呈下降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中国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487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世界银行2007年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0多年里,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全球贫困人口将呈增加趋势。中国也成为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扶贫开发战略。1984年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在全国筛选出几百个贫困县,实行重点扶贫,从1985年到1993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减少到8000万,平均每年减少640万,贫困发生率从1985年的14.8%下降到1993年的8.22%。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力争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此,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原先的8000万减少到了3000万,占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到3%左右。
  虽然扶贫成果显著,但中国扶贫事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政府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在“十一五”期间(1996-2010),基本完成592个扶贫重点县的14.8万个贫困村(覆盖80%左右的贫困人口)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在继续致力于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地区间差距,缩小低收入群体与全社会的差距,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平衡增长。
  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但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较小,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较弱,而且抚恤救济标准长期不变。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当时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一些突出不合理的问题,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探索:一是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二是提高了保障的标准;三是增加了保险项目;四是缓解了企业之间负担轻重不同的矛盾;五是出台了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条例,使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开始走上法制化、正规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道路。社会保障制度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封闭运行的制度安排,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责任共担、社会统筹的制度安排。
  1993年,中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政事分开、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改革全面铺开,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1994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项决定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案和框架,逐步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8年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189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16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240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381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9181万人。全年2334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29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近5000万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4000多万农民工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全国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为8.14亿,参合率9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429亿元,累积受益3.7亿人次。2009年全国将有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可领取基本养老金。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农民2600多年来种粮纳税的制度,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则将结束中国数千年来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状况。

1、更加重视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在党和政府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下,城镇居民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002-2006年四年间,新增城镇就业353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80万人,超出了“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年度目标。
2、更加重视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级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自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

3、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加强。
4、更加重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面积26.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9.7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14.5%和12.1%。
5、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此,十七大报告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放映我国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事例并加以分析
答: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 《中共中央关...

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答:2、农民工就业增加,提高了生活水平,实现了家电普及和居住条件改善;3、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使民众就医负担减轻;4、新农村建设推进,吸引城市居民向往,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5、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拓宽了儿童受教育渠道。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攻坚克难,不断创新,最大的...

请谈谈新时代民生建设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答:1. 新时代民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 在消除贫困方面,中国实现了全面脱贫的历史性成就。3. 通过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略,数以亿计的人口成功脱贫。4.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5. 在教育领域,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6.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进入...

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答:3、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他们看病将不再是一大难题;4、新农村建设方案的提出,农村反而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5、全面实行全面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为更多的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介绍 回首这十年,中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是攻坚克难,又是屡写新篇。这十年来,...

当前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答:社会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⒈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沧桑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但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十几、二十几美元,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从1949年到1978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自己的...
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在199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一个更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案和框架,逐渐转向社会统筹与...

...并说明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答:(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和政府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均寿命的成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体现。2、(1)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延长人民的...

如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科学发展观)
答: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那些成就?
答:1、新中国成立后,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中国用了20年的时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这20年里,中国有许多不成功的尝试,指导思想不时出现偏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